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抑鬱症患者都很仇視父母?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2020-12-21 騰訊網

抑鬱症是一個在生活中經常出現的詞語,我們對它的理解是否足夠深入呢?

抑鬱vs抑鬱症

抑鬱是一種常見的情緒,伴隨有短暫的情緒低落的特徵,是每個人都會體驗的情緒,具有來的快、消失得也很快的特徵。周圍的人善意的關心就能讓人輕鬆走出抑鬱情緒。

而抑鬱症是精神疾病中的一種,也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種疾病,在我國自殺和自殺未遂的人群中,50%-70%是抑鬱症患者。

抑鬱症簡稱MDD,又叫做心境障礙,臨床表現為持續的情緒低落、興趣下降、思維遲緩、記憶力下降、缺乏價值感、食慾差、社會功能減退和消極觀念。

目前關於抑鬱症測量量表的測試有很多,國際上普遍採用的是dsm-5為測量標準。

抑鬱情緒和抑鬱症在臨床症狀上有所重合,它們的區別在於,抑鬱情緒不針對特定人群,而抑鬱症偏愛具有精神病史、遭受過心理創傷和想法消極的人。

其次,抑鬱情緒具有持續時間短和消極強度低的特徵,而抑鬱症至少持續兩周以上,並且難以擺脫。

最後,具有抑鬱情緒的人自殺意願低,積極情緒喚醒強度大,而抑鬱症患者難以受積極情緒打動,自殺頻率高。

目前抑鬱症已經越發低齡化和普遍化,世界衛生組織表明全世界有20%的人口患有抑鬱症。

抑鬱症按照成因劃分了很多種不同類型的抑鬱症,分別是精神錯亂型抑鬱症,然後是抑鬱-躁狂雙重型抑鬱症,這兩種往往被認為和先天的遺傳因素有關。

接下來是月經前抑鬱症、老年性抑鬱症、季節型抑鬱症和產後抑鬱症,最後是不典型抑鬱症,這種類型的抑鬱症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抑鬱症患者的比例,主要發病人群為年輕人,受自我調節的影響。

童年創傷

抑鬱症主要是先天的生理因素造成的結果,還是後天的環境因素造成的結果,目前這是一個沒有定論的問題。

但是我們發現,隨著現代化節奏的加快,患有抑鬱症的人明顯增多了,並且患有抑鬱症的人也在呈現低齡化的特徵。

根據這點,我們可以推測的是抑鬱症更多地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而不是先天因素的影響。

目前社會主要以家庭為單位,我們追溯抑鬱症的成因,往往要回到一個人的原生家庭中。

我們可以嘗試對抑鬱症患者的行為特徵做出分析,抑鬱症患者往往覺得自己不配活著,常常攻擊自己,並且覺得自己是一切的受害者,消極看待這個世界。

這些想法分別呈現了他們具有以下的特徵:

首先,他們認為這個世界非好即壞,把所有事情都分為「應該、是」和「不應該、否」。

然後,他們喜歡把輕微的壞處強化和普遍化,就好像犯了一個小錯誤就代表著人生的失敗。接下來,他們關注事情的角度特別傾向於負面,他們傾向於懲罰和指責自己。

最後,他們擁有自我中心的態度,只不過是一切負面事情的中心。

根據這些特徵我們可以找到抑鬱症的主要成因,那就是家庭環境。

越是苛責的家庭,越容易培育出抑鬱症患者。

父母總是指責孩子、控制孩子、不理會孩子的意見,導致了孩子抑鬱情緒的增加,電視劇《小歡喜》中英子的母親就親手導致了英子患有抑鬱症。

患有抑鬱症的人之所以仇恨父母,主要原因就在於父母是導致他們抑鬱症的元兇。

抑鬱症的人之所以會不斷嚴苛的批評自己,在於他們內化了嚴苛的父母批評他們的樣子,他們的內在父母是非常嚴厲的。

在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做心理彈性,心理彈性又叫做心理復原力,指的是一個人在面對負面環境時的適應能力和反彈能力。

