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入選全國文明城市,我們為貴陽驕傲,為身為貴陽市民自豪。」
「文明城市稱號來之不易,我們要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果。」
……
11月10日,貴陽市第四次入選全國文明城市的喜訊傳來,貴陽市民為之感到喜悅、自豪。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貴陽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的徵途上,沒有局外人,更沒有旁觀者。我們看見,一個個繫著「綠絲帶」的志願者勸導行人遵守交通規則;一輛輛車自覺停在斑馬線前禮讓行人;一雙雙熱情的手為貧困家庭送去溫暖;一個個愛心小屋為群眾提供方便……
如今,「文明」已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詞彙,它已成為貴陽市民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行為準則和行動標準。文明城市建設成為貴陽每一個「我」願意為之付出努力的目標。
01
一顆顆愛心點亮文明之光
10月26日,貴陽「討書的哥」餘太湖牽線搭橋援建的第72個圖書室掛牌,圖書總量超過15萬冊;資助的第690個孩子的學費也有了著落。
今年54歲的餘太湖是金沙縣人,是貴陽一名普通的計程車司機。餘太湖只上過初中,工作後想起家鄉的貧困孩子,他萌生了給鄉村小學捐書的想法。得知餘太湖的想法後,不少熱心人士主動加入「一幫一」幫扶、資助貧困學生直到大學畢業。
八年來,從一個人開始,到現在400餘名公益志願者參與,無數個「餘太湖」正讓更多的孩子「圓夢」。
83歲的護水志願者雷月琴,走遍貴陽市的水源地,宣傳環保理念,勸阻汙染河水行為,並向有關部門反映沿河汙染問題。
「花溪區陽光媽媽志願者協會」用愛點燃戒毒康復人員的希望,成立七年來先後幫扶救助戒毒康復人員近千人次,開展禁毒宣傳活動3200餘場次,出動宣傳志願者6000餘人次,受眾60萬餘人次。
在貴陽,越來越多的市民在自己的手臂上繫上了「綠絲帶」,全市有註冊志願者88.7萬人,佔全市人口總數的18%,註冊志願服務團隊2310個,今年共發布志願服務項目23340個,各地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策劃開展活動42000餘場次,累計志願服務時長達1702萬小時。
春運期間,「綠絲帶」志願者為乘客開展面對面服務,提供車次航班信息諮詢、困難救助、法律援助等服務。
國慶假期,志願者在景區景點、車站等重點區域引導文明出行,協助做好社會治安工作;拜訪慰問退伍老兵、模範人物,為敬老院、福利院、特殊學校提供文化服務。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貴陽市的志願者用各種方式向群眾普及疫情防控知識。全市小區、村寨實行封閉式管理期間,志願者化身「代購員」「快遞員」,協助工作人員為居民購買生活物資、生產物資,做好疫情防控中的「擺渡人」。
一個個志願者,就像一顆顆閃亮的星星,串起貴陽市志願服務的廣闊銀河,擦亮了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凝聚了向上向善向美的正能量。
02
一次次善舉彰顯城市溫度
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數百萬貴陽市民發揚「知行合一、協力爭先」的貴陽城市精神,用自己的善舉,標註著社會文明的高度,更彰顯著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人文溫度。
22年前,21歲的「保姆媽媽」李澤英信守諾言,撫養僱主領養的雙胞胎棄嬰,為雙胞胎姐妹卓歡、卓欣撐起了一片天,撫養她們長大並考上大學,改變了姐妹倆的生命軌跡。
