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近代中國天文學家拍攝首部日食彩色電影全紀錄老照片

2021-02-07 舍衛


大國工匠·近代中國天文學家拍攝首部日食彩色電影全紀錄老照片(23張)
時間:1936年
質地:銀鹽紙基
尺寸:約10×7cm

老照片收藏地:中國北京

點擊「閱讀原文」或與後臺聯繫


作品簡介


這套銀鹽老照片影像為1936年6月19日中國首次日全食觀測全程原照,共計23張。

為中國現代天文學家餘青松、陳遵媯、魏學仁、鄒儀新、沈璿、馮簡赴日本北海道拍攝《民國二十五年之日食》全程照片,記錄了近代歷史進程中,中國天文學家拍攝世界上第一部記錄日食的彩色電影的全過程。這部影片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

全套老照片保存完好,為日本天文學家舊藏,是首次問世的珍貴歷史影像。





大國工匠:近代中國天文學家拍攝首部日食彩色電影全紀錄影像

文/木田530


1936年6月19日日全食之際,中國成立了以蔡元培為會長的日食觀測委員會,金陵大學理學院院長魏學仁帶隊,赴日本北海道拍攝了紀錄片《民國二十五年之日食》,使用了1935年剛剛發明的彩色柯達膠片。

這部由老一輩中國科學家拍攝的日食觀測紀錄片,是世界上第一部記錄日食的彩色電影,也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



各國天文學家合影(右二餘青松、右三鄒儀新)



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天文學會在北京中央觀象臺(今北京建國門古觀象臺)成立,以「求專門天文學之進步及通俗天文學之普及」為宗旨,開展天文學研究及普及活動。

根據當時預報,1936年亞洲可見日全食。1934年,中國天文學會發起組織日食觀測委員會,蔡元培為會長。籌備期間,日食觀測委員會先後向政府請求撥款3萬,又從英法美庚款委員會獲12萬補助。

此次日全食雖然也經過中國,但位於東北的中蘇邊境較為偏遠,且其時當地已被滿洲國控制,最終派了2支觀測隊出國觀測。這是中國科學觀測隊首次前往國外觀測。



中國組建的兩支觀測隊伍均為天文學家、電影家組成。一支赴日本北海道,一支赴蘇聯伯力(位於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口東岸)。赴蘇聯的隊伍因陰天觀測失敗,赴北海道的觀測隊觀測成功。

這支北海道觀測隊,由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長餘青松領隊,隊員有陳遵媯、魏學仁、鄒儀新、沈璿、馮簡。其中鄒儀新為女性。


以上6人,均為中國現代天文學家、教育家巨匠,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天文學史作出巨大貢獻。(後文詳述)



餘青松,陳遵媯,鄒儀新在觀測日食




觀測地點在日本北海道的北見國枝幸郡一個海濱小村——枝幸村。觀測隊於6月3日從南京啟程,6月8日夜晚到東京,次日前往北海道,於6月11日中午抵達枝幸村。

觀測隊攜帶了德國蔡司特製160毫米紫外線天文攝影鏡,另外從德國禮和洋行和金陵大學借用了3臺電影機,包括當時最新的彩色片。



馮簡和鄒儀新在安裝觀測設備,後面是日本女學生在好奇地觀看。


1936年6月19日,日全食發生在當地下午2點07分到4點25分點,觀測地點設在枝幸尋常小學。

當日,當地警察內外巡視,組織閒雜人等進入,觀測隊事先對儀器進行檢測校對,成功拍攝了日冕照片,並拍攝到關鍵時段的日食影片。

北海道整個日全食時間約2個小時,3部電影機。從所記錄情況看,鄒儀新主要用35公釐蔡司電影機拍攝,期間,餘青松也接手拍攝過。



在北海道觀測的所有中日天文學家、學者合影


魏學仁主要是拍攝16公釐的黑白電影,期間馮簡也幫助過,沈璿則是主要拍攝16公釐彩色電影。

從陳遵媯、鄒儀新的記載,魏學仁的致謝中都看到了基本相同的記載情況:「這次攝取日食影片蒙觀測隊諸君協助之處很多。於是馮先生幫助我們攝取無色影片。同時還有沈璿先生原來奉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之派,赴歐考察天文,適於這時事畢返國;於是順路到北海道觀測日食,沈先生對於我國攝取彩色影片頗多幫助。我們對馮沈兩先生謹致十二分謝意。關於儀器方面上海大華科學儀器公司與上海及東京柯達公司,或協同設計製造,或將貴重的出品借用,也是我們所非常感激的。」


