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耗盡所有積蓄收藏客家文物 民俗博物館無處安家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梁小玲與她的「鎮館之寶」唐僧取經布絹畫。

■乾隆木雕。(梁小玲藏品)

■清末紫檀屏風。(梁小玲藏品)

梁小玲目前「蝸居」在深圳坪山一棟古民居裡。

梁小玲是一位以收藏客家文物為主的名家,其藏品不乏珍品精品,在國內有著較高的知名度,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員、中國收藏家鑑定委員會委員劉靜在看了她的藏品後,寫下:兢兢業業歷盡資材,勤勤懇懇為中國文化與客家文化奉獻終身,為後人學習典範。

已經年近六旬的梁小玲,平生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個屬於自己,同時也屬於全體客家人的博物館,但九年時間裡,她三次搬遷,「每一次搬遷對文物都是一種損害」。2008年,由於自己部分陳列藏品發黴變質,她在一次發言時竟然當場失聲落淚。

◆民間淘寶

做文化的「廣東阿姨」 淘得珍貴布絹畫

早在年輕的時候,夢想的種子就播下了。

梁小玲出生於梅縣一個山區鎮。1970年代末,一天,曾經到過南洋的婆婆,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壓箱服飾拿到院子裡晾曬,從小愛美並一直珍視傳統文化的梁小玲驚呆了:古老的客家女性服飾,竟然如此之美!從那時起,她就立下心願:收集與客家人有關的一切「老東西」,待條件成熟時,開辦一個客家民俗博物館!

在有了自己的「奮鬥目標」後,她便開始廣泛收集與客家人有關的所有產品,包括陶瓷、木雕、文房四寶、宗教器物、客家服飾等等,「那時收藏這些破破爛爛的東西是被人家瞧不起的,我就偷偷做,到臨縣客家人比較集中的地區收購。」

1994年,福建省寧化縣一個叫胡村的地方,因為要修建水庫,村莊面臨搬遷,村中一位老人,珍藏著一幅6米長、1米寬的「唐僧取經布絹畫」,繪畫技藝精湛,把唐僧師徒歷經八十一難的故事刻畫得栩栩如生。有人曾多次找到老人,想買下這件布絹畫,但老人說,給再多的錢我都不賣,因為你們是做生意的,我要賣給那個廣東阿姨,她是做文化的。

老人所說的那個「廣東阿姨」就是梁小玲。梁小玲聽說此事,立即找到老人,買下了這幅珍品。後經專家鑑定,這是一件乾隆年間的物品,「這個畫的原材料,現在根本找不到,是一件難得的珍稀文物」,它也因此成了梁小玲的「鎮館之寶」。

◆名家相助

省博專家曾廣億 贊是客家文化活化石

2002年,當時在鎮裡任黨校校長的梁小玲決定放下自己的工作,辦理「內退」,而目的只有一個:開辦客家民俗博物館!

梁小玲經過一番努力,最終找到了廣東省博物館古陶瓷專家曾廣億老先生。「老先生看了以後,非常驚喜,稱這些文物是活化石,是探討客家文化的實物佐證,是活教材。他在這裡呆了兩周。從此以後,老先生每年回梅州都到我這裡來,他說看不夠。」

嘉應學院研究客家學的教授陳幹華聽說此事後,也於2002年9月幫梁小玲整理文物,進行分類,忙了十天,「無論如何不收一分錢」。2002年12月,梁小玲的藏品終於在梅縣百花洲展出。

◆藏品展出

葉劍英基金會會長 免費為其提供展覽場地

2002年以後,梁小玲不再做收藏,專心研究藏品。「一個是自己的經濟能力不行,二是很難再見到好的藏品,三是假東西開始出現。」

梁小玲的特色收藏引起了廣東葉劍英基金會會長黃桂清的注意。她親自到梁小玲在百花洲的展覽館,看了以後心裡很不是滋味,「她說那麼好的東西,卻放在一個那麼擁擠的空間裡,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價值。」黃桂清將自己在梅州的一套房產無私地騰出來,供梁小玲作文物展覽之用,並在經濟上鼎力支持。

2003年8月31日,「梁小玲客家收藏館」在梅州江南菊繡樓開館。「展覽的條件好多了。我非常高興,把自己的收藏全部拉了過去。」梁小玲在這裡一呆就是三年。

2004年10月,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陶瓷專家葉佩蘭,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員、中國收藏家鑑定委員會劉靜,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副研究員丁孟等,親臨梅州梁小玲客家民俗館對其藏品進行了鑑定並題詞。2005年,梁小玲被廣東省收藏家協會評為優秀收藏家。

然而,在黃桂清因病於2007年去世後,梁小玲再度面臨場地問題,後經別人牽線搭橋,深圳龍崗區坪山街道辦事處向梁小玲伸出了手。梁小玲最終決定離開家鄉,把自己的藏品帶到深圳。

