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關於神的知識,變成對神的認識?| 《認識神》第一章

2021-02-08 崇文門堂西羅亞青年團契

親愛的弟兄姊妹,主內平安!從2月23日開始,本公眾號將連載神學家詹姆斯· 巴刻(James Innell Packer)的著作《認識神》。願神藉著巴刻的文字,來給弟兄姊妹帶來屬靈的澆灌。今天的內容是本書的序言和第一章。

附本書作者簡介:詹姆斯· 巴刻(或譯佔士·巴刻,簡稱巴刻,James Innell Packer,簡稱 J. I. Packer,1926年-),著名基督教神學家。 主要作品有《認識神》《基督徒須知》《字裡藏真》《活在聖靈中》《生命的重整》《傳福音與神的主權》。

原著序

  正如小丑們不自量力,渴想串演《漢姆雷德》(Hamlet);我也一直想有系統的寫一本關於神的書。然而,這一本卻不如理想。它的厚度或許令人以為我在嘗試寫那麼一本書,但任何人若那麼想,必會失望。充其量,它只是一串珠子:一連串大題目的小研究,大部份在《福音雜誌》 ( Evangelical Magazine)上最先發表。它們原本是零散的信息,現在匯集成書,因為它們好像都融合成一個信息:關於神和我們的生活,書中題材的取捨和處理方法是符合實際目的。

  在《基督教神學序言》( A Preface to Christian Theology)一書中,約翰·麥基(john Mackay)把兩種對基督教事物不同的態度,作了個比喻:有些人坐在西班牙式房子的高高露臺上,瀏覽下面過路的旅客。「臺上人」可以聽見旅客的談話,也可以和他們聊天。他們或批評旅客走路的姿態,或討論道路的問題,諸如道路怎麼會存在?它通到那裡去?沿途在不同地方會看見什麼?……等等。但他們始終是旁觀者;他們的問題只是理論而已。相反,旅客們面對的問題,雖然也有理論的成份,大致上卻很實際—— 「往那裡去」和「如何上路」的問題,不但需要明白了解,還要抉擇和行動。臺上人和旅客們或許忖思相同事物,他們的問題卻不同。因此(舉例說)若談到邪惡,臺上人的問題是:在神的主權和恩慈中,如何在理論上解釋罪惡的存在?旅客們的問題卻是如何駕馭邪惡,使惡變善?又再舉例:若談到罪惡,臺上人就問:種族的罪惡和個人的敗壞是否真有其事?至於旅客們,既從自己裡面認識罪,就問:有得救的盼望嗎?或以「神性」( Godhead)為例;臺上人間神怎麼會有三位?三位如何成為一體?成為一體的三位又如何有位格?旅客們卻想知道:如何好好的尊崇、敬愛、以及信靠那位已合力把他們從罪惡帶進榮耀的三一神。例子不勝枚舉。本書是為旅客們而寫的,所針對的也是旅客的問題。

  寫本書的信念是:對神無知——無知於他的作為和與他相交的方法——是今天大多數教會的軟弱的根由。這種情形,似乎由兩種不幸的趨勢造成:

  第一:基督徒的思想己順從了現代精神——這種精神是產生人類偉大的思想,而只容納有關神的渺小思想。現代人應付神的方法,若不乾脆否定他,也敬而遠之;可笑的是,現代基督徒忙著在不敬虔的世界中維持宗教活動,到頭來也把神拒於千裡之外。明眼人有見及此,倒想從教會中引退,不屑同流合汙,寧可自行尋求神。這也不能全怪他們,因為教會中人既把望遠鏡倒轉來看神,以致把神看成侏儒,自己也就不過是侏儒基督徒;明眼人很自然不會就此滿足。再者,對現代人來說,有關死亡、永恆、審判、靈魂之偉大、今生的抉擇有永存的效果等思想,都屬無稽;可悲的是,基督教會不但沒有大聲疾呼,提醒世界所遺忘的事,竟一同把這些事不了了之。對基督徒生活來說,推崇現代精神,無疑等於自殺。

