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真道理還是偽命題?

2021-02-19 新周刊

文 / 趙淥汀   

讓艾琳做出「和父母休戰」決定的,是弗洛伊德的一本書。

那是七年前的事。「那時和父母的關係像根細線,稍用點力就能斷。」直到艾琳翻開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書中的「我」於半催眠狀態下做了個夢,夢裡的小女孩一直在哭泣,身邊散落一地碎酒瓶。艾琳被觸動了。她決定向父母提出「休戰」。「不想把和上一代人的關係徹底搞僵,不希望最後的結局是一地碎片。」

用艾琳的話來說,她的父母身上有「生活於中國小城鎮的五六十年代家長」的通病:恪守所謂「孝道」,篤信男尊女卑。從小到大,每次當她與父母討論起關於出身、性別和家庭道德倫理的話題時,父母全勝,「我全敗」。

2016年11月20日,武漢園博園父母相親會現場。他們和子女之間,也許有著巨大的價值觀鴻溝。圖/視覺中國

兩代人觀念上的隔閡像一道無法彌合的裂縫,隨著時間推移越扯越深。2008年,艾琳加入「父母皆禍害」小組。在這裡,她找到了「組織」,找到了抱怨父母的志同道合者。直到她在《夢的解析》中讀到「女孩哭泣」和「碎瓶滿地」的場景,才決定不再把父母視為「禍害」。

父母皆禍害?這個2008年創立之初只有幾百號人的小組,後來迅速壯大,如今擁有12萬多名成員。它憑藉令人目瞪口呆的組名和風格鮮明的話風,在輿論冷熱場裡行走了十年。

十年間,組員換了一批又一批,當年的「孩子們」有的像艾琳一樣,已與父母修好,有的仍堅守底線。他們以「在尊重社會倫理的前提下,抵禦腐朽、無知、無理取鬧父母的束縛和戕害」為宗旨,希望通過自身的堅持證明:「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個所謂「真道理」,其實是個「偽命題」。

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的宣言及部分置頂帖。

我們不是不盡孝道,我們只想生活得更好

從小到大,艾琳覺得自己一直被一種無形的觀念綁架,那就是「儒家傳統編制的孝文化」。

小時候,父母告訴她,「父母不管做啥事,都是為你好」;上學了,父親教育她,「女孩子不比男孩子,要更講規矩」;成年後,父母對她的要求是「要講『三從四德』,要遵守『倫理綱常』」。「我有個男同學畢業後辭了工作料理家務,被父母那一代人戳著脊梁骨罵。」

「可能是他們怕養老金太少,所以想通過觀念捆住我。」儘管有時會調侃,但艾琳更感無奈。兩代人觀念不合所導致的精神束縛,讓艾琳決定離開陝西渭南的那個老家。後來她自己總結,從一線城市到省城到縣城再到鄉村,這是一條「代際關係可調合度」逐層降低的城鄉鏈。想擺脫觀念上「禍害」自己的父母,就得往上遊走,就得往大城市走。於是,她去了南方。

離家是遠了一點,艾琳的心卻沒有因為距離而與父母靠得更近。和父母無休止的爭吵耗盡了她的精力,那些披著「孝道」外衣的告誡讓她瀕臨崩潰。這就是她加入「父母皆禍害」小組的原因。

傳統的「孝道」已經不符合年輕人對平等的親子關係的要求。圖/視覺中國

在「父母皆禍害」小組裡,普通成員統稱「小白菜」,名字源自那首《小白菜》——「小白菜呀地裡黃,兩三歲呀沒爹娘」。除了小組組長和普通組員「小白菜」,還有幾個「哪吒」。古代神話中哪吒頻頻反抗父母的權威,與「父母皆禍害」小組的定位不謀而合。

張坤是小組裡的三位「哪吒」之一,也是小組管理員。2008年年初,她翻譯了英國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說《自殺俱樂部》。霍恩比在書中提出了「父母皆禍害」觀點,當時的小組管理員覺得這個說法非常符合那些長期被父母束縛和戕害的年輕人,於是成立了小組。管理員找到譯者張坤,把她也拉進了小組。

張坤不認為這個小組在無理取鬧地「博眼球」。在她看來,「小白菜」和「哪吒」在群裡「亮自己傷口」的過程,不是刻意渲染代際關係疼痛,也不是想拉深與父母間仇恨,「今天的憤怒,是為了明天不要繼續生活在憤怒中」。

