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大結局:真正可怕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拒絕自我成長

2020-10-20 遇合情感

《都挺好》就要迎來大結局了,這部劇直戳痛點,狠狠揭穿了中國式原生家庭的虛偽,引發了無數觀眾共鳴,從開播到劇終,全網熱議。

蘇家三兄妹,同樣生在蘇家,但待遇卻截然不同。

大哥出國二哥結婚,蘇母不惜賣房子。蘇小妹明明有希望上清華,卻被母親要求讀師範,因為免費,甚至最好直接去醫院上班,給兩個哥哥鋪路。

兒子的血脈和女兒的血脈,是不同的。母親對兒子的愛和對女兒的愛,是有差別的。

不平衡的兄妹關係背後,是重男輕女的強勢母親和弱勢缺位的父親。

這樣的中國式家庭組合,每個人都能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1

愛的多少,不能決定孩子的人生幸福

每當我們討論親密關係,原生家庭似乎是個繞不開的話題。

心理學上,原生家庭跟親密關係最相關的是「依戀理論」。

所謂「依戀」,指的是人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人格的基礎也由此定型。

成年人處理親密關係的方式,也可能是父母的重演。

蘇母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她生於「重男輕女」的家庭,於是也重男輕女,一隻雞兩個腿,一個給大兒子,另一個給小兒子,對女兒則翻以白眼。

蘇小妹呢,拼命遠離蘇家,逃離原生家庭,卻被蘇大強說「你太像你媽了」,她活成了媽媽的模樣!

這很像一個魔咒,逃都逃不掉。

很多人都為蘇小妹鳴不平,說蘇家就她一個正常人。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如此。

蘇家三兄妹,都中了原生家庭的魔咒,無一倖免。

從人格來看,蘇家兄妹每個都有致命點:

大哥愛面子,「中國式長子」,愚孝,喜歡說大話,愛指責別人,事業失敗,婚姻危機;

二哥啃老,媽寶男,一事無成,婚姻失敗;

小妹情感冷漠,是家庭的邊緣者。

他們的成長經歷足以說明:

得到父母之愛的多少,不能決定你的人生幸福。

2

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有父母的投射

其實,蘇母她是有能力的,她很要強,只是她也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她的價值,是不斷幫襯自己不中用的弟弟,結婚後,是培養優秀的兒子。

她自我的價值呢?她也想自己實現,但她不敢這麼想,因為她不敢離開父母的世界。

我們有一個來訪者,是丁克一族。問起不生孩子的原因,她紅了眼眶:

小時候媽媽給我講白雪公主的故事,講完以後,她問我學到了什麼。

我說出來的和書上的不一樣,我媽當時就咆哮似的吼我:「你不對!是……」

當時我就被嚇壞了,我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了,就算我今年30歲,我依然不敢在眾人面前說出自己的看法。

這個委託人,她完全可以跟媽媽說:「我就是這麼想的,不能因為我說的和書上不一樣,你就說我有錯!」

為什麼她沒說?

因為她此前嘗試過很多次,但每次都被打壓。如果她堅持自己的想法,那麼媽媽就會咆哮,就會有失去媽媽的愛的危險。

在失去愛和堅持自我之間,所有的孩子都學會了偽裝和隱藏,否認了自我的存在。

就像蘇母一樣,她要認同她父母的觀點,她有能力,卻不得不幫著不爭氣的弟弟,不然,她就會失去父母的愛。

她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一方面羨慕男人,希望擁有男人的一切;另一方面,她又痛恨男權社會剝奪了她作為女人應有的一切。

當她生了帶有自己基因的兒子時,她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我希望成為男兒身,這樣我才能有自己的成就,我的價值才會被認可。

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產生了這樣一種傷害:

劇中,大兒子成為門面擔當,如果他無法為母親掙得榮耀呢?他絕對不會相信母親會這樣對他說:「沒關係,你做不到媽媽也會為你開心」。

二兒子呢,他無法超越學霸哥哥,只能活成母親的小棉襖,因為他如果追求自己的價值,遠離母親,他同樣害怕失去母親的愛。

蘇小妹呢,她承載了母親所有的否定。有意思的是,作為一個高中生,她敢跟代表權威的家庭叫板,這說明蘇母在暗暗支持她獨立的人格。別忘了,蘇母原本就是個有能力的人。

蘇母,生在那樣的時代,生於那樣的家庭,她一生都無法做自己。

  • 蘇母對兒子表面是愛,隱藏的卻是對男人的恨,最終害了孩子;

