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PrismSound DA2
昨天友人電話過來,問為什麼寫了個hd558而不是da2,我搪塞了幾句。其實心裡苦笑,前前後後總共就聽了一個半小時,一條蚊子腿兒哪能炒出一盤菜呢?
不過想了想,還是覺得有必要談談,因為這臺DA2是第一次開聲,而相應地,我充分的感受到了這臺機器在一個半小時裡聲音從生澀走向穩定的過程,要說這種體驗似乎還沒人記錄過,小生鬥膽分享,以饗眾饕。
聲音響起的一剎那,我聽到的絕不是曾經DA1或lyra給我的實在感,而是犀利甚至於鋒利的聲音,這種手術刀式的剖析儀器聲我在其他音源上應該是沒有聽過的,但在耳機圈我認為我還是熟悉的,拜亞動力professional系列裡的dt880pro剛開聲的時候就是類似表現,雖然隨著老化聲音會逐步改變,但這個最初的啼聲還是讓我記憶猶新。
我很難判斷這種「德式精密」的感覺究竟是因為da2自身的生澀,還是因為沒有充分活絡的da2讓前端德國品牌的火線界面k8的數位訊號的原始面貌暴露出來,但無論如何我承認這種感覺讓人不快且獨特。
接下來的大概半個小時,da2的聲音一直在變,先是像魚的鱗片一樣,一層一層傳遞過來,聲音聽上去是平面的,然後通過一個平面一個平面層層疊加,形成一種稍有些區隔的立體結構——我覺得我實在難以用目前的語言能力去形象地描述這個時候的聲音,只好再一次嘗試使用比喻——就好像從20hz到20khz整個區段被分成了10份,每一份裡面所有的頻率都朝正中間那個點聚焦,比如20hz~50hz,這個區段裡所有的頻率都朝40hz靠近,你聽到的本應該是20,21,22,23……48,49,50hz很均勻得分布,而實際卻是20~35;43~50hz裡的信號分量都沒了,都靠到了36,37,38~42hz裡面。其他區段也是類似。這是一種很奇怪的碎片化體驗,感覺聲音像成為了拿來做切片實驗的標本,一片片,清晰,沒有生命體徵地羅列在那裡。
之後,我覺得完全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中,你甚至無法判斷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聲音越來越豐滿,之前被聚焦收攏的各個頻率的聲音化開了,從腳到頭一氣呵成,均勻、平坦。
最後的半個小時,我覺得聲音基本穩定了,但在這半個小時裡,我認為da2有一些讓我不太喜歡的轉變,我甚至有些認為我似乎聽到了da2聲音上的破綻。
da2穩定之後的聲音和最開始以及中間令人捉摸不定的變化過程中最大的區別是聲音飽滿,也就是常常聽到的一些朋友評價da2時所強調的「密度」。我認為相比一開聲時候的da2,穩定之後的聲音讓我感受到一些壓力,如果說中間過程就像是給骨架填充了血肉,那麼最後一段則是閃現出了一點肌肉感,與此同時,聲音被填充了情緒,類似「陰雲密布」、「愁容滿面」一類的詞在這個階段就都能派上用場了。
至此,我認為我對da2從初啼到穩定的一個半小時的描述應該已經到位了,到最終時間太晚不得不抽身的時候,我似乎感到這個變化還沒完成,因為總覺得聲音似乎還在孕育出一點樂觀的東西,想來想去我覺得用「脂肪」這個詞形容比較合適,也就是稍微能水潤些。
無論如何這最終的答案要找邀請我試聽的網友小馬來揭曉了,我雖然似乎感受到一點愉悅的氣息,但在我離開的那一刻,我還是認為da2給我的印象是緊實、嚴密,有壓力,甚至苦大仇深的。我認為這部器材是emotional(有些情緒化)但端正和威嚴(終歸還是理性居上)的。
最後我想說的是,僅在目前這個年紀上,我暫時還是不想接觸da2這種器材,我覺得lyra1對我來說夠好了(目前我還認為對lyra來說除了usb以外的連接方式都多餘)。以及da2最大的優點是「好聽」,最大的缺點是「太強的存在感」。
關於STAX L700
以上都是在8ps和stax L700上得出的結論。前半段試聽用的陳力版《紅樓夢》,後半段用我熟悉的王健《巴赫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大無,bwv1007 & bwv1008)
簡單對比了stax新耳機L700和2010年設計的sr507以及永遠不會缺席的009,對這隻新耳機的印象總體來說是正面的。
l700比507要務實。對比之下我總覺得507有一種對一個即將崩塌的秩序依然心存眷戀的感覺,我似乎在507營造的世界中還是能看到那些複雜的鐵質鏤空雕花陽臺,精緻的,手工打磨的珍珠白羅馬柱。可是現在已經2016年了啊,難道永遠停留在蘇格拉底時代?
相比把一切精美化的sr507,我認為l700與009的對比更有意思。這是一場不公平的戰役,結果諸位早已瞭然於胸,但我還是想談談這裡面出乎意料的地方。
首先我對l700的預期是很低的,尤其是看到真機以後。斜置單元,塑料支架,橫平豎直的腔體,笨拙的方耳罩,和507背後弧線透出來的優雅相比顯得非常呆板。但如前述,507和l700其實根本不是一個時代的東西,他們審美不同不難理解。而與009相比,二者的設計邏輯其實是接近的。
與009相比,l700的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整個場面向裡收縮了兩圈,對音樂的表現舉手投足之間都比009要小氣,甚至與之相比我竟然在009上聽到了一絲信馬由韁的味道。什麼?自由和自信?stax這種極致臣服於「秩序感」的廠商竟然冒出了「自由」的味道,我對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當時能想到的解釋是l700和507其實都沒有能力試探出8ps的底線,而在009之下,8ps自身的一些特性體現了出來。
這個解釋稍有些孱弱,因為很快在l700後續的試聽過程中,我感受到了這隻耳機突破既有格局的野心。
通常我認為009這隻耳機在我這裡總是顯得有些「高射炮打蚊子」,用一個很大的格局幹一些很小的事情,大概這和我的音樂素材以44.1及歷史錄音居多有關。而l700在我這裡似乎更「物盡其用」,絕大多數時候我並沒有感受到像009那樣過分充裕的寬容度,尤其是一些激烈場面,l700似乎有一些被我的系統逼到「出離憤怒」的程度,顯得比009更情緒化和更耀眼。該平靜時平靜,該憤怒時憤怒,按耐不住就歇斯底裡,這不就是自由麼?所謂自由無非humanity,一個神性和野性的折衷。
由此,009偶爾暴露出的那點兒野性反映的可能不一定是老葉,或許是漫步者,或許是親手組裝009的人。
雖然不再那麼膽怯的l700略微贏得了我的好感,但我認為這隻耳機依然沒有我老掉牙的sigma好聽,因為他犧牲了靜電特色(光滑、圓潤、輕盈)換取一些動圈特性(速度、力道),這讓我又想起了那些古老的話題:理想和欲望,雄心和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