而每一個將成為「小白菜」的組員,在進入小組後都會看見一句話:我們不是不盡孝道,我們只想生活得更好。

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矛盾,也許只是他們想生活得更好更自由。圖/《小別離》劇照

「父母一直以來都把我當附屬品看待。」

艾琳第一次進小組的感受是:「找到了組織。」

在這個小組裡,每天都有人貼出自己與父母關係鬧僵的經歷,每天都有人曬出不被父母一代理解的「罪狀」。

艾琳每天和組裡的「小白菜」們一起「串聯」,在群裡向自認為不稱職的父母「開炮」,手段也非常多樣:有的張口便叫「公禍害」「母禍害」;有的像寫討伐檄文一樣貼出自己與父母間的矛盾;有的守在電腦前,時不時跟帖回復築起組內「言論高樓」;有的轉載心理分析師和作家的作品,曾撰文抨擊「中國式孝道」的心理學家武志紅、寫《致女兒書》的王朔都是他們膜拜的「靈魂導師」兼「心靈知音」。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艾琳感覺小組裡的氣氛正在加速「變壞」。「很少人去提建議,更多人是洩私憤。」她感覺這個小組越來越像一個負能量集中營,「每次和其他組員聊天,抱怨彼此父母的不是後,都有想自殺的衝動」。

「父母皆禍害」小組容易變成一個負能量集中營。

2010年,被小組裡越來越集聚的「負能量」壓垮的艾琳把自己的豆瓣主頁清空,一一刪除在小組裡的帖子和回復。看了《夢的解析》後,她試圖主動緩和與父母間的關係。但是這種期望通過自身改變來帶動父母的行為,在部分組員看來是徹底地向上一代「投誠」。

「父母一直以來都把我當附屬品看待,要我改變他們?休想。」組員李浩說。他這種「決不妥協」的態度,在組內也有一定「群眾基礎」。「他們通過體罰虐待我時,他們通過謾罵侮辱我時,他們幹擾我工作、戀愛、生活時,怎麼沒想想要改變自己?」

在「父母皆禍害」小組裡,有一個「父母對子女傷害歸類」的帖子,把代際間的傷害分為直接肉體傷害、間接人格傷害、家庭狀況造成的情感傷害、試圖控制孩子的人生和其他類別。 

李浩佔了其中的「好幾條」:年少頑皮時,父母體罰他;入學讀書時,「考試低於80分就得挨打」;大學畢業後,「倆人死活逼著我回老家做公務員,不回就派人監視我,幹擾我生活」。每次反抗時,父母的一句「我們為了誰啊,還不都是為了你!」讓他無言。與艾琳一樣,李浩對「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句話深惡痛絕。

「中國最大的謊言,就是被儒家文化灌輸的那句『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李浩說。

2016年1月31日,杭州,小年夜前一天,一單位12位員工跪拜自己的父母,行傳統拜年禮儀,並發給父母過年壓歲錢。圖/視覺中國

「我無法想像天堂的樣子,因為我在地獄太久。」

五年前,張坤在北京和小組裡的幾名「小白菜」吃了頓飯。雖然平時以管理員的身份與無數組員打過交道,但見到真人,還是第一次。

「有要去留學的小姑娘,有出版行業的小帥哥,都是些活力四射的年輕人。如果不走近他們,你完全無法把他們和抱怨父母的那些『小白菜』聯繫在一起。」張坤說。

天津的80後康莫就是這樣一位組員。康莫表示,武大畢業後,她在香港讀了研,隨後獲得歐盟委員會的全額獎學金。但父母並不同意她出國,「我媽說,如果出國就燒了我的書,把我送進精神病院」。

回國後的這些年,康莫多次被父母送入精神病醫院,接受過電休克治療,也服用了大量精神類藥物。康莫曾嘗試前往國外工作,但母親堅持同往,結果兩人的籤證同時被拒。母親告訴她,如果想去其他城市工作,那她一定要陪同,兩人可以租一套房,睡一張床。

