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

2020-11-18 澎湃新聞

原創 人文清華 人文清華講壇

1937年7月5日,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確定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建於唐代,打破了此前日本人關於中國已無唐代木建築的謬論,讓這座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重新走入世人視野。83年後的同一天,7月5日,由清華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聯合主辦的「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第四場收官之作《千年一寺看佛光》隆重開講,梁思成再傳弟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劉暢帶領大家走進千年古剎,追憶先賢,重回宏偉大唐。「人文清華」講壇製片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張小琴教授與劉暢老師、中日嘉賓隔空探討了古建築與現代人的關係。節目嘉賓,梁思成的弟子、著名古建築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先生明確指出花錢蓋怪房子不是中國建築應該有的發展方向,鼓勵建築師要傳承血脈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創新性轉化。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教授、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趙曙光專程到節目現場慰問製作團隊。

188萬網友在黃昏一起欣賞了這座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

梁林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

日本學者早在1922年就來過佛光寺,不過並沒有發現這是唐代建築。1932年,日本學者關野貞以異常肯定的口氣宣稱中國已經沒有唐代木構建築,只有日本有。但梁思成等人卻一直抱著「國內殿宇必有唐構的信念」,自中國營造學社成立,他們走遍十餘省,研究了千餘處建築遺蹟,終於在佛光寺得償所願。

1937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確認佛光寺東大殿由長安貴族女子寧公遇捐資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唐代官式建築的典型代表。日本學者武斷的結論在七七盧溝橋事變前兩日,因佛光寺東大殿的發現,遭到顛覆。這也成為梁林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

梁思成名篇《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築》的誕生一波三折。抗戰全面爆發後,為保護佛光寺的測稿,他們把東西寄在天津的英國銀行,不斷南遷。最後到了四川李莊,貧病交加,但梁思成卻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完成了恢弘的《中國建築史》。存在天津的佛光寺測稿因為被水浸泡,險些毀之一旦,多虧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朱啟鈐老先生幫忙找人把水泡過的底片曬乾,又把一些資料重抄了寄過去,梁思成才得以在1944年完成這一名篇,為後人研究佛光寺留下了第一手的寶貴資料。

李莊營造學社工作室內梁思成(後)、莫宗江(前)在繪圖

劉暢和張小琴兩位老師均表示梁林等中國營造學社前輩們篳路藍縷以學術報國的赤子之心令人感佩不已,將特別節目的收官之作選在佛光寺,也是在向先賢致敬。

當之無愧的「第一瑰寶」

梁思成先生把佛光寺東大殿稱為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劉暢老師介紹這是因為殿中有四絕,分別是唐代木構建築、彩畫、彩塑和題記。這四樣原汁原味的唐代文物,任何一樣都很寶貴,卻同時匯集在東大殿內,實屬珍罕。

梁思成1937年拍攝的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

東大殿是我國現存最宏偉的唐代建築,是集結構之美和裝飾之美於一身的典範,其結構理性反映了唐代成熟的技術,殿內七鋪作鬥栱,是古建築鬥栱的最高等級。針對「了解唐代要去日本」的說法,劉暢老師指出,日本的唐代建築是經朝鮮二手傳播過去的,並無法與佛光寺東大殿所承載的唐代建築精髓相提並論。東大殿所蘊含的唐代建築DNA對我們認識唐代著名的大明宮麟德殿、天堂、明堂等,非常有參考價值。

唐代是我國建築史上的一個高峰,最高的建築天堂高達294米,勝過現代許多摩天大廈。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教授(中)、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趙曙光(左)看望工作人員

