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了以後,世界對我們並不友好。」
談到女演員為何要拼命減肥 ,張馨予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如果說身材管理是演員因為職業而必須承受的苛刻,那麼擺在我們眼前的現實是,社會對普通人的身材評判也同樣苛刻。
幾天前,一張女裝尺碼錶刷屏,海報上,「S」「M」「L」「XL」「XXL」分別對應著不同的身高體重,附加描述為「瘦」 「美」 「爛」 「稀爛」「稀巴爛」:
這不是第一次,「白幼瘦」的病態審美模版將身體羞辱合理化。
「節食」「斷食」「減肥藥」「催吐」「抽脂」「切胃」……
女孩們面對普遍的身材焦慮,用越來越激進的方法抵抗著外界的歧視與審判。
「這個世界為什麼討厭肥胖?」
我們好像知道,又好像不太清楚。
從科學角度來講,脫離身高談體重,是沒有參考價值的。
科學家們提出了BMI指數對肥胖程度進行分級:BMI=體重(kg)/身高 (m)^2
來源:世界衛生組織官網
如果按照「好女不過百」的標準,一個身高165cm的女生的BMI指數不到18.3,屬於體重過輕,在這個水平上,某些疾病的患病率也會增高,對健康影響很大。
但BMI指數也只是衡量身高體重比例的參考,並不能評價一個人的胖瘦。
由於脂肪的密度比肌肉小很多,同等重量的脂肪體積會比肌肉大得多。
換句話說,體脂率不同,同等身高下體重更大的人,也可能會在視覺上顯得更瘦。
但體脂率不是越低越好,體脂率過低會影響女性正常的排卵,甚至影響生育。
18-25歲的女生,體脂率在20%-29%之間都屬於正常水平。
顯然,「女生多胖算胖」這個問題,科學標準和社會審美給出了兩種答案:
一個身高165cm,體重60kg,體脂率22%的女生,其實屬於非常標準的身材,然而如果要用社會標準來衡量,她很可能會被打上「胖」的標籤。
「螞蟻腰」「小鳥腿」「天鵝臂」……
「A4紙量腰」「反手摸肚臍」「鎖骨放硬幣」……
女性時刻被提醒,「瘦」就是「美」。
身高168cm, 體重43kg,這大概是淘寶上關於試穿模特我們最常看到的數據。
68cm的腰圍對應L碼,70+被叫做「大碼女裝」,這在女裝領域也並不罕見。
BM風盛行,商家用one size(只有s碼)的營銷方式成功吸引大批女生爭相購買,為了把自己塞進BM的衣服,有的人甚至不吃不喝。
BM逐漸成為一個符號,穿著BM就代表「我夠瘦」。
有人因為身材焦慮不夠自信,也有人因為一件衣服衍生出莫名的優越感。
但本質上,她們都同樣對外界評價保持著高度的警惕。
表面上好像是用自律維持著自己的身材,實際上卻沒逃過背後一隻名為社會審美的大手的操控。
這些年,人們對女性身材的苛責,似乎已經少了一些。
如今的網絡環境中,反對body shame的聲音並不小,「微胖女孩也可愛」「美麗有很多種」之類的言論,更是層出不窮。
但在生活中,女生們的身材焦慮仍舊沒有停止。
打出「微胖女孩穿BM風也好看」tag的博主,實際腰細臉小,體重不過百,再加上ps加成,最終的目的,仍舊是顯瘦。
更別說還有一些身材明顯偏瘦的博主,自稱「微胖」「梨形」「腿粗」,讓網友的身材焦慮更加嚴重。
除卻BM風、泫雅風這類「只有瘦子才能穿」的時尚風格,賣著大碼女裝的淘寶店鋪,似乎是胖女孩最後一站「避風港」。
但打開店鋪頁面,模特清一色的竟都是清瘦女孩們。
好不容易在評論區蹲到幾個真實點的買家秀,還要遭到調侃,「這就是買家秀與賣家秀的區別吧」「看完不想買了」。
而無論是在店鋪的商品頁面,還是各種各樣的穿搭視頻裡,關於胖女孩的標題,總是少不了「顯瘦」、「遮肉」等等這一類標籤。
歸根結底,無論是大碼女裝,還是所謂的「胖也是一種美」,終究都在把胖劃作是不標準的另類身材。
日本學者鷲田清一在書中就曾討論過人們所崇尚的衣服之美:
「這些衣服的力量到底在哪裡呢?
