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被稱「陸地神仙」,歸隱山林修行70餘年,預知自己104歲羽化

2021-01-16 花爺說史

此人被稱「陸地神仙」,歸隱山林修行70餘年,預知自己104歲羽化

眾所周知,中國不僅是多民族的國家,更是多宗教的國家,只不過,只有道教是我們國家土生土長的宗教,並且它以自己濃厚的文化氛圍影響著萬千中華兒女。最為重要的是它在中國宗教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道教一向以無欲無求著稱,給人一種平淡祥和的感覺。尤其是我們過去道觀參觀時,就會很容易地感受到那裡的清幽閒適。最令人震驚的是道教的長老都很長壽,不僅年紀過大,而且身體健康,精神矍鑠。這就不得不說他們的道義了,「道法自然,無為而行」這是道教的精髓所在。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一位,被稱「陸地神仙」,歸隱山林修行70餘年,預知自己104歲羽化

道教有很多優秀的掌門,不過最令小編佩服的是告別塵世紛擾,一心修行70餘年的張至順道長。在多年以前他就預料到自己大概會活到什麼時候,甚至精確到準確的數字104歲。後來事實證明這是真的,於是他就被弟子們尊稱為「陸地神仙」。只不過張至順的一生,並不是那麼順利,命途多舛,年幼時,戰火紛飛,從小見證了太多家破人亡,和戰爭的殘酷的他,具有悲憫情懷。為了在戰亂中謀求生存,他背井離鄉,四處逃難,並在12歲時開始學習接近道教。並最終在17歲時遇見一生中對他影響最重要的老師劉明蒼道長。這時候,他已正式歸隱華山潛心修行道教。

不僅聰穎多才,而且勤奮好學的張至順道長通過多年的學習,獲得當時老師的信任,不僅是首席弟子,而且還早早的管理起了道教事務。雖然當時的他已足夠優秀,但是他個人並不滿足,於是在管理道觀中事務的同時,他一直堅持學習,讀書,並自己修鍊金剛,長壽功。抗日戰爭時,張至順道長並沒有安居於華山一禺,而是選擇下山為國祈福,和扶助因戰爭而家破人亡的老百姓。之後的和平年代,張老歸隱到終南山以求潛心修道。山腳下的許多居民都曾慕名前去拜訪他。

後來的種種原因他又受邀來到海南玉蟾宮道教做掌門,並且開始在此定居長達70多年之久,雖然已經90多歲高齡的他卻依舊堅持著早起的習慣。不久後的某一天,他告訴弟子他即將在104歲時去世,希望他們能打理好道觀,堅持潛心修道。2015年,這位心中有大愛的道長面帶微笑的與世長辭。直到臨時前,他還惦記著為國祈福。

張至順道長心中有大愛,時刻想著國家,百姓,因此,他是當之無愧的陸地神仙。他的人生經歷恰好詮釋了道教中的「元神逕返清虛。升天得道天尊」。關於這位「陸地神仙」,大家有沒有什麼想分享的呢?歡迎給小編留言。

