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原生家庭和解,就是與自己和解

2020-08-26 葉桃之


由丁梓光執導,譚松韻、宋威龍領銜主演的《以家人之名》熱播,講述了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成為新的家人,一起長大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用愛治癒原生家庭帶帶的傷痛,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親情故事。

凌霄因為學著媽媽獨自照顧3歲的妹妹,結果妹妹因核桃噎食沒及時救治失去生命。

妹妹的離世讓媽媽的情緒崩潰,她將這種痛苦與悲憤完全轉嫁到父子兩人身上。父母兩人天天吵架,而凌霄只能躺在樓梯處,最後媽媽決絕地離開。

賀子秋是母親離婚後生下的,原本母子共同生活了幾年,然而最終他卻被母親拋棄給相親對象李尖尖爸爸,並且從他那裡拿了一筆錢,一去不復返了。

和凌霄、賀子秋相比,李尖尖算是比較幸福的。雖然她母親早就去世了,但是她有一個非常愛她的爸爸,後來還有了兩個哥哥。

被母親丟棄後的凌霄變得沉默,幸而有李尖尖及其父親對他好,所以他才能快樂成長。可是凌霄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時,母親又回來想和兒子恢復十年前的關係。

凌霄早已把李家當成自己的家。面對母親的糾纏,原生家庭帶給凌霄的傷痛剛剛癒合再次被撕裂,他的人生再一次陷入到為難之中。

而賀子秋在被母親拋棄後第一次有了爸爸。因為被拋棄他的心思很重,在李爸爸家過得小心翼翼害怕再次被拋棄,他一直讓著妹妹,在父親忙不過來的時候幫忙做家務。

三個孩子在兩位爸爸的陪伴下一路成長,雖然家庭不完整,但愛並沒有缺席,最終原生家庭的傷痛都得以治癒,所以他們能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弗蘭克·卡德勒曾說過,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對孩子來說,父母是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烙印。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

如果父母恩愛,孩子感受到的家庭氛圍是溫暖和睦的,他們會有充分的安全感。

即使父母離異,但彼此之間也能和諧共處,給予孩子持續穩定的愛,那麼孩子也能自信滿滿,還能擁有強大的自我認同感。

就像王菲和李亞鵬,他們雖然離婚了,但給予李嫣的愛卻並不少,對她的成長所帶來的影響就是有限的,所以沒有妨礙她成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若在父母常年吵架、酗酒、外遇或家暴等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一生可能深受壞影響。

《以愛之名》中凌霄的母親無疑是自私的,明明是她沒有照顧好孩子導致悲劇的發生,但她卻把責任推在還是孩子的凌霄身上。

她不敢直面自己的罪惡,選擇了逃避,把苦難留給了家人,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離開後,凌霄如何面對心中的陰影,如何能長大成人。

當她成立了新的家庭有了新的孩子,得到自愈後想回來搶走凌霄,很多人罵她,連扮演者本人也看不下去了,但凌霄飾演者宋威龍卻發言聲援「媽媽」:她的原生家庭將她推向深淵......

這話沒有錯,固然凌霄妹妹死亡媽媽負重要的責任,但凌霄爸爸忙於工作疏忽對家庭照顧也是事實,家庭出現問題後不是選擇積極解決而是逃避責任,進一步惡化矛盾。

凌霄媽媽之所以離婚後出走,是因為實在無法承受,她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卻又無能為力,所有人都把矛頭指向她,卻沒有人看到她的心其實在滴血。

一個家庭出現問題,永遠不是一個人的問題,如果得不到正面的對待和解決,那麼終究會走向覆滅,只不過讓孩子來承受這個痛的代價過於沉重了。

年少時父母也時常吵架,那時候大概是因為他們年輕氣盛再加上工作的壓力大,遇到事情時總是無法控制情緒,有幾次他們吵架恰巧都趕在我的生日。

原本放學回家時以為會有一頓美味的大餐在等著自己,卻不想是一地狼藉,母親哭著罵著,父親坐在一邊悶不作聲抽著煙。

那時的我突然就變得很無助,不知道該躲到哪裡去。在年幼的時候有外婆身邊可以待,可是外婆去世後就再也沒有人庇護了,遇到他們吵架時縮到角落裡不敢吱聲。

然而等過上幾天母親的氣消了,我敢上前小心翼翼地和她講話時,她卻埋怨我沒有一點兒用,說是別人家的孩子遇到父母吵架都會學著勸解,我卻像木頭一樣。

好在父母大多時候還是和睦的,大人難免會有遇到挫折的時候,只考慮自己的情緒很正常,可他們卻忽略了可能會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一個家庭,一段婚姻中如果有了孩子,那麼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天,為人父母就要勇敢地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和義務。

婚姻有問題,要嘗試著修復,而不能因為自己一時的快意決定結婚或者離婚。

婚姻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兩個人都要勇於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孩子也是家庭的一部分,雖說婚姻不是靠孩子為紐帶,但他們的出生也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

生下他們卻不好好地撫養,讓孩子承受原生家庭的罪,這是為人父母的過錯。

父母與孩子本是分割不開的共體。原生家庭下,父母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物質上面的支撐,還有精神上的相交。

然而換位思考,其實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並沒有任何的經驗,他們和孩子一樣,都是在不斷地學習和成長中。

世上沒有完美的孩子,也不可能有完美的父母,或許父母在有些事情上做的不夠好,但這並不能成為孩子叛逆或者走上不歸道路的理由。

父母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孩子只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的人生。他們也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作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要學會理解和支持。

人生並不都是美好,也要學會面對挫折和困難。學會與原生家庭和解,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就像《以家人之名》中的三個孩子,他們的原生家庭都不完美,可是他們卻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了諒解。

END.

