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禍害」,是子女的吶喊,「心理斷乳」讓孩子走向第二人生

2020-12-22 微夢媽咪育兒經

編輯:微夢媽咪

審核:貝貝豆

網絡上有一個討論小組,成員們命名為「父母皆禍害」,這個討論組的人數竟然多於10萬人次,他們大部分人受到過來自父母的傷害,或者父母子女關係受挫,從而藉助這個討論小組互相取暖,說出自己的痛楚。

這背後是孩子對於父母子女關係的吶喊,是至親兩代人之間存在的代溝,是彼此之間相互的傷害以及折磨。

「父母皆禍害」,是子女內心的吶喊,卻是父母滿懷的拳拳愛心

其實不管是從前還是現在,父母們總是會習慣給孩子安排好一切,這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所謂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這也是父母子女關係逐漸走遠的一個重要原因,父母對於分離之愛沒有概念,總是無限地幹預到孩子的每個過程中。

家長們把覺得很好的機會爭取到孩子手裡,不管他們想不想要,硬塞到孩子的手裡,不管是從幼兒園還是工作了,父母總是要做好其中的權衡,讓孩子無條件服從,讓他們選擇自己心中的完美答案,父母為了孩子可謂是煞費苦心。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小時候他們可能對於家長的選擇無可奈何,當孩子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會開始一種反抗,若一再地幹涉他們的選擇,他們就會開始抱怨:「你們總是讓我聽你們的,什麼都必須聽你們的安排,不能有自己的選擇,我都懷疑自己是一個只會服從的木偶了。」

這樣相似的情況無限在上演,父母對於孩子突如其來的反抗,會覺得孩子是「不知好歹」,是對於父母之愛的忤逆,而孩子會覺得那是父母無情地控制。父母越愛,孩子越會遠離,這讓彼此的關係愈演愈惡。

父母子女間的「分離之愛」很有必要,否則會是一場無形的「戰爭」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幾乎都是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最終是以分離為目的,那便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愛。對於孩子真正成功的愛,是父母讓孩子儘早成為一個獨立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父母的量身定做式的愛,也可以說是一種情感暴力,不僅幹擾了孩子的自由發展,創造力也被泯滅,個性也被消除掉了,讓孩子犧牲了自主性不說,也讓孩子的焦慮不安情緒無限地放大。

其實父母出於本能的愛,在他們認知裡是情理之中,不斷地為孩子付出,也樂此不疲,只要是為了孩子好,他們便一點也不會覺得辛苦,給予孩子他們最大限度的愛。但是孩子對於這撲面而來的愛會覺得是一種負擔,沒有了自己的空間,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父母的無限的付出,孩子的抗拒反抗,就讓彼此之間形成一種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對於彼此都是一種傷害,如何實現分離之愛就尤為重要了。

實現分離之愛,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斷乳開啟孩子的「第二人生」

1)轉換思維模式,施愛有度

親子之情是人一種高尚情感的自然流露,應該受到理性的對待。不要以愛之名過多地嬌慣,一切包辦的服務也要及時下線,把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根除掉,對於孩子的愛,要學會找到平衡點,不會過少讓孩子缺愛,也不會過多讓孩子缺乏了獨立性和自主性,施愛有度很重要。

2)相信孩子,尊重他是一個獨立個體

謹記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不是你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人格,也有屬於自己的發展潛能和需要,用自己的思維看待孩子就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尊重孩子是父母之愛的起點,每個孩子都在以某種線索或者符合標誌在發展,尊重孩子的成長曲線。

詩人紀伯倫也曾對於父母子女說出自己的解讀: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求的兒女,他們借你而來,而非因你們而來。父母要學會放手,多關注自己的生活,做好對孩子的心理斷乳,孩子才能更好地走向自己的第二人生。

