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子的原生家庭之痛: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是最大的謊言

2021-02-19 粒粒西遊記

文|粒粒

企鵝號|粒粒西遊記

白巖松說過,回家過年是中國人的最大信仰。每年春節臨近,不管身在世界哪個角落,心裡都會開始躁動不安,「身在曹營心在漢」, 假期還沒有開始,心卻早已飛回了家裡。

春運,是每年中國客運高峰期,天上飛的,鐵路上奔弛的,公路上急行的,海上破浪的,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裡,都擠滿了回家過年的人,若你細細觀察,那一張張臉上洋溢的表情和平常有所不同,那是一種對家的溫暖期待,對過年和家人團聚的嚮往,而平常無論回多少次家,都不會有過年回家的這種熱切。

家,是身心的避風港;爸爸和媽媽,是溫暖的源泉。而身在老家的父母,一年到頭,最盼望的也是這個節日裡和遠方的孩子團聚一堂。或許,過年回家是中國人重視家庭的最大體現。

可是,真的所有人都心甘情願回家過年嗎? 有多少人是背負著傳統與壓力,而不得不回家過年? 又有多少人,甘願冒天下之大不、背著不孝子的名義也不願意回家過年?

最近一則報導引起熱議,王猛(化名),家中獨子,北大高才生,美國留學海歸,卻有12年之久未曾回家過年。國外留學期間不能回家,或許情有可原,但如今回到北京工作,回家為何仍是很難? 當然, 一個人如果心裡有家,期待家的溫暖,無論有多忙,除非特殊崗位,都會想方設法回家過年的,他之所以12年沒有回家過年,是因為他根本就不想回家。不僅如此,他甚至把父母的電話拉到黑名單裡,拒絕與他們聯繫。

這背後到底有什麼淵源情結?如今從事心理學研究的王猛為此曾撰寫長文,提醒當代父母重視自己孩子的內心感受。文中,他痛苦回憶了自己的成長曆程: 母親喜歡掌控,自己一直連穿什麼衣服都沒有決定權;父親冷漠沒有同理心,每次他回家訴說自己的困難,總是遭到父親的斥責;而父母親從不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不關心自己的感受,親戚嘲笑他時,他們也無動於衷。此外, 在北京讀大學、甚至在美國留學期間,父母都安排「親朋好友」來「照顧」他,即便他不喜歡,父母也置若罔聞。

一句句聲淚控訴,我看不到一個學業有成之人的自信,而是一個心口流血小男孩的無助。因為父母的過度關注,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心裡也非常自卑。

如此說來,他並不覺得父母給了自己多少愛,更不會期待家裡的溫暖。正相反,他認為父母從未真正地愛過自己,而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也是最大的謊言。

這是他的一面之詞,在他陳述自己的心理歷程時,他的父母卻對此全然沒有體會。在他們眼裡,孩子的撫養方式與普通家庭沒有什麼不同,而他們當然也是本著一心為孩子好的目的去撫養孩子。

這是現實的真實寫照:當孩子內心承受著巨大的原生家庭之痛時,父母還在語重心長地高喊:我們都是為了你好!一句為你好就是蒙住父母雙眼的真理,孩子的內心掙扎與無助從不曾被看見。

12年不願回家過年,想必每逢除夕鞭炮四起時,爸爸媽媽心中都難免悽涼,但對於王猛來說又何嘗不是,獨自漂泊在外的一個個大年夜也肯定心中孤獨。若是他心存一點點對家的愛,相信他也不會如此決絕。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是最大的謊言,孩子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更沒有辦法掌握自己被撫養的方式。很多孩子背負著原生家庭的成長之痛,心理存在種種問題,這些問題有時可以在成年後逐漸得到解決,有的卻成為纏繞自己一生的噩夢。

最近美國加州發生了一則震驚社會的新聞,一對生育了13個子女的夫妻被抓,起因是其中一個17歲女兒報警,警察到她家後發現了驚人一幕:

除了這個報警的17歲女孩外,家裡的其他12個子女,大的已經29歲,小的2歲,分別用鐵鏈、腳銬等刑具鎖在床上或家具上。 孩子們的房間臭味沖天,一個個看上去嚴重營養不良,而家中的小狗卻養得健康。

29歲的長女只有82磅(74斤)重,報警的17歲女孩看上去好像只有10歲大。這些孩子的親生父母,一對結婚已經33年的夫妻,在至少六年裡不讓孩子吃飽飯,只提供勉強維持生命的食物,一直用鐵鏈鎖著,就連去廁所也不放開。孩子們不允許洗澡,一年只能洗一次,洗手不能超過手腕以上。

