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前的今天,即1912年4月10日,鐵達尼號在英國的南安普頓碼頭鳴笛起航,開始了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航程。
數千人來與鐵達尼號告別,競相目睹這艘「世界上最大的」、「永不沉沒的」巨輪鳴笛揚帆,開始她的處女航。
5天後的深夜,孤獨行駛在大西洋海面的鐵達尼號撞上了漂浮在海面的冰山。三小時後,這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搭載了2200多名乘客的鐵達尼號沉入海底。由於船體太大、船上的救生艇嚴重不足,這次災難中僅有700多人逃生或獲救,另外1500多人與這艘當時被稱為「永不沉沒」的巨輪一起,沉向海底,長眠在大西洋深處。
這是人類歷史上屈指可數的災難。鐵達尼號僅航行了5天,關於船隻上的故事和傳說卻持續了上百年。例如在災難面前人們自始至終遵循的「婦女和兒童優先逃生」、樂隊成員在生命最後一刻仍然堅持演奏等的故事,通過倖存者的講述,留給世人無盡的思索和感慨。
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最豪華的郵輪,鐵達尼號的頭等艙票價超過2500美元,相當於今天的6萬美元。鐵達尼號的處女航自然吸引了當時世界上最富有和地位最高的人們,來親身參與這一創造歷史的航程。在那部宛如壯闊史詩的電影《鐵達尼號》中,導演借女主角Rose的視角對他們進行了介紹。
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瑞吉酒店的創始人、億萬富翁約翰·阿斯特和懷孕五個月的妻子也在船上。當船隻裝上冰山即將沉沒時,阿斯特護送著懷孕的妻子登上救生艇。然後他轉過身問船員道:「我的妻子懷孕了,我能不能陪她一起上船。」
他得到的答覆是「婦幼先行」。於是他點點頭,摘下手套給妻子戴上和她告別。然後站在甲板上,目送載著妻子和其他乘客的救生艇緩緩離開,直到輪船沉沒。
災難之後的一個星期,人們在沉船附近的海面找到了阿斯特的屍體。他全身布滿了煤灰,早已面目全非,人們通過他衣服繡著的名字才確認了他的身份。他的口袋裡還有被海水浸透的2500美元,而當時一個船員的一年的薪水也僅有240美元。根據推測,他是被船體沉沒時倒下的巨大煙囪砸死的。
登船前的阿斯特與妻子
一個二等艙倖存的理髮師回憶說,他看到阿斯特目送妻子的船離開後一直站在甲板上,望著海面平靜地抽菸。這名理髮師碰巧和他相遇,他們聊起了天,內容無非是一些「稀鬆平常的家務事」。
最後船要沉了。分別之前,理髮師問阿斯特道:「先生,我能和你握個手嗎?」
「我的榮幸。」阿斯特回答說。這是這位億萬富翁留給世人最後的話語。
船上的另一名富翁班傑明·古根海姆,面對船員遞上來的救生衣果斷拒絕了。他穿上了晚禮服,在領口處別了一支玫瑰,向服務員要了一杯白蘭地然後「像個紳士一樣體面地死去」。
在留給妻子最後的信件中,他說,「這艘船上不會有一個婦女或兒童因為我佔用了救生艇而失去逃生的機會。」
當時船上的財富僅次於阿斯特的是艾達·施特勞斯,梅西百貨的創始人之一。沉船時,他和夫人拒絕登船,相擁而立等待死亡。
電影《鐵達尼號》描繪了他們相擁離去的畫面。真實歷史中,施特勞斯先生一直配合著船員的指揮,給先行登船的婦女和兒童讓位,並且不斷安慰著妻子說,「等所有婦女和兒童都登船後我就可以上船了。」
電影劇照&施特勞斯夫婦照片
當施特勞斯夫人聽從船員安排上了一艘救生艇之後,回頭招呼丈夫上船,卻被告知他的丈夫還得繼續等待。本已經登上救生艇的她又返了回來。她對丈夫說,「我們在一起的40多年間,從未有過分離。既然你不走,那我也不走。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 (這段話成為了電影中那句著名的「You jump, I jump」的靈感來源,而施特勞斯夫人從救生艇返回船上的情節被寫成了女主角從緩緩下降的救生艇上跳回了船隻。)
施特勞斯夫人脫下身上的皮大衣披在一名隨身侍女身上,「穿著吧,我以後再也不需要它了。」
一位船員見此對施特勞斯先生說,「我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像您這樣的老先生登船的。」
施特勞斯平靜的回答,「我是不會在其他男人登船之前離開的。」
人們最後看到他們,是夫婦二人手挽著手站在船頭向救生艇揮手作別,直到一個巨浪吞沒了他們。
數年後,施特勞斯的家人在紐約建立了紀念施特勞斯夫婦和其他遇難者的紀念碑。旁邊的長椅上刻著:
LOVELY AND PLEASANT WERE THEY IN THEIR LIVES AND IN / THEIR DEATH THEY WERE NOT DIVIDED. /
他們彼此相愛的一生充滿了快樂,直到死亡也未能將他們分開。
