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不能永遠背鍋,成年後,得直面自己的缺陷人生

2021-02-07 智浩心理


2008年,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成立,在我們這個講究孝道的社會,小組的誕生無疑是驚世駭俗的。
父母皆禍害小組引起了激烈爭議,同時也將對原生家庭的討論推向了高潮。從2016年電視劇《歡樂頌》熱播,再到去年的《都挺好》,每一次都能掀起一場關於原生家庭的大討論。這些年,原生家庭從一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詞彙變成了一個被廣泛討論的大眾詞彙。在一次次的討論中,許多人開始反思自己的親子關係,嘗試著從原生家庭尋找性格的起點,但有些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我現在這樣xxx,都是因為原生家庭xxxxx……」


然而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真的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大嗎?當遇到糟糕的原生家庭,我們該如何走出過去的創傷呢?

 · 01 · 


在父母皆禍害小組中,成員們把代際間的傷害分為直接肉體傷害、間接人格傷害、家庭狀況造成的情感傷害、試圖控制孩子的人生等。除此之外,影響更深刻的原生家庭創傷還包括父母離異、血親去世、血親猥褻或犯罪、家庭成員患有精神疾病等等。20世紀中葉,有心理學家提出,正常的成長發生在一種普通的、可預期的環境中,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們能夠獲得足夠的安全感、足夠的食物、足夠的關愛、足夠的和平、足夠的關注、足夠的監護、足夠的約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認為的這種普通的、可預期的環境既不普通,也不可預期。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2010年的一份報告估計,約有25%的成年人在兒童期遭受過言語虐待,15%遭受過身體虐待,10%遭受過性虐待,大約30%的人目睹了父母離婚,30%的人生活在濫用毒品或酒精的家庭環境中,5%的人在父母入獄的環境中長大。這些數據告訴我們,所謂「足夠好」的成長環境並不多見,沒有一個家庭是完美的,也沒有一個家長是完美的。但事實情況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平安健康地長大了,甚至許多在極端的問題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依然收穫了幸福的人生。1955年,心理學家埃米·維爾納和露絲·史密斯發起了一場研究計劃,研究的主題是早期逆境對人生毀滅性的影響。他們的研究對象是698名嬰兒,這些嬰兒大多來自極端的問題家庭,他們的父母長期生活在貧困中,受教育程度低,沒有工作,部分家庭還面臨著家庭成員酗酒和患有精神疾病等問題。698名嬰兒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在10歲時開始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或學習問題,18歲時,部分孩子開始出現犯罪行為或精神疾病。但這其中仍舊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即使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充滿著高風險因素,但最終卻成為了有能力、有愛心的成年人,他們找到了比父輩更好的工作,並組建了溫馨的再生家庭。這個結果令研究人員有些意外,並促使他們改變了研究方向,把目光對準了另外三分之一的孩子,開始了一場長達數十年「復原力」研究計劃

