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錦繡計劃」再賦能!「網際網路+」助力婦女繡出富裕~

2020-12-27 女性之聲

為決戰脫貧攻堅,2013年,貴州省提出發展民族特色服裝產業的思路,推出了「錦繡計劃」。

項目啟動以來,貴州省婦聯發起成立了貴州省婦女手工協會。貴州省婦聯、省科技廳出資300萬元設立「貴州省婦女創新創業合作基金」,共實施項目46項,支持蠟染防脫色技術、刺繡技法融合創新研究等,轉化推廣科技成果三十多項。實施婦女手工扶貧行動,在臺江、三都、冊亨、織金、松桃、鎮寧、榕江、丹寨建立8個省級「錦繡計劃巧手脫貧示範縣」,全省建成千餘個巧手脫貧基地,1354家婦女特色手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

「錦繡計劃」曾連續三年列入貴州省政府十件民生實事項目,全省婦女特色手工產業產值達60億元。全省從事特色手工產業及輔助行業的婦女近50萬人。

由全國婦聯牽線,貴州省婦聯和阿里巴巴合作,運用高德地圖來實施點亮貴州錦繡計劃行動,把「錦繡計劃」的文創企業體驗中心、合作社等免費接入高德地圖。今後,加V認證到達貴州的客人,通過高德輸入「錦繡計劃」這幾個字,就可以找到貴州全省的企業、合作社、體驗中心等。通過免費入駐高德地圖,展示企業的品牌形象。

另外,貴州省婦聯與阿里巴巴的本地生活口碑平臺合作,把一些做得好的龍頭企業的體驗服務上線到口碑平臺,大家就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網際網路,很快找到企業、基地,享受錦繡計劃的服務,為企業找到更大的市場,擴大產品銷售。

擁抱數字經濟,用「網際網路+」來服務錦繡計劃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貴州省婦聯還會加大力度繼續推進,讓錦繡計劃發揮更好的作用。

直播現場

錦繡計劃在為婦女帶來就業和經濟收益的同時,也提升了繡娘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蔡群、王菁、石麗平、宋水仙、楊昌芹、韋祖英等繡娘先後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顧蘭花獲全省脫貧攻堅優秀黨組織書記表彰,陸婷、楊勝嬌獲全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表彰,她們身上集中展現了貴州繡娘新時代風採。

