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登山,臺灣臺南人,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高職教師、電視臺編劇,年代及春暉電影公司企劃經理、行銷部總經理。沉迷於電影及現代文學史料之間,達三十餘年。現為秀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長期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
本文轉載自大奇特的「老片痴影症」公號,歡迎關注。
影史第一個裸體鏡頭是《Bain de La Mondaine》(法國,1895),亨利.祖利為巴黎的「動畫箱」(付一毛錢可從鎖孔一窺)而設。
第一個在銀幕上裸體的女演員是Jehanne D'arc,她在喬治·梅裡愛的《浴後》(法國,1897)中沐浴出鏡。只見她站在淺淺的浴缸裡,最後由侍女替她淋浴。梅裡愛可能愛上她的裸體美,終於和她結了婚——30年後。
海蒂·拉瑪在30年代拍攝的《狂喜》(捷克,1933)裡的一場出浴鏡頭,引起一陣軒然大波,並被一般人誤傳為銀幕上最早的裸體女星;其實在捷克,Ira Rina主演的《Eroticon》(1929)便已有裸體鏡頭。事實上《狂喜》是一部有性愛場面出現的電影,反而沒有人提及。
而比《狂喜》更早時,電影中出現的裸體其實已經有輝煌的歷史。西裡奴(Celie)的《Idolo Inf Ranto》(義大利,1913)裡就有一場畫家與她的裸體模特鏡頭。女導演Lola Weber導演的《偽君子》(The Hypocrites,美國,1915)一片裡,以一個裸體的女演員去代表「赤裸的真理」。結果這部影片在俄亥俄州上映時被禁,在波士頓公映時便被市長下令將所有的裸體場面上顏色,在膠片上逐格塗上衣服。演員名單上也不登出誰是裸露者,以至後來竟鬧出了另一人Margaret Edward與Welber爭認誰才是片中亮肉的主角。
第一個男人正面全裸的鏡頭出現在《但丁之煉獄》(Dante's Inferno,義大利,1912)內,稍縱即逝。中國人拍的默片《大路》(1934),由孫瑜執導,片中也有一場男性群體裸浴的戲,以當時的尺度而言,算是前衛。這以後要到肯·羅素的《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1969)才有兩個男子(阿倫·貝茨和奧利弗·裡德)裸露生殖器官的鏡頭,是片中的一場摔跤戲。
但丁之煉獄
大路
戀愛中的女人
性愛場面首次活現銀幕有賴色情製片家先驅尤金·彼魯(Eugene Pirou)之賜。他在1896年拍攝的《新娘的床》(Le Coucher de Mariée)就有一場三分鐘的性愛場面,描寫一對新婚夫婦就寢調情。雖然沒有脫衣鏡頭,但已十分轟動。而彼魯製作另一部頗富誘惑的影片是《跳蚤》(Le Rice,1897),一個侍女把衣服逐漸脫下捉跳蚤。
新娘的床
第一部正式公映的色情片是法國片《金盾》(al'Ecu d'or oula bonne auberge,1908);而美國製作的最早的一部色情片是1915年的《順風草》(A Free Ride)。
金盾
順風順路
第一個在銀幕上有真實性交場面的電影是1967年的瑞典片《錯配良緣》(Dom kallar oss mods)。
第一個在劇情片內裸體的明星是澳洲演員Annette Kellerman,那部影片是福克斯公司出品的《上帝的女兒》(Daughter of the God,美國,1916)。影片的外景在牙買加拍攝,觀眾可以看到女主角出水芙蓉般的酮體。Annette可說是默片版的埃絲特·威廉斯(Esther Williams),也是一個遊泳健將。在拍《上》片的五年前,便已經是一個公眾爭論的話題中心——她是首次穿上第一件「一件頭」泳衣的人。
上帝的女兒
讓·維果(Jean Vigo)的《尼斯景象》(À propos de Nice,1930)裡有一場一個裸女獨坐在咖啡桌旁,影片的三十五毫米版送到英國後,被剪去此鏡頭;可是在十六毫米的版本裡卻保留了,原因是英國的電檢剪刀管不到十六毫米的影片上。
相當於同時,在東方的銀幕上裸露的尺度仍是偏於保守一面,印度只是剛剛開放了準許在銀幕上接吻的鏡頭。日本在態度上算是較前衛。1955年溝口健二拍的《楊貴妃》,由京町子主演,就先有了裸浴場面。自然裸露的鏡頭,其實是由導演挑選一些替身代拍的,遇上「必須有」的裸體場面時,日本人倒也不一定要把它刪掉,而是採取另一種方法,如《發條橙子》上映,在一些裸體場面出現時,鏡頭的焦距便會自動的變「松」,另外一個例子是性器官的部分被塗上螢光質,以使「原形不露」。
楊貴妃
首部有關同性戀的電影是Richard Oswald的《Anders Als Die Andern》(德國,1919),大膽的探討了此一當時尚屬禁忌(斷背)的題材。到Gustaf Grundgens導演的《Zwei Weiten》(德國,1940),影片巧妙的把兩個男孩子的同性戀提升至一篇田園詩的境界。
Anders Als Die Andern
女同性戀在電影裡一直被處理得較慎重或美化。最早的要算Leontine Sagan導演的《Madchene in Uniform》(德國,1931),影片細緻地描繪了一個女學生對其老師的迷惑戀情。第一部真正面對女同性戀的電影是《雙姝怨》(The Children's Hour,美國,1962),改編自麗蓮·海爾曼的原作舞臺劇本,威廉·惠勒曾先後兩次(首次1936年)把它搬上銀幕。較前的版本把這段同性戀的關係轉化成一般異性三角關係(增加了男主角的角色),後來的版本由奧黛麗·赫本及雪莉·麥克雷恩主演,在惠勒細膩筆觸下,使影片更接近原劇的精神。
Madchene in Uniform
雙姝怨
註:與文字關聯的過於直觀的劇照,就不在此分享了,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