 · 02 · 


復原力的一個核心意思就是,人們在逆境中表現得比預期要好,在遭遇許多不利因素時,這些人總能朝著好的方向努力。
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擁有復原力,能夠從原生家庭創傷中復原?
在《我們都曾受過傷,卻有了更好的人生》中,梅格·傑伊給出了一些建議: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事實上,那些在不幸環境中長大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可能不同,但內心卻有許多共同之處。人們在遭遇某個問題時往往會產生一種疏離感,覺得自己的問題與眾不同,但太多人面臨的問題是相似的,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孤獨。
這就是在許多心理治療中會有治療小組的原因,團體能夠讓每個成員知道自己並不是唯一的。有研究表明,在經歷了早期逆境後,依然能在成年後感覺良好的最有力因素之一就是能夠主動把秘密分享給別人。許多人把創傷深埋於心,任負面情緒發酵,擔心遭受偏見,但就像《本質》雜誌創始人愛德華·劉易斯所說:「正常人能夠根據我們最好的經歷,而不是最糟糕的經歷來定義我們。
書中有一個例子,戴維的父親早逝,母親患有抑鬱症,在他的童年回憶中,母親很少微笑,沉默寡言,容易發怒,他常常看到母親在哭泣。戴維在家庭中扮演著「英雄」的角色,為了讓媽媽開心,他經常在家裡講笑話,在學校努力取得好成績,他很注重照顧母親的感受,時不時稱讚母親的廚藝。因為兒時的經歷,戴維長大後還成了一名幫助他人的社會工作者。有研究證實,當有壓力時,為別人做善事可以降低一個人的心率與血壓,積極照顧生病的親友可以給自己帶來更積極的感受,並降低自己的死亡風險。
其實戴維不是個例,在許多問題家庭中,都會有這樣一個扮演「家庭英雄」角色的孩子,這些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同時也在英雄的角色中完成了自我的救贖。如果說,童年創傷的本質是「過去總是存在」,即昨天發生的事情永遠侵入今天的思想,那麼將過去與現在分離,就是一種治癒創傷的有力措施。書中的安東,父親因偷盜入獄,囚犯兒子的標籤讓他在生活的城市備受歧視,安東一直也覺得自己就像個囚犯。後來,安東從美國的東南部搬到了西北部,在那裡,沒有人認識他,他如釋重負,開始了新的生活。
重啟能給人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儘管這樣的重啟有點像逃避,但有時候,逃避雖可恥卻有用。我們在從未成年人變為成年人,從學生變為工作者,從子女成為伴侶與父母的過程中,會出現許多「第二次機會」,讓你遠離過去的創傷。比如我們會遇到善意的同事,積極向上的朋友,傾心相待的伴侶等等。曾熱播電視劇
《都挺好》中,蘇明玉的「第二次機會」是他的師傅,他在蘇明玉的生活中扮演了父親的角色,給予了她認可與關懷,幫助她成為女強人,完成了經濟獨立,遠離原生家庭的控制。許多經歷創傷的人一味沉溺於過去的傷痛,將所有原因歸結於原生家庭,不斷給自己心理暗示:我很糟、我很慘,我無法改變。然而我們已經不是孩子了,而是有自我意識的成年人,要打破輪迴,就必須停止向外歸因,對自己的缺陷人生負起責任。這很難,但並非不可能。

 · 03 · 


1938年,哈佛大學的醫生兼研究員阿倫.博克開始了對幸福感的研究,這是歷史上針對幸福感開展的持續時間最久的研究項目。他們跟隨研究對象從青年到老年,最終發現,影響一個人生活是否美滿最重要的因素不是財富與地位,而是:。我的朋友小潔8歲喪父,當母親告訴她:「你以後再也沒有爸爸時」,她的人生徹底改變了。她給自己貼了一個受害者的標籤,暗示自己不被愛,不配擁有愛,認為自己沒有父愛,同樣也握不住友情與愛情。
在人際交往中,她始終對人保持警惕,將他人拒於心門之外。從小學到大學,她幾乎沒有一個真心朋友。但在大學畢業時,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機會」,進入了現在這家公司,遇到了一群如家人一般關愛她的同事,幫助她走出自卑封閉的怪圈。
小潔曾經埋怨過父親,恨他這麼早離開人世,拋下他們母女不管。但現在的她感恩父親,感謝他在有限的時間裡給予了自己足夠的愛。因為父親的去世,小潔深感健康的重要性,她現在的工作是一名健康管理師,幫助別人擁有健康與幸福。她說:「曾經我是一個缺乏愛,只知道索取愛的人,而現在,我學會去付出愛,去溫暖別人,給別人力量。」
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們還發現,到了後半生,很少會有老人跟他們談論童年出現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人童年生活的質量對其人生的影響比我們想像中要小。就像老話所說,三十歲前看家庭,三十歲後看自己。
人生很長,像小潔一樣,我們的生命中,會出現許多積極的人或事,而積極事物產生的影響要比消極事物產生的影響更大。小潔花了五六年的時間慢慢走出原生家庭的創傷,這個過程很艱難,但她說,只要有愛的力量,改變只是時間的問題。
現在,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與傷痛依然會時不時爬上小潔的心頭,給她帶來困擾,但她現在已經足夠強大,懂得用理性去克服。人很難完全治癒原生家庭的創傷,可真實的人生不就是這樣嗎?




童年缺失的心理營養,如何在成年後補足(掃碼進入課程)


