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律師》:「原生家庭」≠「原罪家庭」,2招劈開成長的雲翳

2020-08-28 楓薷擷知

都市律政劇《精英律師》圍繞權璟律所的職場江湖,講述了以羅檳、戴曦為首的一群法律從業者,為守護公平正義和職業理想而奮鬥的故事。

整部電視劇給人以多維度的啟發,諸如職場、司法、教育、個人成長等等。今天,我想從原生家庭的角度入手,談談自己對劇中慄娜這一角色的思考

慄娜是一個頗具路人緣的角色,一出場就被觀眾冠以「職場白骨精」和「金牌秘書」的稱號。人情練達、風情萬種的慄娜,外表是一個完美的存在。然而,如沐春風式的女神也有弱點,因為原生家庭的問題,她內心受過傷害,並且很柔軟。

童年時期,父親經常和母親吵架,而且一喝醉酒就會家暴,這給慄娜造成了很深的心理陰影。後來父親入獄,母親含辛茹苦把她帶大。母親去世後,她隻身一人來到大城市打拼,好不容易出人頭地,又被剛剛出獄的父親百般糾纏。

劇情一波三折,善良的慄娜最終沒有與父親對簿公堂,而是選擇了放下和原諒。她把父親安頓在養老院,還為他請了心理醫生。慄娜經常去看望父親,有一次父女倆相依而坐,共同翻看母親生前的相冊,場面溫馨有愛,令人潸然淚下。

「原生家庭」這個詞,近兩年來特別熱。前有豆瓣上著名的小組「父母皆禍害」,後有各種微信文章中渲染的「中國式父母的悲哀」。這個心理學術語,從不為人知到眾口討伐,儼然成了「原罪」的代名詞。

原生家庭是每一個人的鎧甲,也是軟肋。相信很多人都在慄娜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善解人意的慄娜選擇了放下和原諒,親愛的讀者朋友,你們呢?

今天,就讓我們追隨「金牌秘書」慄娜的腳步,一起來探討「原生家庭」這個亙古不變的話題。

慄娜在養老院陪爸爸

一、何為「原生家庭」,它對我們又有什麼樣的影響

從心理學角度上講,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深深的烙印。若要能跳出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們必須學會了解原生家庭,在漆黑的潛意識中為愛點燃一盞燈。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被撫養和成長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組成。原生家庭是個人情感經驗和兩性相處方式學習的最初場所,對我們一生的影響深刻而持久。原生家庭系統的成員之間相互影響,特別是父母的思想觀念、性格特點、行為方式、夫妻關係、教養方式等,更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未來家庭和親密關係的建立。

我們在生活中要應對原生家庭的影響,這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無法選擇的。早年的生活經歷註定要在你現在的生活中重複出現,只不過其中的人物和場景不同罷了。

這種經歷和影響並非僅限於童年時期。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對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我們的整個世界觀,都是由原生家庭的環境塑造的。正如人格分析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所說:「原生家庭對家裡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之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

我小的時候家裡條件很差,爸爸媽媽都非常節儉。節儉到了什麼程度呢,說出來不免有些寒磣甚至是扭曲。還記得堂屋裡有兩盞燈,一盞是瓦數較小的節能燈,另外一盞是功率較大的日光燈,我們把它叫做電槓。除了姐妹仨看書、寫作業,其他時候都是開著昏暗的燈泡甚至不開燈,以至於別人從外面經過,遠遠地看著都以為我們家是黑燈瞎火的。

長大後我成了一名老師,每次大白天上課,進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開燈。後來有一次,好幾位學生跟我抱怨刺眼,我才突然意識到,原來教室裡很亮堂,是我自己對光線不敏感,所以總覺得周圍很暗。20幾歲的我終於明白,這種遲鈍的光感是拜原生家庭所賜,而隨手開燈的習慣很有可能出於一種「報復性」心理,因為小時候家裡大部分時間都是昏暗的,而打開功率較大的電槓在爸爸看來就是一種浪費。