想要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微夢媽咪育兒經。

相關焦點

  • 短片《包寶寶》揭露中國教育:面對分離焦慮,父母更需心理斷乳
    不適應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由此我們應該思考:誰更應該心理斷乳?比起包寶寶,媽媽更需要心理斷乳,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也比孩子更需要心理斷乳。武志紅說:"孩子在父母製造的生活空間中長大,同時要不斷完成各種分離。"這個事實的另外一面是,父母也會不斷地分離離別。很多時候,父母更害怕與孩子分開因為他們會把人生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 「真空心理斷乳期」辨析
    今年高考結束後,有關媒體出現了一個新概念———「真空心理斷乳期」,許多剛從高考線上鬆一口氣的教師以及考生家長紛紛打來電話詢問,據此,本人特予以解析。兒童在一周歲之內基本上要完成生理上的斷乳,其目的是讓孩子能從食物中獵取更適合個體生長發育的能量,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 「父母皆禍害」?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視父母了?
    為什麼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恨自己的父母呢?之前在豆瓣上比較火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創建於2008年1月18日。這裡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關係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輕人。他們對待孩子,就像製作了一臺機器人一樣,希望孩子能像他們所指定好的程序完成指令的動作。一旦孩子有自主意識,想要做出背離他們的選擇時,就用向孩子施壓、哭鬧、斷絕關係等方式去逼迫孩子選擇自己認為對的方向。他們大多有兩個執念:「希望孩子不要重複我悲慘的人生」「我的人生很好,你也一定不能比我差」。
  • 「父母皆禍害」?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視父母了?
    為什麼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仇恨自己的父母呢?之前在豆瓣上比較火的小組,叫「父母皆禍害」,創建於2008年1月18日。這裡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關係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輕人。我專門去豆瓣看了相關討論,看完後心情極其沉重,這些故事是普通的又是特殊的。
  • 積極人生大學郭宇宸:為什麼家長的關心,卻讓孩子感到厭煩?
    青春期心理變化孩子開始厭煩家長的關心怎麼辦?/本文內容來源積極人生大學「 父母訓練營 直播大課」,郭宇宸&劉一凡 老師分享。這就是面對孩子這種變化,我們父母的心理需求。03孩子心理的成長階段:心理斷乳期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其實他在經歷人生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心理斷乳期,也可以簡單理解為心理斷奶。
  • 隱秘的角落裡那些「親職化」的小孩,真是「父母皆禍害」?
    「親職化」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發生對調,父母沒有做到他們身為父母原本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並且還將這種責任和義務轉移到孩子身上。「親職化」小孩的童年被過早地剝奪,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而一再犧牲自己的需求。
  • 父母皆禍害?隱秘的角落裡「親職化」的小孩可憐又可悲
    「親職化」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發生對調,父母沒有做到他們身為父母原本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並且還將這種責任和義務轉移到孩子身上。「親職化」小孩的童年被過早地剝奪,孩子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而一再犧牲自己的需求。他們在心理上被過度拔苗助長,這種違背人性發展規律的速生,很容易讓孩子的人格在形成期發生變異,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 《白小姐》父母皆禍害,唯盼白小姐
    白小姐這個人被虐待過的孩子小女孩智恩正在被虐待的孩子,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父母皆禍害,智恩正在渡劫。這個女人不太冷與智恩相遇,白小姐的人生開始回暖。她給了智恩她能釋放的所有熱量。,才能讓各自的人生圓滿。那些頻頻推送到我們手機裡的虐童新聞,那些正在歷劫的孩子們,父母皆禍害,唯「白小姐」才是解藥。恐怕,只有韓國電影人,才敢於揭開血淋淋的殘酷現實,把他們袒露在陽光之下。謝謝你,「韓」小姐!