如今的情況對她來說更加嚴峻:朝九晚五地工作,不被允許;出門見朋友,不被允許;銀行卡、身份證、學位證,全部監管;每天必須在規定時間內睡覺。

剛加入「父母皆禍害」小組時,康莫發了篇兩千多字的帖子,把自己被父母「軟禁多年」的狀態在組內分享。小組內部每條關於「父母對子女的傷害分類」,康莫幾乎條條都佔。

「我無法想像天堂的樣子,因為我在地獄太久。」這是文末收尾的一句話,也是她失去人身自由多年間的切身感悟。

康莫剛住院時的照片。圖/受訪者提供

「很多孩子的父母確實嚴重失職。」

雖然加入「父母皆禍害」小組,但康莫對這個組名及「小白菜」的稱呼並不推崇。「這些叫法會給人一種很弱小、很想放棄改變的感覺。」康莫也提到,當前的法律和社會力量,確實沒有給這些子女足夠的支持和保障。

但代際間的裂縫還在越變越大。幼年開始並延續至今的父母之間的爭吵,母親對她的詆毀、辱罵、恐嚇,以及母親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思想,讓康莫基本放棄了通過改變自己來帶動父母改變的嘗試。「有時候我就坐在那兒吃口奶片,我媽都會湊過來說:不是你在吃,是魔,是鬼在讓你吃。」

像康莫這樣被父母限制人身自由同時無法尋求解決方案的組員,在「父母皆禍害」小組裡不算少數。在管理員張坤看來,很多孩子本質純真,是父母的陳舊觀念、粗陋習性和不正確的育兒觀,在青少年時就為孩子圈定了一個無形籠子。

「我們有的是向下的施壓,缺乏的是向上的問責。」張坤還記得2010年時那輪「媒體轟炸」。「當時媒體都想做這個小組的報導,這也可以理解:父母都是禍害,這報導能不火嗎!」

而當一篇篇報導出刊後,輿論場又掀起了一輪輪對小組內容定位和價值取向的大批判。「最常見的攻擊,是說我們反社會。」張坤說。她當時覺得有些委屈。「不搞個聳動的組名,社會能重視嗎?」張坤認為,組裡很多孩子的父母確實嚴重失職,「在他們的體罰、虐待、控制、擺布下,小孩有苦說不出」。

「這種行為(指責在群裡控訴自己被父母虐待和歧視的孩子),就像去指責一個被強暴的無辜女孩兒。」張坤說。

紐約街頭,父親為兒子撐傘的照片多次在網絡上熱傳。人們對童年父子關係的懷念,也說明了年輕人對正常親子關係的渴望。

如今的康莫對短期內徹底改善代際關係已不抱希望。「很多人會說,不少50後的父母因為時代背景原因,自己本身就經歷過家庭暴力,所以不知道如何愛孩子。這種說法其實站不住腳。自己受過的苦難不該通過給予孩子相同的苦難來進行心理補償。」

康莫說,她如今期盼的是有朝一日能夠恢復法律上的自由,也就是撤銷父母指定她住所和管理她財務的監護權。「這樣我以後就完全可以經濟獨立了。」

「父母皆禍害」小組,如今仍然人來人往。張坤希望看到的是,未來有越來越多尋求主動改變的艾琳。「來小組發洩、抱怨,沒問題。但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在小組待過後,能漸漸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有人來,我們歡迎;有人走,我們也同樣微笑祝福。」

