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抱著曾經滄海的架勢到嘉興會友的,結果到場發現一排都是特別想聽的靜電,頓時坐不住了,跟人聊天的時候也按捺不住瞎激動的小情緒——場子裡沒什麼人,耳機都空著呢。呵呵,修煉得還是不夠,見機忘友了。
音源是ayer D1,數字輸出給studer D780,兩套耳機都是西裝,線材我都不認識。唱片是諸位熟知的卡拉揚指揮的1987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試聽的辦法就是第一軌兩套系統各聽一遍,稍作休息之後,從第一軌開始,用奧菲斯聽到第8軌,然後omega也聽第8軌,一直聽到結束。主要的結論都是這段時間形成的,再然後選了點其他音樂素材稍作確認,前後持續一小時五十分左右,這已經是我能完全集中精力的最長時間了。
奧菲斯部分:
小提琴音域上部拉升,明亮,甚至略有點耀眼,很容易讓試聽者第一時間進入狀態,一曲還未結束就引起了我的共鳴(帶入感),點燃了我的情緒。
聲音非常結實,中高頻段悅耳,這兩點使得樂器很容易聚焦,非常容易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與此同時,中頻段溫和有密度,人聲有腔調,有形體,有肉感(邊緣刻畫得完整、清晰、銳利,同時有一定厚度)
大概三四首曲子過去,就會發現森海塞爾實在太懂音樂了,音樂中閃亮的部分表達的特別充分,非常抓耳。
低頻頻段相當完整,很低的頻段都有響應,不過越低越微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只有「聲」沒有「氣」。
感覺奧菲斯和lambda系列有點像,基本上以「單元聲」為主,「腔體聲」作為點綴,前後部腔體上做的文章不多。
有薄振膜「肉」的問題,極細微處有模糊,或許在聲樂表現上,這樣能製造出有血有肉的感覺,但在樂器上,細聽感覺略有些虛,我不知道到這種地步,在細微處造成這種「肉」的究竟是電子管本身,還是唱片信息量,或者是轉盤解碼,應該是三者都有吧,或許以CD為基礎的回放系統是有大限的。
hev90(奧菲斯系統的放大器)對能量的使用特別講究,功率不算充足,因此手起刀落聲聲乾脆的背後,似乎還是有點功率拮据所導致的緊張感。再加上JJ803S(後級四根管子是AEG的,按說不錯)的略「幹」和「粗」,感覺全套系統還是略偏奔放,缺一點泡在大水塘裡的潤。
Omega部分:
聲音含蓄,無意識中就會擰大音量。低頻像是裝在布袋子裡,量比奧菲斯大一點;中頻的厚度和層次感較大奧都要好上一些。
結像堅定,樂器聽起來非常穩,但清晰度比奧菲斯差。人聲有一種化開的感覺,極撩人。
越聽越有點抓不住聲音(聚焦不準),前景背景分開的感覺弱一些,人聲也好,器樂也好,在空間裡的比例關係會有變化(每到中高音域的某個頻段,有一種空間向裡收縮的內凹感,就像一到這個頻段,電源相位就反過來似的)。
全頻段柔和,高頻段往上和低頻段往下能量滾降相當明顯,感覺耳機單元素質比較有限,即使只是中頻段,到了上面我所說的那個會引起空間收縮的中高頻某段上,也會顯出不同於優質頻段的下降和僵硬(中頻正中以及偏下一點的部分應該是Omega的黃金頻段,在這一段上,聲音厚潤度明顯要比中頻偏上的部分保持得均勻)。
空間的最外圈上,有一種奇特的褪色感,就好像樂池的中間往裡聚攏的部分,熱熱鬧鬧金燦燦,而往外延伸越來越暗淡。我前幾句說的中高頻上表現力的減退和這種外圈褪色的感覺混合起來,使得Omega的聲音聽上去有一種陳舊感。
我在小本子上記了一句:「大奧像舞會開始,Omega像舞會散場」。當然,畢竟我是前半張唱片用奧菲斯聽,後半張用Omega聽的。不過即便如此,我還是覺得Omega有某種奧菲斯沒有的愁楚和詩意。
聽Omega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速度適中,音樂中一個要素表達充分了再來下一個,從容還連貫。除此之外,Omega全頻段上都呈現出一種「紡織品」似的紋理,很「手工藝」。
Omega相比大奧最大的弱項在於缺乏爆發力,大聲壓、大動態或者說所有這些需要凸出量感的地方,都顯得過於節制(我到不覺得這是因為stax克制,而是因為omega單元素質有限,大聲壓下似乎很容易就逼近極限)。
T2(Omega系統的放大器)功率顯然要比HEV90充裕,相比之下後者頗有些虛張聲勢。我之前一直認為森海塞爾放大做得好,stax耳機做得好,沒想到結果是stax放大和腔體做得好,森海塞爾單元和教調做得好。真是意外。
另,這些是我記在本子上的東西,沒有做額外的加工和延伸,我認為應該算是比較傳真的一手資料。Omega是我第一次聽,我一直覺得對於一部器材來說,第一次的聽感會比較重要,所以不敢擅自加料。對於這個檔次的對比,我覺得諸位應該把那些批評都當做中性詞來理解,因為他們的弱項其實也都在水準之上了(如果拿一套可靠的HD650系統作為基準的話)。
最後,感謝聚會的組織者和提供器材的朋友,同時謝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