另外通過與英、美、印度等國派往日本的觀測隊進行交流,獲得了很多觀測籌備的經驗。



餘青松在觀測日食


值得一提的,當地民眾對觀測隊非常友好,根據當地習俗,學校的女學生們為祈求觀測時能有晴天,而貼出了日本特色的《祈晴文》,幫助科學家們祈求上天降恩放晴,科學與迷信以如此獨特的形式相結合,讓人忍俊不禁。

不過第二年即爆發中日全面戰爭,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先聲,中日關係走到了冰點。



魏學仁攜帶了16毫米攝影機和1935年剛剛發明的柯達克若母(Kodachrome)彩色膠片,在觀測的同時,他把日全食的全過程準確而極真實地拍攝下來,不僅色彩還原正確、豔麗,更為精湛的是所拍主體突出,始終處在畫面中央.當時既無攝影雲臺,又無測定儀器,他自行思索利用一紙片摺疊,劃分移動角度而作出的方法。

《民國二十五年之日食》是本次日全食觀測活動的全世界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彩色電影,是世界天文科學難得的珍品影像資料。



魏學仁(右)、馮簡(左)在用電影機拍攝日食影片


日食當天最初有雲,但太陽在食既之前露出雲層,最終成功攝取3枚普通日冕影像、1枚紫外線片日冕影像及3組電影。

另一支觀測隊僅有張鈺哲、李珩兩人,前往蘇聯西伯利亞,最初計劃去天氣條件較好的奧倫堡州,但受天氣和時間所限最終選擇伯力。二人於5月31日從上海乘輪船先到日本,後轉乘火車到敦賀市再乘船,於6月9日到蘇聯海參崴,停留2天後於6月11日乘國際列車抵達伯力。觀測隊的目標包括攝取日冕影像、測定日食時刻,並將全食時天空的暗黑程度與薄暮天色相對比。日全食當天,儘管早晨和中午均為晴天,但下午日食期間均被雲層遮擋,傍晚還下了暴雨,觀測未獲成功。






餘青松,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創辦人

餘青松1897年9月4日出生於福建廈門,1978年10月30日病逝於美國馬裡蘭州。他少年時代是在家鄉度過,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清華留美預備班,1918年赴美國,後在匹茲堡大學攻讀天文他創造的光譜分類法被納入國外天文學教科書之中。公元1926年就在國際天文學界名聲大作。



餘青松、陳遵媯、魏學仁、鄒儀新、馮簡在共同拍攝日食電影和照片


餘青松有著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即使在國外獲得如此高的聲譽,也沒使他忘記自己的祖國。1927年,他毅然回到祖國,後被伯樂高魯舉薦為天文研究所所長,創建了當時東亞地區第一流的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和雲南省昆明鳳凰山天文臺。

1947年,他看到政府的腐敗無能,內戰連綿不斷,痛感報國無門,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無望,便懷著抑鬱的心情,被迫離開了祖國。1955年後任美國胡德學院教授、威廉斯天文臺臺長。曾當選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員。

陳遵媯,新中國北京天文館創辦人

陳遵媯(1901~1991),字志元,福建省福州人。1926年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數學系,同年回國。從事天文工作50多年,對中國現代天文事業的創建作出了貢獻。三十年代,他先後參加過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和昆明鳳凰山天文臺的籌建工作,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員,擔任過中國天文學會總秘書、理事長、《宇宙》雜誌總編輯等職務,主持過《天文年曆》的編算工作。



餘青松、陳遵媯、魏學仁、鄒儀新、馮簡合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兼上海徐家匯觀象臺負責人。1955年籌建北京天文館,並任館長。

1958年被打成右派,1979年10月平反,恢復館長職務。1982年,陳遵媯以82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1991年逝世。

魏學仁,民國時代表中國參加世界原子能會議



觀測場地


魏學仁(1899-1987),1914年入金陵中學,1918年入金陵大學。922年畢業留校任助教、講師。1925年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專攻物理學。1928年獲博士學位。