13個孩子的惡魔父親

警察在接受採訪時說若不是親眼所見,簡直無法相信世上有這樣的父母。而這對夫妻與雙方的親戚有6年左右不曾見面或聯繫,更恐怖的是,在他們眼裡,這個家庭曾經表現出來的是那麼幸福。從照片上看,所有孩子著裝整齊,髮型一致,而他們的父母在33年裡至少又進行過三次結婚宣誓。

他們搬到現在這個住址已經六年,從來不和周圍鄰居交往,有的鄰居覺得他們非常神秘,而大部分鄰居甚至不知道他們家有孩子。住得最近的一家鄰居曾經看到他家門口有8輛兒童自行車,卻從未見過孩子們騎,自行車一直放在那裡直到生鏽。鄰居曾經試圖敲門介紹自己,也吃了閉門羹。

誰也無法想到, 就是這樣一個表面看上去風平浪靜的家,卻比監獄還糟糕。而這樣一對惡魔夫妻平常看上去也算正常人。孩子們都是親生的,如果再懷孕的話,他們竟然打算再繼續生下去。

13個孩子的惡魔母親

報警的17歲女孩說,為了逃出來報警,她計劃了至少兩年,當時和她一起逃出來的另一個孩子,因為極度恐懼又回去了。而能夠逃出來,這是冒著生命危險。

孩子們身心受盡摧殘,發育嚴重不良,至少四年沒有看過醫生,甚至,有的連藥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

這則新聞引發了極大的社會動蕩,就連這個媽媽的親妹妹都無法相信自己所見所聞,人們紛紛議論和指責,既為孩子們心痛,又對人世間有這樣的惡魔而憤怒。

是啊,誰又能相信世上會有父母如此虐待自己的親生子女?  他們的庭審安排在2月份,對於面臨的所有指控,他們厚顏無恥地申請無罪。

這若是無罪,那人間豈不是地獄?!而這樣的父母,比撒旦還要邪惡。

他們上傳在社交媒體的「快樂一家人」照片

再也不要說什麼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是赤裸裸的謊言。現實是太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承受了或大或小的原生家庭之痛。而並不是每一種痛,都配得上原諒。

我所寫的兩個例子或許極端,但卻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故事,可悲的是,這樣的故事仍舊會繼續發生,猶如抽在人們良心上的皮鞭,父母的良心何在?  與美國這個家庭相比,王猛或許算是幸運,可即便如此,身體上的傷口容易彌合,而心靈上的傷害卻很難輕易拂去。

父母養育孩子不容易,孩子們的確應該感恩。大部分家庭的生活裡充滿了溫暖,縱使偶爾有些衝突傷害,父母與孩子最終都可以互相理解。

遺憾的是,這個世界上也有很多人不配為人父母,有的父母是惡魔,有的父母很自私,而也有很多父母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愛自己的孩子。孩子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如果給他們一次機會去選擇,他們還願意做自己的孩子嗎?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因此,既然選擇做父母,就要配得上孩子叫自己一聲爸爸、媽媽,父母要不停地學習,要低下「高貴」的頭顱和孩子平視溝通,努力走進他們的內心,給予真正有愛的呵護和健康的引導。

春節將近,年味漸濃。 所有人心中都期待家的溫暖與愛,願每個回家的腳步都毫不遲疑,願每一顆停泊的心都心甘情願。

——感謝閱讀——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試讀和購買電子書《談談女兒,說說兒子》,《美國幼兒園那些事兒》。