相關焦點

  • 他被稱「陸地神仙」,隱居修行70餘年,預知自己104歲仙逝
    他17歲入道教,隱居修行70多年,準確預知自己104歲羽化中國從古至今有一個教派是自己創的,而且勢力強大,那就是道教,這個教派對中國也是影響深遠的。在當時百家爭鳴時,它就佔有一席之位。道教注重平淡,不爭不搶,對人對事也是親和無威。
  • 他被稱為「陸地神仙」,在深山修煉70載,成功預言自己104歲羽化
    他被稱為「陸地神仙」,在深山修煉70載,成功預言自己104歲羽化文/隨念其實中國一直都是一個宗教色彩不濃的國度,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在公元前221年,就建立了發達而又嚴密的中央集權制度,可以說在封建王朝,皇帝才是中國人心中的神,天子天子可不是說說而已的。
  • 他潛修道教70多年,預知自己104歲仙逝,被稱為「陸地神仙」
    他潛修道教70多年,預知自己104歲仙逝,被稱為「陸地神仙」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民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他們將宗教視為自己的精神方向和引導者,宗教也成為很多國家領導人民的有效工具。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位道教掌門,他潛修道教70多年,預知自己104歲仙逝,被稱為「陸地神仙」。這位能預知自己死亡的長者就是張至順道長。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先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張至順道長有如此高的修行自然也離不開他歷經波折的人生。
  • 他被稱為「陸地神仙」,隱居道觀修行87年,還預知自己活到104歲
    他被稱為「陸地神仙」,隱居道觀修行87年,還預知自己活到104歲人們從古至今一直都在尋找可以活得很久的方法,在古代,成仙得道是人們一直想要做的,尤其是在古代皇帝大臣們身上這種想法更明顯。當年鄭和下西洋據說就是為了去尋找長生不老的方法。但是最後沒有找到。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拒絕國外利誘:我是中國人
    卻有這樣一個人,終生清修,將畢生所學貢獻於世,被弟子信徒稱為「陸地神仙」。少時因緣拜師修行張至順道長生於1912年,當時正值清末民初,軍閥混戰民不聊生,7歲時張至順因家庭貧困,以乞討為生,見遍了黎民水生火熱的生活。
  • 104歲「陸地神仙」: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仙逝日,一生所學造福百姓
    東坡夜遊赤壁,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在變與不變之間,從一瞬走向了無盡,面對人生的困苦,做到一蓑煙雨任平生。千年之後,有一位道長一生行善,教化眾人,與花鳥為伍,同星月作伴。在百餘歲的高齡羽化而作古,被大家稱為「陸地神仙」。他沒有私心,卻用自己的實踐向世人詮釋了道教文化的精髓——無陰不生,無陽不長,萬事萬物,最終就是一句「道法自然」,遵循本性,做到協調。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長達70年,104歲羽化登仙
    有一位104歲"陸地神仙"張至順選擇隱居終南山長達70年,一生所學全部用來造福百姓。對張至順來說這並不算什麼,自己兒時乞討經常"熱臉貼個冷屁股",但這一次的相遇讓張至順與"出家"再次有了密切接觸。 年僅十二歲的他開始跟隨這一眾弟子學藝,因為不是正式弟子,還要負責做一些雜役的體力活。這段時間雖然苦,但張至順也是個知足的人,深知能得到安穩生活已經實屬不易。
  • 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預言自己仙逝日,被稱為「陸地神仙」
    但是,在如今如此複雜的社會,有這麼一位「陸地神仙」做到了,他視金錢為糞土,生活清貧,一心向善,教化眾人,還成功預言了仙逝之日,最終流芳百世。身世浮沉 偶入道教這位仙風道骨的高人名叫張至順。1912年出生於河南,從小家境貧寒,家徒四壁甚至食不果腹。他的童年生活可以說是十分不幸。
  • 「陸地神仙」張至順:隱居終南山70年,曾預言自己仙逝日期
    佛教講究的禮佛,從佛法中得到感悟,從而成為神仙,但是道教則不一樣,作為我國的本土宗教,它講究的潛心修煉,最後羽化成仙。道教很少有人了解,畢竟在中國佛教更受歡迎一些。道教一直以來是很多文人雅士所追捧的,因為道教講究的隱居生活。
  • 動不動就去終南山「歸隱」的少年們,你們的心真的準備好了嗎?
    愚不才,從小因受神仙故事的影響,所以腦袋進了水,入道以來寫了些訪道遊記以及歸隱詩篇等破文章,引得一些入道不久的道友遐想聯翩,於是經常會有人與我聯繫,要捨棄塵緣,放棄社會責任和我一起去歸隱山林。(還好都是男性道友,否則麻煩大了)這讓我恐懼異常,我的這些破文章以及描寫歸隱情緒的詩篇,只不過是我骨子裡面文人情結的另類意淫」而已。