認識到原生家庭的巨大影響,是個體自我覺醒和自我發展的第一步。

美國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沃福德也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這樣說:「要祛除過去和現在的妖魔鬼怪,正視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二、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原生家庭」不等於「原罪家庭」

電影《何以為家》中有一個細節,贊恩把親身父母告上法庭,控訴他們不該在無力撫養的情況下不停地生育。這時,母親沉默不語,父親一臉委屈:「我就是這樣被養大的,我有什麼錯。我要是有得選,我會比你們所有人都好。」

聽到這番話,熒幕前的我瞬間被扎心。的確,我們是第一次做孩子,可爸媽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啊。天底下大部分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如果他們沒有以你期待的方式來愛你,這只能說明他們還不夠懂你。沒有人是天生的教育家,父母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何以為家》劇照

原生家庭不是原罪家庭。

正如臺灣著名心理諮詢師林紫博士所說:「看著『原生家庭』被泛濫使用,背後有各種隱含的令人心痛的情緒,我很希望,每一次探討,都能讓我們汲取更多向上生長的力量,而不是詛咒、討伐和消耗;也希望大家能夠回到自己身上、找到自己的力量,意識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固然很大,但只有我們自己,才是自我發展任務的最終責任人。」

父母是不完美的,他們會有缺點,但他們的優點就不值得去學習了嗎?即便他們真的一無是處,也不能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不願改變的藉口。過去原生家庭中發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負責。但是,從今天起,你所作出的每一個選擇,都要對自己負責,我們應該也必須具備這種創造自己生命狀態的能力。

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後,我就儘量自我克制,在光線充足的白天不強迫性地開燈。順藤摸瓜地,我還察覺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不配得」心理。比如有一次,先生的單位發了中高檔的洗護用品,我第一時間就寄給了姨媽家。為什麼沒有寄給父母,或是留作自用呢,因為潛意識裡覺得出身窮苦的我們不配佔有這麼貴的東西,而姨媽家條件優渥,生活品味又很高,好東西拿給他們用才是「不浪費」。讀者朋友們,相信你們一定會覺得很不可思議吧。是的,這就是原生家庭帶給我的烙印。好在我逐漸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在慢慢地摒棄這種「不配得」心理。

生命成長的兩個方向,一個是勇往直前,進入到複雜的現實世界,一個是沉溺在原生家庭的過渡世界,自怨自艾,甚至退行性墜入不切實際的想像世界。在我看來,子女最大的教養,就是告別過去,原諒父母的不完美;個體成熟的標誌,就是學會與原生家庭和解。

三、盡情綻放「創造性自我」,劈開「原生家庭」陰影的雲翳

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說:人是有自主性的,他能按照自己憧憬或虛構的目標,有選擇地看待生活中的經驗。而這種選擇性,便是與生俱來的創造性,是創造性自我的內核,它決定著每個人的發展。

那麼,我們應當如何綻放「創造性自我」,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呢?

  1. 成長經歷的不同主觀知覺,可以創造不同人生品質

心理學研究表明,真正影響每個人心理和行為的,不是「事實」,而是我們對於事實的解釋。創造性自我,指的是人格的自由成分,能對自身的過去經驗做出有意義的解釋,使一個人選擇和建立自己的生活風格,並確立、保持和實施自己的目標。

創造性自我,體現了人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目的性。也就是說,儘管原生家庭、童年經歷等對人的成長有重大影響,但每個人仍然能部分地決定自己的人格。假如同樣一個原生家庭長大的兩個孩子,對同樣的經歷有著完全不同的主觀知覺和解讀方式的話,那麼他們長大後的心理狀態和人生品質也會完全不同。

同樣是一隻蘋果,物理學家牛頓豁然開朗,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人工智慧之父圖靈,注入毒素後咬了一口以求自殺;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賈伯斯,則以這隻被咬了一口的毒蘋果作為產品logo,簡約卻極富質感,設計理念聞名天下。