這個詞語是用來預測一個人患有抑鬱症的概率。

它和抑鬱程度呈現負相關,我們在提這個詞語的時候,往往將它認為是個人能力的體現。

但實際上,尤其是根據精神分析的回溯童年的觀點,一個人的個人能力發展取決於他的童年家庭環境,在對邊緣型人格的研究中。

心理學家認為,是長期的高壓家庭環境導致了這種人格有限的處理情緒的能力。

抑鬱症患者的產生和邊緣型人格一樣,來自於長期不良的家庭環境,導致了孩童難以發展出正常的處理情緒的能力。

治療方法

目前治療抑鬱症主要有兩大類方法,一類是藥物療法,另一類是認知-行為療法。

前者強調生理要素的影響,具有作用大,價格成本相對低,但是會產生一系列的藥物副作用影響。

認知-行為療法主要側重治療抑鬱心理,其中有很多不同的治療方法的學派差異。

主流的心理學觀點認為疾病主要來自於不良的人際關係,因此在治療抑鬱症患者時會強調建立高質量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夫建立的SPT沙盤療法能夠通過外部的沙盤作品反映個體的心靈,同時具備了不評價抑鬱症患者的優點,是一個治療抑鬱症的良好方法。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dividual Psychology》

相關焦點

  • 抑鬱症為什麼仇視父母?
    有人問:「抑鬱症為什麼仇視父母?」我不知道提這個問題的人身邊是否有抑鬱症的朋友,如果有,你可曾真正了解過他們的抑鬱症是怎麼回事?而且你又是從多少人身上得出的「抑鬱症仇視父母」的這個結論的呢?不巧,我剛好有認識兩個抑鬱症的朋友,不過今天就只說其中一個吧,因為基本上周末有時間我和朋友都會去陪他、開導他,我們聊得也就比較多。怎麼說呢?反正據我了解,我那個朋友的抑鬱症就是他父母一手促成的。挺讓人難受的,父母本都是為了自己孩子好,確實沒有父母是想害自己孩子。
  • 抑鬱症患者都仇恨父母?心理學:原生家庭是抑鬱的根源
    家長會為自己抱不平,自己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最後結果讓孩子恨自己,到底抑鬱症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今天老K和大家聊聊這個。孩子人格與父母之間的關係要說父母為何對孩子影響之大,我想大家經常看我的文章,有個詞叫「原生家庭」。
  • 抑鬱症與原生家庭關係密切,永遠不要讓自己成為傷害孩子最深的人
    最近在網上看到非常多關於抑鬱症的諮詢,很多患者都在問,究竟有什麼辦法可以治好抑鬱症。我想說,抑鬱症沒有好的治療方法,更不要依靠藥物,真正也是唯一能夠幫助你的,是你自己。絕大多數的抑鬱症,都是源自於原生家庭。沒有抑鬱症是一蹴而就的。生意失敗、考試成績不好、失戀等等都是表面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在原生家庭十幾年累積下來的痛苦。抑鬱症患者的根基是童年被父母數年如一日的精神折磨。
  • 36組家庭,最小的患者僅9歲半:得抑鬱症的,往往都是好孩子
    「36組家庭中,年齡最小的患者僅9歲半,最大的29歲。」這是「渡過」創始人張進組建的抑鬱症社群中,一個青少年抑鬱症療愈親子營的真實情況。2018年12月30日,「渡過」第二期親子營在蘇州開營。張進說:「本打算招22個家庭,但報名者太多,最後擴大至36個家庭。
  • 抑鬱症患者自殺後周圍人怎麼想?覺得都是矯情
    因為抑鬱症逝去的生命已經足夠多,然而迄今為止,它仍然沒有像其他身體疾病一樣被正視。甚至在不少人眼中,抑鬱症=作!  而在抑鬱症患者真的做出了過激行為甚至是丟掉性命後,他們又開始後悔莫及。    有的長輩永遠都會用自己的人生經歷來教你做人做事,永遠都覺得自己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米還多,永遠都覺得自己是不會錯的,甚至在孩子付出生命代價後,還將一切都歸於孩子的「不懂事」。
  • 抑鬱症:我患上重度抑鬱症,離不開原生家庭帶給我的這些創傷