  第二:基督徒思想己給現代懷疑主義迷惑了。三個多世紀以來,文藝復興中自然主義的酵母,在西方思想中如癌蔓延。十七世紀的亞米紉斯學者( APminians)和自然神論者( Deists),和十六世紀的蘇西尼學者( Socinians)一樣,都否定改革派神學所說的:神若非直接的就是完全的控制他的宇宙;一直以來,人都用神學、哲學和科學去維護上述否定。結果,聖經和基督教歷史上很多劃時代的事件,都猛受炮火圍攻。信仰的基要事實,備受質疑。神在西乃山與以色列相遇嗎?耶穌不過是一個很屬靈的人嗎?福音書的神跡真發生過嗎?福音書中的耶穌大致上豈非構想的人物嗎?——諸如此類。還有,對屬天啟示( divine revelation)和基督徒的始源( Christian origins)兩事的懷疑,也繁衍了更廣泛的懷疑,而摒棄真理統一的觀念,隨之摒棄人類知識統一的希望。因此,現在普遍的假定是:我的宗教感悟,與我對身外事物的科學知識無關,因為神並不在世界的「那邊」,只在思維「裡面」。在第二世紀諾斯底神智學( Gnostic theosophy)曾想鯨看基督教,目前刻劃時代的是對神的懷疑和混淆,比什麼都更糟!

  今天常有人說,神學比從前更堅牢;從學術上的專門知識和出版書籍的質量來看,這或許是真的。但在教會持守福音的真實性這基本工作上,神學長久以來卻十分脆弱而彆扭。九十年前,司布真( C.H.Spurgeon)目覬涅信會人士對聖經、救臏和人類命運等教義立場搖幌,就以「走下坡」去形容其危機。他今天若觀察基督教對神的觀念,我想他或會呼之曰 "突然下降"吧!

  「你們當站在路上察看,訪問古道,那是善道,便行在其間。這樣,你們心裡必得安息。」(耶六1 6)這也是本書發出的邀請。除非間接地,本書並不批判新路,而是直接重提古道,因為善道終究是善道。我不要求讀者以為我已透撤知道書中所說的。魯益師( C.S.Lewis )曾說:「像我這樣想像力遠勝於服從力的人,應受公平的懲罰;我們往往幻想一些超乎實際所能攀及的情景。如果把幻想的描述出來,就會使別人和自己相信已臻此境」——那是自欺欺人(參魯氏著《四愛》(The Four Loves)一書第一二八頁。泉源出版社出版)。所有培靈書刊的讀者和作者,若能斟酌魯氏的話,必大有裨益。然而,『我們既有信心,正如經上記著說,「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我們也信,所以也說話。』(林後四1 3)——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任何人,正如我在默想字裡行間時有所得著,這勞苦就大有價值。  

原著者巴刻(J.I. Packer)序於
一九七二年七月
布裡斯託三一學院( Trinity College, Bristol)

第一章 認識神

一.
  一八五五年一月七日,修特瓦(Southwark)新公園街禮拜堂( New Park Street Chapel)的牧師在早堂崇拜講道時開始說:
  「有人說,『研究人類的正確對象是人』。我不反對這種說法,但我相信研究神的選民的正確對象是神,這同樣是對的;研究基督徒的正確對象是神。最能吸引神的兒女,最崇高的科學,最偉大的揣測,最磅礴的哲理,就是他所稱為偉大的父神的名字、本性、位格、工作、作為,和存在。

  默想神,總有一些很能提升思維的東西。這題材何等巨大,使我們的思維都在其浩瀚中消失;又何等湛深,使我們的自尊被它的無限淹沒了。我們可以捉摸苦思其他事物,從而感到某種自足,私底下覺得 『看我多聰明』。但當我們面對這偉大科學,發現我們的鉛錘線竟測不著它的深度,我們如鷹的眼竟不能窺其高聳,我們就慶然而返,以為人都不是聰明,都是野驢生的笨駒,因而沉重的承認:『我不過屬於昨日,什麼也不懂。』沒有其他比關於神的思想更能降卑人的思想了……

  然而,這題材能降年人的思想,卻也能擴大它。常常思想神的人,比那些在這狹窄的地球上勞碌終日的人,有更廣闊的思想。……擴闊心靈的最佳研究:是有關基督和他釘十字架的科學,及認識榮耀的三位一體的神。沒有別的像敬虔、熱切、持久的去研究神這偉大的題材一般,更能廣闊人的知識。