最大苦惱

場館破舊潮溼文物發黴變質

2008年5月14日,坪山客家民俗收藏博物館揭幕。

當地政府不僅為梁小玲解決了場地,每年還補助她一定的生活費用,梁小玲和丈夫一起搬到坪山居住。據悉,幾年來,該博物館共接待「觀光者」約3萬人以上。

安定下來的梁小玲又有了新的苦惱:場地的局限性所帶來的一系列不便。一是房間狹小,光線暗淡。古民居房間小,最大的不足10平方米,大多數為3平方米,低矮破舊,通風透氣效果極差。「在有限的空間裡,根本無法為藏品分類。」

最令梁小玲憂心的是潮溼給文物帶來的損害。「南方雨水多,室內空氣溼度大,加之深圳靠近大海,空氣中鹽分較多,室內地板出水,牆壁掛水,字畫、服飾、刺繡、木雕、銅器,受潮溼影響,已經發黴變質,文物損壞嚴重。」梁小玲告訴新快報記者:「2008年我剛來,這裡的好多東西都發黴了,我束手無策,一次發言時我都哭了。」

至今,梁小玲依舊在做著自己的私博夢,「我希望有一個正規的博物館,起碼5層,有展廳,有好的燈光設備,有抽溼設備。如果能有這一天,我估計會在夢中笑醒。」

主要藏品

到2000年,梁小玲共收集了千餘件民間文物精品,分為五大類:唐宋元明清民國各時期的嶺南民窯瓷器;明清、民國大件小件金漆浮雕和精品木雕;銅器;反映客家文化生活的歷代字畫;反映客家生活習俗的特色文物和客家先民遺物,如古書籍、證書契書等。

分期付款買寶物

作為一名普通人,梁小玲收入微薄,為了搞收藏,她幾乎耗盡了自己所有的收入,甚至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採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從福建民間購得一對清同治年間的粉彩雙耳方瓶。「儘管家人不太理解,但我十分執著。」

