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金雞電影節上,《奪冠》無疑是最大贏家。獲得了八項提名,並且最終斬獲了最佳故事片、最佳編劇、最佳攝影三項大獎。
感受下,金雞獎評委會給予影片的高度評價:
【《奪冠》展現近40年幾代中國女排歷經沉浮不屈不撓為國拼搏的傳奇經歷,經過三次關鍵賽事,中女排隊員及教練內心的徘徊選擇與真實渴望,寫出了女排精神的不屈不撓,為女排精神注入了新時代的新內容,使其更豐富更有深度。人物鮮活生動,情感飽滿有力,是一部震撼人心、具有很強社會責任感和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
當然,在今年的國慶檔裡,《奪冠》也是我們私心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似乎無論看幾次,都會被這部電影的熱血和燃所感動到。
而另一個好消息是:這部電影也已經在華為視頻歡喜首映·獨播影院上線。在電影院沒刷夠的朋友們,可以打開華為視頻二刷了!
畢竟,《奪冠》確實是一部很值得二刷三刷的電影。相信大家都和我們一樣,每一次看,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和體驗。
印象中,吳剛所扮演的老女排主教練,曾經說過一句非常動人、也非常擲地有聲的話:
「中國女排,沒有你,也沒有我,只有我們。」
而如今來看,《奪冠》中的「我們」,確實每一個人都是來之不易。
本片啟用了大量的素人演員,「老女排」是從全國上萬名排球運動員裏海選出來的。
儘管這些運動員們「帶著熱愛排球的夢而來」,但是問題在於,她們不僅沒有任何表演經驗,自身的排球水平還層次不齊。
整個選拔、淘汰和表演訓練的過程,就足足用掉了半年時間。
「新女排」則是由國家隊選手們扮演。
在拍攝當時的2019年暑假,國家隊正在備戰世界盃,此後還有聯賽和奧運,又趕上了國慶閱兵和主席接見。因此,郎平只將女排選手們「借出」了短短不到10天。
從影片最終的質感來看,實在很難想像,影片後半部分的這些重點戲,竟然是在這麼緊張的時間內完成。
但陳可辛做到了:他們24小時換班拍,連陳可辛自己都動輒在劇組待20個小時。
最關鍵的一個角色:郎平,同樣是命途多舛。
鞏俐一直接受到第四次邀請時才同意,看似最適合扮演母親的白浪卻沒有任何表演經驗……
這些如今令我們拍案叫絕的選角,其實背後都是一波三折。
儘管影片拍攝的每一個環節都堪稱驚心動魄,每一個角色背後都極其曲折。但正因為所有人都盡了全力去爭取、去拼搏,才能換來一個好結果,一部好電影。
陳可辛也曾經說過,這是他所拍過的最艱難的電影,此前經歷的一切與之相比都不算什麼。
這足以看出,影片的拍攝過程,是「天時地利人和」,同樣也是一種「女排精神」。
而另一方面,《奪冠》是一部「即使知道結局,也依然會被感動得熱淚盈眶」的電影。
一方面,這是因為影片本身具有一種強烈的紀實性。那種濃鬱的氛圍感,能夠很輕易地讓觀眾回到那個年代,回到那個熱血沸騰的賽場上。
電影不是「模仿秀」,但是對於「女排」而言,尊重和還原歷史是一種最基本的態度,也只有足夠貼近那個年代,才能喚起我們的共同記憶與情感。
在這一點上,攝製組為了還原歷史,無疑是做了大量的努力:
影片1:1還原了漳州訓練基地的實景,從球館到食堂,甚至是鐵門、地板,都做到了極其逼真的還原。導演組自己都認為「真的是雞皮疙瘩起來」。
甚至於拍攝使用的,也都是漳州體育訓練基地的竹牆和地板。
在當年,由於條件有限,基地的地面是用黃土、石灰、鹽水混合的「三合土」夯實而成,女排姑娘在這樣地板上扑打,動輒就摔到血肉模糊。
而我們在電影中見到的,正是那些承載了80年代女排血與汗水的木板。
或許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我們都只會注意到大的故事線。但隨著二刷、三刷,看到的細節越多,相信你也會和我們一樣,越會驚訝於《奪冠》的豐富和完美。
而這部電影的另一種「真實」,則是來自於情感的真實。
正因為影片大量地運用到了素人演員,一旦放開了去演,反而在鏡頭面前更多地演出了「自己」,演出真感情,更演出真的女排精神。
無論是「老女排」的扮演者們,還是扮演自己的新女排們,都在鏡頭前有著極其真誠和動人的表現。
