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的原因,原本定在春節上映的幾部重磅級的電影都擠到了這個國慶假期,比如《我和我的家鄉》《奪冠》,都讓觀眾在電影院感受到了「年味」。
截至到昨晚的票房數據顯示,令人期待已久的電影《姜子牙》在國慶假期收穫了13.8億的票房。
雖然在票房表現還行,口碑卻呈現了兩極分化的狀態,豆瓣評分僅有7.1。還有人調侃說:「一定要堅持看到最後,因為全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有哪吒的彩蛋。」
去年,《哪吒》狂攬50億票房,成為最賣座的國產動畫電影,而《哪吒》中最後的一個彩蛋,就是突然冒出的一句洪亮的聲音——姜子牙。
觀眾對這部《姜子牙》的期待可想而知。
我們先不評價《姜子牙》這部電影怎麼樣,去年《哪吒》上映之時,阿信寫過一篇《豆瓣8.7,四天票房破9億!國漫真的崛起了嗎?》,討論了從《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到《哪吒》之間的時間裡,國漫的起伏掙扎,也提過「一兩部現象級作品救不了國漫」,而在那篇文章下面,許多讀者留言說到「外包團隊」等還需要努力的方面。
此次《姜子牙》打出了100%國產製作的陣容,無疑展示了中國動畫電影力求突破的決心。
從《哪吒》到《姜子牙》,國漫的主角為何總是聚焦在古典作品中?國漫的崛起之路還有多長?今天繼續和大家聊聊國產動畫片的過去、現在與將來。
1.國漫的「大聖」情結
在中國動畫史上,有一部電影堪稱「金字招牌」,它就是《大鬧天宮》。
這部誕生於1961年的電影,是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這一版孫悟空形象不僅成為了中國動畫的經典形象,影片中的各種神仙形象,對天庭的想像,都深刻地影響著後來的創作者。
《大鬧天宮》的導演萬籟鳴,也是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大鬧畫室》的創作者之一——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萬籟鳴和他的三個兄弟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一起,在上海一間不足8平方米的亭子間裡進行動畫創作。
1936年,萬氏兄弟根據《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這一情節,改編完成了黑白動畫片《鐵扇公主》。
這部動畫在上海連續放映了一個半月,收穫了口碑和票房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時年14歲的日本著名漫畫家手冢治正是因為看了《鐵扇公主》,才決心做動畫片。
1955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但是在國際上,這部動畫片卻總是被人誤認為是蘇聯或者東歐國家製作的。
於是當時的動畫人意識到,我們做動畫,不能一味地學習蘇聯或者美國,「中國美術片要走民族風格之路」的想法被當時美影廠的廠長特偉提出來。
他請來長篇漫畫《西遊漫記》的創作者張光宇擔任美術設計,在此之前,孫悟空的形象很少出現在銀幕前,而《鐵扇公主》中的孫悟空又有著很濃重的美國風格,《大鬧天宮》裡的孫悟空形象多借鑑京劇和民間版畫的風格,可以說非常「民族化」了。
正如張光宇為其畫冊《西遊漫記》的題詞:「我不是專門模仿所謂西洋的東西,其中是有我們的民族特色的內質。」
《大鬧天宮》上映的近60年後,隨著《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哪吒》成為現象級的國漫,國漫的「民族化」的大梁似乎正在進行一次交接,而現在的年輕人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塑經典。
2.國漫如何打破「低幼」標籤
2017年,從票房上來看,是中國動畫電影平平無奇的一年,這一年最賣座的國漫是《熊出沒:奇幻空間》。
但這一年,中國動畫電影正在自內而外地發生一場「無形的變革」。
這一年,兩位對中國動畫片有著重要意義的老師去世,《魁拔》系列製片人武寒青老師去世,《大鬧天宮》等國產動畫的重要原畫家陸青老藝術家去世。
這一年,有部叫《大護法》的電影,在其預告海報結尾,出現了國產動畫電影的第一個分級標誌。還有部電影《大世界》,提名了當年的柏林電影節,這部電影在海報上寫上了「建議成人觀看」這幾個字。
成人動畫品類終於名正言順地出現在了大銀幕。
依然是這一年,嗶哩嗶哩設立「國創」專區,對於許多動畫迷來說,近年來,幾乎所有爆款動畫,都能夠在這裡看到。
時間來到2019年,這一年可謂是國漫的「驚喜之年」,除了《哪吒》,還有好幾部現象級的作品出現。
由中美合資拍攝的《白蛇·緣起》,用的也是中國經典的IP,這部電影一開始票房慘澹,後來看過的觀眾都自發為其宣傳,到現在,豆瓣上已經有56萬多人評價。
還有一部阿信期待已久的《羅小黑戰記》電影版,這部動漫的原番豆瓣評分高達9.6分,更新周期長達8年,不少人都是從少年追到了中年(bushi),改編電影評分也有8.2,可見其口碑。
去年接連出現的國漫精品,也讓觀眾對國漫「低幼」「粗糙」的刻板印象有了改觀,更進一步提高了對重量級作品《姜子牙》的期待值。
然而,因為疫情的原因,大家沒有在春節等來《姜子牙》,剛更新到中篇的《靈籠》也停更了。
3.畫面與劇情,總是難兩全?
