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耀和他的耀州民俗博物館
作者:付金榮
早就聽說楊維耀先生在銅川小丘鎮紅巖村建立了一個博物館,我一直沒有時間去參觀。近日,應銅川紅色收藏家吳建平先生的邀請,我們一行五人驅車前往,並在陰高峰、朱俊傑、侯耀寧等老師的牽線搭橋下,我們終於如願以償地到達尚未正式開放的耀州民俗博物館,一睹其博大精深、蘊含中華傳統文化無限魅力、泛著歲月光華的一件件老物件。
進入大大的紅漆大門,映入我眼前的便是諾大的約有十幾畝的場地,這裡原為一所學校,擁有許多間教室,民俗博物館就設在院內。我看見大小不一的牛槽堆放在一起,被改造過的戲臺立在院中央,正門的右前方是專門為藏品搭建的鋼結構大廳,新栽種的各種綠植歡迎著我們,給這裡原來有些荒涼的院落增添了一抹生機。
我們隨博物館館長楊維耀先生的講解,走進了「農耕文化」「非遺」「為人民服務」「錦繡前程」「紡染繡坊」「五穀豐登」「車輪滾滾」「鐫刻未來」「衣食無憂」等九大主題館,我在馬燈、馬槽、尖釵、胡基模子、織布機、花轎、水車、風車、犁、耙、碾、鍁、鋤等物件上流連,在老油坊、木匠鋪、鐵匠鋪、染織坊這些仍留有主人氣息,滿屋生活味濃厚中行走,感慨萬千。感嘆於古人的傑出智慧,感嘆於楊維耀先生獨有的眼光與魄力。從農耕文化、紅色收藏再到生活用品收藏,這上萬件的古老物件匯集在這裡似乎頗顯靈性,它們悠悠訴說著曾經經歷過的人和事,讓我一下子有一種穿越的感覺,那些匠心獨作的工藝品、老物件,仿佛在默默與我對話、交流……
當我問起楊維耀先生為何投擲千萬餘元,走街串巷,花費大量錢財和精力,幾十年堅持不懈,收藏這些古老物件時,他想了想,堅定地回答我說:「為了傳統傳承,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了解傳統文化,懂得我們民族的根脈和靈魂所在。」
我與楊維耀先生相識於兩年前,我們曾一起在郭丁曉的「茯韻同官」茶樓品嘗過銅川人自己生產的龍柏芽茯茶,他當時給我的印象是憨厚、樸實。由於漸失聯繫,所以當我聽說他開辦耀州民俗博物館時,十分驚訝。此次相見,目睹如此包羅萬象、種類繁多、大規模的收藏品,讓我對他更加刮目相看。
楊維耀;2005年6月,創辦聖邦職業技術學校,任校長;2016年1月,職合成立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培訓學院銅川分院,先後任常務副院長、院長;2017年6月,創辦耀州民俗博物館任館長。楊維耀先生現為陝西省民俗協會會員,耀州區第七屆、八屆、九屆政協委員,中國民辦教育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現代教育技術分會委員,耀州區工商聯執委,他先後被中國科協、財政部表彰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被耀州區授予「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被中華風採人物網,西部英才網評為「世紀風採人物」,被中國教育家聯合會授予「全國民辦教育傑出校長」「優秀民辦教育家」,被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國家教師科研專項管理辦公室評為「全國教育創新傑出人物」。
從楊維耀先生的簡歷和他所獲得的一系列榮譽中,呈現出來的是他的勤奮好學、敬業愛崗、樸實肯幹、創業精神極強的特性品格。他告訴我他的座右銘是:「只要付出,必有收穫;只要勤奮,總會成功。」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經常走村串鄉了解社情民意,關注民生,撰寫了提案多份。在技能培訓的同時,他帶領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先後為稠桑村、小丘移村、紅巖村、山家坡、孫塬孝北村、廟灣鎮、蔡家河、關莊鎮、楊塬村等村積極配合區政協「三下鄉」活動,並動員學員為孫塬椒農當義工,為農民免費培訓農業實用技術,為群眾發放果樹修剪工具、實用技術書籍、生活用品等。他特別關心殘疾人和弱勢群體,先後對殘疾人關莊的柴靜宜、孫塬的焦斌等進行免費培訓指導並給困難學員發放生活補貼等,對小丘貧困戶殘疾人李耀紅無償購買保險、對移村殘疾人潘樁樁、瑤曲殘疾人張元鋒多次進行技能培訓和創業指導,為董家河孝雷村五戶貧困戶子女在「六.一兒童節」期間,送去書包、文具、童裝等,為小丘貧困戶信小民、陳家坡貧困戶杜考安置就業……他非常熱愛社會公益事業,二次助力脫貧捐款,三次為殘疾人組織捐款支持殘疾人創業;在網際網路上捐贈互助金支持百位困難失學兒童;抗震捐款;在疫情期間捐物,並向區紅十字會捐款……他的大愛情懷,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楊維耀先生自建耀州民俗博物館,出於對古老物件的保護,就是用一顆善良之心、博愛之心使更多的人關注傳統文化。他用實際行動,儘自己最大努力在挖掘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保護傳統文化,並使其發揚光大。站在耀州民俗博物館,我再次仔細觀賞著一件件老物件,心裡湧出一份感動,感動於楊維耀先生的博大情懷,感動於他的甘於奉獻、無私為民的精神,感動於他為銅川人民所做的這件大好事。
當我一直在為楊維耀先生所建的耀州民俗博物館嘖嘖稱讚時,他謙虛地笑著說:「我只是做了我想做的事情。」楊維耀先生目前正忙於博物館即將開放的前期準備工作,並計劃籌建農耕文化體驗園,讓觀者親自體驗一下土法工藝的製作過程。我在此衷心地祝願楊維耀先生的耀州民俗博物館早日開放,發揮作用,帶動更多的人前來參觀、學習,把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為銅川的文化旅遊事業錦上添花,做出更大的貢獻。
本文作者 付金榮
付金榮,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曾在銅川礦務局職工中專、銅川煤業技師學院任教多年。現供職於銅川礦務局,為銅川王益區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煤化實業公司作協會員、《史飛翔工作室》籤約作家、富平人網會員。自幼喜愛文學,其文章行如流水,清新自然,樸實無華。作品散見於《銅川日報》、〈銅川礦工報〉、〈銅川文化交流〉、〈印臺文苑〉、〈銅川實業公司網〉、〈E銅網〉、《閱讀悅讀網》、〈富平人網〉等媒體平臺和網絡信息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