  • 對女兒表面是忽視,其實內心隱藏的是對女人犧牲自我的痛。

愛可以是瓊漿玉液,也可以是砒霜;

恨可以是傷害,也可以是力量。

如果,你的人生足夠長,你會發現,你的身上,一定有父母給你的最寶貴的東西,作為代價,你要為這個寶貴的東西付出相應的東西。

大兒子得到成就感,但要面對生活的空虛;

二兒子得到情感,就要面臨獨立的焦慮;

小女兒得到了獨立,就必須面對不被愛的悲涼。

3

原生家庭的魔咒,可以打破

投胎是項技術活,原生家庭我們無法選擇,但我們卻可以不背原生家庭這個鍋。

如果我們不幸降生在惡劣的原生家庭,該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呢?我們該怎麼讓上一代的恩怨,在我們這一代終止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同樣的原生家庭,也會產生不同的觀念和行為差異。

我們村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其父暴戾,動不動就對老婆拳打腳踢。哥哥認為,男人是可以打老婆的,於是婚後也同樣打老婆;弟弟卻認為媽媽太可憐了,女人都不容易,所以結婚後非常疼愛老婆。

你看,同樣的家庭,還是同卵雙胞胎,性格行為卻大相逕庭。

面對同樣的環境,接受同樣的信息,思維不同的人,會產生不一樣的判斷。蘇明哲和蘇明成,一樣的家庭環境吧,都得到父母的偏愛吧,但他們成為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人啊。

所以,不要把你所有的不如意,都怪你沒投好胎。原生家庭不該背這個鍋。

其次,我們要學會建立自己的邊界,打造屬於自己的世界

如果說孩童時期你無能為力,那上學之後呢,你識字讀書,現在網絡還那麼發達,有很多媒介可以接觸到外面的世界,也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學校也有師長,你完全可以扭轉自己的觀念呀!

當你實現了經濟獨立,那你可以與父母坦誠地交流自己對邊界的需求。

當然,自強自立不代表獨來獨往。我們還有學會打造自己的生活圈,尋找朋友、親密伴侶,有自己的愛好,建立自己的世界。

我們終究要學會自己一個人行走,終究要脫離原生家庭,在社會上闖蕩。我們會碰到各種優秀的大咖,也會遇到各種噁心的渣滓,我們要從別人的人生裡,吸取教訓,完善自己,從而得到自我的成長,如此,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才會越來越小。

真正可怕的,從來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拒絕自我成長

自我成長的過程,無疑是痛苦的,我們或許避免不了走一些彎路,甚至會頭破血流,有人因此退縮了。他們寧願縮在自己的舒適區裡,拒絕成長,人生一旦不如意,就怪原生家庭。這是很可悲的。

其實,只要我們願意,只要我們努力,只要我們付諸行動,我們完全可以打破原生家庭這個魔咒。

每個人都有兩次出生,第一次來自父母,第二次來自自我成長。

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不願意在第二次出生時,選擇努力。

不必糾結大結局是不是大團圓,也不用糾結蘇明玉有沒有原諒哥哥,她已經靠自己,完成了第二次重生。此後不管她怎麼選,她已經為自己贏得了愛與世界,而這些足以幫她走出來原生家庭的泥淖。