相關焦點

  • 龍崗這7家博物館各具特色,現擬引進國家級博物館分館
    龍崗轄區博物館包括了客家民俗博物館、深圳中醫藥博物館2家國有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5家,分別是畢昇印刷文化博物館、怡利翡翠博物館、龍嶺郵票博物館、梵亞藝術博物館、東江潮紅色文化博物館。博物館數量在全市處於中等水平。按館藏主題劃分,龍崗區博物館主要為民俗類、藝術類、專題類。
  • 收藏家北雁南飛, 「非國有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收藏家北雁南飛, 「非國有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如何進行規範化、精細化管理?  以個人收藏回饋社會  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開放監管文物交易市場,文物拍賣興起,廣東成為全國最早進行文物拍賣試點的省市之一,一些有眼光、有實力的企業家和收藏家開始「嘗鮮」。  深圳市羅湖區寶安南路2095號,帶金色獅頭門環的大紅門扇內,陳列著吳克順多年來的青瓷藏品。
  • 雪博會直播間|80家博物館、32家文物商店、18個非遺項目……吉林省...
    12月26日,第五屆吉林國際冰雪產業博覽會在長春市會展中心啟幕,在雪博會期間,以「國風、國韻、國潮」為主題的六號館吸引了無數餐關注的注目,來自全國百餘家文博單位在場館內進行集中展示。
  • 「安和常樂」天津博物館藏吉祥文物展亮相濱州市博物館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爽 見習記者 周嘉敏 吳少東 濱州報導「安和常樂——天津博物館藏吉祥文物展」將於12月15日在濱州市博物館開展,本次共展出的158件(122套組)文物精品,充分體現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濱州市民體驗源遠流長的文明之旅
  • 中國客家博物館: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平臺
    中新社廣州12月22日電 題:中國客家博物館:客家人尋根問祖和文化交流的平臺作者 王堅中國博物館協會近日發布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結果,位於「世界客都」廣東梅州的中國客家博物館被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 我市迎來首家綜合類國家一級博物館
    2020年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我市贛州市博物館核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于都縣博物館、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紀念館核定為國家二級博物館。至此,我市共有國家一級博物館2家、二級博物館3家、三級博物館1家。
  • 在十堰,這7家小眾博物館值得一逛
    此外,館內還收藏有許多與油榨相關的農耕器具,如風車、油簍、簸箕。整個博物館分為歷史文化廳、觀賞體驗廳、成果分享廳、自由活動區,是集文化、科普、體驗於一體的主題展館,也是竹溪首家油磨主題科普館。攝/趙清紅色記憶博物館紅色記憶博物館又名北京老爺車博物館竹溪分館,館內收藏了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中外老爺車,分為紅旗廳、農耕文化廳、軍事國防教育廳、百年老爺車文化廳4個展廳。除老爺車外,館內還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建黨史及竹谿縣紅色革命資源。
  • 青島"磚家"收藏萬塊漢磚 欲建屬於青島的"漢城"
    「民間的藏家,都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資金的難題。」張新寬說,隨著收藏日豐,不少花巨資買來的藏品無處安置,只好放到臨時搭建的棚子裡。「漢磚的保護對溫度和溼度的要求非常高,每次想到這個就覺得心疼。」張新寬說,這3000多塊畫像磚,已經放在這裡一年多,他期待能有來自政府或者社會的力量,妥善保管這批藏品。
  • 藏在別人家的國寶,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文物,美到讓人心痛!
    我們熟知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陽江新增1家國家一級博物館
    經過材料申報、書面審查、現場評估、數據比對和綜合評定,並報請國家文物局備案,中國博物館協會核定中國印刷博物館等74家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等221家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等225家博物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其中,廣東省入選的國家一級博物館4家、二級博物館12家、三級博物館23家。
  • 30年耗盡心血收藏僑批近12萬件 馬婭會長如今全部無償捐贈
    丈夫生平喜歡收藏,郵品、僑批、相機等,畢生的積蓄都用來收藏和做公益。就拿僑批來說,30年間收藏了近12萬件,佔到國內僑批總量超過7成,可以說是國內僑批最大最全的藏家。麥保爾去世後,包括博物館和收藏人士紛紛求購僑批。但丈夫的心願是無償捐贈給國家,不會賣。」
  • 青啤博物館晉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青島14家博物館全部晉級
    青島新聞網12月23日訊(記者 孫靜芳)為推進我市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優化博物館城布局,我市組織推薦14家博物館參加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工作。經過中國博物館協會材料審查、現場評估和綜合評定,並報請國家文物局備案,我市14家博物館全部通過評估定級,分別晉升國家一級、二級、三級博物館,通過率100%。其中青島啤酒博物館、青島山炮臺遺址展覽館獲評國家一級博物館;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青島市民俗博物館等5家博物館獲評國家二級博物館;青島革命烈士紀念館、青島道路交通博物館等7家博物館獲評國家三級博物館。
  • 林惠祥:捐畢生所藏文物 創我國首個人類學博物館
    林惠祥泉州網5月7日(記者 許文龍 通訊員 陳偉鵬/文 石獅市博物館/供圖)他是我國通過實地調查研究臺灣高山族的第一人,所著《文化人類學》是我國第一部被列為大學通用教材的人類學專著;他是以一人之力興建專業博物館的中國高校第一人,是中國第一所人類學博物館創辦人;他把畢生搜集的幾千件珍貴標本文物、包括徐悲鴻作品在內的私人收藏畫作及自家一棟樓捐給廈門大學
  • 濱州市博物館、博興縣博物館、霑化區博物館「入列」二級館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其中濱州市博物館、博興縣博物館、霑化區博物館入選二級博物館,惠民博物館、無棣縣博物館、惠民惠風民俗博物館、山東眾林文史文獻博物館入選三級博物館。
  • 濰坊喜添三家國家二級博物館
    一起來領略一下這三家博物館的風採吧昌邑市博物館昌邑市博物館位於文山西麓,濰河西岸,建成於1997年,佔地面積42.71畝,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整個建築採用傳統殿堂式結構,宏偉壯觀且具民族特色,是展示昌邑輝煌燦爛歷史文化的窗口。
  • 「康康」,新疆8家晉級博物館都有啥寶貝?
    天山網訊(記者趙梅報導)12月21日晚,中國博物館協會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布《關於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的公告》。新疆有8家博物館晉級為國家二級、三級博物館。  據了解,8家晉級博物館分別為:哈密市博物館、阿克蘇地區博物館、克拉瑪依博物館、木壘縣博物館、瑪納斯縣博物館、塔城地區博物館、和田地區博物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
  • 客家古村唱起新山歌(我的僑鄉·我的家⑧)
    2015年8月,琴壇村舉辦首屆客家民俗文化節,客家山歌、客家拳、客家棍、客家特色小吃……讓外來遊客大呼過癮。客家文化的名氣打響了,來村裡休閒度假的遊客多了,來琴壇「尋親」的客家人也多了。  「金華市海西商會的人找到我們村,他們說,終於在金華找到講客家話的『自己人』啦!」
  • 青島14家博物館通過國家評估晉級
    為推進我市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優化博物館城布局,我市組織推薦14家博物館參加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工作。經過中國博物館協會材料審查、現場評估和綜合評定,並報請國家文物局備案,我市14家博物館全部通過評估定級,分別晉升國家一級、二級、三級博物館。
  • 【學術會議議程】人類學視野下的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 2017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議程
    本屆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將以「人類學視野下的民族博物館收藏、展示與詮釋」為議題,結合2017年國際博物館日研究熱點,探討人類學的博物館實踐等相關問題。Museum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3:35pm-5:00pm, Lecture Hall多功能廳鄧族文物館、屏山文物徑作為香港屏山鄧族微型社會形態的呈現陳焯盈-臺北藝術大學國家、族群與地方:博物館場域中「客家」的形成與再現魏志龍-贛南師範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 「奧特曼卡」入藏博物館,抗疫見證物也是未來的「文物」
    如今,這張「奧特曼卡」成為博物館的一件特殊藏品。29日,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和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合作主辦的「逸仙人的家國情懷」專題展覽在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