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佩奧發推:美將停止官方在與臺灣接觸上的限制。
國會遭川普支持者暴力衝擊,美國民主已成為全世界眼中的笑柄。任期進入倒計時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此時還要在臺灣問題上玩火,欲「圍中救美」、給拜登政府「埋雷」。據路透社9日報導,蓬佩奧當天宣布,美國國務院已取消全部對美臺官員接觸的「自我設限」。他堅稱,這些相關限制是基於美國外交部門「數十年來複雜的內部規章」,結果是「單方面取悅大陸」。而美臺共享「民主價值觀」,美臺關係不會被官僚主義的「自我設限」所束縛。
法新社報導截圖
01
瘋狂
據報導,當地時間9日,蓬佩奧在這條推文中宣稱:「今天,我將取消我們自己施加的對(美國)行政機構與來自臺灣的同行之間進行交往的所有限制。」蓬佩奧甚至在推文中繼續拿所謂「民主」說事,聲稱此舉將使「民主」獲益。
蓬佩奧(資料圖)
據報導,蓬佩奧聲稱,(美國政府)行政部門與臺灣的溝通將由「美國在臺協會」(AIT)負責。
法新社認為,蓬佩奧這份聲明的「象徵意義可能大於實質意義」,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會激怒中國。
此外,法新社表示,目前尚不清楚這一變化實際上意味著什麼。
路透社評價表示,任期進入倒計時的蓬佩奧,正在借最後的機會塑造對華強硬的政策事實,給即將在11天後上臺的拜登政府「埋雷」。「今日俄羅斯」提到,拜登若要推翻這一政策,政治上將陷入尷尬境地。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葛來儀(Bonnie Glaser)認為,拜登政府「完全有理由對這樣一個川普政府最後時日裡做出的決定感到不滿」。而一名拜登過渡團隊的人士放話稱,拜登就職後將會繼續支持「基於臺灣人民的意願與最大利益,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02
叫囂
國務卿蓬佩奧突然聲稱取消美對臺關係中,美方所有的交流限制。對此,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稱,蓬佩奧這個舉動,解開幾十年來的「臺灣隱形枷鎖」,但值得關注的是,新上任的新任總統拜登是否會取消此命令?
蓬佩奧揚言,美國國務院即起取消內部所有與臺灣往來施加的自我限制。王定宇今(10日)在臉書發文聲稱,蓬佩奧這個國務院聲明,等於全面恢復美國對臺官方往來,無疑解開幾十年來的「臺灣隱形枷鎖」,這是臺灣對外交往「關鍵時刻的重要命題」。
臺灣「駐美代表處"還對此表達感謝,認為這項宣布充分反映臺美關係的強勁與深度,也期待臺美夥伴關係在可見的未來,持續強化與成長。
03
倒計時
蓬佩奧這一舉動是對中美關係和臺灣問題又一次瘋狂的挖坑和埋雷。這是對兩岸和平和中美關係保持底線穩定的有犯罪性質的結構性破壞,其嚴重後果難以預料。
眾所周知,一個中國原則是當今世界秩序穩定的基石之一,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係,並且遵守不與臺灣方面發展官方關係的承諾。美國政府過去限制對臺官方交往是其承擔國際義務的一部分,如果華盛頓放肆地拆除那些它曾經遵守的限制,那麼中美關係必將徹底重新定義,兩國將走向敵對,臺灣問題和平解決的國際環境基礎將坍塌重要的一角。
由於蓬佩奧能夠主導美國外交的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他的喪心病狂之舉預示了兩個不確定性:一是拜登政府將採取什麼政策,是否會讓現政府的嚴重出格之舉實際作廢,不予執行;二是蓬佩奧這幫人是否會上癮地猖狂到底,他們自己搞出進一步的大動作,比如蓬佩奧在下臺前突訪臺灣,製造美臺嚴重升級官方交往的既成事實。
無論是為了推動拜登政府實際廢除現政府最後日子的瘋狂決定,還是阻止蓬佩奧等在最後時刻做出破底線的實際行動,大陸都需亮明堅決反對美方極限挑釁並且有決心予以迎頭痛擊的態度。
美方已經宣布現任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本周訪問臺灣,不能排除這是蓬佩奧團隊對大陸反應的測試。大陸需向美方發出他們必須懸崖勒馬的強烈信號。要讓美方和臺灣民進黨當局都清楚,如果他們膽敢讓蓬佩奧在任期結束前夕訪臺上演,大陸的反應將是排山倒海式的。
屆時解放軍戰機將在第一時間飛臨臺灣上空,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宣示中國對臺灣島的主權。如果臺美方面膽敢做出過激反應,就很可能觸發戰爭,我們將給配合蓬佩奧表演最後瘋狂的臺當局以根本性的懲罰。
我們要正告臺灣當局,如果他們跟著喪心病狂,美國現政府的最後幾天也有可能是臺灣民進黨政權存在的最後幾天。他們切莫以為,一個已被美國人民拋棄的政府所上演的最後瘋狂可以成為臺灣走向「獨立」的墊腳石,恰恰相反,這些瘋狂很可能給他們招來滅頂之災。
我們相信,一旦臺海局勢以各種方式突然攤牌,國際社會將廣泛站在中國和中國人民一邊。因為誰都清楚,川普政府已經失控,他們在以國際規則以及美國憲法所不允許的方式恣意妄為,美國的政治體制出了一個大漏洞,失去了對他們在最後時刻行為的管束力。
拜登陣營以及更多的美國人已經擔心川普政府最後幾天幹出包括使用原子彈的蠢事。他們如果在臺灣問題上突然攤牌,就相當於他們給世界和平扔了一顆原子彈。我們一定要給予破壞和平的人和力量最嚴厲的懲罰。
我們將守護中國的國家主權,守護人類的交往的基本規則和正義,在核心利益上犯我中華者,都將自取滅亡。
來源:臺海網綜合環球網、觀察者網、臺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