如果把原生家庭比喻成蘋果的話,我們之所以說它不等於原罪家庭,原因就在於:創造性自我可以改變和決定這隻蘋果對我們的影響,而不是永遠只能被動無助地活在它帶來的創傷和陰影中。


  1. 與「創造性自我」做朋友,用積極心態走出成長的創傷

螺旋心理劇創始人凱特博士、《生命的重建》的作者路易斯海女士,在歷經了童年創傷後,選擇了讓創造性自我成為生命的主宰,最終逆襲為對人類有著卓越貢獻的心理學大師。

其實,現實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例子。

整理諮詢顧問、「中國收納女王」袁春楠從小被奶奶帶大,與父母尤其是父親的關係一度破裂。用她自己的話說,「我花了十幾年時間在內心建了一堵牆,叫否認。因為覺得不溫暖,就不喜歡回家。恐懼是根深蒂固的,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強烈。」

轉行做整理諮詢後,她開始慢慢意識到,恐懼和仇恨原生家庭,是對個人「心理資源」的無謂消耗,而這種積怨也正在對她的人際關係、婚戀和事業產生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

在讀了很多心理學書籍後,她開始嘗試著自我悅納,並努力修復家庭關係。她說服自己接受父母的有限性和不完美,時刻保持正念、心存感激。她為自己立下了「家和萬事興」的目標,還制定了詳細的方案,如每天用1到3分鐘跟父母通電話維繫感情,每當與父母心平氣和地過了一天就在筆記本上打卡記錄。

在積極性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她慢慢地修復了和父母的關係。放下了原生家庭的不愉快,內心更加豐盈,整個人的狀態煥然一新,愛情和事業也開始出現轉機。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與「創造性自我」做朋友,用正向的主觀知覺和積極樂觀的心態走出童年的創傷,實現與原生家庭的和解。與父母和解,意味著你不用再跟自己生命的某一部分辛苦地對立,也意味著你終於可以超越自我、無所畏懼,獲得真正的自由和獨立。

結語

從《都挺好》的蘇明玉,到《歡樂頌》的樊勝美;從《完美關係》的邦尼,到《安家》的房似錦;時下的幾部熱播劇都折射出了「原生家庭」,這一讓人無法迴避的話題。

從心理學角度上講,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深深的烙印。悲觀主義者也許會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然而,我更喜歡東野圭吾先生在《時生》一書中的禪機:「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聽,你內在的小孩正呢喃低語:卸下枷鎖,拆掉心牆;原諒父母,解脫自我!


參考文獻:

  1. 《為什麼家會傷人》,武志紅
  2. 《脫胎換骨的人生整理術》,袁春楠
  3. 《林紫的100堂心理課:探索自我》,【中國臺灣】林紫
  4.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美】蘇珊.沃福德