    以下是我患上重度抑鬱症的一部分原因,分享出來其實就是告訴患者和家屬們,一個人患上抑鬱症一定是有原因的,要麼原生家庭的影響,要麼成長的環境和現實的打擊,以及性格方面的一些因素。總之一個人抑鬱了,不會無緣無故的,我們都是可以從中找到一些誘發的根源,以此提醒我們更好的去釋懷和放過自己!
  • 伊能靜人設崩塌,朱朝陽壞小孩的黑化,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陳松伶曾經患過癌症抑鬱症,公演時腳受傷了也沒有一句怨言;張雨綺、萬茜、王智都是寶媽,但沒有一個人訴說過孩子哭鬧帶來的煩惱。 她更是自爆自己一生都在救贖自己,回憶自己讀國中的時候,沒有父母寫聯絡簿,總是很晚才交學雜費,每次拿到繳費單,都是一種沉重的壓力,老師的每次催促都像是羞辱,讓她抬不起頭。
  • 電影《如果聲音不記得》願每一個抑鬱症患者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看到這裡,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女孩抑鬱症是原生家庭導致的。她失去了所有的經濟支援,只有靠自己努力賺錢,才能生活下去。 轉折點是男孩將在三個月之後離開這個世界。女孩為了不耽誤男孩不得已分手,可因為愛而不得,她患上了重度抑鬱症。 抑鬱症與愛情並不是互為聯繫的,不過也有個例,愛情的不足引發抑鬱症的情況也很多。
  • 黑龍江京科腦康丨「醫生,為什麼抑鬱症患者想自殺?」「抑鬱症遺傳...
    01、為什麼抑鬱症患者想要自殺? 有少數抑鬱症患者認為自己死後會苦了親人,老人沒人盡孝,孩子沒人照料,於是患者可能會在復興認知的驅動下,採取極端的自殺行為,也就是先殺親人再自殺,這種自殺行為,稱為擴大性自殺,與其他自殺相比的擴大性自殺的社會危害性更大。 抑鬱症自殺從根本上來講是由於抑鬱症的症狀沒有得到根本性控制,抑鬱症最終到達一定程度以後會產生自殺的結果。
  • 抑鬱症患者背後的「燃燈人」
    她發現,往往知曉和接受自己患有精神疾病,願意前往醫院就診的患者,都能獲得有效的治療,媽媽回歸平靜,孩子接受奶瓶,青年人重拾正常的工作能力。但還有更多人因缺乏知識或忌憚外界的異樣眼光,無法尋求醫療支持。當外界以異樣的眼光看待抑鬱症,抑鬱患者也很難以平常心對待自己的疾病。沙莎曾作為心理學專家參加一期節目錄製。
  • 每一個「高情商」的背後都是原生家庭給的磨礪
    每個人的原生家庭不同,造成了在家庭環境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思維模式的不同,所以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不同;而情緒控制能力就是從原生家庭的模式中習得的,沒有人會因為後天的培養提高情商,在這類孩子眼裡,世界都是他的;因為原生家庭的養育方式造就了唯我獨尊的性格特徵,所以眼裡只有自己,沒有他人!這類孩子一旦成人獨自面對社會,具有破壞性。
  • 「父母皆禍害」?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視父母了?
    家本來是讓人倍感溫馨的地方,外面受了多少委屈,裝了多少堅強,這裡都可以卸下偽裝。而很多人提起這個詞,想到父母,就心痛,想逃,甚至到了仇恨的地步。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在網友的討論中發現了兩種類型的父母,最容易「成就」一個孩子對父母的仇恨。
  • 「父母皆禍害」?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視父母了?
    家本來是讓人倍感溫馨的地方,外面受了多少委屈,裝了多少堅強,這裡都可以卸下偽裝。而很多人提起這個詞,想到父母,就心痛,想逃,甚至到了仇恨的地步。為什麼會這樣呢?第二種父母,把孩子當做是「工具」我想應該是社會很小的一部分,但他也確實存在在我們的社會中。就像豆瓣網友寫到:「有時在媽媽眼裡,自己連呼吸都是錯的。」
  • 抑鬱症:抑鬱症通過聊天就能好嗎?為什麼患者排斥治療?
