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玲與她的「鎮館之寶」唐僧取經布絹畫。
■乾隆木雕。(梁小玲藏品)
■清末紫檀屏風。(梁小玲藏品)
梁小玲目前「蝸居」在深圳坪山一棟古民居裡。
梁小玲是一位以收藏客家文物為主的名家,其藏品不乏珍品精品,在國內有著較高的知名度,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員、中國收藏家鑑定委員會委員劉靜在看了她的藏品後,寫下:兢兢業業歷盡資材,勤勤懇懇為中國文化與客家文化奉獻終身,為後人學習典範。
已經年近六旬的梁小玲,平生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個屬於自己,同時也屬於全體客家人的博物館,但九年時間裡,她三次搬遷,「每一次搬遷對文物都是一種損害」。2008年,由於自己部分陳列藏品發黴變質,她在一次發言時竟然當場失聲落淚。
◆民間淘寶
做文化的「廣東阿姨」 淘得珍貴布絹畫
早在年輕的時候,夢想的種子就播下了。
梁小玲出生於梅縣一個山區鎮。1970年代末,一天,曾經到過南洋的婆婆,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壓箱服飾拿到院子裡晾曬,從小愛美並一直珍視傳統文化的梁小玲驚呆了:古老的客家女性服飾,竟然如此之美!從那時起,她就立下心願:收集與客家人有關的一切「老東西」,待條件成熟時,開辦一個客家民俗博物館!
在有了自己的「奮鬥目標」後,她便開始廣泛收集與客家人有關的所有產品,包括陶瓷、木雕、文房四寶、宗教器物、客家服飾等等,「那時收藏這些破破爛爛的東西是被人家瞧不起的,我就偷偷做,到臨縣客家人比較集中的地區收購。」
1994年,福建省寧化縣一個叫胡村的地方,因為要修建水庫,村莊面臨搬遷,村中一位老人,珍藏著一幅6米長、1米寬的「唐僧取經布絹畫」,繪畫技藝精湛,把唐僧師徒歷經八十一難的故事刻畫得栩栩如生。有人曾多次找到老人,想買下這件布絹畫,但老人說,給再多的錢我都不賣,因為你們是做生意的,我要賣給那個廣東阿姨,她是做文化的。
老人所說的那個「廣東阿姨」就是梁小玲。梁小玲聽說此事,立即找到老人,買下了這幅珍品。後經專家鑑定,這是一件乾隆年間的物品,「這個畫的原材料,現在根本找不到,是一件難得的珍稀文物」,它也因此成了梁小玲的「鎮館之寶」。
◆名家相助
省博專家曾廣億 贊是客家文化活化石
2002年,當時在鎮裡任黨校校長的梁小玲決定放下自己的工作,辦理「內退」,而目的只有一個:開辦客家民俗博物館!
梁小玲經過一番努力,最終找到了廣東省博物館古陶瓷專家曾廣億老先生。「老先生看了以後,非常驚喜,稱這些文物是活化石,是探討客家文化的實物佐證,是活教材。他在這裡呆了兩周。從此以後,老先生每年回梅州都到我這裡來,他說看不夠。」
嘉應學院研究客家學的教授陳幹華聽說此事後,也於2002年9月幫梁小玲整理文物,進行分類,忙了十天,「無論如何不收一分錢」。2002年12月,梁小玲的藏品終於在梅縣百花洲展出。
◆藏品展出
葉劍英基金會會長 免費為其提供展覽場地
2002年以後,梁小玲不再做收藏,專心研究藏品。「一個是自己的經濟能力不行,二是很難再見到好的藏品,三是假東西開始出現。」
梁小玲的特色收藏引起了廣東葉劍英基金會會長黃桂清的注意。她親自到梁小玲在百花洲的展覽館,看了以後心裡很不是滋味,「她說那麼好的東西,卻放在一個那麼擁擠的空間裡,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價值。」黃桂清將自己在梅州的一套房產無私地騰出來,供梁小玲作文物展覽之用,並在經濟上鼎力支持。
2003年8月31日,「梁小玲客家收藏館」在梅州江南菊繡樓開館。「展覽的條件好多了。我非常高興,把自己的收藏全部拉了過去。」梁小玲在這裡一呆就是三年。
2004年10月,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陶瓷專家葉佩蘭,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員、中國收藏家鑑定委員會劉靜,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副研究員丁孟等,親臨梅州梁小玲客家民俗館對其藏品進行了鑑定並題詞。2005年,梁小玲被廣東省收藏家協會評為優秀收藏家。
然而,在黃桂清因病於2007年去世後,梁小玲再度面臨場地問題,後經別人牽線搭橋,深圳龍崗區坪山街道辦事處向梁小玲伸出了手。梁小玲最終決定離開家鄉,把自己的藏品帶到深圳。
最大苦惱
場館破舊潮溼文物發黴變質
2008年5月14日,坪山客家民俗收藏博物館揭幕。
當地政府不僅為梁小玲解決了場地,每年還補助她一定的生活費用,梁小玲和丈夫一起搬到坪山居住。據悉,幾年來,該博物館共接待「觀光者」約3萬人以上。
安定下來的梁小玲又有了新的苦惱:場地的局限性所帶來的一系列不便。一是房間狹小,光線暗淡。古民居房間小,最大的不足10平方米,大多數為3平方米,低矮破舊,通風透氣效果極差。「在有限的空間裡,根本無法為藏品分類。」
最令梁小玲憂心的是潮溼給文物帶來的損害。「南方雨水多,室內空氣溼度大,加之深圳靠近大海,空氣中鹽分較多,室內地板出水,牆壁掛水,字畫、服飾、刺繡、木雕、銅器,受潮溼影響,已經發黴變質,文物損壞嚴重。」梁小玲告訴新快報記者:「2008年我剛來,這裡的好多東西都發黴了,我束手無策,一次發言時我都哭了。」
至今,梁小玲依舊在做著自己的私博夢,「我希望有一個正規的博物館,起碼5層,有展廳,有好的燈光設備,有抽溼設備。如果能有這一天,我估計會在夢中笑醒。」
主要藏品
到2000年,梁小玲共收集了千餘件民間文物精品,分為五大類:唐宋元明清民國各時期的嶺南民窯瓷器;明清、民國大件小件金漆浮雕和精品木雕;銅器;反映客家文化生活的歷代字畫;反映客家生活習俗的特色文物和客家先民遺物,如古書籍、證書契書等。
分期付款買寶物
作為一名普通人,梁小玲收入微薄,為了搞收藏,她幾乎耗盡了自己所有的收入,甚至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採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從福建民間購得一對清同治年間的粉彩雙耳方瓶。「儘管家人不太理解,但我十分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