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塊去旅行(ID:TravelTV)
在洛杉磯機場,中日兩國學生在等車的時候被拿來作比較:
2016年6月
前幾天,
泰國清邁機場發生這樣一幕。
一群日本的學生在候機大廳候機,
他們沒有玩耍,沒有吵鬧也沒有玩手機,
而是每個人的手裡都捧著一本書。
認認真真地在閱讀,非常安靜,
被泰國網友拍了下來
……
數十名日本學生席地而坐,
人手一書,仔細閱讀。
並且疊成兩排靠在牆壁一側,
前面還留出一條可以通行的小道。
每個人臉上的神情都頗為嚴肅,
互相之間沒有交頭接耳,更沒有嬉戲說笑,
都在專心認真地看著手裡的書。
即使幾個人擁擠著坐在一起,
但他們並沒有顯得慵懶和煩躁,
而是專注的盯著書本。
人手一書,專心閱讀。
這一幕齊刷刷的擺在眼前,
與常見的亂鬨鬨的候機大廳區別之鮮明,
令人震驚。
這樣的場景也讓泰國網友震驚了,
在facebook裡號召泰國的學生可以向他們學習。
網友說的何嘗不是,
這一幕形象的背後是一股閱讀的力量,
閱讀力量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希望。
先來看一份日本小學生的閱讀率:
在日本小學生一個月的讀書量的調查裡,
基本上都做到了1~4本的讀書本數。
在電子設備日益發達的今天,
很多孩子的童年被手機、ipad、電腦填充。
就連我們成年人,
又有多久沒能靜心讀一本書了呢?
從國小到國中,
日本學生每天的早自習就是各自安靜閱讀。
令人意外的是,
他們早自習閱讀的不是教科書或參考書,
而是課外讀物,大部分是文庫本小說之類。
整個教室充滿著閱讀的書香氣息。
日本有一種書叫「文庫本」,
手掌大小,適合隨身攜帶。
很多日本人出門時習慣帶上一兩本,
在等車、坐地鐵等碎片化時間拿出來讀。
讀書這種習慣,也是從小就培養起來的。
而且小學裡很多書櫃都是擺在走廊,
開放式的,書架很低,無處不在,
小朋友伸手就能能拿到,
自然而然培養讀書的習慣。
早在1960年,
日本就發起了「親子讀書運動」,
要求父母每天至少陪孩子看20分鐘書。
幾十年過去,這項活動深入家庭,
讓親子閱讀融入了日本孩子的生活,
也成為了家庭情感粘合劑。
每年的4月23日也是日本的「兒童讀書日」。
政府頒布了推進兒童讀書活動基本計劃,
每五年修訂一次,
真正以國家戰略的高度去抓孩子們的閱讀。
網友慄子說在日本的書店買書,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結帳以後,
店員會認真的給你包上書皮。
就這一個細節,
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惜書之情,
那是對文化和作者的一種尊重。
日本的二手店賣的最多的也是書,
而且裡面的書籍雖然是被人讀過的,
但是很多書被保護的和全新的沒有差別。
二手書店的生意也總是很火,
或許那是讀書文化的一種傳承。
或許這些就是日本小孩,
為什麼能在機場安靜讀書的原因。
對此也有國內網友自嘲,
說曾經在地鐵看書卻被人小聲說「裝b」。
如果看書的人多了,
也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據媒體曾經報導,
2014年以色列猶太人人均讀書68本,
日本44本,法國24本,韓國15本,中國4.77本。
最愛讀書的猶太人,
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民族,
就連猶太人的乞丐也離不開書。
猶太人的母親總會對自己的孩子說:
「書裡藏著的是智慧,這要比錢或鑽石貴重得多,
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
提起閱讀,德國人也非常熱愛,
他們的閱讀習慣常常被稱為「德式閱讀」
全國91%的人都參與閱讀這件事,
除了足球和啤酒,
閱讀幾乎是全民參與的一項個人活動。
德國不僅擁有全球第二大的圖書市場,
還是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
平均每1.7萬人就有一家書店。
在德國隨處可以看到正在閱讀的人,
車站、地鐵、咖啡館和草坪,
這不僅局限於校園,而是任何場所,
似乎每個人的背包裡都有一兩本書,
只要一有時間,他們就拿出來讀讀。
德式閱讀也曾被國人拿來激勵:
高顏值的人都在看書,你卻一直刷朋友圈。
還有一個小國匈牙利,
人口僅1千萬,國土面積只有日本的1/4,
卻誕生了眾多領域的14位諾貝爾獎得主!
而且這個國家的各種發明數不勝數,
區區小國因為愛讀書而獲得智慧和力量,
這讓很多大國不得不佩服。
可以說,越發達的國家越有愛閱讀的習慣。
在電子設備全民普及的今天,
我們輕易地丟失了捧書閱讀的習慣。
古語云:
人不讀書,一日則塵俗其間,
二日則照鏡面目可憎,
三日則對人言語無味。
翻譯成俗話就是說:
一日不讀書,無人看得出;
一周不讀書,開始會爆粗;
一月不讀書,智商輸給豬。
要麼旅行,要麼讀書,
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
是時候學會摒除浮躁,
清心寡欲地好好讀一本好書了,
久而久之便能抵達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