我想是因為它們所帶有的批評性……(它們)指向任何一個人在無意識中接受了的這個時代的價值標準。」
人們對於穿衣時尚的追求,背後折射著社會的價值取向。
近一兩年,許多品牌其實也曾做出過嘗試,讓時尚不再是xs碼瘦子的專屬,而是給更多身材類型的人都提供一個變美的機會。
#維密籤約英國大碼模特##耐克大碼模特引爭議#等話題,也多次登上熱搜。
英國大碼模特:Ali TateCutler
一次次的霸屏討論,意味著一種新的審美正在向傳統審美發起衝擊與挑戰。
但與此同時,大碼模特也沒逃過被挑剔的命運。
可以胖,但臉要小、腰要細、腿要長才好看。
人們仿佛是「退而求其次」地認同了胖女孩的美——
「豐滿也是一種美,但必須有曲線。」
「他們希望你有細微的手臂,俏麗的下巴線,細微的腰身,但你必需同時擁飽滿的胸部,屁股和大腿。」22歲的大碼模特Allison Owens說。
還有其他大碼模特表示:「美女的尺度關於大碼模特來說一樣嚴酷。」
26歲的大碼模特Molly Tellekson,為了保住自己大碼模特的工作,甚至去做了填充整形手術。
大碼模特Molly Tellekson(說實話這哪裡大碼了?)大碼模特崛起,白幼瘦審美逐漸式微,「沙漏型身材」「豐腴的曲線美」,又醞釀起了新一輪的身材焦慮。
在這些表象的寬容之下,女孩們依舊沒有脫離被審視和挑剔的命運。
點開知乎上關於「減肥成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的問答,裡面有不少人在分享健身、節食經驗的同時,也提到了曾經因為肥胖遭到的羞辱和霸凌。
即便是金馬影后馬思純,也曾經因為「壯」,而遭受過三年的校園暴力。
在身材問題上,幾乎所有女孩,都或多或少有過類似的困擾:
身材不夠苗條,被人叫「胖子」「肥豬」;
胸部發育早了些,總有男生投來異樣的目光;
個子太高或太矮,都會被人嘲笑「以後不好找對象」.
我們遭受的身體羞辱從未停止。
所以比起探討女裝尺碼到底合不合適,或許我們更應該去思考,為什麼一個女生會因為身材稍微不符合某種標準,就被描述為「爛」、「稀爛」。
更可怕的是,身材焦慮甚至和自律與否聯繫到了一起,成為了判斷一個人生活狀態的標準: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body shame」,有時並不僅僅指「fat shame」。
在如今國內外的網絡上,又颳起了一陣所謂「健康性感」的風潮。
小麥色皮膚、雀斑、有健身痕跡的身材,成為了新的審美標準,過去流行的「白幼瘦」身材,則又被批判為低級、「媚男」。
的確,我們的審美中不只該有「白幼瘦」,但也不該排斥「白幼瘦」。
無論是胖是瘦,無論風格如何,錯的從來不是某種身材,而是那些冒犯的目光和狹隘的態度。
凡是人格健全的人,都不會隨意去羞辱別人的外貌,踐踏別人的尊嚴。
body shame這個詞,不是對人類追逐美的天性的否定,而是對外部評價的一種敏感和反擊。
我們不反對任何人追求自己理想的身材、生活,但除此之外,任何關於身材的凝視和審判,無論是否善意,其實都是對他人的一種冒犯。
有人覺得胖著挺好,自然也有人喜歡纖瘦的身材,並願意為此花費時間精力—— 每個人對美的定義都有差異,做到獨立承擔就好。
說到底,還是那8個字,「獨立審美,自主選擇」。
我們最有力的武器永遠是有趣的靈魂,別做脂肪的奴隸,更別做他人凝視下的幫兇。
這其實無關於美,更多的,是關乎於對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