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香港,人們大多想到的是TVB電視劇裡那些人,在富麗繁華的大都市裡住著別墅豪宅、吃著魚翅燕窩、披金戴銀出入熙熙攘攘的股票場…
但是,在這些璀璨奪目的繁華背後,其實是讓人絕望的現實。
由於香港地少人多,加上貧富差距較大,居住在香港的富人,生活的奢侈猶如活在人間天堂。而那些生存於社會底層的窮苦人、老弱病殘,只能像小貓小狗一樣蝸居在鐵籠子裡。
香港人住在籠屋裡的悲慘景象在香港電影裡隨手可見。90年代初張之亮導演的《籠民》,呈現的就是繁華都市背後真實狀況的一部電影。
在電影中,一群生活在底層的平民,因為收入低微住不起公租房,為避免露宿街頭,不得不住進了被改成密密麻麻雙層床位的老式樓房裡。
為了確保個人財產的安全,他們將鐵絲網一層一層的纏繞在違章床上,如同「籠子」一般。
僅僅一個「籠子」,就包含了一個家所必需的所有設備,包括廚房和衛生間等。
這個幾十平米的危房裡,大約擺滿數十張雙層籠屋,住著上百號老弱病殘,一眼望去,像是一個初具規模的牲禽養殖場。
儘管這個地方空間狹小擁擠,隨處可見的老鼠蟑螂,還有因為沒有好的淋浴環境導致的汗臭味和腳臭味。但是,幾乎居住在這裡的所有人都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每天打牌聊天、無所事事,也樂在其中…
電影中,99歲的老人陳十一,因為無人贍養,已經在這個鐵籠裡生活了40多年。他在籠屋裡開了一個小賣鋪,就靠著賣點小副食勉強為生,平日裡都是靠著下床的籠友幫忙解決吃喝拉撒問題。
後來,老人百歲生日,引來了不少媒體的關注。但是,看到環境如此惡劣的百歲老人後,媒體想了解的不是老人養老等諸如生存環境問題,而是爭相著採訪他是如何保持長壽的。
最後,贊助商給老人送來了一颱風扇和電視。而他說的,對失散多年的哥哥的不舍,才是自己一生的心願,這樣的長壽秘方,媒體並不削。
其實生活在最底層的籠屋,也會有弱肉強食,有時,他們難免會有爭吵的面紅耳赤。但很多時候,還是處處透露著溫情。
某個清晨,籠友道友詳突然去世,其他生者不是搶奪死者手上的雜誌,就是翻翻籠子裡還有沒有其他值錢的寶貝。
但是儘管如此,道友詳死後不久,籠友們還湊錢給他過了頭七。
因為偷盜被關進牢房5年的毛仔,因為與當警察的父親性格不合,刑滿釋放後,在朋友的幫助下也來到了籠屋居住。
因為初住籠屋,毛仔很不習慣,居住在裡面許久的籠友(道長)安慰他說:「住久了你就看不到籠子了,不是你住在籠子裡,而是看你的那些人才住在籠子裡」。
聽罷,毛仔便安心住了下來。
對於外面的人來說,居住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絕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對於居住在籠屋的他們來說,卻覺得這裡特別溫馨。
後來,當地議員為了響應發展號召要求收回房子並拆除,籠民們因為擔心養老問題,都不配合。
為了哄騙籠民們籤下協議,議員們甚至在籠屋做了三天的演員,表面上是親身體驗籠民們的疾苦生活,實際上是為了博取名聲口碑。
其中一個議員還官商勾,結,買通毛仔讓不識字的籠民籤下了搬遷協議。當毛仔知道被騙後,卻為時已晚,最終還是迎來了強拆。
而事實上,這個強拆也合情合理,畢竟籠民們只是租戶,業主收回房屋,服從規劃改造也無可厚非。
籠民們生活在窮苦,也不能作為非法霸佔別人房屋的理由。但是儘管如此,籠民們也沒有捨棄往年的狂歡。
中秋之夜,他們照樣像往年一年,聚在一起吃著、喝著、唱著,瀟灑快活的生活著…
強拆那天,籠民們都蹲在籠屋裡做「釘子戶」,但拆遷隊伍並不領情,在幾次勸說無效之後,他們用電鋸割斷了鐵網,將籠民連同籠屋強行拉走……
該影片共有140分鐘,有歡笑,也有心酸,但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是籠民說的那句:不是你住在籠子裡,而是看你的那些人才住在籠子裡
我們有些人,註定生來卑微、無從選擇,但是如果因為我們過去的某些遭遇就認定了此生;或是從骨子裡,就給自己種下了一世卑微的種子,那麼,不是我們的出生影響了我們的命運,而是那個我們認定的結果,致使我們永不得翻身。
在《籠民》這部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多數籠民是有空閒的,但是在這麼多的空閒裡,他們甚至沒有人把時間花在成長、提高自己上。
電影中,那個死後被人到處翻找財產的道友詳,是僅有的愛看書之人。但是他看的書,卻是一些對自己沒有任何幫助,只會殘害心靈的*書。
生活在最底層的人是最痛苦的,但是,生活在最底層也不意味著人生就沒有希望,哪怕希望渺茫,是否也可以嘗試讓自己與命運相搏呢?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