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不一定是甜蜜的,婚姻不一定是美滿的,這可以理解,因為這是一個概率問題。
但愛情絕對與甜蜜無關,婚姻斷然與美滿無涉,人們從來就對它們不抱期待,它們僅僅是一種有價的資源,用來讓生活繼續,讓基因延續,這就難以獲得認同了。
而在現實的中國,對於許多人而言,這就是不爭的事實。
事實的意思是,它與主觀上是否認同無關。
由南風窗調研中國大學生社會調查獎學金資助的中南民族大學團隊鄉村彩禮調研項目,被全過程跟蹤拍攝,最後剪輯成了25分鐘的紀錄片——《去遠方》。
「遠方」這個詞,被賦予了太多玫瑰色的想像,而想像代表著認同。當這個以00後為主的青年調研團隊進入江西上饒的鄉村世界之後,想像很快就被顛覆了。
他們首先聽到了鄉村裡的狗叫。
城市裡的狗一般不會叫,它們溫順、可愛、潔淨、善解人意。而鄉村裡的狗,每一聲叫喚都是攻擊前的警告。
它們長得也不好看,令人沒有親近的欲望。
城市的狗是一個夥伴,一種感情寄託,鄉村裡的狗是一個工具,一種武器。
對於鄉村,尤其對於鄉村底層人民而言,一切沒有實際用途的東西,都不值得去浪費資源。他們的生活中有狗,但沒有寵物狗,有魚,但沒有金魚,有日曆,但沒有詩集。
對於許多物質條件貧乏的家庭而言,媳婦就是一種資源,她自身為家庭添注勞動力,又通過身體的功能,為家庭的未來生育勞動力。
媳婦,是有實際用途的「東西」,所以她有價。而對於婆家而言,女兒的實際用途,就是她成年之後可以「變現」,彩禮就是最終的價格,可以用來改善生活,也可以用來幫兒子支付另一份彩禮。
愛情是一種影影綽綽的東西,沒有是正常的,有是幸運的。
這不符合我們的想像。我們認為人之為人,應該有超越動物的精神屬性,有一些東西是必須堅持自由意志的,比如愛情。
很遺憾,事實上,鄉村底層運轉著的彩禮規則,才是現實,才更加反映著人性。
面對眼前顛覆性的事實,以及與這些事實緊密相連的骨肉細節,大學生們落淚了。淚水來自被事實所衝決的想像之湖。
人們很少注意到,那些美好的想像,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可以選擇。但在中國社會,還有很多很多的人,生活是完全被現實決定的,無可選擇。
「愛情和金錢掛鈎,真是俗不可耐。」這是批評遍及中國鄉村的高價彩禮現象的人們主要的道德立場。
但是朋友們,道德從來不管飯。
我們之所以認為金錢很俗,是因為金錢不是我們生活中最大的制約。然而還有千千萬萬人,被它捆綁得嚴嚴實實,一個指頭都不能動彈,他們無可選擇。
影片中,同學們提出,如果沒有彩禮這種東西,是不是一切都會好起來?
這樣的願望很善良,讓人感動,然而不得不說,這是倒果為因了。彩禮是現實不夠好的結果,是生活尚未擺脫物質控制的表現,只有改造現實,才能讓彩禮消失,而不是彩禮消失了,現實就會變好。
那些承受天價彩禮的人們,以及那些提出天價彩禮要求的人們,都是無辜的人,並且絕大多數都是善良的人。
正因為他們的善良,同學們才會落淚——但凡有是非判斷力的人,都不會為壞人而落淚。
就善良的隨機分布而言,城市與鄉村沒有太大差別。差別在於,城市裡的善良,有更強的物質支撐,因而善良可以更本真地在行為中呈現本來面目。如果缺少物質支撐,心底的溫度,也無法對抗現實的冰冷。
在紀錄片裡,也有偉大的愛。
一位剛結婚不久就在事故中致殘的大哥,想要趕走他年輕的妻子,讓她去尋找更好的未來,但妻子堅決不離不棄。
這不一定是因為愛情,但一定是因為善良,是因為愛。兩個善良的人,相處日久,愛情就會發生。
這正是我們的父輩、祖父輩們的普遍人生體驗,多數情況下,他們的結合可能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他們最後仍然會擁有愛情。
因為他們心中有愛,而愛情只是愛的一種,愛情會從愛裡面生長出來。
南風窗的調研中國項目,已經堅持了15年。在《去遠方》這部片子裡,大學生們從舉止羞澀到擁有勇氣,從高坐雲端到滿腳泥汙,從無法理解到共情落淚,從想像的世界到被真實所擁抱,典型地呈現了這15年堅持的初心與指向。
多數人說的「去遠方」,是懷揣著想像,去印證和加強想像。而真正的行動,往往會質疑和推翻想像。
青年身上承載的,是不遠的未來,他們很快就要去擔當,要去建設。建設之目的,是推進國家的現代化。深入認知真實的中國之所以必要,是因為惟其如此,才能解決價值問題,在將來不斷拷問自己:我為什麼要這麼做,我這麼做是為了誰?
一切讓我們震撼的,憐憫的,認為不夠好的現實,歸根到底,要靠整體的現代化進程來改變。
情懷是好的,但僅有情懷,遠遠不夠。
中國沒有遠方。
每一個用想像建構出來的遠方空間裡,都生活著和我們有一樣的人心的人們,都發生著努力求得生存、追尋尊嚴生活的生生不息的故事,裡面有樸素的微笑,有痛苦的淚水。
「天涯遠不遠?」
「不遠,人就在天涯,天涯怎麼會遠。」
片名:《去遠方—零零後大學生的社會調研》
時長:25分鐘
廣東廣播電視臺國際頻道播出
首播:1月18日晚上20點05分
重播:1月19日凌晨1點32分,凌晨4點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