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一個社會學概念,一個心理學名詞,指兒女還未成婚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近年來常常見諸於螢屏被大眾討論,也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提及。這一現象說明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從關注外在向關注內心轉變,不斷探索行為背後的原因,尋找追求幸福和實現自我的路徑。用心理學上馬斯洛需求理論層次理論解釋即人們在滿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後,將會追求歸屬和愛、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探索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原生家庭是不可避免被提及的一部分,因為童年長期與父母重複和訓練形成的行為和心理模式就像嵌入身體程序的原始碼一樣與成年以後我們的行為產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有時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我認為探索原生家庭的意義在於用孩子的視角回到過去看到童年的自己未被父母滿足的心理需求,然後用成人的身份和方式來接受自己、滿足自己以完成療愈和成長。
《原生家庭》這本書是蘇珊.福沃德博士所寫的家庭心理療傷的經典之作,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通過呈現她工作中接觸到的大量真實案例和素材,分析各類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產生的傷害,並如何持續影響子女成年後的生活。第二部分「擁抱你的內在小孩」,給出一些具體的做法和行為策略,以減少父母對我們的影響,重新界定自己,重建自我價值。
一、關於原生家庭非黑即白的絕對性論調都值得警惕和懷疑
《原生家庭》這本書裡用「用毒」來形容父母,我既可以理解又認為值得商榷。理解是因為蘇珊.福沃德博士所接觸的案例,來訪者一定是受到父母極大的負面影響,心理不堪重負才前來諮詢,所以對於這些人用「用毒」來形容父母可以理解。但「有毒」這個略帶攻擊性和貶義的詞語,又極易讓人們把責任和過錯全部歸結於父母,讓人產生無力感,為自己的不作為找到一個天衣無縫的藉口,所以值得商榷。而我認為,對於原生家庭無論是「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種將父母架於神壇,讓人無力反抗的教條;還是「父母皆禍害」對父母全盤的否定和批判,是兩個極端,這些絕對性的論調都值得警惕和懷疑。
事實上學習心理學以來接觸的人多了,聽的故事多了,會發現在父母管教嚴格的家庭裡,孩子渴望更多的自由和話語權;在父母管理寬鬆的家庭裡,孩子有可能還會渴望父母對自己有要求有期待。這就像魚和熊掌無法兼得一樣,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家庭。《原生家庭》這本書能夠讓我們看到很多現象和行為背後成因的可能性,能夠通過別人的案例來釐清父母的需求和自己需求的區別,從而幫助我們用成年人的方式解決問題,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讓自己更愛自己,更有力量,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二、我們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同時也將成為孩子的原生家庭
每一個人的成長受到父母和原生家庭的影響,也將大概率的成為一個或者幾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所以《原生家庭》這本書除了可以幫助我們回顧自己童年生活和行為模式以外,還可以給身為父母的我們深深得提醒,我們的所言所行也將影響的一個或者幾個生命的現在和未來,如何通過不斷學習和保持覺知檢視自己的語言和行為,減少傷害,讓我們的孩子感受到的愛和溫暖,形成健全的人格,也是這本書的重要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