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律政劇《精英律師》圍繞權璟律所的職場江湖,講述了以羅檳、戴曦為首的一群法律從業者,為守護公平正義和職業理想而奮鬥的故事。
整部電視劇給人以多維度的啟發,諸如職場、司法、教育、個人成長等等。今天,我想從原生家庭的角度入手,談談自己對劇中慄娜這一角色的思考。
慄娜是一個頗具路人緣的角色,一出場就被觀眾冠以「職場白骨精」和「金牌秘書」的稱號。人情練達、風情萬種的慄娜,外表是一個完美的存在。然而,如沐春風式的女神也有弱點,因為原生家庭的問題,她內心受過傷害,並且很柔軟。
童年時期,父親經常和母親吵架,而且一喝醉酒就會家暴,這給慄娜造成了很深的心理陰影。後來父親入獄,母親含辛茹苦把她帶大。母親去世後,她隻身一人來到大城市打拼,好不容易出人頭地,又被剛剛出獄的父親百般糾纏。
劇情一波三折,善良的慄娜最終沒有與父親對簿公堂,而是選擇了放下和原諒。她把父親安頓在養老院,還為他請了心理醫生。慄娜經常去看望父親,有一次父女倆相依而坐,共同翻看母親生前的相冊,場面溫馨有愛,令人潸然淚下。
「原生家庭」這個詞,近兩年來特別熱。前有豆瓣上著名的小組「父母皆禍害」,後有各種微信文章中渲染的「中國式父母的悲哀」。這個心理學術語,從不為人知到眾口討伐,儼然成了「原罪」的代名詞。
原生家庭是每一個人的鎧甲,也是軟肋。相信很多人都在慄娜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善解人意的慄娜選擇了放下和原諒,親愛的讀者朋友,你們呢?
今天,就讓我們追隨「金牌秘書」慄娜的腳步,一起來探討「原生家庭」這個亙古不變的話題。
慄娜在養老院陪爸爸
從心理學角度上講,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深深的烙印。若要能跳出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們必須學會了解原生家庭,在漆黑的潛意識中為愛點燃一盞燈。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被撫養和成長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組成。原生家庭是個人情感經驗和兩性相處方式學習的最初場所,對我們一生的影響深刻而持久。原生家庭系統的成員之間相互影響,特別是父母的思想觀念、性格特點、行為方式、夫妻關係、教養方式等,更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未來家庭和親密關係的建立。
我們在生活中要應對原生家庭的影響,這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無法選擇的。早年的生活經歷註定要在你現在的生活中重複出現,只不過其中的人物和場景不同罷了。
這種經歷和影響並非僅限於童年時期。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對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我們的整個世界觀,都是由原生家庭的環境塑造的。正如人格分析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所說:「原生家庭對家裡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之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
我小的時候家裡條件很差,爸爸媽媽都非常節儉。節儉到了什麼程度呢,說出來不免有些寒磣甚至是扭曲。還記得堂屋裡有兩盞燈,一盞是瓦數較小的節能燈,另外一盞是功率較大的日光燈,我們把它叫做電槓。除了姐妹仨看書、寫作業,其他時候都是開著昏暗的燈泡甚至不開燈,以至於別人從外面經過,遠遠地看著都以為我們家是黑燈瞎火的。
長大後我成了一名老師,每次大白天上課,進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開燈。後來有一次,好幾位學生跟我抱怨刺眼,我才突然意識到,原來教室裡很亮堂,是我自己對光線不敏感,所以總覺得周圍很暗。20幾歲的我終於明白,這種遲鈍的光感是拜原生家庭所賜,而隨手開燈的習慣很有可能出於一種「報復性」心理,因為小時候家裡大部分時間都是昏暗的,而打開功率較大的電槓在爸爸看來就是一種浪費。
認識到原生家庭的巨大影響,是個體自我覺醒和自我發展的第一步。
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沃福德也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這樣說:「要祛除過去和現在的妖魔鬼怪,正視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電影《何以為家》中有一個細節,贊恩把親身父母告上法庭,控訴他們不該在無力撫養的情況下不停地生育。這時,母親沉默不語,父親一臉委屈:「我就是這樣被養大的,我有什麼錯。我要是有得選,我會比你們所有人都好。」
聽到這番話,熒幕前的我瞬間被扎心。的確,我們是第一次做孩子,可爸媽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啊。天底下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如果他們沒有以你期待的方式來愛你,這只能說明他們還不夠懂你。沒有人是天生的教育家,父母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何以為家》劇照
原生家庭不是原罪家庭。
正如臺灣著名心理諮詢師林紫博士所說:「看著『原生家庭』被泛濫使用,背後有各種隱含的令人心痛的情緒,我很希望,每一次探討,都能讓我們汲取更多向上生長的力量,而不是詛咒、討伐和消耗;也希望大家能夠回到自己身上、找到自己的力量,意識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固然很大,但只有我們自己,才是自我發展任務的最終責任人。」