疫情雖然影響了電影的上映,但今年,還是有幾部「出圈」的國漫作品。
畫面精良是這些作品的共同點。
4月10日,《大理寺日誌》在B站上線,一上線,就登上了B站國創區排行榜的首位,目前,已有300多萬人追番。
這部劇的劇情有點「無釐頭」,但導演自己定位就是「輕鬆」「泡麵」,但將背景設置在唐朝,對於畫面的掌控難度可想而知。
為此,《大理寺日誌》團隊光是資料收集和整理,研究唐代建築,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採訪時,導演槐佳佳說:「看建築結構和場景是一方面,更多時候,製作團隊關注的是觀眾可能都不會注意到的細節,比如唐代的排水方式,捲軸的樣式,一個小器具的造型。」
另一部口碑爆棚的《霧山五行》則是一部只有三集的「前傳」。
網友們對這部劇的評價也都是什麼「隨便一截圖就是壁紙」,「如果這個片還爛的話,國漫一定無法崛起了」,「劇情再看,這畫面和打鬥真心厲害」……
斷更了許久的《靈籠》也在7月復更,這部劇唯一被吐槽的就是劇情,畫面、鏡頭、製作都是一流的水準,怎麼劇情就無法再好一點呢?
作為一部「末世題材」動畫,《靈籠》涉及到多種族、多生物的人物和劇情構建以及畫面設計,而這部涉及面如此龐大的作品,是一個僅有幾十人的「小公司」藝畫天開製作的。
「用愛發電」是目前很多動畫人的現狀,比如我們之前說的《羅小黑戰記》平均每2—3個月才更新一集。
很多粉絲就質疑他們:為什麼更新這麼慢?是不是沒錢?是不是偷懶?
《羅小黑戰記》的主創就在他們的微信公號上就回應了這些問題:
我們是個小工作室。2010年1人,設定籌備開始製作。2011年3人,動畫組3人,更新2集。2012年6人,動畫組3人,更新3集。2013年9人,動畫組5人,更新4集。2014年12人,動畫組6人,更新5集。2015年13人,動畫組7人,更新6集…
2015年是我們做得最快的一年,我們出了六集小黑。但2015年我們動畫組所有人員共七人。做過動畫的應該知道,七人一年出六集,其實是很快了~~嗖嗖的
無奈我們也只能達到這樣了,誰不想做得快呢?沒有人比我們更想了~~
目前國內很多的動漫公司就是這樣小團隊運作的,既分散又缺乏技術幫扶。只有一方面不斷精進技術,一方面慢慢打磨劇本。
雖然一兩部現象級的作品無法代表整個國漫水平,但是這些現象級的國漫讓市場看到了全齡化動畫的價值,由這些作品引發的討論也將引導國漫往更好的方向前行。
參考資料:
1.《尋找「國漫之父」》張星雲 三聯生活周刊 2020 第28期 NO.1095
2.《槐佳佳:那些年,為<大理寺日誌>吃過的苦》宋詩婷 三聯生活周刊 2020 第28期 NO.1095.
3.艾瑞諮詢:2019年中國動畫行業研究報告
4.「羅小黑戰記」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