原創 人文清華 人文清華講壇
1937年7月5日,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確定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建於唐代,打破了此前日本人關於中國已無唐代木建築的謬論,讓這座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重新走入世人視野。83年後的同一天,7月5日,由清華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聯合主辦的「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第四場收官之作《千年一寺看佛光》隆重開講,梁思成再傳弟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劉暢帶領大家走進千年古剎,追憶先賢,重回宏偉大唐。「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張小琴教授與劉暢老師、中日嘉賓隔空探討了古建築與現代人的關係。節目嘉賓,梁思成的弟子、著名古建築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先生明確指出花錢蓋怪房子不是中國建築應該有的發展方向,鼓勵建築師要傳承血脈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創新性轉化。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教授、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趙曙光專程到節目現場慰問製作團隊。
188萬網友在黃昏一起欣賞了這座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
梁林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
日本學者早在1922年就來過佛光寺,不過並沒有發現這是唐代建築。1932年,日本學者關野貞以異常肯定的口氣宣稱中國已經沒有唐代木構建築,只有日本有。但梁思成等人卻一直抱著「國內殿宇必有唐構的信念」,自中國營造學社成立,他們走遍十餘省,研究了千餘處建築遺蹟,終於在佛光寺得償所願。
1937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確認佛光寺東大殿由長安貴族女子寧公遇捐資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唐代官式建築的典型代表。日本學者武斷的結論在七七盧溝橋事變前兩日,因佛光寺東大殿的發現,遭到顛覆。這也成為梁林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
梁思成名篇《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築》的誕生一波三折。抗戰全面爆發後,為保護佛光寺的測稿,他們把東西寄在天津的英國銀行,不斷南遷。最後到了四川李莊,貧病交加,但梁思成卻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完成了恢弘的《中國建築史》。存在天津的佛光寺測稿因為被水浸泡,險些毀之一旦,多虧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朱啟鈐老先生幫忙找人把水泡過的底片曬乾,又把一些資料重抄了寄過去,梁思成才得以在1944年完成這一名篇,為後人研究佛光寺留下了第一手的寶貴資料。
李莊營造學社工作室內梁思成(後)、莫宗江(前)在繪圖
劉暢和張小琴兩位老師均表示梁林等中國營造學社前輩們篳路藍縷以學術報國的赤子之心令人感佩不已,將特別節目的收官之作選在佛光寺,也是在向先賢致敬。
當之無愧的「第一瑰寶」
梁思成先生把佛光寺東大殿稱為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劉暢老師介紹這是因為殿中有四絕,分別是唐代木構建築、彩畫、彩塑和題記。這四樣原汁原味的唐代文物,任何一樣都很寶貴,卻同時匯集在東大殿內,實屬珍罕。
梁思成1937年拍攝的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
東大殿是我國現存最宏偉的唐代建築,是集結構之美和裝飾之美於一身的典範,其結構理性反映了唐代成熟的技術,殿內七鋪作鬥栱,是古建築鬥栱的最高等級。針對「了解唐代要去日本」的說法,劉暢老師指出,日本的唐代建築是經朝鮮二手傳播過去的,並無法與佛光寺東大殿所承載的唐代建築精髓相提並論。東大殿所蘊含的唐代建築DNA對我們認識唐代著名的大明宮麟德殿、天堂、明堂等,非常有參考價值。
唐代是我國建築史上的一個高峰,最高的建築天堂高達294米,勝過現代許多摩天大廈。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教授(中)、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趙曙光(左)看望工作人員
藉助科技手段揭開更多秘密
劉暢老師也向大家介紹了後人藉助科技手段對佛光寺東大殿展開的新研究。
比如梁思成先生曾認為東大殿沒有門廊,但後來劉暢老師的師弟張榮通過碳14取樣發現,東大殿原來有門廊,元代移動了大門,使得原來的門廊成為大殿室內空間的一部分。
