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
美食是神奇的,它既能讓人開胃開心、歡唱團聚,又能治癒孤獨、緩解焦慮。所以,《舌尖上的中國》讓人著迷,《小森林》《孤獨美食家》也能走進我們的心。
這種人類對食材與味道的極致追求,一旦它與時光這位「大廚」組合,就既有時令尋鮮,也有醃製等待,是「時光」參與了美食的誕生;一旦它與親情結合,它就不單單是滿足吃喝,更是時間的味道、情感的表達、美好的期許。
▼
《小森林》系列電影是由漫畫家五十嵐大介的原作改編,「春、夏、秋、冬」獨立成篇,曾被評為豆瓣年度電影評分最高的日本電影。
由於媽媽五年前的不辭而別,年輕女孩市子獨自一人住在日本東北部的小森村。小森是個被大片森林圍繞,去鎮上需要花費一天的地方。村中的人們靠耕種為生。
市子和他們一樣,每天自己種植、收割,自己製作食物,一個人吃飯,做多了就與朋友分享,日子就這樣一天天地走過了春夏秋冬。
秋天做香噴噴的核桃飯,冬日用凍蘿蔔乾燉菜、用紅豆製作的甜品對抗壓力;春天用野菜炸天婦羅,土豆煮熟只用撒點鹽;夏日裡就製作酸甜的冰鎮米酒;在節日時烤一個外表樸素、用料和配色都是自己搭配的純白方塊奶油蛋糕,簡單樸素,卻因為是都是自己做的讓人覺得很特別,用沒人理會的酸澀果子製作果醬,搭配自己烤的麵包。
就地取材於大自然的各種食材,簡單並不炫技的製作過程,對料理的回憶再現了母女間獨特的交流方式。
每天她下田耕種,一個人面對寂靜熟悉的山野,跟土地和山林交流清淡孤寂的心事,依然會可愛地認為「稻子會聽著人的腳步聲慢慢長大」,她肩負起生活的重擔和希望,要做好這麼多事情,需要多少失敗經驗的積累啊。而她一直心懷對生活的感恩和珍惜。
市子母親雖然不辭而別,卻將美好的回憶留在了她的味蕾深處。看到市子簡單卻嫻熟的烹飪手法,不斷回憶起媽媽跟她關於美食的細節,媽媽在走之前應該一直刻意傳授給她自力更生的技能。
食物像忠實的信使,傳遞著家和親情的訊息。她遵循著母親的步伐,努力復原著媽媽教給她的那些美食和往日的生活,她將對媽媽的思念融入了美食的烹製。
對於一個突然被拋棄的女孩,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可想而知。什麼都要身體力行才值得相信。這種孤獨,只能自己消化。她的內心並沒有旁人的淡然和安定,從她不把喜歡的西紅柿種在大棚裡可知,因為一旦建了大棚,她就會安定在此。她沒有想在這裡待下去,沒有接受一切並認真對待,沒有打心底享受這裡的生活。
結尾的一天,她收到了母親福子的信,歌曲唱道:「黑暗的森林裡,水滴的氣息,側耳可傾聽;溫柔的風,狂放地吹,是為了治療傷口;有時候,雖然什麼都不明白;事到如今,我想告訴你,我已明白……」
市子在山間騎行,慢慢綻開笑容,她第一次在影片中展露了內心的渴望和悲傷,表現了她壓抑的情緒和對母親無限的依戀。媽媽走了,她不知道雖然她的孩子有了生活技能,內心卻如何去適應。被拋棄的孩子只會默默承受、自我消化,自我壓抑。
如何去面對?如何去化解?市子找到的答案也許就是:先吃飯吧。做跟生活緊密相關的事,充實的勞動和美味的食物就是生活的真諦。對媽媽的思念都被操心各種農事和一日三餐吃什麼所替代了。
耕種和做美食正是把你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的媒介,可以讓人對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感和成就感吧。它把你從思維的死結中帶出,回到現實生活中。洗菜切菜,無不是一種修行。
市子的媽媽說:「料理啊,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心境。」料理是多麼麻煩的一件事,要洗菜,切菜,煮菜,吃完還要打掃,但生活本是麻煩的事,能夠安於甚至享受這些「麻煩事」的人,有這樣的心情才真正在生活吧。這正是市子的修行。
對日常食材的細緻用心製作和悉心品嘗,就是對生活的珍惜和省用。珍惜平常人生、愛惜食物和日常,這也許才是精髓所在。
這種對美食和生活的感悟,不僅存在於日本,中國人也善於在平淡的生活中創造美食,美食也是人們超越困境的心靈慰藉,在極端環境中更是這樣。人們用五味雜陳形容人生。
對中國人來說,用吃來代表人情是最常用的交際了。食物能帶給人們幸福的能量。中國人更懂得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人們在吃上的智慧凝結出了燦爛的文化。
羊大為美,人良為食。美食背後是人情、人性,是時節、時令,是自然、自在。天地萬物,隨四季更替,中國的農事勞動,也依循著大自然的韻律。
世界非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用來指導農作和生活的一套獨特系統,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生活智慧的體現。中國人持續以節氣飲食安頓身心健康,順天應時,經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生生不息。
因時而作,應季而食。大自然安排了獨特的時令法則,在日出日落中,在山河湖海中,告訴我們把食材交給四季,把味道交給自然。
「不時不食」,出自《論語·鄉黨第十》中「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情而錫。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一句。
按照時節,不到時候不吃,這就是孔子說的「不時不食」。中國人按照二十四節氣的飲食規律,在內心中找到人與自然的平衡。一個民族所有心裡的祈禱與祝福,都蘊涵在那隨節氣變化而變化的吃食之中了。
不時不食,不僅是飲食與養生之道,更是人生哲學:懂得敬畏,學會等待,不放肆,不逾度。這也是中國人和日本人共通的飲食智慧吧。
住在海風徐徐的逗子市人氣美食家中川玉,近期出了一本書《不時不食:四季美味尋鮮記》。在這本書中,她把季節的變換凝縮保存在食物中,讓每一天的餐桌都鮮活起來。
櫻花糯米小豆飯
通過美食來調節自己的身心,充分感受每個季節帶來的細微變化,享受那種由內而外的喜悅。這本書裡,有作者用心拍攝出的色彩鮮明、擺盤精緻的食物寫真,還有作者獨門的四季生活心得。
— THE END —
點擊以下 關鍵詞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攝影 臺灣 | 四川 | 老照片 | 小宇宙 | 自然攝影 | 戰爭 | 極致之美
文化 昆蟲藝術 | 帕米爾 | 藍色星球 | 荒野間諜 | 詩經 | 秋色逆行
科普 水果 | 野菜| 高山 | 海錯圖 | 七夕極簡史 | 打哈欠 | 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