歸國後,任金陵大學教務長、物理系教授,並在中央大學兼任教授。1930年起任金陵大學理學院院長。1946年代表中國赴美參加世界原子能會議及聯合國會議,後留美考察。

他也是中國最早的電化教育專家,抗戰時期,他提出「教育救國」的口號,為舊中國培養了大量急需人才,當時中國90%的電影教育影片出自他手。

鄒儀新,東亞第一位女天文學家

鄒儀新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少年時代是第一個在中山大學連續6個學期都拿到獎學金的女生,1932年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後留學日本。



鄒儀新與各國天文學家合影


1936年觀測日全食時,她在東京天文臺實習,成為當時東亞唯一的女天文學家。

她是一個擁有性別意識的女性,也非常有女性自尊自強自立的精神。在舊社會,她就說出「我不要做教授夫人,我要做教授」的豪言。1936年底,年僅25歲的鄒儀新回國實現了她的教授夢,在天文系教授天文。

新中國成立後,她謝絕馬來西亞、英國、新加坡天文學界的任職邀請,響應祖國的號召,為新中國的天文事業而獻身。創建了中國的實用天文學,獨創了一種能使效率提高2倍的實測方法,她也因此被推薦為國際天文協會會員。

1958年,鄒儀新參加籌建我國第一個緯度站,並就任天津維度站的首任站長,建立了中國唯一的極移服務中心,向全國使用部門提供地極坐標。1970年,59歲的鄒儀新被調至北京天文臺工作專門負責太陽觀測資料的整理,並主編了《太陽地球物理資料》月刊。

她的丈夫是數學家、天文學家葉述武。

沈璿,蔣夢麟邀請回國的數學家

沈璿是數學家,1899年出生,1917年赴日留學,畢業後在東京帝國大學、武藏高等學校從事科研、教育工作,後受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商務印書館周昌等先生邀請,回國任教於上海大夏大學。



觀測日食現場的外國天文學家


戰亂年代,他擔任上海科學研究院物理與數學系主任,1940年獲東京帝大理學博士學位,1943年任上海中國科學院顧問。

1946年,沈璿從滬赴臺出任臺灣大學理學院院長,直至1983年在臺北臺大附屬醫院逝世。

馮簡,主持修建電臺,向全世界發出中國不屈的聲音

馮簡(1896年—1962),字君策,江蘇嘉定人。我國著名科學家、無線電研究的創始人、中國赴北極科考第一人、重慶大學電機系教授。

在執教的同時,馮簡在北伐時期主持北伐軍總司令部採用短波通信的工作。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總工程師、交通部電波研究所所長等職。在為我國培養無線電通信科技人才和推廣短波通信方面,他貢獻卓著,並曾為科學研究的需要而親赴北極收集數據資料。

抗戰初期,馮簡在重慶主持修建了我國第一座35千瓦短波電臺,即「中國國際廣播電臺」。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後,遠東反法西斯各盟國電臺盡落入日本之手,這個電臺成為盟軍在遠東唯一可用的聯絡樞紐。當時在重慶的外國記者都利用這個電臺轉播和發稿,從這裡源源不斷地向全世界發布軍國主義的罪行和中國不屈的聲音。日軍憎恨地稱此電臺為「重慶之蛙」。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就是從「重慶之蛙」傳遍中華大地的。

1947年,馮簡教授代表中國出席巴黎國際文教會議,隻身進入挪威的北極圈內地區開展考察。重慶解放前夕,被國民黨脅迫舉家赴臺灣,任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1962年因心臟病驟發猝死於臺大講臺。


拍攝結束後,當地科技部門將清洗的照片寄給日本天文教授。


古籍、影像自媒體、撰稿人/ 木田530

圖/ 木田530 提供

如需洽商,點擊「閱讀原文」或與後臺聯繫


天台金剛般若疏曰:

