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以3136.42億元總量及16.8%增速高居全省首位
2016年,廣東各地市的錢袋子收入如何?記者梳理廣東各地市近期相繼披露的2016年預算執行情況發現,相較於2015年,2016全省16個地市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放緩,其中6市同比負增長。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指小口徑財政收入,包括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是一個城市財力的主要組成部分。專家指出,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和增速的變化,實質反映著地方經濟體量、經濟活力與增長質量的變化,通常收入規模和增速越高,經濟體量越大,經濟更有活力。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廣東各地市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差距頗大,珠三角九市是粵東西北十二市總和的近7倍,而深圳一地則超過了省內18市之和。
記者梳理全省20個地市數據發現,有13個市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非稅收入佔比高於30%,其中4個高於40%。而由於2016年實施減稅降費改革,多項行政事業性收費實行減免,廣東多個地市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出現負增長,且降幅明顯。
15市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正增長
2016年,廣東全省GDP增速最低的是肇慶,全年僅增長5%,比2016年目標值低了3.5個百分點。而2016年肇慶市預算執行數據顯示,肇慶市2016年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91.7億元,比2015年同比減少34.6%,降幅全省最大。
肇慶市有關預算報告指出,2016年剔除化解超常規收入和「營改增」、免徵涉企收費政策性減收因素後,肇慶市2016年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增長1.33%,但非稅收入佔比從上年的48.92%大幅下降到30.5%,財政收入質量在全省的排名從第21位大幅躍升到第6位。
在今年1月召開的肇慶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肇慶市財政局局長劉慶良在所作的報告中坦言,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營改增」政策性減收和歷史積累的收入結構性問題影響,肇慶市財政增收面臨很大壓力,增長持續低迷乏力。
縱觀2016年廣東全省21個地市,不獨肇慶的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出現負增長。2015年,全省僅汕尾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負增長,2016年肇慶、陽江、清遠、湛江、潮州、揭陽6市同比負增長,降幅依次為34.6%、11.4%、7.8%、4.9%、3.8%、3.2%。
除此之外的廣東其餘15個地市,2016年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實現正增長,但增速差距頗大。增速最高的是深圳,同比增長16.8%;最低的是雲浮,同比增長0.3%。汕尾、珠海、佛山、惠州4市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分別為13.8%、12.4%、12.3%和10.05%。
整體而言,相較於2015年,2016年全省16個地市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放緩。除了外在的經濟下行壓力,也與減稅降費改革有關。去年開始,各地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後又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改革,在減輕企業運營成本的同時,地方財政收入也相應減少。
深圳一個頂18,收入「富可敵省」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形勢下,深圳市財政收入2016年表現搶眼。數據顯示,2016年深圳市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突破3000億元大關,達3136.42億元,同比增長16.8%,不論是總量還是增速都高居省內首位。
2016年廣東省除廣州、深圳、珠海之外的18個地市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之和才3092.25億元,而深圳一地就超過省內18市之和。深圳從2010年突破1000億元到2014年突破2000億元用了四年時間,再到2016年突破3000億元僅用兩年時間,位居國內各大城市第三,僅低於上海(6406.13億元)、北京(5081.3億元)。
數據還顯示,2016年來源於深圳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7901億元,比2015年增長9.1%,增速自2014年以來連續三年位居前列。據統計,深圳以全國約萬分之二的國土面積、不到千分之一的人口,貢獻了全國近5%和全省31%的收入份額,對全國地方級和全省收入增長的貢獻分別達8.2%和39.4%。
深圳市財政委員會主任湯暑葵在今年1月所作的預算報告稱,深圳「收入規模穩步攀升,已具備與經濟大省相當的體量」。深圳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大,與財政結構有一定關係,因為深圳是計劃單列市,在稅收方面直接與中央分成,不上繳所在省,但更與深圳經濟有質量的穩定增長有關。
2016年深圳第三產業稅收佔比突破七成,新興產業稅收快速增長,去年頭11個月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四大未來產業稅收實現1631.4億元,增長21.9%。這凸顯深圳產業升級成果明顯,高成長性企業集聚發展,使得經濟稅收增長後勁足、潛力大。
而反過來,「深圳又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導向、引領作用,通過財政政策加大穩增長調結構的投入力度,促進產業結構加快轉型升級,夯實了財政收入增長基礎。」2016年,深圳僅市本級扶持產業經濟發展資金即實現317億元,增長59.4%。
非稅收入就是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除了稅收以外的其他收入,主要來自各種專項收入、行政性收費、罰沒收入以及國有資本經營收入等。一般而言,在相對規範的稅收體系中,非稅收入佔比過高或增長過快都被認為是財政增長「不健康」的表現。
2016年,廣東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關口,完成額達10390.33億元,同比增長10.3%。其中,非稅收入完成2291.7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22.06%,同比增長7.6%,低於稅收收入增速(11.1%)。
記者梳理數據就發現,除江門市外,其餘20個地市披露的預算執行情況均列出稅收收入和非稅收入佔比情況。分地市來看,除東莞、珠海、深圳三市外,其餘17市非稅收入佔比均高於全省。
數據顯示,各地市地方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非稅收入佔比最高的是雲浮,達42.35%;最低的是深圳,為20.63%。整體而言,經濟越不發達的地區,非稅收入佔比越高,像全省非稅收入佔比前五的地市,均為粵東西北地區。粵東西北非稅收入佔比達37.10%,高出珠三角地區14.23個百分點。
中山大學林江教授曾指出,財政支出是剛性的,在稅收拉動財政收入增長乏力的形勢下,非稅收入佔比過高意味著地方經濟不樂觀。「非稅收入佔財政收入超過20%,就應該引起政府重視。」林江說。
不過,記者注意到,因政府推行對企業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政策的影響,廣東多個地市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出現負增長。像廣州推行普遍性降費, 減免52項行政事業性收費,2016年行政事業性收費僅為25.78億元,比2015年的42.05億元同比減少了38.69%。 (金羊網記者 陳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