  在降卑與擴大之餘,這題材卓著的功效是安慰。哦,默想基督的時候,什麼傷口都得到一貼良藥;忖思父神,每種憂傷都平靜下來;聖靈的潛移默化,治癒每顆痛瘡。要消除憂傷嗎?要俺沒困累嗎?去吧!跳進神的最深洋海;在他的無限中消失吧!你就好象在安樂椅憩息後站起來,重新充滿活力。除虔敬默想神之外,我不知道別的法能如此安慰心靈,能如此平靜憂傷和苦痛的怒濤,能如此止息試煉的狂風。今晨,我邀請你思考這題目…… 」

  這些話正如一世紀多前司布真(C.H.Spungeon)所說的(信不信由你,那時他只有二十歲),至今仍然是真理。借用這段話來為以下有關神的本性和位格的研究作序言,最適合不過了。

二.
  「且慢!」有人會說:「真的必須繼續研究下去嗎?誰都知道,司布真時代的人,對神學很有興趣,我卻覺得沉悶乏味。為什麼今天要人花時間研究你所提的呢?無論怎樣,平信徒豈非可以不理嗎?這到底是一九七五年,不是一八五五年!」

  問得好!理由嘛,我想倒很充足。問者顯然假定:研究神的本性和位格,對生活將會不切實際、無關重要。然而,事實上它卻是任何人所能從事最實際的追尋。要活出我們的生活,認識神是極重要的。譬如說,用飛機把一個亞瑪遜河的土人送到倫敦,一聲不響留他在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他不懂英文,也不認識英國,讓他自生自滅,豈不殘忍?同樣,我們若要生存在世上,竟不認識那位擁有並管理這世界的神,對自己也很殘忍。對不認識神的人來說,這世界就變成一個陌生、瘋狂、痛苦的地方,活在其中也成為令人失望、可怕的事情。忽略研究神,你就註定要蒙上眼睛走人生的道路,踉蹌碰壁,毫無方向,全然不認識周圍的環境。這樣,你可白費一生,失去靈魂。 

  因此,一旦認識研究神的價值,就可以起步了。但從何開始呢?顯然,只能從我們的所在地開始。那是說,在風暴中出發,因為今天有關神的教義是個風暴中心。所謂「神的辯論」,和它那些聳人聽聞的口號——「除掉我們神的形象」,「神死了」,「信條可唱不可說」——有如楚歌四起。有人說,基督徒歷代以來的 「神談」(God talk),不外是比較講究的無稽之談。關於神的知識,嚴格說是一片空言。自認有此知識的各樣教訓,如「加爾文主義」(Calvinism),「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抗議宗學院派」(Protestant scholasticism),「舊正統派」(old orthodoxy),都被當作不合時代。怎麼辦呢?如果要等到風暴過後才出發,恐怕永無效程之日。以下是我的建議。還記得本仁約翰的天路客嗎?當他剛要起程,而妻子和兒女叫他回去的時候,他『手掩著耳朵,邊走邊喊:生命,生命,永遠的生命!』對於那些告訴你說,沒有方法去認識神的人,我也請你暫時充耳不聞,然後跟我來看看吧。甜餅的味道如何,到底要嘗過才能知道。任何一個人,走著前人走過的路,即使聽到旁觀者彼此說「此路不通」,也不必太憂慮了。

  有風暴也好,無風暴也好,我們要起程了。但怎樣計劃航程呢?

  基督徒有五個基本真理,五個認識神的基本原則,將自始至終決定我們的航程。它們是:
  —、神已向人說話,聖經就是他向我們所說的話,使我們有得救的智慧。
  二、神是它的世界的主宰和君王;他為了自己的榮耀統管一切,在一切所作所為上彰顯他的完美,使人和天使得以敬拜他、尊崇他。
  三、神是救主,他至高的大愛,藉著主耶穌基督運行,拯救信他的人脫離罪的咎責和權勢,認養他們成為他的兒子,並向他們施恩賜福。
  四、神是三位一體;神有三個位格:聖父、聖子、聖靈。救恩的工作乃由三者一起合作,聖父定意救贖,聖子完成救贖,聖靈應用救贖。
  五、敬虔的意義,乃指以信靠和順服、信心和崇拜、禱告和頌讚、獻身和事奉去回應神的啟示。生命必須在神話語的亮光中顯明並活出來。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真宗教。
  在這些普遍而基要的真理的亮光中,現在要詳細查考聖經如何論及上面所提及神的本性和位格。我們好像是旅客,遠遠看見巍峨高山,繞了一周,看到這山如何搶盡鏡頭及決定四周鄉野的形勢,現在就直往高山前進,要攀登頂峰。