舍衛,名聞物國,勝物多出此境。

珍本古籍,歷史影像收藏。




相關焦點

  • 央視紀錄片《大國工匠》十月一日開播丨用A7SII記錄中國的工匠精神
    國慶期間,由全國總工會與中宣部、中央電視臺聯合製作的八集新聞專題片《大國工匠》,與中央電視臺合作推出的《大國工匠》第四季新聞節目,將於十一期間在央視播出
  • 珠江鋼琴集團高級調律師陳德然獲中國輕工「大國工匠」稱號
    近日,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辦的第二屆輕工「大國工匠」評選名單出爐,珠江鋼琴集團高級調律師陳德然過五關斬六將,成為中國樂器行業唯一上榜「大國工匠」。▲「大國工匠」陳德然從事鋼琴製作27年的陳德然,曾榮獲「中國樂器行業工匠」、「南粵工匠」和「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等多項榮譽。
  • 觀《大國工匠》有感
    觀《大國工匠》有感今天,我看了《大國工匠》這部紀錄片,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觀後感。
  • 首部秦腔彩色電影《火焰駒》拍攝始末
    一個甲子的守候,首部秦腔彩色電影《火焰駒》拍攝始末《火焰駒》電影20世紀50年代中期為了響應國家領導人號召,繁榮陝西戲曲發展秦腔藝術讓秦腔這個西北人民所喜愛的劇種走向全國拍攝一部秦腔電影被提上議事日程各秦腔院團和主管部門自然各有想法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希望拍他們的《遊西湖》易俗社推薦拍攝《三滴血》其他劇團則主張拍攝傳統折子戲……時任中共陝西省委第二書記並分管文藝的趙伯平多次召集文藝部門領導和秦腔界知名人士討論最終決定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但拍攝劇目懸而未決
  • 《光語者》首部北極紀錄電影
    紀錄電影《光語者》從北京「立春」開始,至斯瓦爾巴群島「第一縷陽光出現」結束。歷經兩年多的拍攝與後期製作,由北京極光映像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中國首部北極紀錄電影《光語者》預計將於年底正式在各大院線上映。  同時,影片的拍攝得到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
  • 2019「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名單發布!吉林省1人當選!
    2019「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名單發布!吉林省1人當選!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紮實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舉辦的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活動,近日揭曉評選結果。他們來自國防軍工、裝備製造、交通運輸、傳統工藝等多個行業,都是所在行業的頂尖技術技能人才,都是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優秀傳承者。
  • 大國工匠!
    由中華全國總工會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錄製的「大國工匠2018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將於3月1日20點檔在央視綜合頻道和4K超高清頻道首播
  • 工藝美術大師鄭春輝獲2019「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舉辦的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評選結果揭曉,評選出的十位「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來自國防、軍工、裝備製造、交通運輸、傳統工藝等多個行業,都是所在行業的頂尖技術技能人才。來自福建莆田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春輝榜上有名,是福建省此次唯一入選的工匠人物。
  • 大國工匠!傳統工藝第一人!他是福建人的驕傲!
    評選出的十位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來自國防、軍工、裝備製造、交通運輸、傳統工藝等多個行業,都是所在行業的頂尖技術技能人才。他也是福建省此次唯一入選的工匠人物!  「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旨在弘揚匠人精神,宣傳大國工匠情懷,引領各行各業的人們紮根基層,默默耕耘。是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舉辦的活動,經過推薦、初選、評委會評選等環節評選產生。
  • 電影《匠心》今日開機 致敬大國工匠精神
    電影《匠心》劇組全體人員出席了開機儀式。遠離浮華都市 木雕小鎮追憶工匠情懷電影《匠心》跳脫出當下浮華的都市背景,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木雕小鎮的故事,旨在致敬弘揚大國工匠精神。青年設計師陸曦(張迪飾)和臺商方寒冰(姚以堤飾)因為無意間剽竊了一個建築修複方案,不得已要去木雕小鎮尋找原方案的工匠,這裡也就是陸曦的故鄉,在協調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方寒冰幫助陸曦在這裡重拾了當年他們家人破裂的祖孫情,也找到了當下社會年輕人所缺失的匠心精神。
