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禍害」?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視父母了?

2021-02-20 超級育兒師

近日,梅根的父親馬克爾向媒體控訴女兒的不孝,甚至拿殺人犯來舉例,說殺過19個人的殺人犯都會有子女去探望,梅根婚後卻不願意再理自己,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梅根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和母親離婚,她常年與母親生活在一起,關係親密。

 

梅根與父親的關係一直很緊張

看到這種現象,我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對於這段糟糕的父女關係,我們只能用「仇恨」這個詞來形容,但又未免有些咋眼。為什麼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恨自己的父母呢?

之前在豆瓣上比較火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創建於2008年1月18日。這裡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關係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輕人。我專門去豆瓣看了相關討論,看完後心情極其沉重,這些故事是普通的又是特殊的。

家本來是讓人倍感溫馨的地方,外面受了多少委屈,裝了多少堅強,這裡都可以卸下偽裝。而很多人提起這個詞,想到父母,就心痛,想逃,甚至到了仇恨的地步。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在網友的討論中發現了兩種類型的父母,最容易「成就」一個孩子對父母的仇恨。

第一種,極強的控制欲


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要求和生活軌跡去生活。「逼考公務員」「逼結婚」「逼生孩子」等等。

在綜藝節目《圓桌派》中,有人用父母像是製造機器人的造物者,來形容強權的父母。他們對待孩子,就像製作了一臺

機器人一樣,希望孩子能像他們所指定好的程序完成指令的動作。

一旦孩子有自主意識,想要做出背離他們的選擇時,就用向孩子施壓、哭鬧、斷絕關係等方式去逼迫孩子選擇自己認為對的方向。他們大多有兩個執念:「希望孩子不要重複我悲慘的人生」「我的人生很好,你也一定不能比我差」。 

第二種父母,把孩子當做是「工具」

我想應該是社會很小的一部分,但他也確實存在在我們的社會中。就像豆瓣網友寫到:「有時在媽媽眼裡,自己連呼吸都是錯的。」在父母眼裡她們是累贅,她們是被發洩負面情緒的工具。看了網友們哭訴自身經歷,我感到震驚憤怒、又難過。

說到這裡,我想單獨對父母和孩子說一些話。當然我希望你們不是以上兩種父母,更希望你們永遠也不要成為這兩種父母。

親愛的父母們(針對第一類父母):

我知道,你們一直用盡你們全身力氣,想讓孩子過上你認為的幸福生活。當孩子跟你們起衝突,說出傷你們的話時,你感覺心痛。你不理解,為什麼你用你所有的愛,卻換來了孩子們的仇恨。

我想告訴你們,這世上所有的愛,首要基礎就是尊重,而不是控制孩子是獨立的,他們需要對自己的人生做出屬於他們的決定。他們需要你們給他更多的自由和信任以及認可。

很多路需要他們自己去嘗試,而你們角色應該是他們的加油站當你們認可孩子並且平等和他們對話時,孩子們會對你們充滿感激,並願意跟你們吐露心聲。  

 

親愛的父母們(針對第二類父母):

我不知道你們會不會關注此類話題,我只想說,孩子是無辜的。無論你的生活過的多麼艱辛,你對這個社會或者他人有多少仇恨,請你善待你的孩子。他們是上帝送給你們的禮物,需要你們愛的澆灌。你會在他們身上重新看到愛,感受到溫暖和幸福。

親愛的孩子們:

我們無法選擇誰來當我們的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如何正確的去面對以及如何避免錯誤重複。

首先如果你有機會心平氣和的和他們溝通,你可以心平氣和的告訴他們,他們的做法(描述客觀事實和你的感受以及希望他們怎麼做,這三個步驟是正面溝通的方式。

比如:「媽媽,你總是替我選擇的方式讓我感覺很壓抑,我是獨立的人,我有能力為我自己做出的選擇負責。希望媽媽能相信我,你對我很重要,所以我特別希望得到你的支持。」

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希望孩子幸福的,只是有時對自己的想法有些執念,當他們感受到他們的做法給你帶來的痛苦時,也許會促使他們反思自己,轉變態度。當然,你也可以邀請一位你父母都很認可的敬重的人,參與進來,幫助你們化解矛盾。