無論原生家庭給我們帶來了什麼,看得清,想得開,站得穩,放得下,這樣就都挺好~

相關焦點

  • 《都挺好》大結局,原生家庭留下的痛,我們該怎麼和解?
    》已經大結局了,結局都挺好的。《都挺好》最具社會意義的一點就在於,它打破了以往家庭倫理劇「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模式化刻畫,聚焦原生家庭和重男輕女的創傷,這為很多在家庭中受到真實創傷的觀眾「提供了一道審視現實生活與傾訴過往的窗口」。
  • 《都挺好》火了!如何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給孩子什麼樣的原生家庭?| 特別關注
    這兩天,姚晨主演的熱播劇《都挺好》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開播之後,在豆瓣上收穫了8.2分的高分。不同於以往聚焦婆媳矛盾、婚姻關係、家庭教育的都市家庭題材劇,《都挺好》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了原生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 《都挺好》:我們沒有權利選擇原生家庭,但卻可以選擇逆風成長
    近日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大結局了,這部劇在播期間頻繁上熱搜。在這部劇裡,將重男輕女、啃老,媽寶男,愚孝、壓榨子女的父親以及給父母養老等現實生活中很多真實存在的問題演繹的淋漓盡致,同時也把「原生家庭」這個敏感話題送上了風口浪尖。
  • 《都挺好》大結局:再爛的原生家庭,也擋不住一顆想要破繭重生的心
    也許,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最好的方法,不是像哪吒一樣割肉還血。而是冷靜地回望深淵,了解自己性格與命運的來處,正視它,牢記它,然後用獨立的新生來與它和解。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 我們在原生家庭裡為人子女,在新生的家庭裡,卻是要與人為夫妻、為父母。 所以,原生家庭存在的意義,也是在教會你:該如何更好地做父母、做夫妻。 當你看到蘇家母親的溺愛養出了兩個不知感恩、不懂成長的孩子,你就該知道:為孩子計深遠,才是健康的父母之愛。
  • 拒絕成長的金絲雀,你什麼時候才能邁過原生家庭的坎?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原生家庭鄭爽的路人緣一向不是很好。小編作為純路人一枚,實話實說對爽妹子喜歡不起來,但也並不討厭她。小編很早的時候用小號說過:鄭爽的家庭幫助她成為了明星,同時也毀了她。而可怕的是,鄭爽似乎沒有勇氣去對父母說不,而她的父母似乎也從來沒覺得自己的教育有任何問題。拒絕成長的金絲雀沒有一個專業的團隊做後盾,導致鄭爽的公關危機不斷。這也讓她的事業下滑的十分厲害。很多事業粉催著她趕緊進組演戲,而事實上,來找她的劇本少之又少。
  • 《都挺好》:原生家庭的傷痛將如何影響你的婚姻?
    》一經播出,就掀起了討論「原生家庭」的熱潮。大抵是因為「原生家庭」對每個人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而大部分人都在不太完美的「原生家庭」中長大。大家既想在這部劇裡找到共鳴,也想在這部劇裡被治癒。同一個作家筆下兩個命運相似的人物,一個留下,一個出走又回來,作家也許是想表達:從原生家庭得的病只能回到原生家庭治好。
  • 《都挺好》:「原諒」並不是與原生家庭和解的唯一方法
    這種強勢不是蘇母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因為在蘇家的每一個人都共同塑造了蘇母的性格和權力。同樣的道理,蘇家的每一個人也是都共同塑造了蘇父的懦弱,大哥的冷淡,二哥的蠻橫,蘇明玉的不幸。我們對於「自我救贖」、對於和原生家庭「和解」的理解,好像在我們的認知中「和解」這一類的概念總是意味著「原諒」、「愛」等這一類帶有著「光明」的色彩的東西,然而事實上根本不是。「自我救贖」、和原生家庭「和解」的真正含義其實是「放下」。
  • 《都挺好》: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可怕?
    文/漫小文01大家在看《都挺好》討論比較多的就是原生家庭。蘇家最開始呈現出來的就是重男輕女,在這種家庭氛圍中,身為女兒的蘇明玉自然不受父母待見。隨著劇情的展開,你會看到在蘇家父母的相處模式及對子女的教育中,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早已深深的融入到了蘇家三個子女的骨血裡。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到底有多重要呢?它會在潛移默化中刻畫你的行為,塑造你的價值觀,人生觀,婚姻家庭觀。
  • 成長的宿命,就是超越你的原生家庭
    她租住在普通的小區,和兩個初入職場的新人合租,與帥哥約會後,得到的購物卡、包包都拿去變現。到了30歲的年紀,一心想攀上高枝拯救自己的命運,無奈她的家庭是一個無底洞,次次把她拖回尷尬窘迫的境地,對她好的王柏川她看不上,條件好的對她不真心。最後,她說出了那句經典的臺詞:「一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 大多數重大磨難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心理學家:這可怕,但是很真實