相關焦點

  • 《以家人之名》中,凌霄的原生家庭之痛怎麼破?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已經落下帷幕,但是有關劇中的種種話題還在持續。尤其是有關陳婷,有關凌霄的原生家庭之痛,更是人們熱議的重點。不得不說,這原生家庭之痛,猶如噩夢一般,讓人崩潰。那麼,這原生家庭之痛,該怎麼破呢?近日,在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叮咚上線!老師好》中,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沈奕菲就很認真地跟大家探討了這個話題。沈奕菲教授指出:沒有一個原生家庭是完美的。與其抱怨,不如積極改變,努力跳出原生家庭的制約才是正解。
  • 解讀《以家人之名》中的幾對父母:請不要忽視原生家庭隱藏的痛
    文|遇見小媛最近《以家人之名》在螢屏熱播,劇中的人物情節獲得觀眾的一片好評。劇中李尖尖、賀子秋以及凌霄三人之間的親情和愛情演繹得直逼人心。當然,今天我要給大家解讀的不是他們三,而是劇中幾對父母的行為:因為有血緣,所以不能反抗,請不要忽視原生家庭隱藏的痛。
  • 《以家人之名》:如何將原生家庭的痛,熬成糖?
    近日,正在熱播的家庭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以溫馨的家庭日常和高甜暖心的跨血緣兄妹情掀起了觀眾的追劇熱潮。 該劇聚焦於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李尖尖、賀子秋與凌霄。
  • 《以家人之名》:將原生家庭的痛,熬成了糖
    在被偶像劇、都市劇、古裝劇包圍的暑期檔螢屏,這部質樸、溫馨、暖心的家庭成長治癒劇如同一股清流,以情動人,贏得了觀眾青睞。正如該劇傳遞的主題:「家人會讓彼此成為更好的人。」在缺乏溝通與理解,人際關係和情感習慣保持距離的當下,《以家人之名》描摹了一個「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的溫馨家庭,啟示我們要珍惜家人和幸福,用暖心的青春成長故事展現了生活的溫度,傳遞出超越血緣的人間真情與大愛。
  •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真道理還是偽命題?
    用艾琳的話來說,她的父母身上有「生活於中國小城鎮的五六十年代家長」的通病:恪守所謂「孝道」,篤信男尊女卑。從小到大,每次當她與父母討論起關於出身、性別和家庭道德倫理的話題時,父母全勝,「我全敗」。2016年11月20日,武漢園博園父母相親會現場。他們和子女之間,也許有著巨大的價值觀鴻溝。
  • 電影《春潮》:無法化解的原生家庭之痛
    影片中所聚焦的母親與女兒的矛盾和關係也反映出了很多人內心深處的痛苦,類似的原生家庭問題值得大家深思。紀明嵐估計永遠都不會反思自己的行為,更不會嘗試去理解孩子、去為孩子著想……無法化解的原生家庭之痛她從來只在意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否則即使與前夫不合,即使是去舉報對方,她也不會帶著孩子去哭鬧、去博取他人的同情。
  • 無法逃避原生家庭之痛?聽完蔡康永說的一句話,我釋然了
    我的原生家庭之痛,在於我有一個愛冷暴力的父親。小的時候,因為父母常年外出務工,自己也成了一名留守兒童。記得那個時候,我必須要按照父親的意思,去達到他的要求。比如說,考試要考第一,念的學校要重點,平時見到村裡任何人,都必須要禮貌待人。
  • 看看她的父母就知道了,原生家庭的痛
    殊不知,「國家一級舞蹈家」光環的背後是無盡的誹謗爭議,話題無非是她為藝術獻身,如今62歲的她沒有孩子也沒有家庭。為什麼「楊麗萍」的兩段婚姻都失敗?看看她的父母就知道了,孩子的不幸,多少都是源自於原生家庭的痛。
  • 《以家人之名》原生家庭三個小孩心中的「痛」!
    《以家人之名》是一部家庭都市情感劇,取材於現實生活,卻高於現實生活,將藝術與現實生活進行有機的結合,充分展示每個人的個性和「傳奇」人生,讓他們都有獨特的靈魂和故事,他們的故事與我們今天的孩子有太多相似,劇中呈現了戲中有「真」生活場景。
  • 《以家人之名》領跑夏日好劇 創新解讀原生家庭的痛
    由華策出品,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播出的《以家人之名》從開播以來引發各路網友激烈討論,頻頻登上熱搜,各路榜單成績一路飆升。今天起《以家人之名》圓滿收官,為走心的&34;話題重新定義親情對一個人成長的意義。故事中原生家庭產生影響極大的三位角色分別來自三個家庭,特別是女主家中兩位哥哥的身世遭遇十分令人心疼不已。
  • 《以家人之名》:將原生家庭的痛,熬成了糖,提前觀影
    在被偶像劇、都市劇、古裝劇包圍的暑期檔螢屏,這部質樸、溫馨、暖心的家庭成長治癒劇如同一股清流,以情動人,贏得了觀眾青睞。正如該劇傳遞的主題:「家人會讓彼此成為更好的人。」在缺乏溝通與理解,人際關係和情感習慣保持距離的當下,《以家人之名》描摹了一個「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的溫馨家庭,啟示我們要珍惜家人和幸福,用暖心的青春成長故事展現了生活的溫度,傳遞出超越血緣的人間真情與大愛。