其次我們有時會迫不得已地陷入復演當中,我們會不由自主的用我們曾經受過傷的方式,繼續對待我們的孩子。不是誰一開始就知道怎麼當父母的,我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更需要學習。

學習如何破除自己的局限,跳出自己原生家庭的圈,重新組織健康的家庭,正確的陪伴和養育孩子。這也是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我希望更多地父母有學習的意識,希望與父母共同創造有利於孩子發展的成長環境,實現成長。

最後不知道父母給予了你多少傷痛,也希望你能接納(並不是認同)已經發生的過去種種。我知道這對於你來說非常難,但是宣洩完後,放下仇恨,也許我們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過好自己現在,以及將來的生活。不建議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父母的矛盾上。生活的內涵,比解決矛盾更廣大。

在飛速發展的社會,我想每個人都有對幸福不同的定義和自己追求幸福的方式。父母與孩子的矛盾不可避免,畢竟我們生於兩個時代,觀念不同。

但還是希望你們能給予彼此尊重和空間,用智慧與愛化解矛盾。願你的家庭裡,多些歡樂,少些痛苦;多些溫暖,少些冰冷。願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正確的愛與陪伴。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如果你對你的原生家庭有很多遺憾,那麼更加需要記住,你們,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蘭海說成長)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  「你就是上天派來收拾我的!」

 爸爸們的『漸崩式』輔導作業又火了……

▲  這種甜蜜的「毒藥」,

竟會造成孩子肥胖、齲齒、近視?

▲ 謝楠的嘴,騙人的鬼?

她的旺夫不是玄學,是科學!