今年疫情防控期間,觀山湖區下麥村村支兩委人員和熱心村民參與值守卡點,受疫情影響餐館未開門,值守人員只能以麵包、方便麵充飢。看到這樣的情況,下麥村村民徐禮紅和兄弟姊妹商議後,從2月5日開始為值守人員做飯,每天12點前,三菜一湯50份盒飯就會送到下麥村9個卡點上。
粗略計算,徐禮紅一家人每天的愛心午餐支出約六七百元,但他們堅持了兩個月多,直到村裡疫情防控卡點全部撤除。在黔靈山公園正門外約100米處的人
行道上,長期擺放著10張凳子,中間的兩張凳子上方還撐了遮陽傘,讓過往行人落座歇息。這些凳子是68歲的楊顯詩擺放的,13年來,她和老伴在早上6點就會把凳子搬出來放好,晚上又將凳子搬回去。「這些凳子可以讓爬山下來的遊客歇歇腳。」楊顯詩老人說。
近年來,在貴陽市一些公交車站、人行道上,周邊居民自發將家裡的凳子擺放在路邊,供行人歇腳,這些「愛心凳」成了貴陽街頭一道靚麗的風景。
2017年8月,廣東衛視《你會怎麼做》欄目播出了一期在貴陽攝製的節目。節目中,一位喬裝成「背篼」(農民工)的演員在貴陽大街小巷的店鋪討要水喝。攝像機隱藏在街對面,如實記錄下了貴陽人的做法:他們之中沒有一個人拒絕「背篼」的請求,一位水果店店員送上了一瓶未開封的瓶裝水;一位羊肉粉店的女老闆送上了一碗熱米粉……貴陽人的做法,讓全國網友點讚,國內各媒體關於這條新聞的點擊量超過3000萬次。
「貴陽人善良直爽講義氣,貴陽是一座有溫暖的城市。」節目組製片人及演員發出這樣的感嘆。
人人爭當文明標兵,處處皆是文明景色。如今的貴陽人,正用自己的平凡舉動,將誠信和友善播撒在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03
一項項措施踐行文明承諾
一項項措施不斷落地,一朵朵文明之花在貴陽生根。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文明城市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擴展,與時俱進的貴陽人積極踐行文明承諾,澆灌出更多絢麗多彩的文明之花。
市民爭做「光碟達人」。餐桌文明不僅僅體現著一個人的修養,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標誌。近年來,貴陽市各行各業積極弘揚勤儉節約的美德,市民爭做「文明餐桌」的宣傳者、實踐者、監督者,共同營造節儉惜福良好氛圍。
「這是你們『光碟』的獎勵,一個月內可以兌換一份免費的玫瑰冰粉。」10月7日12時許,在國貿逸天城一家餐飲店,市民鄭思穎與朋友剛用完餐,一位服務員便走到桌前,送上一張「光碟」兌換券。對此,她還特意發了條朋友圈,「炫耀」這份「光碟」獎品。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自助餐廳往往是浪費食物的「重災區」,然而在貴陽,政府的倡導和市民素質的提高,讓隨意浪費食物的現象越來越少。「現在,消費者點餐更加理性,會主動詢問菜的分量,按需點餐,很少有剩飯剩菜。」貴陽一家餐廳的經理彭雪梅說,從事餐飲業的20年間,她從點餐的變化,感受到貴陽市民消費理念的變化,原來講排場,會出現鋪張浪費,現在文明消費、綠色消費成為主流。
「禮讓斑馬線」成常態。在中山東路與文昌北路斑馬線處,一輛公交車緩緩駛來,從外地來貴陽旅遊的陳崢見狀,立即停下,準備讓車先行,但公交車師傅卻停下車,揮手示意他先過馬路,讓他的心瞬間暖了很多。
如今在貴陽,「禮讓斑馬線」已成為市民的自覺行動。
排隊候車主動讓座成風氣。在貴陽市郵電大樓公交站,218路始發站都有很多乘客自覺排隊,車來後大家依次刷卡上車,整齊有序。在延安西路209路公交站、遵義路65路公交站……在貴陽,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
「老人家,您坐這。」在貴陽市的公交車上、地鐵上,看到有老人,總會有人說出這句溫暖的話,隨後一句「謝謝」和「不客氣」,車廂文明可見一斑。
文明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伴隨貴陽市全方位發展,400多萬貴陽人正齊心託起這座城市的「文明夢」。
來源丨貴陽日報
編輯丨吳藝舟
編審丨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