如同電影中描述的一樣,小提琴手哈特雷帶領著他的樂隊一共8人,在災難發生時始終堅持演奏,最後和船一同沉沒。
他們原本有機會逃生,但甚至連嘗試都不曾有過。在被恐懼的海水和驚慌的人群包圍下,他們按照當晚的曲目表平靜地演奏著。曲終人散的時刻,哈特雷和樂隊成員道別。
然而似乎他也無處可去,本該是可以休息的時間,現在要面臨的卻是即將到來的永恆的睡眠。反正馬上就要長眠,乾脆再演奏一會。
夥伴們聽到他的演奏聲,轉過身,平靜的加入了他。
在災難和死亡的最後關頭,人出於本能會做出最原始和最真實的反應。而這8個人,選擇了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用音樂撫慰被災難籠罩的人們。
沉船一刻,哈特雷收起小提琴,和他的夥伴作別:「先生們,今晚永別了。」
一個月後,小提琴手哈特雷的屍體被到並運回他位於英國蘭開郡的家鄉,上千人自發參加了他的葬禮。將他送上船的未婚妻Maria Robinson終身未嫁。她一生都保留著哈特雷送給她的一把小提琴。
災難過後,哈特雷的小提琴被打撈上來
2006年,這把見證了那場災難和人性光輝的小提琴被拍出了170萬美金的高價
同樣選擇在崗位上堅守至最後一刻的,還有船上唯一的神父託馬斯·拜爾。除了電影所表現的,他在最後一刻一手抓著桅杆,一手伸向絕望的人群給予他們最後的慰藉,他還在沉船之初幫助船員一起指揮人們排隊上救生艇。
倖存者回憶,拜爾神父有數次機會登上救生艇,但在面前最後一艘救生艇即將離去時,他脫下外套裹在身邊一個小女孩身上,將她抱進救生艇,然後毅然決然返回甲板,去安撫那些沒有希望逃生的人們。
拜耳神父原本是去往紐約為弟弟主持婚禮。這場曠世災難發生後,弟弟將婚禮改在了4月20號,和拜耳神父的葬禮在同一天舉行。超過兩千人參與了這場前所未有的婚禮加葬禮。
有人在災難面前選擇了人性的光輝,就必然會有人選擇了貪生怕死。一同登船的人,還有鐵達尼號的承運公司——英國白星航運公司的董事長伊斯梅。撞擊冰山後,在一片混亂之中,伊斯梅混上了一艘救生艇選擇了逃生。
作為輪船建造方案的最後敲定者,伊斯梅將最初設計的就救生艇的數量從48條減少為16條,只為了讓甲板空出更多的空間來製造「寬闊」的視覺和感官體驗。
沉船之後長達數年的事故調查和聽證中,伊斯梅被目擊者指責,曾經在甲板上將來自附近船隻的冰山警告電報扔進了海裡。甚至有人稱,聽到他慫恿船長繼續提速,以便提前到達紐約,「製造一個大新聞」。
而關於他的倖存,甚至有人揭露,他是在混亂之中逃上了一艘即將被放下的救生艇才死裡逃生。
人們對於他「始作俑者」的身份和僥倖生存的行徑憤慨至極,在此後長達數年的時間「伊斯梅」都成為「骯髒」、「醜陋」和「懦夫」的代名詞。人們將他的形象作為老鼠拿在街上遊行,甚至一個名叫「伊斯梅」的小鎮居民都要求給小鎮改名字,認為被叫做「伊斯梅鎮上的人」是一種奇恥大辱。
一年之後伊斯梅辭去了白星航運公司的董事長職務,從此他逐漸淡出了公眾視野。此後的20多年他先後經歷了病痛和截肢的痛苦,於1937年由於腦血栓在愛爾蘭去世。
儘管有無數人性閃光的故事流傳後世,在鐵達尼號沉沒的三個小時間,同樣無情揭示了人類社會殘忍的生存法則。據倖存者回憶,頭等艙的乘客被率先安排上救生艇,而儘管是由於信息傳達混亂,三等艙的確像電影所描述那樣,被鎖在船艙內從而導致很多人失去了逃生的最佳時機。
根據統計,頭等艙乘客生還的比例是65%,二等艙為48%,三等艙僅為25%。
雖然自始至終保持「婦幼先行」的原則,頭等艙男性生還的比例,仍然比三等艙兒童的比例還要高。
無論是頭等艙更高的生還比例,還是「婦幼先行」的原則,在那悲劇發生的三個小時,鐵達尼號集中上演了人類社會最強悍的文明精神和最殘忍的生存準則。
1912年4月16日夜晚,3萬人在雨中默默迎接搭載了700名倖存者的卡佩西亞號。人們相擁哭泣,更多的人無聲佇立。
鐵達尼號的沉沒,不僅僅是1500個家庭的悲劇,它是在人類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的巨大變革、生產技術達到空前繁盛之時,面對自然法則的沾沾自喜和妄自尊大。它放佛一個巨大有力的巴掌,毫無徵兆地拍在了在歌舞昇平的西方社會的臉上。沉浸於各類工業成就的人類突然之間被打醒,開始審慎反思人類的能力和謙遜冷靜的必要。
由於當時船上的眾多船員都來自英國南安普頓市,鐵達尼號的沉沒令這個小城市超過500個家庭面臨了破碎。直至今日,在泰塔尼克號起航的地方南安普頓仍然設立有泰坦尼克的紀念館和博物館。而南安普頓碼頭,今天仍然是英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我們曾經在2017年的最後一天遊蕩在這個城市去探尋。快要走到碼頭的時候突然下起了雨,我們快速跑起來尋找避雨的地方。跑過一家酒吧的時候,我試著幽默一把,問小哥說,這是當年Jack打撲克贏得船票的那家酒吧嗎?
小哥笑著說,很有可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