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源裡菜市場是北京最有名最「洋氣」的菜市場之一。走進菜市場,各種收錢到帳的電子音此起彼伏。在喧囂的菜市場裡,攤主張小華常把手機音量調到最大,聽著語音播報,她「覺得安心」。
「做生意這麼多年,沒少收過假錢。以前跑生意,要是收到一張100元的假錢,那一整天就白幹了。」她說,現在各家基本都用二維碼收款了,即使是上了歲數的老人,攤位前也擺了收款碼,行動支付給大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據央行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電子支付普及率為76.9%,其中農村地區為66.51%,當年我國行動支付業務375.52億筆,同比增長46.06%,2018年上半年我國行動支付業務258.87億筆,金額達133.70萬億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在如今的中國,不管是商場的店家,還是菜市場的小攤主、線下的小微商家,只要一個二維碼就能做生意。行動支付不僅幫助他們便捷收款,更幫助線下商業實現數位化升級。基於二維碼的商業場景和數據,還能讓線下小微商家享受到經營分析、帳務管理、理財、保險、貸款等多維的金融科技服務。
「碼商」,這個時代的新名詞,也是當代支付革命的縮影。小小二維碼,背後是國人支付方式、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變遷,更是中國經濟繁榮的表徵。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的實力不斷強大,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創新者生,固步者死,已成為當代中國企業生存的真實寫照。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碼」上的生活與發展,更加便捷、智能、高科技,中國經濟向前發展的步伐沉穩而自信。
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唐涯稱為「變道超車」。
改革開放前,中國的金融業非常落後,金融服務很少。而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沒有被落下」。唐涯說,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鋪開,中國一下子走在世界前列。支付寶、微信等平臺創新性地把支付的接口接入到個體生活中,完成了支付革命的關鍵一步。
「只要是商業行為,你就要支付,這是個埠。埠變了,就會帶來行業的重組。」唐涯表示,支付方式的改變,帶來了社會方方面面的變革。比如,過去傳統企業業務都有很明顯的劃分,而現在網際網路企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一家網際網路企業既可以是金融企業、科技企業,也可以是電子商務企業,生態越來越完善。
而且,網際網路金融在金融的普惠性上往前邁進了一大步。「傳統金融的發展就像是打通了我們人體的幾根大動脈,網際網路金融則利用技術手段使其能觸達人體的毛細血管。」
過去,與大中型商家機構相比,線下小微商家很難獲得經營管理、理財貸款等方面的支持。線下商家數量龐大、地域離散度高、行業分布廣泛,同時他們往往無擔保、沒抵押、缺乏風控數據,這些原因都阻礙了傳統金融方式觸達線下小微商家。
行動支付的普及,帶來的不僅是支付方式的變化,每一筆支付還將商家的經營數位化,為其累積了數據和信用。由此,一張小小的「二維碼」,有機會幫助線下商家實現精準營銷、拓展業務場景、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並讓商家獲得更好、更多維的金融科技服務。
以支付寶為例,今年5月支付寶發起了「碼商成長計劃」,包含了「多收多賺」體系、小微商家培訓、品牌升級等方面。「碼商」用支付寶收款越多,網商銀行為其提供的無抵押無擔保的貸款額度就會越高。
2017年6月,網商銀行推出專為線下小微經營者提供的「多收多貸」貸款服務,到今年6月,僅僅1年時間,已經有超過300萬的線下小微經營者獲得了網商銀行的貸款。數據顯示,線下小微經營者筆均貸款金額僅7615元,平均資金使用時長為50天,6個月內貸款超過3次的經營者卻達到35%,不良率低於1%,二三線城市的線下小微經營者對貸款的需求普遍旺盛。
2017年11月,支付寶還推出由螞蟻保險提供的「多收多保」服務,線下小商家只要使用支付寶收錢碼收款,就可免費獲得門診保險。收款越多保額越高,各種日常醫療的費用都能報銷。
螞蟻保險小微企業險負責人趙俊介紹,收款多的商家,10天就可以獲得200元的保額,一個多月就可獲得1000元的保額。螞蟻保險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已經有2500萬碼商開通了「多收多保」,而且保額還在隨著收款用戶數的增多不斷增長。
「這等於通過二維碼建了一個大型商場,商場裡除了基本的水電等設施以外,還給你提供了一系列增值服務。」唐涯認為,螞蟻金服等金融科技企業通過二維碼把人們生活中每個點連接起來,收集多種數據,對數據分析和挖掘後,能夠獲得個體的信用資質,然後提供匹配的服務,這個過程的成本比傳統金融機構要低得多。
「過去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粗放式的要素投入型驅動增長,但未來更需要的是不斷創新和產業升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分析,在這個時候,市場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就有了變化,對風險的處置能力也提高了,承受能力要提高,對於信用的評估方式要改變。未來,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企業很可能是小規模的企業、初創企業、服務型企業,他們大多是輕資產的企業。以往銀行關注財務數據、抵押資產的傳統做法,未來可能需要做一些改變。
「如果把社會經濟體中最小顆粒度的這些單位、個體連接到一起,用科技金融的手段幫助他們發展,這個經濟體肯定會充滿活力。」唐涯說。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副院長高傑英認為,傳統金融機構也在積極創新,向網際網路金融企業學習,完善自己的業務和生態。就目前來看,兩者的發展都十分迅速。她認為,傳統金融與科技相結合,未來,新的理念、新的技術也許會造就一個新的金融行業。
作者: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張均斌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KAB創業師資培訓(2018年11月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