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是一個在生活中經常出現的詞語,我們對它的理解是否足夠深入呢?
抑鬱vs抑鬱症
抑鬱是一種常見的情緒,伴隨有短暫的情緒低落的特徵,是每個人都會體驗的情緒,具有來的快、消失得也很快的特徵。周圍的人善意的關心就能讓人輕鬆走出抑鬱情緒。
而抑鬱症是精神疾病中的一種,也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種疾病,在我國自殺和自殺未遂的人群中,50%-70%是抑鬱症患者。
抑鬱症簡稱MDD,又叫做心境障礙,臨床表現為持續的情緒低落、興趣下降、思維遲緩、記憶力下降、缺乏價值感、食慾差、社會功能減退和消極觀念。
目前關於抑鬱症測量量表的測試有很多,國際上普遍採用的是dsm-5為測量標準。
抑鬱情緒和抑鬱症在臨床症狀上有所重合,它們的區別在於,抑鬱情緒不針對特定人群,而抑鬱症偏愛具有精神病史、遭受過心理創傷和想法消極的人。
其次,抑鬱情緒具有持續時間短和消極強度低的特徵,而抑鬱症至少持續兩周以上,並且難以擺脫。
最後,具有抑鬱情緒的人自殺意願低,積極情緒喚醒強度大,而抑鬱症患者難以受積極情緒打動,自殺頻率高。
目前抑鬱症已經越發低齡化和普遍化,世界衛生組織表明全世界有20%的人口患有抑鬱症。
抑鬱症按照成因劃分了很多種不同類型的抑鬱症,分別是精神錯亂型抑鬱症,然後是抑鬱-躁狂雙重型抑鬱症,這兩種往往被認為和先天的遺傳因素有關。
接下來是月經前抑鬱症、老年性抑鬱症、季節型抑鬱症和產後抑鬱症,最後是不典型抑鬱症,這種類型的抑鬱症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抑鬱症患者的比例,主要發病人群為年輕人,受自我調節的影響。
童年創傷
抑鬱症主要是先天的生理因素造成的結果,還是後天的環境因素造成的結果,目前這是一個沒有定論的問題。
但是我們發現,隨著現代化節奏的加快,患有抑鬱症的人明顯增多了,並且患有抑鬱症的人也在呈現低齡化的特徵。
根據這點,我們可以推測的是抑鬱症更多地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而不是先天因素的影響。
目前社會主要以家庭為單位,我們追溯抑鬱症的成因,往往要回到一個人的原生家庭中。
我們可以嘗試對抑鬱症患者的行為特徵做出分析,抑鬱症患者往往覺得自己不配活著,常常攻擊自己,並且覺得自己是一切的受害者,消極看待這個世界。
這些想法分別呈現了他們具有以下的特徵:
首先,他們認為這個世界非好即壞,把所有事情都分為「應該、是」和「不應該、否」。
然後,他們喜歡把輕微的壞處強化和普遍化,就好像犯了一個小錯誤就代表著人生的失敗。接下來,他們關注事情的角度特別傾向於負面,他們傾向於懲罰和指責自己。
最後,他們擁有自我中心的態度,只不過是一切負面事情的中心。
根據這些特徵我們可以找到抑鬱症的主要成因,那就是家庭環境。
越是苛責的家庭,越容易培育出抑鬱症患者。
父母總是指責孩子、控制孩子、不理會孩子的意見,導致了孩子抑鬱情緒的增加,電視劇《小歡喜》中英子的母親就親手導致了英子患有抑鬱症。
患有抑鬱症的人之所以仇恨父母,主要原因就在於父母是導致他們抑鬱症的元兇。
抑鬱症的人之所以會不斷嚴苛的批評自己,在於他們內化了嚴苛的父母批評他們的樣子,他們的內在父母是非常嚴厲的。
在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做心理彈性,心理彈性又叫做心理復原力,指的是一個人在面對負面環境時的適應能力和反彈能力。
這個詞語是用來預測一個人患有抑鬱症的概率。
它和抑鬱程度呈現負相關,我們在提這個詞語的時候,往往將它認為是個人能力的體現。
但實際上,尤其是根據精神分析的回溯童年的觀點,一個人的個人能力發展取決於他的童年家庭環境,在對邊緣型人格的研究中。
心理學家認為,是長期的高壓家庭環境導致了這種人格有限的處理情緒的能力。
抑鬱症患者的產生和邊緣型人格一樣,來自於長期不良的家庭環境,導致了孩童難以發展出正常的處理情緒的能力。
治療方法
目前治療抑鬱症主要有兩大類方法,一類是藥物療法,另一類是認知-行為療法。
前者強調生理要素的影響,具有作用大,價格成本相對低,但是會產生一系列的藥物副作用影響。
認知-行為療法主要側重治療抑鬱心理,其中有很多不同的治療方法的學派差異。
主流的心理學觀點認為疾病主要來自於不良的人際關係,因此在治療抑鬱症患者時會強調建立高質量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夫建立的SPT沙盤療法能夠通過外部的沙盤作品反映個體的心靈,同時具備了不評價抑鬱症患者的優點,是一個治療抑鬱症的良好方法。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dividu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