父母是不完美的,他們會有缺點,但他們的優點就不值得去學習了嗎?即便他們真的一無是處,也不能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不願改變的藉口。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負責。但是,從今天起,你所作出的每一個選擇,都要對自己負責,我們應該也必須具備這種創造自己生命狀態的能力。
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後,我就儘量自我克制,在光線充足的白天不強迫性地開燈。順藤摸瓜地,我還察覺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不配得」心理。比如有一次,先生的單位發了中高檔的洗護用品,我第一時間就寄給了姨媽家。為什麼沒有寄給父母,或是留作自用呢,因為潛意識裡覺得出身窮苦的我們不配佔有這麼貴的東西,而姨媽家條件優渥,生活品味又很高,好東西拿給他們用才是「不浪費」。讀者朋友們,相信你們一定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吧。是的,這就是原生家庭帶給我的烙印。好在我逐漸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在慢慢地摒棄這種「不配得」心理。
生命成長的兩個方向,一個是勇往直前,進入到複雜的現實世界,一個是沉溺在原生家庭的過渡世界,自怨自艾,甚至退行性墜入不切實際的想像世界。在我看來,子女最大的教養,就是告別過去,原諒父母的不完美;個體成熟的標誌,就是學會與原生家庭和解。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說:人是有自主性的,他能按照自己憧憬或虛構的目標,有選擇地看待生活中的經驗。而這種選擇性,便是與生俱來的創造性,是創造性自我的內核,它決定著每個人的發展。
那麼,我們應當如何綻放「創造性自我」,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真正影響每個人心理和行為的,不是「事實」,而是我們對於事實的解釋。創造性自我,指的是人格的自由成分,能對自身的過去經驗做出有意義的解釋,使一個人選擇和建立自己的生活風格,並確立、保持和實施自己的目標。
創造性自我,體現了人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目的性。也就是說,儘管原生家庭、童年經歷等對人的成長有重大影響,但每個人仍然能部分地決定自己的人格。假如同樣一個原生家庭長大的兩個孩子,對同樣的經歷有著完全不同的主觀知覺和解讀方式的話,那麼他們長大後的心理狀態和人生品質也會完全不同。
同樣是一隻蘋果,物理學家牛頓豁然開朗,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人工智慧之父圖靈,注入毒素後咬了一口以求自殺;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賈伯斯,則以這隻被咬了一口的毒蘋果作為產品logo,簡約卻極富質感,設計理念聞名天下。
如果把原生家庭比喻成蘋果的話,我們之所以說它不等於原罪家庭,原因就在於:創造性自我可以改變和決定這隻蘋果對我們的影響,而不是永遠只能被動無助地活在它帶來的創傷和陰影中。
螺旋心理劇創始人凱特博士、《生命的重建》的作者路易斯海女士,在歷經了童年創傷後,選擇了讓創造性自我成為生命的主宰,最終逆襲為對人類有著卓越貢獻的心理學大師。
其實,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
整理諮詢顧問、「中國收納女王」袁春楠從小被奶奶帶大,與父母尤其是父親的關係一度破裂。用她自己的話說,「我花了十幾年時間在內心建了一堵牆,叫否認。因為覺得不溫暖,就不喜歡回家。恐懼是根深蒂固的,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強烈。」
轉行做整理諮詢後,她開始慢慢意識到,恐懼和仇恨原生家庭,是對個人「心理資源」的無謂消耗,而這種積怨也正在對她的人際關係、婚戀和事業產生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
在讀了很多心理學書籍後,她開始嘗試著自我悅納,並努力修復家庭關係。她說服自己接受父母的有限性和不完美,時刻保持正念、心存感激。她為自己立下了「家和萬事興」的目標,還制定了詳細的方案,如每天用1到3分鐘跟父母通電話維繫感情,每當與父母心平氣和地過了一天就在筆記本上打卡記錄。
在積極性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她慢慢地修復了和父母的關係。放下了原生家庭的不愉快,內心更加豐盈,整個人的狀態煥然一新,愛情和事業也開始出現轉機。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與「創造性自我」做朋友,用正向的主觀知覺和積極樂觀的心態走出童年的創傷,實現與原生家庭的和解。與父母和解,意味著你不用再跟自己生命的某一部分辛苦地對立,也意味著你終於可以超越自我、無所畏懼,獲得真正的自由和獨立。
從《都挺好》的蘇明玉,到《歡樂頌》的樊勝美;從《完美關係》的邦尼,到《安家》的房似錦;時下的幾部熱播劇都折射出了「原生家庭」,這一讓人無法迴避的話題。
從心理學角度上講,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深深的烙印。悲觀主義者也許會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然而,我更喜歡東野圭吾先生在《時生》一書中的禪機:「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聽,你內在的小孩正呢喃低語:卸下枷鎖,拆掉心牆;原諒父母,解脫自我!
參考文獻:
【歡迎關注@楓薷,90後英語教師,坐標北京,愛好讀書和寫作,終身成長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