相關焦點

  • 和過去的自己和解,擺脫原生家庭的困擾,《重啟人生》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第一次接受這個詞還是在電視上,隨著《都挺好的》、《安家》等劇的熱播,原生家庭這個詞一時間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每個人都有原生家庭,但是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當我拿著這本《重啟人生》的時候,我忽然明白了:你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你可以選擇自我療愈。我的原生家庭我選擇不了,但是現在我們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的遺憾,自怨自艾不如自我和解
    他講的是自己小時候父母離異不在身邊的遺憾,他對父母的陌生,對在別處生活的無奈。雖然他是以調侃自己的方式來逗樂觀眾,但是在當下聽起來,觀眾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小時候的苦。他講得很好,可就是因為他的那種狀態,讓我迸發出很多情緒,我真的很心疼他,也很佩服他。每個人心裡多多少少有些許對自己原生家庭的遺憾,它們如小刺一般扎在內心深處,可能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才會隱隱作痛。
  • 從《歡樂頌》到《安家》:改變不了原生家庭?那麼請與自己和解。
    但是有一件事情是我們無法選擇的,那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父母,組成的我們出生和長大的家庭,也就是現在網絡上頻率出現頗高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原指個體所成長的家庭環境,包括主要養育人(不一定是親生父母)、兄弟姐妹等,它是個體最初所在的社會單位,通常是親生或養父母家庭。
  • 8分鐘電影《女兒》,看周迅如何帶著女兒與原生家庭分裂並和解?
    周迅最新出演的短片《女兒》,就是一部用手機拍攝的8分鐘電影。在這短短的8分鐘裡,周迅飾演了一位獨立女性、單親媽媽,也完整地展現了她與原生家庭的分裂並和解的過程。在《李米的猜想》之後,周迅再次出演了一位計程車司機。這一次,她不是滿城瘋找自己的前男友,而是與原生家庭鬧翻之後,為了生存,獨自帶著女兒開出租掙錢。
  • 《都挺好》大結局,原生家庭留下的痛,我們該怎麼和解?
    相信很多人看了文章之後非常感慨,也有許多人在這部劇裡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為蘇明玉的經歷感到嘆息、同情、欽佩。《都挺好》最具社會意義的一點就在於,它打破了以往家庭倫理劇「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模式化刻畫,聚焦原生家庭和重男輕女的創傷,這為很多在家庭中受到真實創傷的觀眾「提供了一道審視現實生活與傾訴過往的窗口」。
  • 《都挺好》:「原諒」並不是與原生家庭和解的唯一方法
    我們對於「自我救贖」、對於和原生家庭「和解」的理解,好像在我們的認知中「和解」這一類的概念總是意味著「原諒」、「愛」等這一類帶有著「光明」的色彩的東西,然而事實上根本不是。「自我救贖」、和原生家庭「和解」的真正含義其實是「放下」。
  • 與原生家庭和解有多難?
    >把「原生家庭」拿出來說事的電視劇,這兩年可真是爆滿。為了讓自己從原生家庭的陰影裡走出來,孫儷主動邁出了和解的第一步。學會和自己和解,學會和父母和解。學會和自己和解,就是放下內心的敵意,停止和內心幻想出來的那個自己搏鬥,改為給她一個擁抱。
  • 這7本書告訴你如何和原生家庭和解,好好愛自己
    最近一部熱播劇《不完美的她》又把大家拉回了關於原生家庭的熱點話題當中,這部電視劇吸引我的不是因為周迅、趙雅芝、惠紅英三大主演陣容,更多的是劇中談及的原生家庭帶給一個人的影響。看過這部劇之後,讓我想到了在果媽閱讀聽過的幾本有關原生家庭、自我療愈的書籍,可以幫助我們好好的把自己愛回來。
  • 《母親》第一次日劇體驗—與原生家庭的和解
    姑且不說田中裕子的演技,想先談看完這部劇的感受,想說的話太多了,關於原生家庭,關於那些說不得看不透的往事。在這樣一個原生家庭即原罪經常被提及的時代,人們提倡個性,似乎每個人都有那些不可說的往昔。有的人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 「作精」伊能靜節目裡又翻車,到底成年人該如何與原生家庭和解?
    她一次次的翻車言行,無不暴露出童年經歷和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缺陷,長大成人後的失敗,都與原生家庭的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果聽話,勤快有禮貌,看得懂父母的眼神,成績再名列前茅,那你就是個好孩子。父母的親戚朋友往來間客套的時候都不忘、誇獎一句,你們把孩子教育的真好。反之,如果你有自己的個性,不想做的事不做,自主的規劃自己的人生,就很可能就會被稱為是壞孩子。父母輕易不願提起你,生怕自己臉上無光。如果你反抗,就會被指責不孝,白眼狼等等。很多時候,我都覺得很奇怪。