相關焦點

  • 蔡禮旭:為什麼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
    抱著父母抱得愈緊,那是天性,父子有親。而大舜已經成年了,當父母對他不好的時候,他會跑到空地上哭泣,覺得都是我做得不好,那種心情跟嬰兒的赤子之心完全一樣。所以,大舜幫我們演出了「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當我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裏面歡喜還是很難接受?假如覺得好像怪怪的,吞不下去,這個時候要冷靜,我們的孝心不夠。我們再來細細的來理解這句話,每一句經文、每一個道理都有信、解、行、證四個過程。
  • 北大才子的原生家庭之痛: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是最大的謊言
    此外, 在北京讀大學、甚至在美國留學期間,父母都安排「親朋好友」來「照顧」他,即便他不喜歡,父母也置若罔聞。一句句聲淚控訴,我看不到一個學業有成之人的自信,而是一個心口流血小男孩的無助。因為父母的過度關注,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心裡也非常自卑。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樊勝美告訴你:絕對有!
    她一家子都是血蛭,吸她錢袋的血且沒有感恩之心,觀眾們氣得既不相信有這樣的父母,也不相信有這樣的兒女。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在這個故事裡是個謬論。有沒有叫女兒去賣身供養兄弟的例子?有個著名導演,他弟弟從小是神童,成績優秀,父母出門串親戚只帶弟弟去,當他成名之後,勢利的父母就以他為傲了。瓊瑤在自傳也寫過,父親疼最小的兒子,母親疼學習好的妹妹,惟有她和相貌平庸的二弟不受待見。瓊瑤的怨恨之情很長時間無法消除,小說《一簾幽夢》裡綠萍的原型就是她妹妹,職業也是科研工作者,而紫菱的生日和瓊瑤自己一模一樣,又愛好寫作。
  • 天下無病,天下無醫,天下無藥
    頭痛,但是無人說這個是病,如果這個人被你害死了,他陰魂不散來找你報仇,用暗物質的磚頭,砸壞了你的頭的能量場,你的神經系統也會反映出頭痛不適,庸醫認為是病,上醫不認為是病,庸醫治己病,只解決痛的問題,上醫治未病,解決陰魂仇恨之心,化解他的怨氣,送他回家,這個是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的區別,所以說黃帝內經中有傷寒論,說一切病都由寒得,寒為萬病之首,開悟者明白寒者為冤親債主,一切皆為因緣,不知因者,稱為病,明其病因皆因緣
  • 家庭教育最可怕的不是孩子不懂感恩,而是父母的道德綁架!
    我不想挑刺,可一旦遇到把家庭教育概念化、極端化的例子,還是忍不住,要說一說。 有人說,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貧窮,不是爭吵,而是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乍一聽,頭頭是道,很有道理的樣子。 深入一想,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
  • 開心的工作:偽命題還是真追求?
    「我覺得這是一個偽命題。」喬萌從小就是學霸,努力學習的動力就是想找一份開心的工作,她碩士畢業後成功進入一家商業銀行,工作環境,接觸的客戶都高大上,可是日常加班、節點績效,兩年下來,她離開心越來越遠。「現在收入頗豐,可是不開心,我的生活裡只有工作,沒有生活。」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已達46.9小時。
  • 我不是支持死刑,我只是希望天下無拐
    前兩天這條熱搜,不知道戳中了多少為人父母的心。「寶貝回家」創始人,人大代表張寶豔在兩會上提出了重判拐賣婦女兒童的的建議,引發了眾多網友的強烈支持和議論。刷完整個評論區,我可以凝練出四個字的情緒 「恨之入骨」。
  • 偽命題的背後是奶奶的無奈:不是我不想帶娃
    其實孩子奶奶面對這種情況也直言自己很無奈:不是我們當奶奶的不想帶娃,想躲清閒,那分明是沒有選擇的權利呀。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想可能是與這幾個原因有關係。
  • 《女人天下》大叔,我們還是不是朋友呢?感謝你
    <1>鞋匠與蘭貞碩鼠之變的夜晚,鄭蘭貞穿著一身青綠色的士大夫一管,在惠化門仰頭看天,鞋匠在院子裡低頭縫牛皮,蘭貞說:我做出了天理不容的事,您會原諒我嗎?今天以後,我們還是不是朋友?鞋匠沒有抬頭,直接回到了屋子裡,長嘆一口氣,天冷,回家吧。兩個人心照不宣,都閉口不提漢陽王宮內腥風血雨的事件。蘭貞望著茅屋,鞠了一躬:謝謝你,大叔!