三.
  登山會牽涉些什麼?我們將思想什麼主題?
  我們將討論神的神性——那些使神與人不同,使創造者與被造者迥異遠隔的各種神性特質,例如他的自存、無限、永恆、不變。也要討論神的權能:他的大能、無所不知、無所不在。也討論神的完全,他用言語和作為彰顯他的道德性一一他的聖潔、慈愛和憐憫、可靠、信貸、恩慈、忍耐、公義。也要看看什麼使他喜悅,什麼得罪他,什麼惹動他的忿怒,什麼給他滿足和喜樂。

  很多人對這些主題都不太熟識。但對神的子民來說,以常不是如此。曾幾何時,所謂神的屬性(God’s attributes)是十分重要,被列入要理問答(catechism)裡,在教會中教導小孩子,連成年人也要他們知道。因此,在惠斯敏特短篇信仰問答( 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中第四條問題「神是什麼?」,其答案如下:「神是靈,在他的存在、智慧、能力、聖潔、公義、美善和誠實中,乃是無限、永恆、不變。」這句話,偉大的賀智(Charles Hodge)譽之為 「可能是出於人的手筆、對神的最佳定義」。可是,今天很少小孩子受過惠斯敏特短篇信仰問答的教育,現代的信徒,也難得像查諾克(Charlock)在一六八二年所發表《論神的存在和屬性》(Discourses on the Existence and Attributes of God)那樣泛論神性的講章。很少人能讀到關於神性簡單而直接的著作,因為目前這種著作實如鳳毛麟角。因此可以想像,探討上述各主題,必能提供一些嶄新的東西給我們思考,和很多新鮮的觀念給我們揣摩和消化。

四.
  因此,在登山之前,要先問自己一個很基本的問題——這實在是一個無論何時開始研讀神的聖言之前,必須自問的問題。這問題關乎研討的動機和目的。我們要問自己:我專心致意於這些事物,最終目的是什麼?我獲得關於神的知識之後,要如何處理它?必須面對的事實是:若只為追尋神學知識而追尋,必定身受其害。它會使我們驕傲自負。這題材本身的偉大,會衝昏我們的頭腦,使我們以為因為對這題目有興趣又能把握,就與其他基督徒不同,就鄙視那些在神學知識上看似粗淺貧乏的人,視他們為劣品貨色。正如保羅告訴自負的哥林多人說:「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若有人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按他所當知道的,他仍是不知道。」(林前八1,2)以獲得神學知識本身為目的,或研讀聖經只為知道一切答案,而沒有更崇高的動機,都可算是達到自滿自足、自欺自騙的直接途徑。我們要保守心志,求神免除我們這種態度。前面說過,缺乏教義上的知識,靈命就不健康;但同樣真確的是,用錯誤的目的去尋求知識,用錯誤的標準去衡量它,靈命也不健康。這樣。教義的研究真能危害屬靈生命,而今天,我們要和古代的哥林多人一樣,在此儆醒自守。

  但有人會說,每一個重生的人,豈不都自然愛慕神效示的真理,渴望盡力多知道它嗎?且看詩篇—一九篇吧——「求你將你的律例教訓我」,「求你開我的眼睛,使我者出你律法中的奇妙」,「我何等愛慕神的律法」,「你的言語,在我上膛何等甘美,在我口中比蜜更甜」,「求你賜我悟性,使我得知你的法度」(12,18,97,13,125節)。每個神的兒女,豈不要像詩人一般,渴望盡他所能學習認識天上的父親嗎?他「領受愛真理的心」(參帖後二10)豈不是以證明他已重生了嗎?他豈不應儘量滿足神所賜的渴慕嗎?