    原生家庭的影響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很大,似乎我們在這些影響當中,很多人都為自己的失敗和錯誤找到了足夠的解釋。不過其實有些事情並不是這樣的,在這個世界當中,很多人的原生家庭都不完滿。但是他們仍然釋懷了曾經的過去,活出了真正的自己。
  • 都挺好,原生家庭的傷痛還需原生家庭來治
    《都挺好》是最近熱播的一部高能神劇。這部以原生家庭為題材的現代都市情感電視劇,塑造了一群非常有立體感的人物形象。其中姚晨飾演的蘇明玉絕對圈粉無數,深受觀眾喜愛。很多網友問,為什麼公司裡的人都喊明玉為「明總」,而不是「蘇總」?這個細節就很好地說明了明玉與蘇家微妙的關係。當然,就像這部電視劇的名字,都挺好!傷痛歸傷痛,蘇母的意外去世,讓感情淡漠的親情又得到了激活。對外聲稱「明總」的蘇明玉,還是回到了蘇家,買墓地,辦喪事……也許這就是「都挺好」的自信所在。
  • 自我概念與原生家庭
    可能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在這篇文章會重點討論自我概念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在嬰兒的早期階段,人的大腦並沒有自我的概念,這是一個物我不分,主客不分的時期。這個階段,嬰兒是沒有自我概念的:媽媽就是我,我就是媽媽;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在1-4個月,嬰兒開始學會和環境進行互動。
  • 從《都挺好》到《安家》原生家庭:兒子是用來疼,女兒是用來使喚
    《都挺好》裡面有一個場景:蘇明玉的二哥想出去旅行,跟母親要2000塊錢,母親很爽快地答應了,並告訴他不用還。而與此同時,蘇明玉想要1000塊錢報個考清華的學習班,卻被母親一口拒絕了。理由很簡單:你是女孩,不值得。
  • 《都挺好》揭露扎心真相:真正的強大不是原諒別人,而是放過自己
    這兩天,姚晨主演的熱播劇《都挺好》佔據了很多眼球和討論。 重男輕女、啃老、陰盛陽衰的夫妻關係、畸形的親子關係。這些中國家庭諱莫如深、難以啟齒的陰影,都被這部劇撬開了牙關,扎中了每一個人的心窩。01故事的中心是一戶普通的市井家庭——蘇家。
  • 打破原生家庭魔咒才能發現嶄新自我
    但這從來都不是她的錯。爸爸在她 1 歲時就去世,媽媽工作賺錢,很少照顧她,後來改嫁又不能帶著她,把她寄養在不同的家庭裡,小小年紀的阿嬌很早就嘗遍寄人籬下的痛苦。在節目裡,阿嬌有一個習慣性動作:雙手交叉環繞胸前。這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是拒絕他人靠近的自我防禦動作,本質上來說,是她想保護自己。
  • 強行大團圓的《都挺好》:每一個孩子的模樣,都是原生家庭的教養!
    從播出到落幕,追了近一個月,一直制霸熱搜的《都挺好》,昨天終於迎來了大結局... ...雖然最後一集,是大家口中「強行圓滿」,但也算是「不負眾望」的完美收官吧!一家人異地視頻,問好拜年聲中,畫上了甜甜的句號。
  • 《都挺好》大結局:婚姻中,姚晨最想告訴你的四句話!
    0.1 《都挺好》終於要大結局了。這部從開播前就備受關注的電視劇,一直是人們爭相議論的焦點。有人從中看到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有人發現了職場奮鬥的潛規則,而我更明白了,想要維繫一段幸福而快樂的婚姻,有多麼不易。從《都挺好》裡,發現一個女人要想在婚姻裡過得好,一定要注意這四件事。
  • 原生家庭最大傷害是自我意識缺失,讓自我意識復甦,做真正的自己
    原生家庭最大的傷害就是導致自我意識的缺失,在原生家庭裡面感知到的東西會植根於你的潛意識。會在日後的生活當中以不同的形式爆發出來,成為各種障礙,成為各種負累,成為各種羈絆,讓你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所以活出自我是終極的療愈方向,否則就會以抑鬱症焦慮症等等心理問題的形式前來困擾你,這些症狀實際上都是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向你發出的信號。
  • 《精英律師》:「原生家庭」≠「原罪家庭」,2招劈開成長的雲翳
    正如臺灣著名心理諮詢師林紫博士所說:「看著『原生家庭』被泛濫使用,背後有各種隱含的令人心痛的情緒,我很希望,每一次探討,都能讓我們汲取更多向上生長的力量,而不是詛咒、討伐和消耗;也希望大家能夠回到自己身上、找到自己的力量,意識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固然很大,但只有我們自己,才是自我發展任務的最終責任人
  • 《金鎖記》長安VS《都挺好》蘇明玉:原生家庭的毒,要20年來解?
    2019年由簡川訸執導的電視劇《都挺好》全網熱播,此劇講述了蘇明玉從小不受家人待見,拼命逃離自己的家庭,但即便如今成為職場精英,依然一生都處在原生家庭給她帶來的傷痛中難以自拔。金鎖記》的長安是最讓人惋惜的,她本沒有犯什麼錯,只因為母親的變態,她的一生都被母親給毀了,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怕是一生都難以脫掉。而《都挺好》裡的蘇明玉,也曾讓無數觀眾大呼心疼,分明她對家裡最為上心,嘴硬心軟,卻直至現在都還要承受弟弟的誤解和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