【歡迎關注@楓薷,90後英語教師,坐標北京,愛好讀書和寫作,終身成長踐行者。】

相關焦點

  • 成長的宿命,就是超越你的原生家庭
    她租住在普通的小區,和兩個初入職場的新人合租,與帥哥約會後,得到的購物卡、包包都拿去變現。到了30歲的年紀,一心想攀上高枝拯救自己的命運,無奈她的家庭是一個無底洞,次次把她拖回尷尬窘迫的境地,對她好的王柏川她看不上,條件好的對她不真心。最後,她說出了那句經典的臺詞:「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 心怡:原生家庭不是原罪
    聊聊原生家庭我的一個同學非常奇怪,不管是放暑假還是放寒假,他都不回家的。
  • 人生的失敗源於原生家庭?不,原生家庭不背鍋。
    這源於原生家庭,她母親對她人生的操控。布蘭妮的成長路線都是媽媽替她規劃的,從三歲開始,布蘭妮就過著美滿設定好的生活。然而布蘭妮本人一直渴望一絲自我,內心的深處藏著深深的叛逆。布蘭妮的成長過程中,一直壓抑著自我的天性,被迫按照媽媽的設定生活。成名後,她骨子裡的自我覺醒,只是遺憾的是,她選擇感情生活作為離經叛道的突破口。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深度分析原生家庭的意義與價值
    #近幾年,原生家庭這個概念逐漸進入到大眾的視野。我們被一個個標題黨刷屏,「原生家庭的傷害」、「如何走出原生家庭」、「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等等,於是原生家庭很自然地成為了「原罪」,個人的所有不幸以及失敗都一股腦的被歸結到原生家庭上。再加之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更是用一種誇張的手法將原生家庭這一話題繼續升溫,就像炸彈一樣,只要一點火就著。
  • BBC紀錄片《人生七年》:原生家庭是否決定了人的一生?
    每個人都和其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種聯繫可能影響Ta的一生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對原生家庭的解釋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父母無法選擇 上帝發你什麼牌,你只能儘量打好它」 最近有一部BBC紀錄片又霸佔了熱搜榜——《
  • 《歡樂頌2》:原生家庭決定你的婚戀觀
    《歡樂頌2》相比較第一季在五美的感情戲裡著墨較多。安迪跟奇點分手又有小包總守在身邊,樊勝美和王柏川守得雲開見月明後又遭王柏川家裡嫌棄,關關一邊疲於應付家裡安排的相親又在心裡還放不下趙醫生,邱瑩瑩遇到暖男應勤,曲筱綃繼續和趙醫生膩歪。
  • 原生家庭是原罪嗎?綜藝節目和五部熱播劇告訴你,答案其實很簡單
    其實關於「原生家庭是原罪嗎」這個問題,近些年由於影視劇中提及的次數變多,因此帶火了原生家庭這個詞彙。它開始慢慢被大家發現和討論,也有許多人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沈教授的觀點都有哪些——1.不是所有問題,都應該讓原生家庭來「背鍋」我們之所以產生了「原生家庭是原罪
  • 原生家庭和核心家庭
    長大後,我們對原生家庭的感覺是複雜的,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獨立,另一方面,又覺得對原生家庭有未盡的義務和必須維繫的親情。用在這裡可以解釋為不依賴原生家庭的力量而生存,並且不再聽命於原生家庭,宣誓自己的主權。  不過,「不再聽命」,與其說是「獨立」,倒不如說,更好的是「平等」。每一個原生家庭,都是由昨日的新小家庭變成的。當原生家庭影響了你的人生,你也該意識到,你的新小家庭也將影響孩子的人生。因此,你沒有理由虧待屬於孩子的原生家庭。
  • 鈕祜祿甄嬛也逃不過原生家庭的掌心
    《精英律師》裡的慄娜,也是被無賴的父親要錢。到公司蹲,要不到,就跑到慄娜的家裡去,慄娜又搬走,後來又鬧到了媒體,說女兒不贍養他。慄娜好一點的是,至少是父親鬧出病來了才出手相助,而房似錦,她媽一個小威脅,立刻掏了二十萬。房似錦這麼爽快,讓我一度以為她有什麼把柄在她媽的手中。
  • 原生家庭的痛,只有"房四井"懂...
    原生家庭是決定命運的唯一砝碼嗎?不是,對待原生家庭的態度不同,命運的結局就不一樣。樊勝美的隱忍和蘇明玉的反抗,就是最好的證明。樊勝美面對家裡永無休止的剝削,她選擇退讓,忍氣吞聲的接受一切,最後的結局只能是悲劇。
  • 自我概念與原生家庭
    最近看了電視劇《隱秘的角落》,還看了《聽見她說》裡面楊紫主演的那一集,我又想起來大家一直熱衷討論的原生家庭問題。