相關焦點

  • 自卑、敏感、膽小……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該如何修補?
    哇~哇~伴隨著響亮的哭聲,一個個小生命呱呱墜地,然而,同樣可愛的小生命卻在十幾年後或者二十幾年後呈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徵,有的人自信、樂觀、開朗,有的人卻自卑、敏感、膽小。在知乎上搜索原生家庭相關的話題關注量上萬,瀏覽量更是超百萬,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力之大已經不言而喻了,可是如何改變那些不好的影響?
  • 人生的失敗源於原生家庭?不,原生家庭不背鍋。
    這源於原生家庭,她母親對她人生的操控。布蘭妮的成長路線都是媽媽替她規劃的,從三歲開始,布蘭妮就過著美滿設定好的生活。然而布蘭妮本人一直渴望一絲自我,內心的深處藏著深深的叛逆。布蘭妮的成長過程中,一直壓抑著自我的天性,被迫按照媽媽的設定生活。成名後,她骨子裡的自我覺醒,只是遺憾的是,她選擇感情生活作為離經叛道的突破口。
  • 「三十而已」毛曉彤:原生家庭不為懦弱「背鍋」
    1988年,毛曉彤出生後,被一貫重男輕女的父親直接扔進了垃圾桶。母親含淚將她撿回來後,離婚後,獨自撫養毛曉彤長大。這句經典的名言,經常被用來質疑、否定「原生家庭」,導致子女成年後的任何問題和不良,都用「原生家庭」四個字來背鍋,但是,當看到一個被扔在垃圾桶,有一個吃喝嫖賭的父親,生活在單親家庭的毛曉彤,一步又一步地「驚豔」時,才驚呼:「原生家庭」不能成為懦弱的「背鍋俠」。
  •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性格的缺陷》讀書筆記一
    探索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原生家庭是不可避免被提及的一部分,因為童年長期與父母重複和訓練形成的行為和心理模式就像嵌入身體程序的原始碼一樣與成年以後我們的行為產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時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我認為探索原生家庭的意義在於用孩子的視角回到過去看到童年的自己未被父母滿足的心理需求,然後用成人的身份和方式來接受自己、滿足自己以完成療愈和成長。
  • 《原生家庭》:淺談如何修復性格缺陷,成全自己的碧海藍天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他們的自尊心大多受過傷害,而這些傷害來自於他們的父母——經常打罵、訓斥他們;嘲笑他們愚笨、醜陋或無用,使他們深受負罪感的折磨;強加給他們太多的責任或者對他們極度溺愛和過度保護……如果大家正在經歷失戀難以自拔
  • 她原生家庭糟糕,婚姻卻美滿: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自己找回來
    看過《安家》電視劇的人,都知道,房似錦的原生家庭很糟糕,大概很少人知道,孫儷的原生家庭其實也並不好。孫儷12歲那年父母離異,當時媽媽只拿到了2000元的撫養費,母女倆處境艱難,媽媽白天在商場做售貨員,下班後還去朋友公司當清潔工,看著媽媽辛勤勞累,孫儷對父親的怨恨與日俱增。後來,遇到了鄧超,她的生活漸漸有了改觀。
  • 走出原生家庭,修復自己的內心
    原生家庭對孩子童年時候的傷害,壞影響會有多持久,堪稱是為人父母者需要了解的「反面教材」。 2樊登老師曾在《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中說到: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我們每個人和世界的關係,都能從童年和父母的相處方式中找到答案。就像梅爾,他一直試圖逃離父親帶來的陰影,卻發現自己越來越像父親。原生家庭帶給他的痛苦持續了大半生。
  • 和過去的自己和解,擺脫原生家庭的困擾,《重啟人生》
    第一次接受這個詞還是在電視上,隨著《都挺好的》、《安家》等劇的熱播,原生家庭這個詞一時間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每個人都有原生家庭,但是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當我拿著這本《重啟人生》的時候,我忽然明白了:你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你可以選擇自我療愈。我的原生家庭我選擇不了,但是現在我們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深度分析原生家庭的意義與價值
    比如去年的都市劇《都挺好》中蘇明玉儘管事業有成,但是一直無法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使她內心極度痛苦。甚至很多人從中找到了自己以前的影子。那麼我們究竟要不要把所有的不幸,不快樂,生活的負面一股腦的都拋給原生家庭背鍋呢?如果是這樣想,我覺得那就錯了,這樣不但不能救贖自己,還會將自己推向更加痛苦的深淵。
  • 與原生家庭和解,就是與自己和解
    可是凌霄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時,母親又回來想和兒子恢復十年前的關係。凌霄早已把李家當成自己的家。面對母親的糾纏,原生家庭帶給凌霄的傷痛剛剛癒合再次被撕裂,他的人生再一次陷入到為難之中。而賀子秋在被母親拋棄後第一次有了爸爸。因為被拋棄他的心思很重,在李爸爸家過得小心翼翼害怕再次被拋棄,他一直讓著妹妹,在父親忙不過來的時候幫忙做家務。