  這當然是對的。但你若再翻看詩篇—一九篇,就看到詩人認識神的熱忱是實際的,而非理論的。他最高的欲望,是要認識、享受神自己;他把關於神的知識,只當作達到目的的工具。他要明白神的真理,好讓他的心能回應它的真理,他的生活能與之相稱。請注意念開始幾節經文的重點:「行為完全,遵行耶和華律法的,這人便為有福,遵守他的法度,一心尋求他的,這人便為有福。……但願我行事堅定,得以遵守你的律例。」(l,2,5節)他對真理和正統信仰,對聖經的教訓和神學有興趣,但不以此為目的,卻以此為達到最終目的——生活和敬虔——的途徑。他最終的關切,是認識、事奉這位他要明白的、偉大的神。

  這也是我們必須的態度。研究神性的目的,必須是更知道神自己。我們所關心的,應該是擴大對神的認識,不只宥於關於神屬性的教義,而是擁有這些屬性的永活神。它既是研究的主題,也是我們研究的幫助,故他自己必須是研究的目的。研究神的時候,要尋求被引到神面前。神為此而賜下啟示,我們也必須為此運用啟示。

五.
  如何做到呢?如何把關於神的知識變成對神的認識呢?其中的規則是必須的,但很簡單:就是把所學習到關於神的每一項真理,變成在神面前默想的材料,進而向神禱告和頒贊。

  或許,我們稍為懂得禱告是怎麼一回事。但默想又是什麼?問得好!因今天默想是已失落的藝術,而基督徒對此無知,損失摻重!默想是人把他所知道關於神的作為、方法、目的和應許等不同事物,加以重溫、考慮、深思的活動。這是聖潔思想的行動,在神的面光中,在神的看顧下,藉神的幫助進行,藉此與神相交。它的目的是澄清人對神心理上和靈性上的想像,讓神的真理在人的心靈和意志上發揮最大而應有的影響力。它可說是一種自言自語一一講及關於神和自己;誠然,這往往是和自己爭辯,在疑惑和不信的迷霧中,找出一條通路,以致能燦然明白神的權能和恩典。每當我們默想神的偉大和榮耀、自己的渺小和慚穢,總是使我們謙卑;又當我們默想神在主耶穌基督身上所彰顯無限豐富的慈憐,又總是激勵、堅固我們——「安慰」我們(「安慰」,要照著聖經自古所用強烈的義去解釋)。這幾點,就是本書開始所引用司布真一席話所強調的,且都是真的。我們越深入這又被降卑又被升高的經驗,對神的知識也越增長,連平安、力量、和喜樂也隨之遞增。因此,求神幫助我們,能如此連用關於它的知識,以致人真能「認識主」。

  問題討論:
  1.當別人說「找不到一條認識神的道路」,作者告訴我們應存的態度是什麼?
  2.我們研究神性的最終目的應該是什麼?為什麼只為尋求而尋求的神學知識,使我們「反而受害」?
  3.為什麼詩篇—一九篇的作者要認識神?本章第四大段對你進行研究的動機有何幫助?
  4.我們如何能把關於神的知識變成對神的認識?默想是什麼?你對作者所描述的默想有何回應?