  • 擬投資6000萬,莆田將拍攝工藝題材電視劇《大國工匠》
    繼福建莆田攝製《媽祖》之後一部以莆田木雕工匠為題材的電視劇要拍攝了電視劇《大國工匠》初步計劃投資6000萬元由莆田市旅遊集團共同參與將選聘國內優秀創作團隊以及一線演員聯盟加入是不是很期待?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專題會議〔2020〕7號精神,市旅遊集團共同參與投資大型工藝題材電視劇《大國工匠
  • 觀察 | 在紀實影像裡「遇見」工匠
    近期,《遇見工匠》《爸爸的木匠小屋》等人文紀錄片在臺網端熱播,通過不同的內容和角度闡釋何為工匠精神。此外,展現中國匠人群像的3D紀錄電影《璀璨薪火》也於7月20日即影院復工首日上映。 早在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作為以工匠入題的首部「網紅」紀錄片,出現在大眾視野,而後《了不起的匠人》《大國工匠》等以工匠精神為母題的紀錄片層出不窮,延續著螢屏上的工匠熱潮。節目或以影像記錄瀕臨失傳的古老技藝,或以鏡頭捕捉「新工匠」堅持不懈的身影,致敬至真至美的匠心。
  • 首部古箏與大型交響音樂會《大國絲路》即將震撼首演
    方崬清作品《大國絲路》宣傳海報原標題:中國首部古箏與大型交響音樂會《大國絲路》即將震撼首演由中國當代著名青年作曲家方崬清創作的大型交響情景音樂會《大國絲路》將於2017年8月22日晚隆重亮相澳門新濠影匯綜藝館
  • 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揭曉
    記者今天從中華全國總工會了解到,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紮實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舉辦的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活動,近日揭曉評選結果。
  • 首部抗疫紀錄電影《2020,中國戰疫》首映
    全景式展現、全群體呈現、全過程再現,熱血再次沸騰、熱淚再次奔湧!12月6日,大型紀錄電影《2020,中國戰疫》在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上舉行首映。作為全國首部全景式反映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的紀錄電影,《2020,中國戰疫》充分利用了總臺央視數百名記者一線採集回來的上萬小時新聞素材及獨家視頻成片,同時積極向社會各界徵集抗疫影像資料,從海量資源中精心選取典型人物,精心編織故事主線,用國際化的語言,圍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一主題,全景式重現了人民領袖、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人民英雄、醫療專家、熱忱志願者、普通市民上下齊心
  • 崑山市制筆工匠金兆聯當選輕工「大國工匠」
    12月18日,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財貿輕紡菸草工會公布第二屆輕工「大國工匠」名單,來自我市千燈鎮、破解了「原子筆困境」的制筆工匠金兆聯入選,成為本屆60位輕工「大國工匠」中的一員。  金兆聯1994年在千燈鎮創辦崑山市大市天龍制筆零件廠,1999年自主研製可擦原子筆並進入批量生產,斬獲多項國家專利,2016年研發製造黃銅筆頭收口機,填補了我國原子筆筆芯製造空白,中國制筆檢測中心認定「該套設備生產出的筆頭,抗腐蝕性、出墨量、頂出力、凸珠高度等均領先於中國行業標準,有幾項已接近或超過國際標準」。
  • 多些大國工匠 少些「差不多先生」
    雖然衣櫃板材質量並不差,售後服務也稱得上負責,但這些原本可以帶給用戶的好體驗全被「差不多先生」們破壞了。  糟糕的是,當下在中國製造領域中,「差不多先生」不在少數。如今,我國有約220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是響噹噹的製造業大國。然而在全球市場上,談起「品質」「質量」,卻很少把中國製造排在前頭。中國製造產量大,附加值偏低,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叫得響的國際大牌很少。
  • 大國工匠,這位莆田人摘得,曾創造金氏世界紀錄
    2020年7月8日《莆田僑鄉時報》匠人匠心08版 「大國工匠」的工藝美術大師鄭春輝,為福建省首位獲此殊榮,「大國工匠」匠心築夢,傳承經典。
  • 中國首部原創古箏大型情景音樂會大國絲路全球巡演廣州站圓滿落幕
    中國首部原創「古箏與大型交響樂」情景音樂會——大國絲路全球巡演·廣州站圓滿落幕文:朱紅梅 編輯:李木子10月20日晚,中國首部原創「古箏與大型交響樂」情景音樂會——大國絲路全球巡演·廣州站在中山紀念堂隆重舉行。
  • 日食成就了愛因斯坦的科學巨星地位
    這也是1911年,愛因斯坦研究廣義相對論時,要求天文學家在日食期間觀測天空的原因。 搜尋證據 第一個試圖驗證廣義相對論的人是德國天文學家歐文·芬萊-弗倫德裡希。他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致力於證明愛因斯坦彎曲光線的正確性,但從未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