  • 「陸地神仙」張至順:靠化緣為一村莊建寺廟,預料自己107歲仙逝
    "終生清修,利人,順應自然"他修行一生,看盡了人世間的疾苦,但是他一心向道沒有動搖本心,他對人世間的人情冷暖看透了,他將道法當作一種治療百姓疾苦的藥方,這是一位修道之人的一生,那麼今天就來了解一下這個人吧!
  • 《風雲》漫畫:北飲狂刀聶人王為何選擇歸隱山林?原因與眾不同
    那麼當年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為何會選擇歸隱山林呢?說起歸隱山林這個詞語,經常看武俠劇的朋友肯定不會陌生,江湖中人在金盆洗手之後,大多都會選擇歸隱田間,過平凡人的生活。還有的是因為已經打遍天下無敵手,因為沒有對手所以選擇暫時歸隱,等到江湖上再有高手出現時,再出世一決高下。
  • 《文學的日常》歸隱山林的馬原
    年輕時的肖像畫馬原是在被查出癌症後選擇了隱居山林如果你看到馬原建造的森林城堡,或許沒法跟你所設想的歸隱山林聯繫到一起,但卻不妨礙被他的圖書館所吸引,的確是天堂的模樣。而且在他敘述中也的確呈現出祖先崇拜、森林崇拜的部分,比如他說他有一個想法,是把父母的骨灰埋到樹洞裡,他們的魂魄會依附這棵樹,待自己百年之後可以在另一個世界相聚。每個作家都有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解讀,這跟他的成長背景息息相關,然後決定著他選擇的生活方式,最終影響作家所創作出的作品。(當看到第二集馬家輝的故事,你就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 男子曾患重度抑鬱,離開妻女歸隱山林:一切都已放下,請叫我隱士
    一則男子離開妻女歸隱山林的事件,在網上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4月12號在湖南常德,今年51歲的李子英,小時候從大山裡考進大學,畢業以後在深圳工作。2012年的時候,李子英摔下馬背受了傷,後來又患上重度抑鬱症。2015年的時候,李子英不顧家人的反對,離開在深圳的妻女,歸隱家鄉的山林並參與廟堂的建設,在山上習武寫字耕作等。
  • 真正修行的人到底應該什麼樣?真的有修行這回事嗎?
    人們對於「修行」二字的印象,或許是武俠小說中的掃地僧,或許是影視作品中的結丹者,或許是修真世界中的修仙人,但是不管他們的身份如何,歸根結底來說,他們都超脫於常人,而且這種超脫不只是在身體上,更多的是在精神上,但是修行真的存在嗎?今天我們就從一位近代的修行者來看一下修行這件事。
  • 一拳超人:原子武士為何最終選擇歸隱山林?腦子真的是個好東西
    其中原子武士最為搞笑,竟然要歸隱山林,重走修煉之路!今天來說說他!原子武士在S級英雄之中排名第四,實力強大,對自己極其自負,這一點畫重點圈起來,對自己極其自負!(點擊右上角,關注狗浩!看更多一拳漫畫與分析!)
  • 歸隱山林的人帶著怎樣的心情?王維就用一首詩寫出歸隱的心路歷程
    歸隱山林的人是帶著怎樣的心情的呢?唐代大詩人王維就用一首詩,如臨其境地寫出了其中的安然從容、悽清孤寂和淡然灑脫。開篇扣題,點明了「歸隱」之情景。綢緞般的河水款款而流,環繞著翠綠欲滴的草地,在視野中蔓延開去。一隊車馬順著流水走走停停,好像只是為了欣賞眼前的美景。清澈而綿長的河川,清翠而叢生的草澤,緩緩而歸的車馬,一切都是那麼從容不迫,悠然自得。
  • 一代影后陳雲裳:結婚70餘年從不吵架,丈夫離世102歲,她享年97
    她從香港新秀到後來因為拍攝《花木蘭從軍》之後達到事業巔峰,這部作品在上映之後的三個月內就突破了票房記錄,達到高朋滿座的效果,因此還有了孤島影后之稱。陳雲裳因此在上海灘一夜成名,是當時影壇當紅影星,人人追捧的女神。她自小就立志當演員,童年時期能歌善舞,自小拜師在戲劇大師易劍泉先生門下。學習崑曲、京劇、粵劇以及國學,天資聰穎深得老先生的喜歡。
  • 小女花不棄結局:東方炻成皇帝,陳煜和花不棄甜蜜歸隱山林
    劇中的花不棄吸了不少粉,雖然已經不是少女的年齡,但是演起二十多歲的小姑娘是信手拈來啊!而且在劇中她和陳煜之間是故事也是非常有趣的。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一下這部劇的大結局,東方炻成皇帝,陳煜和花不棄甜蜜歸隱山林了。
  • 中國近代唯一羽化得道升仙道士,三百多年來金身不壞!
    羽化得道,三百多年金身不壞,泰山孫真人這是一張拍攝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的照片,中間神龕上方懸掛了「中有一道士」的匾額,而在神龕中間供奉的,孫真人性格恬淡、為人低調,曾隱修於泰山中。羽化後,肉身不腐不化,成為金身得道神仙,於是他的弟子們建立了神龕專門供奉此遺蛻供十方大眾瞻仰、禮拜。最初,金身安置於泰山玉皇閣仙人洞內,後移駕蓬萊閣。去過泰山的朋友都知道,位於泰安市境內的泰山氣候環境呈現垂直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