相關焦點

  • 認識神 | 第十四章 神是審判者
    但我要強調,關於神審判的教義,特別是末後審判,我們不可把它當作妖怪來嚇唬人,使人只有外表的「正義」。它對不信神的人的確有阻嚇的作用;但它的要義是啟示神的道德性格,帶給人生道德的意義。正如李昂莫瑞士(Leon Morris)所說:「最後審判的教義強調人要向神負責,並肯定公義最後必勝過現已成為人生一部分的一切罪惡。
  • 認識神 | 第十一章 你的話是真理
    第十一章   你的話是真理一、草必枯乾,花必凋殘,惟有我們神的話,必永遠立定。(賽 四十8)關於三位一體的耶和華,有兩件事實,聖經中每一段經文若沒有明說,也已蘊含了。第一是:神是王——宇宙的絕對君王,安排一切事情,籍一切發生的事完成他的旨意。
  • 認識神 第十一章 你話是真理
    第一是:神是王——寧宙的絕對君王,安排一切事情,籍一切發生的事完成他的旨意。第二是:他說話一一用話語說出他的旨意,使它成全。第一個神統管的主題,前面已論述了。現在要討論第二個主題:神的話語。事實上,研究第二個主題會促進了解第一個主題;因為神的主權如何使我們明白神和他與世界的關係,聖經所說關於他的話語,也同樣幫助我們明白他的主權。
  • 巴刻《認識神》十四章:神是審判者
    全本新約籠罩著將來宇宙性審判日的肯定性,以及因此引起的問題:罪人應如何趁有機 會與神和好?新約聖經前瞻「審判的日子」,「忿怒的日子」,「未來的忿怒」,並宣告神聖的救主耶穌是 神委任的審判者。「那審判的」站在門前(雅五 9), 「將要審判活人死人」(彼前四 5),「按著公義 審判的主」將賜保羅冠冕(提後四 8),他是主耶穌基督,「他是神所立定的,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徒 十 42)。
  • 巴刻《認識神》第十四章 :神是審判者(2)(音頻&文字)
    有關的經文包括:馬太福音七章13至27節,十章26至33節,十二章36至37節,十三章24至50節,二十二章1至14節,二十四章36節至二十五章46節;路加福音十三章23至30節,十六章19至31節,約翰福音五章22至30節。
  • 呂沛淵 ▎認識神的旨意
    聖經明示「神的旨意」是一完美全備的計劃(弗一11;徒廿27)。因為神是全知全智、全善全能的,神對萬事的預定安排,不同於世人的知識有限短視(需要分段計劃逐期調整),乃是按照神自有永有的整體全盤計劃,在神學上稱之為「神的元旨 the Decree of God」。
  • 神的子民,經歷神認識神順服神(語音)
    人在神面前最無知的事是不認識神的性情,儘管他承認有神,但並不等於他就是認識神的性情。        祂是神,人經常將神當作人來看。            因為這樣,所以人無法建立對神敬畏的心。            在神面前放肆,惹動神的怒氣。
  • 認識「神的愛」!
    認識「神的愛」!整個的因信稱義都坐落在愛的基礎上,如果沒有神的愛,一切都是枉然。什麼是「愛」?什麼是「神的愛」?神為什麼要人愛祂?神為什麼要人彼此相愛?神是沒有缺乏的,那為什麼在律法中,神命令人要盡心、盡性、盡意的愛他?
  • 神建造的異象 第十三章 在新約中神的建造
    我們已經看見神的建造如何逐步繼續的擴大。神的建造開始於一個小的帳棚和祭壇,但終極的顯出乃是一座大城,就是一個立方的建造─新耶路撒冷。新耶路撒冷稱為神的帳幕與人同在。在啟示錄二十一章,使徒約翰說,「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與人同在,祂要與人同住。」(2~3)「住」的原文是「帳幕」這名詞的動詞形式。神要「支搭帳幕」與我們同在。
  • 何西阿書5-8:認識神比獻祭更討神喜悅
    何西阿書5-8章何西阿書 6章6 節我喜愛良善,不喜愛祭祀;喜愛認識神,勝於燔祭。領袖的敗壞導致百姓走迷,因而全部都要接受神的審判。對我們信徒而言,可以看到,即使牧者或導師沒有按著神的旨意帶領,我們也不能盲目跟隨,因為我們在審判時,不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別人。最近有個朋友去到某間教會,其負責人教導他們說方言,當中有人被自稱「狐仙」的靈所附。負責人稱,聖靈也會借著一些不同的靈向人說話。
  • 神的威嚴
    要說明這一點,看看創世記頭幾章就夠了。聖經故事一開始,神籍著屬天默示的智慧,用故事式敘述,使我們深深認識一個「雙胞胎真理」:聖經介紹我們認識的神是既有位格又有威嚴的。聖經沒有別的地方用更生動的字句描寫神位格的性情。他自言自語的說:「我們要…」(創一26)他把動物帶到亞當面前,看看亞當怎樣為動物命名(二19)。他在園中行走,呼叫亞當(三8等節)。
  • 基督《要從心裡接受並真正認識神》