林徽因與東大殿女弟子寧公遇塑像合影
林徽因先生曾和大殿的一尊供養人像合影,並認為此像即寧公遇,但是後來張榮團隊通過碳14檢測,發現塑像後側表層泥塑塗層的草是金代的。劉暢老師介紹了幾種猜測,或者該塑像是金代供養人並非寧公遇,或者該塑像仍是寧公遇,但在金代經過補塑,若要揭開謎底,需要通過塑像進行x光照射、穿刺取樣等,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劉暢老師還向大家展示了掃描電鏡、可見光顯微鏡等電子儀器下的彩塑樣本,只需要一個針尖大小的採樣標本,現代科技就可以分析出彩塑身上各個朝代的修繕信息,從而了解各朝代的用色用料喜好,形成一個歷史的標尺。劉暢老師認為,東大殿之所以是古建築第一瑰寶,除了原汁原味的唐代四絕,還包括一千多年來,宋、金、元、明、清、民國等各朝代在這裡遺留的痕跡,所有這些堆積成厚厚的歷史信息,供我們品讀回味。
東大殿還是「嬰兒」,妥善保護或可綿長萬年
針對千年古建築還能存在多久的疑問,劉暢老師以一塊距今近4.6萬年的木頭為例,指出木頭在消除黴變、蟲害、潮溼等傷害性影響後,可以存續數萬年。以此為參照,一千多歲的佛光寺東大殿還是「嬰兒」,只要用心妥善保護,或可綿長萬年。
古建築與現代人的關係
劉暢、張小琴兩位老師及嘉賓就古建築與現代人的關係隔空進行了交流。張小琴老師表示,除了詩詞,古建築也是現代人連接傳統文化的重要路徑。劉暢老師表示研究古建築給他帶來解題的樂趣,他希望能提供一些保護古建築的方法,並為書寫建築新篇章的人提供「筆墨」。
日本城西國際大學研究生院特任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村松伸越洋發聲,認為古建築不應該高高在上成為紀念物,應該成為生活場景的一部分,如日常去古建築中賞花等,可以治癒現代人的焦慮。
梁思成先生的弟子、著名古建築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先生則表示古建築不僅僅是具體的建築物,而且反映了其所屬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蘊含的歷史信息非常豐富,因此需要好好保護古建築。如很多哲學家所言,中國是早熟的國家,那些超前的思想實際上也影響了我們的古建築,中國古建築的鬥栱技術就是建築技術早熟的典型反映。針對現在層出不窮的新奇建築,郭先生勸慰大家不要再去花更多的錢蓋怪房子,明確指出這不是中國建築應該有的發展方向,她鼓勵建築師要傳承血脈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創新性轉化。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教授、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趙曙光與全體工作人員合影
自6月6日起,「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連續進行了四場大型直播,分別是《千年一園看晉祠》《千年一窟看雲岡》《千年一塔看應縣》及《千年一寺看佛光》,四場直播的內容隨後會製作成短視頻陸續在各媒體平臺推出。
此外,還將同步推出對古建築學者的深度訪談、《神奇建築在哪裡》系列短視頻節目及VLOG,以年輕人的視角對話古建築。
每場直播,也是一次大型公開課,頒發專屬聽課證,集齊4張電子聽課證,就可以獲得「人文清華雲講壇」電子結業證書。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網、央視頻、山西衛視、騰訊新聞、搜狐教育、百度新聞、鳳凰網、咪咕視頻、咪咕圈圈、一點資訊、學堂在線、山西雲媒體、山西黃河電視臺、山西大同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山西生活晨報、今日頭條、抖音、B站、快手、微博等媒體對本次活動進行了直播或報導。
本次活動由山西廣播電視臺全程協助拍攝;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山西廣播電視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和清華大學文科建設處承辦;中國文物報、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山西省文化旅遊產業研究院、山西省彩塑壁畫保護研究中心協辦。
活動信息
主講嘉賓
劉暢,副教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1987年至1992年就讀於清華大學建築系;1992年至1998年在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工作;1998年至2002年,返回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完成研究生教育,獲得博士學位;其後留校任教至今。主要著作十餘部,如《山西平遙鎮國寺萬佛殿天王殿精細測繪報告》等;學術論文百餘篇,如《算法基因:兩例彎折的下昂》《算法基因:晉東南三座木結構尺度設計對比研究》等。
原標題:《「人文清華」講壇山西古建之旅收官,深入研究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創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