藉助科技手段揭開更多秘密

劉暢老師也向大家介紹了後人藉助科技手段對佛光寺東大殿展開的新研究。

比如梁思成先生曾認為東大殿沒有門廊,但後來劉暢老師的師弟張榮通過碳14取樣發現,東大殿原來有門廊,元代移動了大門,使得原來的門廊成為大殿室內空間的一部分。

林徽因與東大殿女弟子寧公遇塑像合影

林徽因先生曾和大殿的一尊供養人像合影,並認為此像即寧公遇,但是後來張榮團隊通過碳14檢測,發現塑像後側表層泥塑塗層的草是金代的。劉暢老師介紹了幾種猜測,或者該塑像是金代供養人並非寧公遇,或者該塑像仍是寧公遇,但在金代經過補塑,若要揭開謎底,需要通過塑像進行x光照射、穿刺取樣等,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劉暢老師還向大家展示了掃描電鏡、可見光顯微鏡等電子儀器下的彩塑樣本,只需要一個針尖大小的採樣標本,現代科技就可以分析出彩塑身上各個朝代的修繕信息,從而了解各朝代的用色用料喜好,形成一個歷史的標尺。劉暢老師認為,東大殿之所以是古建築第一瑰寶,除了原汁原味的唐代四絕,還包括一千多年來,宋、金、元、明、清、民國等各朝代在這裡遺留的痕跡,所有這些堆積成厚厚的歷史信息,供我們品讀回味。

東大殿還是「嬰兒」,妥善保護或可綿長萬年

針對千年古建築還能存在多久的疑問,劉暢老師以一塊距今近4.6萬年的木頭為例,指出木頭在消除黴變、蟲害、潮溼等傷害性影響後,可以存續數萬年。以此為參照,一千多歲的佛光寺東大殿還是「嬰兒」,只要用心妥善保護,或可綿長萬年。

古建築與現代人的關係

劉暢、張小琴兩位老師及嘉賓就古建築與現代人的關係隔空進行了交流。張小琴老師表示,除了詩詞,古建築也是現代人連接傳統文化的重要路徑。劉暢老師表示研究古建築給他帶來解題的樂趣,他希望能提供一些保護古建築的方法,並為書寫建築新篇章的人提供「筆墨」。

日本城西國際大學研究生院特任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村松伸越洋發聲,認為古建築不應該高高在上成為紀念物,應該成為生活場景的一部分,如日常去古建築中賞花等,可以治癒現代人的焦慮。

梁思成先生的弟子、著名古建築專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先生則表示古建築不僅僅是具體的建築物,而且反映了其所屬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蘊含的歷史信息非常豐富,因此需要好好保護古建築。如很多哲學家所言,中國是早熟的國家,那些超前的思想實際上也影響了我們的古建築,中國古建築的鬥栱技術就是建築技術早熟的典型反映。針對現在層出不窮的新奇建築,郭先生勸慰大家不要再去花更多的錢蓋怪房子,明確指出這不是中國建築應該有的發展方向,她鼓勵建築師要傳承血脈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創新性轉化。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教授、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長趙曙光與全體工作人員合影

自6月6日起,「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連續進行了四場大型直播,分別是《千年一園看晉祠》《千年一窟看雲岡》《千年一塔看應縣》及《千年一寺看佛光》,四場直播的內容隨後會製作成短視頻陸續在各媒體平臺推出。

此外,還將同步推出對古建築學者的深度訪談、《神奇建築在哪裡》系列短視頻節目及VLOG,以年輕人的視角對話古建築。

每場直播,也是一次大型公開課,頒發專屬聽課證,集齊4張電子聽課證,就可以獲得「人文清華雲講壇」電子結業證書。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網、央視頻、山西衛視、騰訊新聞、搜狐教育、百度新聞、鳳凰網、咪咕視頻、咪咕圈圈、一點資訊、學堂在線、山西雲媒體、山西黃河電視臺、山西大同電視臺、山西晚報、太原晚報、山西生活晨報、今日頭條、抖音、B站、快手、微博等媒體對本次活動進行了直播或報導。

本次活動由山西廣播電視臺全程協助拍攝;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山西廣播電視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和清華大學文科建設處承辦;中國文物報、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山西省文化旅遊產業研究院、山西省彩塑壁畫保護研究中心協辦。

活動信息

主講嘉賓

劉暢,副教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長。1987年至1992年就讀於清華大學建築系;1992年至1998年在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工作;1998年至2002年,返回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完成研究生教育,獲得博士學位;其後留校任教至今。主要著作十餘部,如《山西平遙鎮國寺萬佛殿天王殿精細測繪報告》等;學術論文百餘篇,如《算法基因:兩例彎折的下昂》《算法基因:晉東南三座木結構尺度設計對比研究》等。

