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就要迎來大結局了,這部劇直戳痛點,狠狠揭穿了中國式原生家庭的虛偽,引發了無數觀眾共鳴,從開播到劇終,全網熱議。
蘇家三兄妹,同樣生在蘇家,但待遇卻截然不同。
大哥出國二哥結婚,蘇母不惜賣房子。蘇小妹明明有希望上清華,卻被母親要求讀師範,因為免費,甚至最好直接去醫院上班,給兩個哥哥鋪路。
兒子的血脈和女兒的血脈,是不同的。母親對兒子的愛和對女兒的愛,是有差別的。
不平衡的兄妹關係背後,是重男輕女的強勢母親和弱勢缺位的父親。
這樣的中國式家庭組合,每個人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愛的多少,不能決定孩子的人生幸福
每當我們討論親密關係,原生家庭似乎是個繞不開的話題。
心理學上,原生家庭跟親密關係最相關的是「依戀理論」。
所謂「依戀」,指的是人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人格的基礎也由此定型。
成年人處理親密關係的方式,也可能是父母的重演。
蘇母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她生於「重男輕女」的家庭,於是也重男輕女,一隻雞兩個腿,一個給大兒子,另一個給小兒子,對女兒則翻以白眼。
蘇小妹呢,拼命遠離蘇家,逃離原生家庭,卻被蘇大強說「你太像你媽了」,她活成了媽媽的模樣!
這很像一個魔咒,逃都逃不掉。
很多人都為蘇小妹鳴不平,說蘇家就她一個正常人。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如此。
蘇家三兄妹,都中了原生家庭的魔咒,無一倖免。
從人格來看,蘇家兄妹每個都有致命點:
大哥愛面子,「中國式長子」,愚孝,喜歡說大話,愛指責別人,事業失敗,婚姻危機;
二哥啃老,媽寶男,一事無成,婚姻失敗;
小妹情感冷漠,是家庭的邊緣者。
他們的成長經歷足以說明:
得到父母之愛的多少,不能決定你的人生幸福。
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父母的投射
其實,蘇母她是有能力的,她很要強,只是她也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她的價值,是不斷幫襯自己不中用的弟弟,結婚後,是培養優秀的兒子。
她自我的價值呢?她也想自己實現,但她不敢這麼想,因為她不敢離開父母的世界。
我們有一個來訪者,是丁克一族。問起不生孩子的原因,她紅了眼眶:
小時候媽媽給我講白雪公主的故事,講完以後,她問我學到了什麼。
我說出來的和書上的不一樣,我媽當時就咆哮似的吼我:「你不對!是……」
當時我就被嚇壞了,我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了,就算我今年30歲,我依然不敢在眾人面前說出自己的看法。
這個委託人,她完全可以跟媽媽說:「我就是這麼想的,不能因為我說的和書上不一樣,你就說我有錯!」
為什麼她沒說?
因為她此前嘗試過很多次,但每次都被打壓。如果她堅持自己的想法,那麼媽媽就會咆哮,就會有失去媽媽的愛的危險。
在失去愛和堅持自我之間,所有的孩子都學會了偽裝和隱藏,否認了自我的存在。
就像蘇母一樣,她要認同她父母的觀點,她有能力,卻不得不幫著不爭氣的弟弟,不然,她就會失去父母的愛。
她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一方面羨慕男人,希望擁有男人的一切;另一方面,她又痛恨男權社會剝奪了她作為女人應有的一切。
當她生了帶有自己基因的兒子時,她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我希望成為男兒身,這樣我才能有自己的成就,我的價值才會被認可。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產生了這樣一種傷害:
劇中,大兒子成為門面擔當,如果他無法為母親掙得榮耀呢?他絕對不會相信母親會這樣對他說:「沒關係,你做不到媽媽也會為你開心」。
二兒子呢,他無法超越學霸哥哥,只能活成母親的小棉襖,因為他如果追求自己的價值,遠離母親,他同樣害怕失去母親的愛。
蘇小妹呢,她承載了母親所有的否定。有意思的是,作為一個高中生,她敢跟代表權威的家庭叫板,這說明蘇母在暗暗支持她獨立的人格。別忘了,蘇母原本就是個有能力的人。
蘇母,生在那樣的時代,生於那樣的家庭,她一生都無法做自己。
蘇母對兒子表面是愛,隱藏的卻是對男人的恨,最終害了孩子;
對女兒表面是忽視,其實內心隱藏的是對女人犧牲自我的痛。
愛可以是瓊漿玉液,也可以是砒霜;
恨可以是傷害,也可以是力量。
如果,你的人生足夠長,你會發現,你的身上,一定有父母給你的最寶貴的東西,作為代價,你要為這個寶貴的東西付出相應的東西。
大兒子得到成就感,但要面對生活的空虛;
二兒子得到情感,就要面臨獨立的焦慮;
小女兒得到了獨立,就必須面對不被愛的悲涼。
原生家庭的魔咒,可以打破
投胎是項技術活,原生家庭我們無法選擇,但我們卻可以不背原生家庭這個鍋。
如果我們不幸降生在惡劣的原生家庭,該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呢?我們該怎麼讓上一代的恩怨,在我們這一代終止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同樣的原生家庭,也會產生不同的觀念和行為差異。
我們村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其父暴戾,動不動就對老婆拳打腳踢。哥哥認為,男人是可以打老婆的,於是婚後也同樣打老婆;弟弟卻認為媽媽太可憐了,女人都不容易,所以結婚後非常疼愛老婆。
你看,同樣的家庭,還是同卵雙胞胎,性格行為卻大相逕庭。
面對同樣的環境,接受同樣的信息,思維不同的人,會產生不一樣的判斷。蘇明哲和蘇明成,一樣的家庭環境吧,都得到父母的偏愛吧,但他們成為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人啊。
所以,不要把你所有的不如意,都怪你沒投好胎。原生家庭不該背這個鍋。
其次,我們要學會建立自己的邊界,打造屬於自己的世界
如果說孩童時期你無能為力,那上學之後呢,你識字讀書,現在網絡還那麼發達,有很多媒介可以接觸到外面的世界,也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學校也有師長,你完全可以扭轉自己的觀念呀!
當你實現了經濟獨立,那你可以與父母坦誠地交流自己對邊界的需求。
當然,自強自立不代表獨來獨往。我們還有學會打造自己的生活圈,尋找朋友、親密伴侶,有自己的愛好,建立自己的世界。
我們終究要學會自己一個人行走,終究要脫離原生家庭,在社會上闖蕩。我們會碰到各種優秀的大咖,也會遇到各種噁心的渣滓,我們要從別人的人生裡,吸取教訓,完善自己,從而得到自我的成長,如此,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才會越來越小。
真正可怕的,從來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拒絕自我成長
自我成長的過程,無疑是痛苦的,我們或許避免不了走一些彎路,甚至會頭破血流,有人因此退縮了。他們寧願縮在自己的舒適區裡,拒絕成長,人生一旦不如意,就怪原生家庭。這是很可悲的。
其實,只要我們願意,只要我們努力,只要我們付諸行動,我們完全可以打破原生家庭這個魔咒。
每個人都有兩次出生,第一次來自父母,第二次來自自我成長。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不願意在第二次出生時,選擇努力。
不必糾結大結局是不是大團圓,也不用糾結蘇明玉有沒有原諒哥哥,她已經靠自己,完成了第二次重生。此後不管她怎麼選,她已經為自己贏得了愛與世界,而這些足以幫她走出來原生家庭的泥淖。
無論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看得清,想得開,站得穩,放得下,這樣就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