  • 如何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給孩子什麼樣的原生家庭?| 特別關注
    1要知道原生家庭只是性格的來處但絕不是歸途當明玉出生後,母親延續了自己原生家庭的觀念:明玉,你是女孩,你怎麼能跟你兩個哥哥比。2即使洞悉原生家庭之「惡」卻依舊得有相信美好的勇氣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我們得對原生家庭的影響有一種清醒和自覺。每個人都有必要自我反省:我們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的,我們的某些性格缺陷是否與之有關?
  • 傅首爾在某社交媒體髮長文,好的伴侶可以治療原生家庭的傷
    14月21日,傅首爾在某社交媒體髮長文,說及自己的童年「沒有感受過溫情,大部分時間都在冷臉冷眼、輕視責罵中度過」,很感謝老劉治癒了她的原生家庭孫儷解開了心結,不但與父親和解,還十分照顧父親的再婚家庭,對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也愛護有加,在前不久熱播的電視劇,我們還看到孫儷的妹妹出演孫儷角色的少年版。是鄧超使孫儷成為幸福美滿的人生贏家。
  • 豆瓣9.6分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不幸,還有救嗎?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避無可避的話題,大多數人一生的行為模式,都受其影響。有一部叫《人生七年》的紀錄片,選了十四位來自不同階級不同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從1964年開始拍攝,每七年採訪一次,記錄他們的變化。這部電影位列最偉大的50部紀錄片之一。它讓我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別人的人生,甚至從中窺見自己的命運。
  •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近年來,「原生家庭」一詞被引述得越來越頻繁,成為解釋各種社會現象的關鍵詞。比如去年受到熱議的電影《狗十三》所反映的成長之痛是中國式原生家庭之罪;比如幾年前北漂演員徐婷之死曾引發公眾對原生家庭的聲討;而近日,一部名為《都挺好》的電視劇(原名《回家》)因關注由原生家庭帶來的成長創傷再次觸發這一話題: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 孫儷心病被鄧超治癒,蔡少芬幸遇張晉,好的伴侶治療原生家庭的傷
    孫儷解開了心結,不但與父親和解,還十分照顧父親的再婚家庭,對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也愛護有加,在前不久熱播的電視劇,我們還看到孫儷的妹妹出演孫儷角色房似錦的少年版。是鄧超使孫儷成為幸福美滿的人生贏家。,我們可以選擇不在原生家庭的創傷中徘徊。
  • 《都挺好》:來自原生家庭的記憶,都會在自己的人生歷程中再現
    作者:於悅原生家庭的話題永遠是聊不完的,不一樣的家庭都有不一樣的情況,對於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來說,成長都是快樂的,他的記憶中都是滿滿的期待,而對於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來說,記憶都是痛苦的,甚至不願再提起。
  • 豆瓣8.9《心靈捕手》:直面人生慘澹,成就最好的自己
    文 | 翩翩青楓英國哈裡王子在其母親黛安娜王妃去世後的20多年裡,幾乎封閉了自己的內心,一度成為令人頭疼的問題青年。他上夜店、吸食大麻以及襲擊記者等,愣是把自己的人生過得一塌糊塗。歷經兩次阿富汗戰爭之痛以及為期兩年半的心理治療後,哈裡王子終於可以對己坦誠相待,更好的應對工作和生活了。
  •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快一個月沒有出推文了吧,其實這段時間一直有在構思一個主題——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小時候沒有深層去考慮過為什麼身邊有些朋友和父母的關係如此緊張,為什麼一些街邊的小混混的父母天天打著麻將滿嘴髒話,為什麼成年了的朋友還在遵守著嚴格的宵禁,而又為什麼有些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從來沒自己單獨給自己買過一件衣服。那時覺得家家都如此過,事事千姿百態,才得以在飯後閒談這世俗生活的八卦趣事。
  • 別再抱怨原生家庭了,父母也是沒有被好好愛過的孩子!
    一位心理醫生詢問了許多在這樣原生家庭中成長的孩子,總結出了15個特點:不斷道歉、想得太多、特別害怕讓別人失望、控制欲、照顧所有人、很難做出決定、忽視自己的感受、永遠取悅別人、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沒有安全感……」
  • 如何修復「原生家庭」的創傷,活出精彩的人生?
    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新生家庭就是夫妻雙方組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不包括夫妻雙方的父母。  「原生家庭」是當下社會很熱的一個詞,我們生於它,長於它,成年後我們也創造它。  然而,如果每一個人一開始都註定被原生家庭影響,面對那些存在嚴重缺失的原生家庭,我們要如何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