因此,在幕後紀錄片《我們》裡,陳可辛非常深情地說:「劇本上寫下來的臺詞是想像的,是戲劇的,是加工過的。」
「但她們演的時候,反而把加工過的戲劇變成真實,變成生活。」
影片選取了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這三個時代也有著截然不同的影像風格。
八十年代的女排,儘管場館條件落後,訓練也極其艱苦,故事卻始終沉浸在一種復古的、浪漫的、溫暖的色調裡。
這是因為,這個年代所承載的是「情懷」;這種情懷是極其飽滿、激昂的,這在我們每個人的回憶裡,都是最好的黃金年代。
2008年的女排,儘管在影片中的篇幅並不多,但對於影片情緒的鋪陳,卻是至關重要的。
這是郎平人生的一個矛盾點:她在北京奧運會,在中國隊的主場上,以前任「國家隊選手」的身份,見證了女排的惜敗。
這是她個人作為教練的勝利,但她卻不得不承受這背後面對民族與國家的、巨大的割裂感;這部分的內容,恰好是很好地補充了全片的「思辨性」。
2016年的女排,當然是全片的重頭戲。它承接了08年那種微妙的情緒,轉敗為勝,反而更深化了那種血脈賁張的燃感。
尤其最後一場「中巴大戰」,影片用了極大的篇幅、極其精妙的場面調度來呈現這場精彩紛呈的大賽。
在這裡,陳可辛拿出了自己拍體育競技片十成十的本事:無論是節奏感,還是情緒張力,都精準得讓人叫絕。
回頭來看,這樣一個題材,交給陳可辛來拍確實也是最合適的。
面對一個如此宏大的命題,有人會寫一篇主旋律作文,有人會產生畏難情緒……但《奪冠》裡既能找到時代的共鳴,也能看到私人的情感。
這既是一部體育競技電影,又對體育精神、對人性都做出了非常豐富的詮釋。
每位導演都有自己的側重點。而陳可辛無疑就是那個能夠勾連起個體與時代的記憶,能夠挖掘出那種情感共鳴的人。
他從來不是一個只會審視時代的人,他是會讓你落淚的人。
最後,《奪冠》最令人驚喜之處在於,影片對於「女排精神」的詮釋是極其豐富的,是具有多義性的。
八十年代的女排精神,是一股拼勁。是流血流汗不流淚,是頑強拼搏、咬緊牙關的精神。
那時的中國是落後的。中國需要用一場體育賽場的勝利,來證明自己的國力。
於是承載了這一切的女排,有一種「人定勝天」的悲壯。她們需要用肉體、用鮮血和汗水、用意志力去戰勝科技和技術。
但是,到了2016年,女排精神卻遭遇了新的困境:那是一種新舊交替的青黃不接。
在這個時候,郎平需要戰勝的是自己,「中國女排」需要戰勝的也是自己。既是過去的輝煌,也是過去的慘敗。
於是,郎平提出了新時代的女排精神——
要熱愛,要享受過程,要做自己。
《奪冠》曾經借黃渤的角色之口,講述了當代女排的困境:人們不會再為了一場女排的勝利而萬人空巷,這已經不是那個體育精神高於一切的時代。那麼勝利還有什麼意義呢?
而最終,這個超燃的結局讓所有人都明白:勝利的意義,只有勝利才能告訴我們。
這也是為什麼2016年的我們如此激動,為什麼2020年的我們看到《奪冠》這部電影依然如此激動——
因為,我們永遠需要女排精神,我們也永遠需要體育精神。
或許在2020年,我們更需要這樣的精神。
畢竟,今年是動蕩不安的一年,是充滿了不確定的一年。
在經歷了疫情的難關之後,我們更需要一股振奮人心的力量,需要吶喊、熱血和歡呼。
無論是勇敢拼搏,還是愛自己、做自己——都是這個時代迫切需要的女排精神。無論看多少次,都會被這樣的精神燃到。
那麼,話不多說,就讓我們一起二刷《奪冠》吧!
這部電影也已經在「華為視頻歡喜首映·獨播影院」上線了。只要打開華為視頻,就可以觀看《奪冠》。
其實一直想要跟大家安利華為視頻了,堪稱是華為、榮耀用戶的福利。
《奪冠》並不是華為視頻「新片觀影季」近期上線的唯一一部大片。《八佰》《姜子牙》《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急先鋒》等片也已經上線。
沒錯,近期的院線好片,基本已經被一網打盡了!
並且,更感人的是,除了這些電影之外,你還能在華為視頻上:
同步觀看芒果TV、優酷、騰訊視頻等熱播內容。
說到這裡也是實名非常羨慕各位華為、榮耀用戶了。自從擁有了華為視頻,我們就不用再下載一堆視頻APP,每次忙於各種切換窗口。
反而在華為、榮耀手機自帶的華為視頻裡,就能看到輕鬆看到一切。
——處女座的福音!
還等什麼呢,大家,打開華為視頻——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