  • 《以家人之名》:原生家庭的「悲傷」,靠「溫情」治癒
    2020夏,一部原生家庭的情感劇集再次橫空出世, 開篇就有了8.6的高分,儼然成為了下半年國產劇的爆款預定,它就是《以家人之名》。該劇緊扣現實主義,將鏡頭聚焦在了當代社會家庭的現狀,展現出了破碎原生家庭的群像和親情愛情友情的傷痕治癒。
  • 蔡禮旭:為什麼說「天下無不是之父母」
    抱著父母抱得愈緊,那是天性,父子有親。而大舜已經成年了,當父母對他不好的時候,他會跑到空地上哭泣,覺得都是我做得不好,那種心情跟嬰兒的赤子之心完全一樣。所以,大舜幫我們演出了「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當我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裏面歡喜還是很難接受?假如覺得好像怪怪的,吞不下去,這個時候要冷靜,我們的孝心不夠。我們再來細細的來理解這句話,每一句經文、每一個道理都有信、解、行、證四個過程。
  • 北大李雪琴自爆「原生家庭」:父母相愛,對孩子究竟有多重要
    《脫口秀大會》播出後,北大學霸李雪琴爆火。這個長相不算驚豔的姑娘,她身上的標籤很多:  北大才女、紐約大學留學經歷、新晉脫口秀黑馬…  她最開始的走紅,是她那些被人吐槽很low的短視頻。
  • 原生家庭之痛不需要被強行治癒,求編劇放生一個「火山姐」
    《以家人之名》接近尾聲,故事發展早已偏離開開局的驚豔,人設也一路崩,國產劇講原生家庭之痛的,到了結局都忍不住要被和諧,《都挺好》和《安家》都是這樣,讓人看得擰巴不已。劇中的她從小就被三觀不正的父母帶著往童星的路上走,他們一直想靠著女兒的美貌來換取巨大的經濟利益。可惜,掉在錢眼裡的唐母想有發財夢,卻沒有造星的思維。在唐燦本身外貌演技都頗有潛力的情況下,拒絕為她找專業的人士來訓練培養,錯過了一個女演員的黃金時期,延誤了女兒事業的發展。
  • 《以家人之名》導演談原生家庭之痛: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看到陽光
    家庭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正在湖南衛視播出,憑藉細膩溫馨的故事、樂觀向上的人物、質樸溫暖的情感,《以家人之名》滿足了不少劇迷對家庭以及親情的美好想像。談及這部戲的創作初衷,該劇導演丁梓光透露,創作團隊是在討論中發現了原生家庭對成長的影響,也發現血緣並不是定義家人的唯一標準,由此為起點創作出這部溫情脈脈的暖心家庭劇。
  • 《以家人之名》90後製片人龍亞:面對原生家庭之「痛」 ,生命會自己...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隨著炙熱的酷暑天氣漸漸散去,假期的結束,暑假檔的「熱劇之爭」也慢慢走入尾聲。回望2020年的暑假檔,除了描繪30+女性所面臨現實困境的電視劇《三十而已》大火之外,一部聚焦90後原生家庭的《以家人之名》,也以極高的話題度和熱度,成為這個夏天的「爆款劇」。什麼可以稱之為家人?
  •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樊勝美告訴你:絕對有!
    她一家子都是血蛭,吸她錢袋的血且沒有感恩之心,觀眾們氣得既不相信有這樣的父母,也不相信有這樣的兒女。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在這個故事裡是個謬論。有沒有叫女兒去賣身供養兄弟的例子?原因如下:大中華區重男輕女傳統根深蒂固,不是近年來男多女少就可以把問題連根拔起;樊勝美有自尊心,她也試圖反抗父母的啃噬,群眾眼中的鳳凰男供養父母用的是老婆的錢或者小家庭共同財產;觀眾是有代入感的,看鳳凰男的故事代入的是被鳳凰一家依附的城市女,看樊勝美的故事代入的是自己父母處事的不公。在多子女家庭中,重男輕女反而是最好理解的一種慣例。
  • 《原生家庭》① | 沒有人是完美的,包括你的父母
    今天,我們為您帶來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的作品——《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最近幾年,關於「原生家庭」的話題只熱不衰,成年後的孩子開始覺醒,開始反省在成長過程中遭受的種種傷害,他們漸漸意識到,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問題,歸根結底,其實都可以同自己和父母的關係聯繫起來。有網友提問:「怎樣降低或完全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負面影響?」
  • 原生家庭父位缺失,誰之痛?
    可以看到五組已婚的家庭中,父位基本上都是缺失的。所以雖然沒有辦法去做全面的統計,仍然可以預估,放大到整個社會,這種現象也是極為普遍。02是什麼造成了當今社會這麼大面積的父位缺失?首先是經濟壓力。組成家庭之後,用於維護家庭(如房產,保險),孩子教育成長,和自身提升的投入越來越大。促使家庭中的成員需要花更多的精力賺取更多金錢。而這一角色往往落在父親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