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有云:「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以禬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
這句話中提到的「兇禮」,就是西周時期形成的「五禮」之一,指的是跟兇喪有關的禮節。
但由於「兇禮」並非一般的弔唁哀悼,主要針對的是國家所遭遇的一些災難。而「以喪禮哀死亡」中的「喪禮」才是大家熟知的有關喪事的禮儀、禮制。
民間喪葬習俗中,有棺材在下葬途中不能落地的說法,大多數人都認為是迷信,但專家卻說其中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第一、古代喪禮習俗,「事死如事生」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就佔了一半。新生兒出生之時全家人都皆大歡喜,這是對生命的敬畏和祝福。家中有老人過世時,全家人則愁容滿面、涕淚連連,哀痛之情已無法用語言去形容。
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傳統習俗,所謂為了讓逝者體面地離開人世,在他們去世後還要舉行莊嚴而又肅穆的喪禮。
《荀子·禮論》中曾云:「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由於古人的思想非常陳舊,所以對封建迷信深信不疑。
他們相信人死之後會在陰間,過著類似陽間的生活。所以古代帝王、達官顯貴,一般都會生前建造陵寢,可以說地宮中的隨葬品,甚至建築風格都與陽間毫無二致。
根據《周禮》中「喪禮」的傳統習俗來看,人死之後都要入土為安,這樣才能讓死者安息。《禮記·曲禮下》中寫道:「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
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非常明確,按照喪禮的規定從服喪開始,一直到死者下葬再到祭祀,都要遵照禮法制度。
第二、棺材下葬途中不能落地的禁忌
孔穎達疏:「喪禮,謂朝夕奠下室,朔望奠殯宮,及葬等禮也。」說白了就是只有讓逝者入土為安,才符合喪禮、葬禮的規定。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之後,我國各地都形成了獨特的喪葬習俗。在我國北方地區一直流傳著,棺材下葬途中不能落地的傳統習俗。
為什麼會有這種怪異的習俗呢?難道真有所謂的靈異事件?其實這種習俗和古人的喪葬理念息息相關。
早在封建社會時期十分流行,「落地為墳」的喪葬禮儀。在抬棺並準備讓死者入土為安前,一旦棺材落地就必須將棺材埋在這個地方。
不管是荒郊野嶺還是山地灘涂,都應該遵照「死者的意思」就地下葬。對於現代人而言這都是迷信思想。
因為人死之後就煙消雲散了,生前的意識根本不會停留,也沒有所謂的陰間一說。所以將「落地為墳」的喪葬習俗,說成是死人的禁忌未免太過於牽強。
按照古時候的喪、葬禮儀來看,每個人在生前都會為自己找一塊長眠之地。這塊墳地一定要背山面水,才符合喪、葬禮儀的要求。而這種地理環境的風水也非常好,將逝者埋葬在這裡不僅會早日脫胎,而且還會蔭護子孫後代。
但在將逝者入殮之後,抬棺人已經將棺材完全抬起來,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因為體力不支,而將已經抬起來的棺材落地。一旦出現棺材不小心落地的情況,那麼這塊地方就是逝者的心歸之所,只有這樣才能讓死者入土為安。
否則如果不按照死者的意願做事,而是執意將棺材抬到指定的墳墓,那麼屍體就會充滿戾氣並變成「兇屍」,而抬棺的人和家屬也會倒大黴。當然,這只是一種迷信說法而已。並且現代社會中多執行火葬,所以也就沒有抬棺一說了。
第三、棺材不落地的科學解釋
按照現在的科學解釋而言,抬棺時棺材不能落地有科學依據。因為人死之後由於身體失去了新陳代謝功能,所以體重感覺上要比生前重。
所以一旦不小心導致棺材碰地,這個時候由於抬棺人的體力已經消耗了一大半,倘若短時間休息後再次抬棺。就會導致全身肌肉從高度緊繃到放鬆下來,這極有可能導致抬棺人,再也無法抬動棺材了。一旦鬆勁了力氣似乎就變小了,從而導致棺材掉落的風險增加好幾倍。
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在預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之時,希望通過「七星燈」法陣為自己續命。
無奈被魏延踢倒了一盞燈,所以諸葛亮才一命嗚呼。為了預防死後有人盜墓,諸葛亮曾在生前用了最後一計。
等到他去世之後,四個人抬著他的棺材一直向西走,繩子斷在哪裡就在哪裡下葬。只不過後來這四個人因為偷懶,而私自將他草草埋葬,最後再也沒有人知道他到底埋哪了。
結 語
自古以來婚禮和喪禮的規矩都是最多的,各種五花八門的習俗很容易讓人眼花繚亂。棺材在下葬途中不允許落地, 就是比較普遍的喪葬習俗之一。這種習俗雖然有一定迷信色彩,但也不乏一定的科學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