  •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現在長大了,懷著對生活好奇的態度去思量原生家庭給一個人帶來的影響。身邊許多人確實可能會因為和家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導致自身性格的缺陷,但是一味抱怨原生家庭的罪責,讓我們忽略了人本身的強大,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確實有一定的影響,但它也只能佔一部分,我們接觸的世界太小又太大,每一步都是我們自己有意無意的選擇,在這期間我們接觸到的所有人文環境都是鑄就我們自己的導火索。
  • 《都挺好》大結局:真正可怕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拒絕自我成長
    ,可以打破投胎是項技術活,原生家庭我們無法選擇,但我們卻可以不背原生家庭這個鍋。原生家庭不該背這個鍋。我們終究要學會自己一個人行走,終究要脫離原生家庭,在社會上闖蕩。我們會碰到各種優秀的大咖,也會遇到各種噁心的渣滓,我們要從別人的人生裡,吸取教訓,完善自己,從而得到自我的成長,如此,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才會越來越小。
  • 原生家庭無罪說
    人們討論原生家庭對於性格的影響,對於為人處事的塑造。而其中大部分討論集中在斥責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那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那些理直氣壯歸因於原生家庭的問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原生家庭又到底起了什麼作用呢?某人說自己性格自卑原因是原生家庭從未給予過信任和肯定,而是處處懷疑;另一人說自己處處諂媚是因為缺失原生家庭的照料,而總是無條件迎合他人;再者闡述所謂暴力傾向是原生家庭潛移默化告訴孩子「動手」才能解決問題。
  • 《以家人之名》,你才知道有的家庭就是原罪嗎?
    不過最近《以家人之名》卻迎來了高開低走的局面,豆瓣評分也跌至了7.2分。原來,隨著劇情發展,此劇的劇本也暴露出了其本身的問題。相信不少觀眾都感受到,此溫馨家庭劇有疑似轉變為現代偶像劇的傾向,本為兄妹的凌霄和李尖尖,親情線轉變為了愛情線,大量的愛情戲讓網友似乎看到了疑似現代偶像劇的本質,也因此拉低了評分。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婚姻關係?
    ⊰ 來源 | HappyNLP(ID:Happynlp666) - START - 很多看似夫妻的問題,實質不是夫妻問題,而是原生家庭(各自父母的家庭)帶來的心理成長問題;以前沒有得到的滿足,現在要加倍得到。
  • 《隱秘而偉大》:健康友愛的原生家庭,才是一個人成長的肥沃土壤
    比起和母親相依為命的趙志勇,顧耀東是幸福的,家庭的溫暖給了他成長的底氣和豁出去的勇氣。愛才是這個世界最治癒人的東西,而顧耀東的成長,從不缺少愛。04 顧耀東有一個健康有愛的家庭,才是顧耀東成長的肥沃土壤顧耀東在《隱秘而偉大》中是一顆新星,是黑暗中的一顆明亮的星,他心中裝著百姓,一身正義,做事踏實認真,做人光明磊落,也真是這樣的品格,讓夏繼成對他十分欣賞。
  • 《隱秘而偉大》:健康友愛的原生家庭,才是一個人成長的肥沃土壤
    原來顧耀東的原生家庭是關鍵因素。01 顧耀東從小就受到爸爸的教育,正直在他心裡播下了種子顧耀東生活在一個健全的家庭,爸爸顧邦才有著敏銳的經濟頭腦,每天遊走在股市上,不是扎黃金就是買股票,看起來大大咧咧的男人,卻特別的顧家。
  • 原生家庭可能束縛孩子成長?家庭教育很重要,首先要培養自主意識
    近幾年,原生家庭的話題層出不窮,引起大眾的廣泛討論。從《歡樂頌》裡拜金虛榮的樊勝美,再到《都挺好》對親人冷漠的蘇明玉,還有就是前段時間大火的《安家》中沒有絲毫人情味的房似錦。所以,有關於原生家庭對孩子一生影響的話題,討論愈發熱烈。
  • 《原生家庭》:一個人的命運十字
    蘇珊-福沃德博士的《原生家庭》,清晰地剖析當今世界問題家庭存在的現狀,並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該書豆瓣評分8.2,在2018年的社科-紀實類書籍中排名第五。對於面臨原生家庭困擾,渴望卻無法逃離怪圈的人群而言,是值得探尋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