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之內,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兩度在臺灣議題上表演了「最後的瘋狂」。
當地時間1月7日,蓬佩奧發出預告稱,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即將「訪問」臺灣;1月9日,蓬佩奧又宣布,取消美臺官員交往的「所有自我限制」,稱美臺關係不會被「官僚主義的自我限制」束縛。
還有幾天就要離任的蓬佩奧,為什麼還拿臺灣問題搞事情?
我們聯繫了長期研究美國問題的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刁大明,來看他的分析。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布取消美臺官員交往的「所有自我限制」。 圖源:澎湃影像平臺
2020年美國大選至今,美國政府屢次在臺灣問題上以「切香腸」的手段挑戰中國底線。最近,有關方面更加變本加厲、歇斯底裡,似乎要全然拋棄中美關係的特定政治基礎,以衝破底線的姿態,在臺灣議題上妄圖製造「既定事實」。
從最新的兩手動作看,宣稱要「訪臺」的美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是本屆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她的「訪臺」帶有特定的政治意涵,甚至讓人懷疑美國可能將臺灣議題放至聯合國框架上向中國挑釁。
至於蓬佩奧對美臺官員交往進行所謂的「鬆綁」,也可能導致本屆美國政府在最後10天任期內,催生出美臺之間一些意料之外的「互動」。甚至有媒體觀察稱,不排除蓬佩奧抓住最後這段政策變動期,「突訪」臺灣。
若蓬佩奧果真成行,可以說將突破中美建交以來在臺灣問題上共同秉持的所有底線,創下前所未有的惡例。
美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將「訪問」臺灣。圖源:臺媒
至於這一惡例究竟是白宮方面有意設計某種「執政遺產」,還是美國務院某些反華政客基於自身冷戰思維、政治偏見而提出,尚有待進一步觀察。通常來講,前者更接近國家戰略層面,後者則著眼於某些政客為個人未來政治生涯鋪路。
這些年,蓬佩奧等反華政客基於自身從政背景、政治理念,不斷強化意識形態偏見,在任期內對涉臺、涉港、涉疆等議題「無所不用其極」,已經借「反華」撈取了不少政治資本。他們的私心不小,即很可能希望通過在臺灣議題上留下政治遺產,為日後的個人政治生涯謀求便利,比如未來到保守派智庫任職、加入到保守派戰略陣營等等,「美臺一體」等冷戰話語完全可以起到為其鋪路的作用。
毫無疑問,這次蓬佩奧取消美臺官員交往限制,抬高了中美關係中的負面調門,打破了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基本共識,給未來兩國關係、海峽兩岸和平穩定帶來巨大風險。
對美國來說,這種行為背離了美方在中美建交公報中作出的明確承諾,如果任由蓬佩奧在卸任前瘋狂「大撒把」,臺海地區形勢可能進一步惡化。對臺灣當局來說,也沒必要暗自慶幸,美方的「友臺空頭支票」無非進一步使其淪為棋子和工具。
美國一些政客上演「最後的瘋狂」,不得不使中方再度思考採取必要措施維護自身主權安全利益,應對蓬佩奧等反華政客的險惡挑釁。
正像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回應的那樣:蓬佩奧之流在不斷上演「最後的瘋狂」,不擇手段利用所剩任期蓄意破壞中美關係,服務其個人政治私利。這種伎倆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兩國人民友好民意,必會遭到歷史的懲罰。
觀點/刁大明
採訪整理/點蒼、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