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屍多以恐怖,驚悚聞名於世。他們皮膚潰爛好似行屍走肉,生性好鬥幾乎見人就咬,頑強的生命力與超快的感染速度使其在誕生初期就成了人們談之色變的焦點。他們所到之處宛如煉獄,廢棄的車輛,狼藉的街道,還有嗯嗯啊啊慘叫逃亡的無辜群眾。
耗時多年所搭建文化產物頃刻間毀於一旦,沒有wifi叫不了外賣,生存難度被大幅度提高,物資匱乏、喪屍橫行,各種攸關存亡的問題接踵而至。
那一刻,人類終於想起了文明社會所帶來的安逸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還有曾經被影視作品衝昏可頭腦,整天就TM想著找點刺激的那個自己是多麼的天真。
如果哪一天真的有喪屍出現在你的生活中,請不要貿然行動,因為這並不是遊戲,就算是,你也肯定不是主角,想要在滿是喪屍的末世裡生存下來,首先要你先擁有一具不會被喪屍病毒感染的身體,並且掌握正確的求生方式。
前者對於習慣了PM2.5與各類添加劑的華夏子孫來說,根本就是與生俱來的標配,剩下的就是些可以靠後天學習彌補的小問題。
問題一:如何判斷一個生物究竟是不是喪屍
相信有很多觀眾都跟我一樣,習慣從外表來判斷一個生物究竟是不是喪屍,也分不清喪屍與殭屍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
其實對於這種外來文化產物,M國同胞一般都是用Zombie一詞來稱呼, 11區也是直接照搬原音,像是《これはゾンビですか?》裡的ゾンビ指的就是喪屍,而同樣的作品到了中國卻被譯成《這樣算是殭屍嗎?》,也就是說ゾンビ被譯成了殭屍。
雖然文化差異會導致稱呼有所不同,但不論喪屍、殭屍、還是卡巴內,他們的危險程度都是一樣的,在面對未知事物時,僅憑外表來判斷往往是最不靠譜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下圖中哪些生物不是人類?
正確答案公布。
很明顯,我們對這些喪屍依然所知甚少,這麼漂亮的美少女居然也會以人肉為食?這要是讓紳士們看見了,估計要不了三分鐘就能把她餵飽。
而換成普通人,只要肯留心觀察,應該就沒那麼容易成為她的飼料。至少在眼下,還是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判斷一個生物究竟是不是喪屍,除了潰爛的皮膚與呆滯的目光外,他們的一舉一動也與普通人有著很大的不同,喪屍的大腦神經死亡,手腳協調能力自然也高不到哪去,即使四肢健全也無法向正常人那樣行走,因此可以說行進步伐與步調都可以作為參考。
或者更簡單一點,站在遠處打個招呼,那些張著嘴,以踉蹌的步伐向著你跑過來的十有八九是喪屍,還有一兩成的可能是神經病,反正見了就跑準沒錯。
問題二:活用身邊的道具提高存活率
人類在無處可躲的情況下遭遇的危險,通常都會選擇反抗!既然我們與吃人的怪物處在同一世界裡,那與之戰鬥的情況肯定也是在所難免,赤手空拳的與之戰鬥,顯然是無法取勝的!想要在這場生存競技中活到最後,必須要有一個強力的武器,什麼沙漠之鷹、AK47,RPG,榴彈炮,我知道你們都沒有~
畢竟槍械類的熱武器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怎麼常見,但別忘了我們還有三星,諾基亞這些黑科技!進可當錘一挑五,退可爆炸傷一片,閒暇之餘還有多款APP為您排憂解壓,實乃居家旅行求生打野之必備神器啊!
當然,如果一味盲目選擇大殺傷力武器,一個不小心誤傷自己不說,還可能會引來了更多喪屍。所以在注重隱蔽的行動中,不會發出太大聲音的冷兵器就成了首選,像是長槍、長刀、無雙三叉戟什麼的,我知道你們還是沒有~
但俗話說的好啊:設備不夠,技術來湊,花一些時間,開一下腦洞,你身邊的任何道具都能成為保命的武器,像是刀具和長棍綁一起就變成了擁有長距離攻擊範圍的冷兵器,木棒上面釘幾個釘子就是簡易狼牙棒。
一旦手裡有了防身自衛的武器,在危險來臨的時刻,自然就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從而避免一出場就被喪屍生吞活剝的現象發生。
問題三:抱團組隊分擔風險
人類是群居動物,行動也大多以集體為單位,這不僅可以增加獲取樂趣的方式,還可以加快解決問題的速度,更關鍵的是在個體能力值相仿的情況下,數量最多的往往比數量少的更具戰鬥力,所以在這樣寡不敵眾屍的世界裡,我們需要去抱團找隊友,找個三、五人組成小團隊。
有了團隊不僅有了彼此的相互照應,還能大大提升存活率(前提是這個團隊裡沒有豬隊友)。
每個人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手勤腳快做事可能欠缺思考,好吃懶做的也許是執行力低下,只有互相彌補對方的缺點,才能打出精彩的團戰,四肢發達負責輸出,技術點加滿的安排到後勤輔助,即便是一無所長的人也可以在危急時刻充當應急糧食。
由此可見,不論怎樣的人,都能在團隊裡找到能夠勝任的崗位,主要還是看你肯不肯行動。
其實,喪屍這種個體是否存在?無從考證!但是,哪一天如果真的出現遍地喪屍,你肯定會慶幸自己看過這篇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