原標題:《「人文清華」講壇山西古建之旅收官,深入研究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創新》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建築!
    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建築!: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5月18日,「穿越時間的距離
  • 「人文清華」講壇 | 清華師生重走梁思成林徽因山西古建考察之路
    原創 人文清華 人文清華講壇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人文清華』講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山西行啟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
  • 《梁思成與林徽因》紀錄片全8集,一段永遠被銘記的中國建築歷史……
    眾多傳奇,讓他們離人們更近,而有時,卻又像是更遠……梁林家屬私人收藏,中外學者傾情講述;珍貴史料首次奉獻;一代傑出知識分子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一段將永遠被銘記的中國建築歷史……8集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講述了「大時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個人命運」:一對著名夫婦的人生軌跡和中國近現代的激蕩史密切交織
  • 對於愛情的命題,梁思成與林徽因給出了最好的回答
    而後,林徽因隨父輩到英國讀書兩年,梁思成則繼續留在清華學堂學習;在不列顛的歲月,點亮了林徽因對於建築學科的渴望,而她的夢想也影響了梁思成對於未來的選擇,使他們之間的感情有了新的內容。風華正茂時的梁思成與林徽因「當我去拜訪林徽因時,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她談到以後要學建築。
  • 佛光寺,何以成為梁思成眼中的中國古建築第一瑰寶
    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四人輾轉多地,騎馱騾入五臺山,走過崎嶇陡峻的山路,第一次發現了華夏大地尚存的唐代木構建築——佛光寺東大殿(正殿)。在此之前,曾有日本學者斷言,中國境內已無唐代木構建築,中國人要想研究唐代木構建築,只能到日本去。而梁林夫婦等人的發現有力地打破了這一言論。
  • 《梁思成與林徽因》風華逝去
    1,父親,林長民的弟弟林覺民,林徽因母親因未能生子,故林長民另娶妻,而冷落林母,此為林一生陰影;梁思成出生於日本,清亡而隨父回國,讀清華學堂,與聞一多梁實秋同學;五四運動乃任公於歐洲把段祺瑞密約將山東半島特權交予日本後寫信告知林長民,林五月二日撰文告國人,兩天後五四,因此點火行為林長民辭官歐遊,帶上時值芳齡之林徽因(為父翻譯,據說海輪上同行有三等艙的陳毅),至英倫識徐志摩,然梁林二人結伴赴美學習
  • 紀錄片《梁思成與林徽因》合集
    第二集:天  書為什麼中國的古建築和西方古建築不一樣?為什麼中國建築有那麼大的屋頂?為什麼屋頂上還有那麼多裝飾?離開創辦的東北大學建築系後,梁思成加盟了專門研究中國建築的私人研究機構——中國營造學社。他要從頭開始,研究中國的建築歷史。中國的古代木建築是罕有的珍奇瑰寶。
  • 林徽因與佛光寺的緣分
    民族危亡之際,面對日本學者斷言:中國境內已無唐代木構建築,梁思成林徽因仍堅持相信國內殿宇必有唐構,這一信念如何在1937年7月5日得到實證?林徽因,這位女建築師,「卻是第一個發現這座中國最難得古廟的捐獻者也曾是一位婦女」,是否因緣際會?一起穿越時間的距離,走進千年佛光寺,聆聽歷史的故事。我們在大殿(編註:佛光寺東大殿)工作的第三天,我的妻子覺察到在一根梁底上有非常模糊的毛筆字跡象。這個發現使我們大家極為興奮,沒有比將建築的年代實際寫在其梁下或刻在旁邊的石頭上,更令我們高興的。
  • 《梁思成與林徽因》梁林的,也是中國古建築的故事
    在另一個紀錄片裡看到梁啓超是梁思成的父親,原諒我才知道...想起來之前收藏的這部紀錄片,決定走近他們。通過這些書信,兒女朋友的講述,才開始認識了梁林。印象裡梁啓超還是歷史課本上留著辮子的那個變法領袖,在紀錄片裡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作為一位父親的梁任公。他送梁思成去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還讓他學點建築學以外的東西培養興趣,別讓生活太單調。
  • 林徽因與梁思成對古建築的科學研究具有重大貢獻
    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事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婚後梁思成對林徽因呵護有加,夫妻二人滿腔熱情的投身於他們所喜愛的建築事業,林徽因既有詩人的豐富情感與想像力,也有科學家的務實專研精神,林徽因與梁思成夫婦對山西古建築做了大量的調查和實測工作,並用手稿記錄下來,出版成冊為後人留下了巧奪天工的畫卷。