    文/阿秋這幾年做諮詢經常碰到一些這樣的問題,如:1、「抑鬱症通過聊天就能好嗎?」2、「我擔心去吃抗抑鬱症的藥物,把自己給吃傻了!」3、「抑鬱症到底是一種什麼病?為什麼那麼難好的?能夠好嗎?」4、「停藥後,為什麼我的症狀又來了?怎麼辦?」以上這些問題,都是抑鬱症患者和家屬們所擔憂的。我作為一個過來人(如今早已康復了)。
  • 難治性抑鬱症的真相一:6成抑鬱症患者伴有一種疾病!
    而單純的人格障礙患者則以完全外歸因為主,將生活中的挫折、不順都歸咎於他人的、社會的責任。圖片來源於網絡表面看上去完全相反的這兩種歸因模式,為什麼會同時出現在一個患者身上?是如何發展而來的呢?第一種,患者先以內歸因為主,再發展為外歸因,抑鬱症繼發了人格改變/人格障礙。這類患者多數受到不良家庭教育的影響,父母長期對其責罵、貶低,多用「笨」「蠢」「像頭豬」「一點用都沒有」這樣的語言進行訓斥。
  • 為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伴隨一生?心理學有關原生家庭的3個理論
    原生家庭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是近來大眾甚感興趣的熱門心理學議題。曾經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同事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童年的回憶或陰影總是讓我們一生難以抹去的印記。那麼心理學是如何解釋原生家庭的影響呢?
  • 抑鬱症患者為什麼控制不住自己的痛苦?這裡都把原因告訴家屬了!
    文/阿秋抑鬱症患者為什麼控制不住自己的痛苦?這裡都把原因告訴家屬了。不理解抑鬱症的人,都會認為他們是「矯情或者無病呻吟」,以至於不理解這個病的痛苦的人,在對待抑鬱症患者時,也不會注意自己的說話態度和行事方式,那麼這就在無形之中,給患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包袱和心靈上的打擊。因為你說話比較重,行為也比較粗魯等等。
  • 邱吉爾的黑狗為什麼風靡全球?它揭示了抑鬱症患者可能都是天才
    但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實是個重度抑鬱症患者。邱吉爾也曾說過:「抑鬱症就像一條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這是他的「至暗時刻」,他曾被抑鬱症困擾過。後來安東尼·斯託爾寫了一本關於抑鬱症的書,他給書起的名字,就來源於邱吉爾這句話。
  • 《都挺好》火了!如何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給孩子什麼樣的原生家庭?| 特別關注
    這兩天,姚晨主演的熱播劇《都挺好》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開播之後,在豆瓣上收穫了8.2分的高分。不同於以往聚焦婆媳矛盾、婚姻關係、家庭教育的都市家庭題材劇,《都挺好》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了原生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 《囧媽》:淺析原生家庭對婚姻家庭的影響,及如何成為健康的父母
    徐伊萬一邊不滿母親的控制和安排,一邊又無法自拔地試圖去控制自己的妻子,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不論好壞,原原本本的融入到了自己的婚姻生活中。這就應證了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家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書裡說的那句話:&34;不健康的家庭體系,都源於&34;徐伊萬的原生家庭是不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