相關焦點

  • 「父母皆禍害」?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視父母了?
    為什麼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恨自己的父母呢?之前在豆瓣上比較火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創建於2008年1月18日。這裡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關係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輕人。我專門去豆瓣看了相關討論,看完後心情極其沉重,這些故事是普通的又是特殊的。
  • 抑鬱症為什麼仇視父母?
    有人問:「抑鬱症為什麼仇視父母?」我不知道提這個問題的人身邊是否有抑鬱症的朋友,如果有,你可曾真正了解過他們的抑鬱症是怎麼回事?而且你又是從多少人身上得出的「抑鬱症仇視父母」的這個結論的呢?不巧,我剛好有認識兩個抑鬱症的朋友,不過今天就只說其中一個吧,因為基本上周末有時間我和朋友都會去陪他、開導他,我們聊得也就比較多。怎麼說呢?反正據我了解,我那個朋友的抑鬱症就是他父母一手促成的。挺讓人難受的,父母本都是為了自己孩子好,確實沒有父母是想害自己孩子。
  • 新版哪吒故事,「父母皆禍害」的反面
    放在今天來看,經典哪吒可以視作一個典型的「父母皆禍害」例子。哪吒和李靖的決裂,也可以延伸至年輕人與一切父權的決裂(包括李靖、龍王等人所代表的傳統、成見、三綱五常壓力等等)。哪吒時日不多時,李靖夫婦對哪吒的未來有不同設想,母親建議遠走高飛、全職帶娃,讓他快樂地度過最後的日子。父親要哪吒要留下來被村民認可,不能讓孩子到死都被村民認為是妖怪。
  • 《白小姐》父母皆禍害,唯盼白小姐
    父母皆禍害,智恩正在渡劫。這個女人不太冷與智恩相遇,白小姐的人生開始回暖。她給了智恩她能釋放的所有熱量。那些頻頻推送到我們手機裡的虐童新聞,那些正在歷劫的孩子們,父母皆禍害,唯「白小姐」才是解藥。恐怕,只有韓國電影人,才敢於揭開血淋淋的殘酷現實,把他們袒露在陽光之下。謝謝你,「韓」小姐!
  • 「父母皆禍害」,是子女的吶喊,「心理斷乳」讓孩子走向第二人生
    編輯:微夢媽咪審核:貝貝豆網絡上有一個討論小組,成員們命名為「父母皆禍害」「父母皆禍害」,是子女內心的吶喊,卻是父母滿懷的拳拳愛心其實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父母們總是會習慣給孩子安排好一切,這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所謂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這也是父母子女關係逐漸走遠的一個重要原因,父母對於分離之愛沒有概念,總是無限地幹預到孩子的每個過程中。
  • 為什麼越長大越恨父母?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恨父母? 尤其是90後特別突出這個問題。 他們把自己的經歷發布到網上,眾人一起聲討父母。還提出了一個理論:父母皆禍害。
  • 隱秘的角落裡那些「親職化」的小孩,真是「父母皆禍害」?
    「親職化」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發生對調,父母沒有做到他們身為父母原本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並且還將這種責任和義務轉移到孩子身上。「親職化」小孩的童年被過早地剝奪,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而一再犧牲自己的需求。
  • 父母皆禍害?隱秘的角落裡「親職化」的小孩可憐又可悲
    「親職化」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發生對調,父母沒有做到他們身為父母原本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並且還將這種責任和義務轉移到孩子身上。「親職化」小孩的童年被過早地剝奪,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而一再犧牲自己的需求。他們在心理上被過度拔苗助長,這種違背人性發展規律的速生,很容易讓孩子的人格在形成期發生變異,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真道理還是偽命題?
    2008年,艾琳加入「父母皆禍害」小組。在這裡,她找到了「組織」,找到了抱怨父母的志同道合者。直到她在《夢的解析》中讀到「女孩哭泣」和「碎瓶滿地」的場景,才決定不再把父母視為「禍害」。父母皆禍害?這個2008年創立之初只有幾百號人的小組,後來迅速壯大,如今擁有12萬多名成員。它憑藉令人目瞪口呆的組名和風格鮮明的話風,在輿論冷熱場裡行走了十年。
  • 年輕人的性生活越來越少,得性病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多!
    同時在日本也有一個流行詞彙,叫「無性症候群」,用來形容當下日本年輕人對於親密關係和性生活的冷淡。甚至日本網際網路上還有一系列同屬「無性症候群」的網絡用語。比如,忙於工作、害羞靦腆的「食草男」;成年後依然跟父母同住並啃老的「單身寄生蟲」;還有沉迷動漫和遊戲的「御宅族 」。這些年輕人,不僅沒有另一半,甚至完全沒有性生活。