  • 難怪林徽因會選梁思成,看看他的建築手繪稿,堪比CAD,張張都是藝術品
    難怪林徽因會選梁思成,看看他的建築手繪稿,堪比CAD,張張都是藝術品 引言 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一塊肉;剝去了外城的城磚,像剝去我一層皮。
  • 紀錄片《梁思成 林徽因》第一集
    徐志摩就是在此時遇到了林徽因,林徽因理智保持了同徐志摩的距離,兩人此後一直是心靈上的摯友,直到徐志摩意外去世。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起赴美留學,梁思成進入費城的賓大建築系,當時的建築系不收女生,林徽因進入了賓大的美術學院,同時選修了建築系的課程。
  • 《梁思成與林徽因》隨記
    第一集,父親原來梁思成學建築根本與林徽因有關。林徽因小時候和姊妹爭糖果,也被爸爸寫在相片上。和爸爸出國,林徽因當翻譯,林爸爸說了句類似「有一個天才女兒真是甜蜜的負擔(不是容易享得福)」之類的話。梁思成跟梁啓超寫信抱怨,擔心自己整日繪圖,最後成一個匠人。梁啓超回,你有這種擔心,說明你的學問將會發生進步。
  • 豆瓣9.4分紀錄片:提起梁思成林徽因 不該只想到八卦
    紀錄片《梁思成 林徽因》截圖正是在這段時間裡的見識,讓林徽因確定了建築是她一生要從事的事業。一年半以後,父女倆回到了北平。梁林昔日的同窗們創建了兩個南北著名的建築工程事務所,北平、上海、天津等城市也都活躍著中國建築師的身影。而梁思成卻走上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從頭開始研究中國建築的歷史,創建中國建築學體系。他夢想著寫出一部《中國建築史》,他要與時間賽跑,搶救中國古建。
  • 豆瓣9.4《梁思成 林徽因》:提起他們,不該只想到八卦
    畢業後的梁思成又申請到哈佛大學人文學院,系統學習了國外學者在中國建築史方面的研究成果,林徽因也又到耶魯大學的藝術學院學習了舞臺布景藝術。 1928年,結束了留學生涯的二人也收穫了愛情的果實,他們在加拿大的渥太華舉辦了婚禮。
  • 梁思成:為什麼娶林徽因的一定是他
    他是中國最著名的建築師、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他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和理論,是中國近代建築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她是中國的第一位女建築師,也是詩人、作家。曾經參與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是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建築的開拓者。
  • 這次我們助你去看梁思成林徽因特展!
    是我國現代傑出的學者伉儷, 他們竭盡一生, 把青春和生命獻給了 摯愛的中國建築和藝術事業。、文獻實物還原梁思成、林徽因精彩而跌宕的一生。
  • 一生建築,半世情緣——不可錯過的「窗裡窗外——梁思成林徽因特展」
    2018年4月,《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故事——《林徽因與梁思成,中國古建築的編年史家》。梁思成、林徽因這對民國恩愛伉儷的名字,在百年後的今天依然深深刻在大眾腦海裡。
  • 窗裡窗外——梁思成林徽因特展在深圳舉行
    8月28日,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舉辦的「窗裡窗外——梁思成林徽因特展」正式開幕,深圳市政府副市長吳以環,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張合運,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王幼鵬,梁思成、林徽因家屬於曉東、於葵,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上海藝術品博物館理事長胡木清,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館長顏為昕,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學術總監盧緩等參加了開幕式
  • 《梁思成與林徽因》琉璃簷邊,林徽因
    —節選自 林徽因《深笑》《大公報·文藝副刊》1936一位建築學家的詩情畫意,一位詩人的建築解構。百層塔,飛鳥雀,轉風鈴,琉璃簷,搖雲天。在那無數個渴望能夠偶遇對象的時刻,是林徽因與徐志摩的浪漫,是林徽因與梁思成的雋永,是楊絳和錢鍾書的可愛平實,平靜了那時躁動的心境。這些文人圈的恩怨與八卦,滿是趣味。但是不夠的。從前都是讀林徽因的詩,淺淺的,從詩的角度理解詩,好像總是不盡的。我們需要一個比畫面更寬廣的,一個比背景更深遠的,站在詩人所站的地方,生活在詩人的生活裡,恐怕才能體會那麼幾絲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