  • 臺高收視率電視劇《天下父母心》傷了父母心(圖)
    中新網4月25日電  收視率全臺灣數一數二的《天下父母心》,卻傷了無數先天性心臟病童父母的心。    臺灣一家電視臺連續劇《天下父母心》,播出祖母將孫子罹患先天性心臟病,歸咎於孩子的媽「做太多缺德事,才會報應在小孩身上。」
  • 拳法無好壞 功夫有高低——傳統武術能不能打是個偽命題
    最近兩年,關於傳統武術能不能打的問題甚囂塵上,原因主要是之前的「雷某」「閆某」、最近的「馬某某」之流用什麼「雀不飛」「隔空打人」「唱著歌只手破裸絞」等亂七八糟的東西攪亂了傳統武術。有些人為了出名,言行無下線、無底線,無所不用其極,這已經不能用無恥來形容了,簡直就是無恥之極,如跳梁小丑。一些人武術沒練幾天動不動就開宗立派,其實可笑可嘆!
  • 願天下父母都有資格成為父母,願天下孩子可以成為孩子.
    他還不明白父女之間發生的一切,哪怕確定父親其實不會自殺,還是忍不住要去安慰那個哭泣中的男人。他利索地脫下外套褲子,穿著白色的內衣褲一步步走向樓下的客廳,並像個慈悲的長者一樣招呼自己的父親坐在自己身邊,仿佛他可以為他撐起一片沒有委屈的天空。那個場景先是讓人忍俊不禁,繼而讓人潸然淚下。
  • 《移民國度》不要輕易歌唱愛無國界,因為這就是個偽命題。
    影片難能可貴地儘可能展現雙方想法,素材立意夠多樣廣泛,但剪輯最終呈現出來的態度還是沒達到紀錄片該有的客觀中立,明顯偏左派思想,還有鼓吹煽動反川之嫌。從一名「事不關己」的外國人角度來看,我無疑也是合法移民的擁護者。但從後兩集結合現實當前的移民政策法規不難看出,當權者正在設法提高移民的技術難度和可操作性,可悲就可悲在這裡,移民國不要甚至杜絕移民,但移民的祖國也不想辦法讓自己百姓好好在自己家安身立命。
  • 「天下父母心」震到80後90後
    不同於其他以80後小夫妻為題材的電視劇,該劇將兩對小夫妻婚後的重重矛盾與他們身後四個家庭父母的酸甜苦辣緊密結合,播出後,不僅80後小夫妻的情感糾葛讓人慾罷不能,劇中父母的表現也十分搶眼,被稱為是該劇最大的酸楚和淚點,網友紛紛表示,看了這部戲最大的感受就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以後要做一個孝敬父母的人。
  • 浪子回頭 天下最疼你的是父母
    過去有一位長者子,是獨生子,長者非常寵愛他,百般的依順他;因此,這位長者子仗著大家對他的寵愛,完全不顧禮義,日日花天酒地,無論父母怎麼勸導都沒有辦法改變他。長者心想,可能是因為沒有讓他擔負責任,所以他天天消磨時光浪費生命,倒不如把家業傳給兒子,有了責任,看他是否就會安分守了?
  • 司馬懿有「狼顧相」,曹操卻不將他除掉,這個偽命題是怎麼來的?
    電視劇《三國演義》曹操劇照01、曹操不殺司馬懿,只是一道偽命題對於上述之問,《晉書·宣帝紀》解釋說:對此,只能說明曹操聽聞司馬懿「狼顧相」這件事,是後人粉飾之說。換句話說,「曹操不除司馬懿」這個問題,其實是一道偽命題。
  • 《討鬼傳2》評測: 偽命題下的真進化
    ;全忠死節,殺身成仁,此之謂武士。地圖→真的很大首先開放世界是真的,在經過遊戲開篇的教學戰鬥之後我們就會來到本作的據點マホロバの裡(暫譯:宜居之村,臺版譯名為真秀場之裡)。這裡就是本作的唯一主城鎮,而從城鎮進入大地圖的方法也很簡單,只需要踏出村口就可以。
  • 可憐天下父母心!許可馨是坑爹媽續篇:家庭教育缺失!後悔晚矣!
    許可馨求學經歷能看出父母背後是花費巨大代價,用盡了心思:找人脈!花費很多錢,求學、留學真不是小數目!為了許可馨真拼了!當然所有做父母的都有這樣心思!所有做父母的,都會這樣想法!有條件的自不必說!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就是要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抓住所有機會。讀最好的學校,找最好的工作,過最好的生活。可憐天下父母心!許可馨你可珍惜自己父母的付出,感恩父母的付出啊!
  • 天下父母,感恩戴德就能讓你們做牛做馬?
    中央臺春節做了檔節目,叫《天下父母》,聚焦的不是年輕父母,是我父母這一輩,已經退休或者快退休的祖父母輩。
  • 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人生之累,累在太忙,太多事,不是這事,就是那事,為這事煩得慌,為那事氣得慌,整日忙得團團轉,有時候還出力不討好。所以,人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生活簡單點,心中清淨點,一日清閒自在仙,能過得舒心,悠閒,高高興興,安安頓頓,外邊沒人打擾,家中沒人搗亂,心中無事,就是最愜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