  • 與母親和解,就是與自己和解
    「心甘情願」,他練習了十幾年如果現在能有一份禮物,送給這位朋友,以及TA的母親,我願意把昨天晚上周志建老師博客新發表的一篇文章,略作編輯,分享給這對母親與孩子:心甘情願地回家,過媽媽節 而且我知道,這次回去,我是心甘情願的,不是盡義務、不是應該、更不是討好。周三晚上,我跟私塾夥伴說:「我寧願現在送花給母親,而不是等到她死後再送花。」大家聽得哈哈大笑,但我不是開玩笑,我是認真的。 我跟母親和解了。
  • 馬男波傑克:該怎麼和自己和世界和解
    這一季帶給了我很多的思考,比如如何對待自己的負面情緒、如何擺脫原生環境的負面影響、意識形態相關問題以及最後兩集關於死亡的探討等等。但歸根結底,我覺得這一季甚至是整部劇想要告訴我們的,那就是要怎麼樣和自己以及這個世界和解?
  • 《我們由奇蹟構成》相河與原生家庭的和解
    這是最溫暖的和解。那一天,頂不住內心的譴責,相河媽媽還是說出實情。相河媽媽離家出走的時候還很年輕,剛剛死了老公。她把離開這個家的原因歸咎於相河是個奇葩的孩子,是她接受不了的孩子。所以啊,她拿著相河爺爺給的錢去泡溫泉,想緩解一下生活的壓力,就再也沒走回來。事實就是她拋棄了相河。多麼難以接受啊,自己的媽媽拋棄了自己。
  • 與原生家庭和解,擺脫「大齡女」魔咒,你可以活成自己的太陽!
    而這批90後的父母大多都是「60後」,他們年輕時解決溫飽還是大問題,所以在他們看來,穩定安逸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兩代人價值觀的斷層,造成了這樣一種局面——父母期望孩子能找一份事少離家近的工作,但兒女卻渴求豐富多彩的人生,不想太早被一成不變的工作限制住。
  • 《人生海海》|原生家庭的傷害,唯有用愛和解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他越來越理解了自己的父親,並且重新搬回杭州定期回去照看父親。遺憾的是父親沒過多久就離開了人世,在父親去世後的三年,麥家動筆寫就了《人生海海》這本書。很多人說麥家的這本《人生海海》是跟父親的和解,是以愛的名義為自己獲得解脫。
  • 如何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給孩子什麼樣的原生家庭?| 特別關注
    其實,全劇最深刻的一個話題在蘇家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身上,誰也無法逃避的爆發: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1要知道原生家庭只是性格的來處但絕不是歸途當明玉出生後,母親延續了自己原生家庭的觀念:明玉,你是女孩,你怎麼能跟你兩個哥哥比。
  • 《春潮》:原生家庭傷害你的,你要與自己和解
    自《都挺好》火了之後,原生家庭成了人們熱聊的話題。原生家庭一直處於社會的敏感地帶,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和電影事業的不斷創新,關於原生家庭的電影不斷更迭。最近大家都在追《春潮》,我也連夜看完,心裡諸多感慨。
  • 童年不幸福的王鷗,活了38年,打算跟原生家庭和解了
    看完王鷗、闞清子兩位女明星的故事,原生家庭的悲歡離合盡展眼前。有人說在最後一季,王鷗為了配合這個節目,強行安排一個圓滿大結局,與原生家庭和解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同樣一種教育方式,對於不同的孩子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自卑、內向、不合群等個性。③ 對愛情觀和婚姻觀的影響一個孩子如果在童年被忽視,長期缺愛和關心,就會在心裡對愛產生一種漠視感。一旦成年,就會像逃離牢籠一樣想逃離自己的家。
  • 孫儷的婚姻生活甜蜜蜜:和自己和解就是和世界和解
    孫儷經常曬出一家四口幸福快樂的家庭日常,可以看出「娘娘」的生活甜如蜜啊!,這就是你生活中遇到的變化,只能面對。孫儷很多年都無法接納父親拋棄他們母女的事實,直到她原諒父親,才真正釋懷,自己才更有力量經營自己的家庭。父母的問題只有他們去解決,那是他們要面對的,作為子女,要試著去理解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
  • 《在劫難逃》:殺了三個人的趙彬彬,讓原生家庭殺了自己
    原生家庭的罪與罰對於觀劇者們來說,《在劫難逃》不僅是一部劇情燒腦的懸疑片,從本質上來講它更像是一部披著懸疑片外衣的原生家庭教育片。這背後種種的一切,也恰恰的揭示了這部電視劇中的關鍵所在——原生家庭的影響。看似充滿科幻氣息的故事其實處處在討論著不幸的原生家庭為人所帶來的種種局限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