    經文: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 神, 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或譯:陰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競、詭詐、毒恨;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 神的(或譯:被 神所憎惡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他們雖知道 神判定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然而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
  • 神不是盼望沒有的人變成有,神乃是盼望貧窮的人變成豐富!
    神不是盼望沒有的人變成有,神乃是盼望貧窮的人變成豐富!「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神不是盼望沒有的人變成有,神乃是盼望貧窮的人變成豐富。我聽過和受恩姊妹和史百克弟兄所講的,他們真是豐富。這三、四年來,害我們的是淺的經歷,是初步的經歷,攔阻了我們到深的經歷裡去。老底嘉教會對自己光景的認識,與神所說的正好相反。如果你真的富有,那你應該喜樂。但是可憐,你並不像有的人。在屬靈的事上,瞎眼的人不知道自己貧窮,眼睛被開啟的人就知道自己真的沒有什麼。
  • 【九點晚禱】認識全能的神,不要停留與神的關係
    我從前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顯現為全能的神;至於我名耶和華,他們未曾知道。」耶和華我們的神,我們時時思想你的恩典,同時時時稱頌你的名,我們因思念你的恩典便充滿喜樂,我們因存記你的話語,便有方向和盼望。從前我們所有不過就是死亡和罪惡,但今天我們所享福樂卻是來愛我們的神。
  • 從黑暗到光明系列2:認識神才能尋求神(附加語音和文字)
    各位,我們心裏面之所以有這樣思念永遠的心,是因為我們是從永遠的神那裡來的。絕對不會因為短暫的世界能使我們滿足的。 各位,看一下聖經創世記1章2節裡說【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在這裡說的「地」就是指我們人。這就是說沒有神的人心裡就是這樣的。沒有神的人裡面必定有三點:第一是混沌;第二是空虛;第三是黑暗。各位,心裏面沒有混沌嗎?
  • 加爾文要義 無知和邪惡毀壞了對神的認識
    有人也許是在迷信中變為虛妄的,有些人卻是存心作惡,反抗上帝;結果他們都從對上帝的真知識中墮落了,在世上真敬虔則蕩然無存。我說有人因錯誤而陷於迷信,並非暗示說,他們的罪債可因無知而得蒙饒恕,因為他們的盲目常與他們的驕傲,虛榮、和頑梗相聯結。可憐的人在尋求上帝之時,並不照他們所當行的,在自己之上尋求他,卻依照肉體的愚妄,舍觀察應循的正道,以虛空好奇的推測來判斷上帝,他們的驕傲和虛榮就在此表露了。
  • 讀經默想:當真實認識「神的旨意高過人的旨意」
    我們對神的認識是怎樣的?可能很多時候,我們雖然在信仰,但可能我們對神的認識也是從自我的理解出發:我認識神是這樣的,我認識神是那樣的……信仰並不是「自認為」,在屬天的裡面還有很多我們不認識的領域。我們需要真實地來認識神。如何認識神?從神的話語來認識祂。
  • 【靈程真言】認識神:是犧牲?亦或恩福?
    作者:林真兒 播音:林真兒今日讀經:申命記24-28默想經文:申28:9–14你若謹守耶和華你神的誡命,遵行他的道,他必照著向你所起的誓,立你作為自己的聖民。天下萬民見你歸在耶和華的名下,就要懼怕你。你若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誡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謹守遵行,不偏左右,也不隨從侍奉別神,耶和華就必使你作首不作尾,但居上不居下。最近認識了一些正在宣教工場的神的僕人,敬仰、讚嘆他們為主完全擺上的心志,向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種族,用完全不同的語言,在地圖上都找不到的未得之地,忠心服事,沒有保留!
  • 會幕是神的啟示,四福音書是神的影像
    會幕第一講《會幕的概況》 我研究會幕的時候心想:「就像神呼召摩西到西奈山啟示給他天上的會幕模型並讓他建造一樣,神也呼召每一個世人,並讓他在心靈的大地上建造一所會幕啊。」我想,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有義務了解會幕並在心裡擁有一所會幕。
  • 認識你真好:靠人,不如靠神
    雨澤:沒錯,但是就像剛剛牧心所講的,其實關於2021依然還有很多的未知,包括在疫情之前其實每一天我們都是未知的,但是因為疫情反而讓我們更加對未知有切膚的體會,我相信其實在2019年的時候大家對於2020是充滿期待的。牧心:是。雨澤:沒有一個人會想到2020年會過得如此的蹉跎,甚至我們說這樣的蹉跎會一直下去,然而我們知道的是誰在掌管明天。非常感謝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