  • 新版哪吒故事,「父母皆禍害」的反面
    經典哪吒故事裡,身為父親的李靖非但沒有一點點引導和理解,反而因為「孩子不是我想像中的孩子」而直接仇恨這個孩子的存在。過往各個翻拍版本中的李靖形象,一個比一個禍害孩子。放在今天來看,經典哪吒可以視作一個典型的「父母皆禍害」例子。哪吒和李靖的決裂,也可以延伸至年輕人與一切父權的決裂(包括李靖、龍王等人所代表的傳統、成見、三綱五常壓力等等)。
  • 張靚穎:母女斷乳,是誰受不了
    (——小編內心是無語的)小編不知道張媽媽要的是女兒的開心幸福,還是自己內心所謂的「為孩子好」。中國式母女關係裡,本來就存在著許多的「媽說體」,媽媽們或多或少希望通過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的選擇,左右孩子的人生。媽說:「我這麼做是為了誰,還不都是為了你好!」媽說:「找個穩定的工作,找個差不多的對象,早點結婚,你以後生活就更好了!」
  •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真道理還是偽命題?
    2008年,艾琳加入「父母皆禍害」小組。在這裡,她找到了「組織」,找到了抱怨父母的志同道合者。直到她在《夢的解析》中讀到「女孩哭泣」和「碎瓶滿地」的場景,才決定不再把父母視為「禍害」。父母皆禍害?這個2008年創立之初只有幾百號人的小組,後來迅速壯大,如今擁有12萬多名成員。它憑藉令人目瞪口呆的組名和風格鮮明的話風,在輿論冷熱場裡行走了十年。
  • 寫給孩子的古詩詞,寄託了父母對子女的愛、祝福與希望,感人至深
    可憐天下父母心,從孩子呱呱落地之日起,便寄託著父母所有的心血與希望。古人也有很多寫給子女的詩詞,有的希望他們能夠建功立業,報效國家;有的則希望他們無病無災,平安健康就好。【宋】陸遊《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 「心理反哺」透支孩子一生幸福,你還在被自己的孩子反哺嗎?
    當兒女在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下,長大成人,反身照顧父母,是人間最自然不過的感情流露。如果父母身在其位,盡到了做父母的責任,並呵護了孩子的感受。相信天底下沒有人選擇不去孝順自己的父母。而更多的不孝,恰恰是父母有失德行和本分。亦或者在孩子未成年時,就在心理層面,提前榨取著孩子的心理能量來反哺自己。
  • 《一夜》父母需要對子女的人生負責嘛
    故事主題很簡單吧,總結下來有兩條線,討論的就是父母需要對子女的人生負責嘛?子女沒有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是父母的責任嘛?最後也得不出準確的答案。開計程車行的一家五口,父親家暴孩子,母親關愛孩子,在一個雨夜倒車殺死父親,告訴孩子以後可以自由的生活,去過想要的人生。但事實是孩子的人生此刻被摧毀了,背負著母親殺死父親的包袱生活茫然無措。
  • 高知家庭留學生兒子弒殺父母,誰能解讀如此扭曲人格形成的原因?
    殊不知,一味給子女灌輸學習學習、成績成績,到頭來子女出現道德教化的缺失和心理人格的扭曲我們卻全然不知。弒殺母親的北大學生吳謝宇悲劇的發生告訴我們,孩子思想好、道德好、心理健康、孝敬父母長輩、懂得尊老愛幼,遠比學習好要重要一百倍、一千倍、一萬倍。
  • 從《佛說善生經》看父母與子女的責任——顏尊嚴
    這部經典提及如何建立一個完善的父母子女之人倫關係。依佛法來說,一個有信仰的家庭必定有真誠與快樂。家庭,對於佛法的修習者來說,應該是個修習菩薩道的道場。每一個正信的佛教徒,應各從自己的本分努力,以佛法去攝受和教化家庭裡的每一個成員,使父母或子女從自己的慈愛中走向佛法的光明。
  • 三等父母與子女
    父精母血,十月懷胎,三年抱扶,伺候十載寒窗,無不嘔心瀝血、艱辛付出,培育子女長大成人。子女童真童趣,爛漫機靈,逐漸明智開慧,從依賴家庭依靠父母到融入社會獨立闖蕩,走出一段數十年不平凡的人生之路。父母與子女關係最為微妙,尤其是進入晚年的父母與業已成家立業的子女,父母有父母難以啟齒的煩惱,子女有子女諱莫如深的苦衷,難相處,相處難的問題糾纏不清,清官難斷家務事,還不是由父母子女商量著辦,或擰著對著幹。情況千差萬別,問題層出不窮,剪不斷,理還亂。
  • 父母對子女「談性色變」:這對孩子百害無一利
    其實這可能是大多數作為子女都經歷過的事情,也是大多數父母發現過的事情,而不管子女到底是不是在看一些「少兒不宜」的影片,父母的態度也都大體分為兩種。第一就是像影片中母親這樣,首先是慌張,其次是尷尬,瞬間表情理解,表示「孩子長大了,看看這類影片也無妨」,然後出去並且提醒孩子注意身體。
  • 父母離婚,孩子歸誰?民法典喊您聽聽子女心聲
    「我現在和爺爺、奶奶還有爸爸一起住,我喜歡現在的生活,我不喜歡住媽媽家……」10歲的小周在父母離婚後,面對心理諮詢師,坦誠說出了內心真實的想法。但在小周的撫養權問題上,小周的父母互不相讓。究竟孩子的撫養權,該由孩子自己選擇,還是父母決定?法院會如何判決撫養權的歸屬?近日,這起爭奪撫養權糾紛案件經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法院審理後有了判決結果。
  • 原生家庭不能永遠背鍋,成年後,得直面自己的缺陷人生
    2008年,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成立,在我們這個講究孝道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