  • 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不願意談戀愛了?年輕人的心裡話,讓人心酸
    編者按:記得前段時間看到了一個熱搜話題,話題內容大概是這樣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主動談戀愛,面對感情開始消極;年輕人的晚婚現象,開始越來越嚴重。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這個說法,但是拿我身邊的例子來說,我身邊很多94年以後的人,都還沒有結婚;但是在幾年前,很多年輕人大學畢業的年紀,23/24歲可能都要面臨著結婚了。
  • 為什麼年輕人都不用 Facebook 了?問題在於父母和廣告
    編者按:Facebook正在失去年輕人,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原因呢?《衛報》通過採訪一些年輕人指出,問題在於父母和廣告。文章由36氪編譯。當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創辦Facebook的時候,他只有19歲,讀大二,住在宿舍裡。這14年以來,正是因為成功地吸引了他那樣的年輕人,Facebook才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網站。
  • 線上讀書會|上流父母皆禍害_社會
    原標題:線上讀書會|上流父母皆禍害 -16:00 地點:朝陽區建國路6號郎家園6號院郎園VINTAGE·虞社演藝空間 嘉賓:陳鴻宇(獨立音樂人)、李笛(小冰公司CEO)、李琬(詩人、文學編輯)、李霄峰(導演)、莫西子詩(歌手)、汪天艾(譯者)、楊慶祥(詩人、批評家)、葉蓓(歌手)等 隨著2020諾貝爾獎帶來的名人效應,越來越多的人走入露易絲
  • 高知家庭留學生兒子弒殺父母,誰能解讀如此扭曲人格形成的原因?
    公元2020年8月10日,南寧市公安局高新分局接到群眾報警,相思湖北路某學校宿舍樓發現1男1女夫妻二人在自家屋內死亡多日。接警後,民警迅速出警。投毒殺害室友黃洋的研究生林森浩出庭受審2008年,有80後出生的人竟然在網絡建了一個討論群,群名就叫「父母皆禍害」,吸引年輕人加入,煽情挑撥直指父母的種種不是,目前這個群已有十幾萬成員。
  • 為什麼很多父母,年紀越大,在子女面前卻越來越卑微?原因很現實
    以前是孩子追著父母要關愛,如今是老人在極力討好年輕人,雙方的地位在悄然互換。老人年紀越大,反而在子女面前,過得小心翼翼,生怕得罪兒女。為什麼很多父母,年紀越大,在子女面前卻越來越卑微?1.老人跟不上年輕人的步伐,年輕人感興趣的事情,他們一無所知。老人跟年輕人交談,說來說去都是那些老舊的話題,兩代人溝通有代溝,導致老人很敏感,擔心年輕人會因此疏遠自己。知名主持人撒貝寧,初到北京工作的時候,他主動把父母從武漢接到身邊來,想讓父母感受下大城市的繁榮,他也可以照顧父母。
  • 社會啃老的年輕人為何會越來越多?
    社會啃老的年輕人為何會越來越多?對於啃老一族,想必經常看新聞的諸君來說,並不陌生,在如今社會,有老讓你啃,說明你也前世修來的福氣。曾經有位上進的年輕人問一位啃老族:「你怎麼不趁著年輕多賺錢呢?」這位年輕一聽笑了笑道:「我有我爸給我錢花,我為什麼要賺錢呀!」啃老啃得如此出色,也算是世上少見。當然,這些是指家庭條件好的一部分啃老族,但現實中,家庭差的啃老的也不少。對於憑本事吃飯的年輕人來說,都看不起啃老族,但我告訴你們,他們活的絕對比你輕鬆,因為他們多數不會為衣食住行而擔憂!
  • 為什麼抑鬱症患者都很仇視父母?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接下來是月經前抑鬱症、老年性抑鬱症、季節型抑鬱症和產後抑鬱症,最後是不典型抑鬱症,這種類型的抑鬱症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抑鬱症患者的比例,主要發病人群為年輕人,受自我調節的影響。
  • 是不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厭惡買房產了?為什麼?
    有一個思想在腦海裡面掙扎:我不想用父母的血汗錢來給自己買房,我還沒有回報他們,把我養大已經是不容易,我怎能再去消耗他們的一生。80,90後這兩代人有著開闊的思想,有著比上一輩人更高的文化素養,有著前人不具備的學習能力,懂得人生地享受,知道如何表達自己,更具獨立思考和改變世界的能力。
  • 「你為什麼啃老」,啃老族越來越多,60、70歲父母早已流下了眼淚
    前言「啃老族」如今在這個社會已經越來越普遍,他們大多擁有勞動力,擁有健全的身體,但是卻不肯工作,只待在家中,等著父母來撫養。這其中當然也與父母從小的教育有關,要想改變是十分艱難。起初我本來沒有多麼在意,畢竟和父母居住在一起也是十分常見,但是時間一久,便能看出端倪。這一家的兩位老人臉上常常憂愁,這又是為什麼呢?我有問過久居於此的街坊,原來兩位老人還要負擔起他們兒子一家的開支。這我就十分不解,為什麼成家了還要父母提供經濟來源,後來我才慢慢了解到一些事情。
  • 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不想結婚了?
    其次,我覺得是男女比例的失衡導致男性在擇偶上會比較悲觀,中國的男性比女性多出了3000多萬,女方處於甲方地位,無論美醜胖瘦都能嫁出去。而男性不一樣,要承擔養家的重任,對於大多數男性來說,有錢,才有愛情。所以有人不爽了,為什麼要舔狗一樣的追女生?不如孤獨終老算了。還有一點就是,現代年輕人的要求變高了,不想老一輩人,只要不是很討厭就可以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