實踐證明,錦繡計劃已經成為政府牽頭跨部門聯動的民心工程、提高婦女經濟社會地位的發展工程、傳承民族民間技藝的文化工程、助推家庭脫貧的小康工程。

來源/動靜貴州

編輯/全國婦聯網信中心 牛芳麗

相關焦點

  • 全國三八紅旗手張義瓊:「染」出富裕美好生活
    進而,公司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研發出了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2015年,張義瓊創辦了貴州亙藍母圖民族布藝蠟染開發有限公司,「亙」是久遠的意思,「藍」代表蠟染,「母」可以理解成母親的傳承。「我相信代際傳承的不應該是貧困,而是愛與技能。」她說。
  • 夙興夜寐只為助力貧困婦女增收脫貧
    「彝心彝意·愛購涼山」助力脫貧攻堅愛心行動工作開展情況。在布拖縣調研時,雪蕾副主席參加了依撒社區第一期彝繡培訓開班儀式,會上她指出今年以來,受新冠狀肺炎疫情和照顧家庭等因素影響,全州1492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8萬多名貧困婦女外出務工比較困難,要實現總書記提出的「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現富」目標,還有很多困難和問題。
  • 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張鴻傑)「我們水族婦女活得越來越精彩了,以前都是女人在家做飯,現在變成忙的時候男人做飯了。」5月20日晚,剛下榻全國兩會指定酒店的宋水仙激動地在電話中和記者分享著她的喜悅。作為唯一的水族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民族服飾、背帶、繡片……去貴州美術館感受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貴陽頭條訊 6月13日下午,由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貴州省文化館和貴州省美術館共同主辦的「鄉野遺存的繡美藝術——貴州省文化館藏品展本次展覽,主要展出了貴州省文化館收藏的各少數民族刺繡服飾、背帶、繡片、工具、剪紙等作品,以及省文化館多年來藏品檔案文獻等共70餘件精美藏品。此次展覽,重點放在展覽的文獻性、敘述性,以及每一張繡片背後的故事性上。
  • 貴州省婦聯:建設溫暖娘家 助力圓夢家園
    作為婦女群眾的「娘家人」,近年來貴州省婦聯聚力組織覆蓋「破難」,探索基層婦聯組織與社區網格化管理有效融合,搭建黨心連民心、農民變市民、貧窮走向富裕的追夢築夢橋梁,在安置點逐步推進「婦女之家」全覆蓋,切實幫助搬遷婦女和家庭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 黔南州第四屆婦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賽將於5月9日在都勻南沙洲舉行
    日前,記者從黔南州婦女聯合會了解到,主題為「巧手脫貧·錦繡圓夢」2018年黔南州第四屆婦女特色手工技能大賽將於
  • 潮繡:方寸之間的綺夢,一針一線繡出世間萬物
    潮水往復,潮流更迭,「百金之家,婦女不晝出,千金之家,婦女不步行,勤於女工,帛雖盈箱,不棄其治麻」,據《潮州市志》記載,乾隆時期潮州已有繡莊二十餘間,分布在城外西門的天地壇、布梳街和開元寺附近,「繡品出口至南洋群島等地。至鹹豐年間,潮繡品年出口值在1000萬元以上。」「潮州珠娘免落田,銀針繡出半年糧。」
  • 三都:「馬尾繡第一村」繡出水鄉新畫卷
    【民風民俗介紹】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古老而又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傳統手工製作技藝。主要材質為馬尾,其不但製作材料獨特,製作手法也是獨樹一幟,被人們譽為「刺繡中的活化石」、「流動的浮雕」,有極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 貴州雷山:非遺手工坊裡苗寨婦女創業掠影
    在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鎮龍塘村,走進剛新建的非遺手工坊,繡娘團隊負責人潘曉芬和繡娘滕小梅發自內心地感慨。眼前這座工坊,是由一棟廢舊老房子改建而來的。「選址之初,合作社和我們繡娘團內部經過多次討論,最終確定把合作社理事文遠勝家老房子作為手工坊新址。」
  • 智慧錦繡·藍染之藝 | 貴州省首屆藍染文化交流活動
    除了藍染能讓他們獲得美與儀式感之外,同時還具有療愈作用,在缺醫少藥的年代藍染服飾有效的減少了皮膚病的發生。在當地藍染服飾更是供不應求,八九月間在貴州村寨遊走你會發現很多戶人家門口都會有一口大缸用於打靛染布,所傳達的正是一種綠色健康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態度。
  • 戰貧記·第9期│貴州凱裡:苗繡「出圈」
    手裡這塊繡片,她已經繡了五天時間。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攝。 龍飛力鮮有走出苗寨的時候,她沒想到,自己十幾歲就從母親那裡學來的刺繡活兒,如今可以賣錢。 2015年,貴州省凱裡市制定了苗繡扶貧計劃,組織貧困村的婦女進行苗繡縫製並銷售。
  • 巧手「繡」出好日子――烏魯木齊縣哈薩克族婦女靠刺繡技藝幹出...
    12月14日,核算完上周末店裡繡品的盈利情況,烏魯木齊縣胡拉萊民族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哈提瑪·艾乃都又忙著打電話聯繫訂單。「我們的產品很受歡迎,咱們好好幹!」掛了電話,哈提瑪又抽空打開微信群,給在家做「繡活」的姐妹們匯報。
  • 李亞鶴:非遺水族馬尾繡「活化石」,盡在貴州三都
    李亞鶴:提到中國刺繡,和很多人一樣,我首先想到的也是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這「四大名繡」。但是當我走進貴州,開始了解貴州文化的時候,我才發現,貴州原來有這樣一種刺繡——水族馬尾繡,是至今現存最為古老的刺繡技藝,享有刺繡界「活化石」的美稱。
  • 貴州工投智造助力上百家企業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
    敢啃「硬骨頭」 勇做「攀登者」 ——貴州工投智造助力上百家企業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近日,「貴州中鋁智能生產決策項目」通過專家驗收。該公司為貴州輪胎、貴陽險峰、貴州華工、貴州中鋁等上百家製造業企業進行了智能化升級改造。「我們是2019年2月成立的一家地地道道的本土科技型企業,正用攀登者的精神,啃著一塊塊工業網際網路的『硬骨頭』。」貴州工投智造總經理張進說。
  • 涼山州彝繡師資培訓班開班 70餘名從業者「蓄能充電」
    涼山州彝繡師資培訓班開班 70餘名從業者「蓄能充電」 2020-11-10 1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甄嬛傳》到《延禧攻略》,感動我的是那段"錦繡"芳華
    我想,這些熱播的清宮劇不僅捧紅了後宮中的三千佳麗,也讓那段曾經為人所熟知的錦繡芳華再次綻放了生機,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繡,映入我們的眼帘。以針代筆,以線代墨,勾勒錦繡芳華作為滿繡第四代傳承人之一的劉雅梅,她為傳承和弘揚滿繡技藝所付出的努力是不能忽視的。劉雅梅的母親和祖母都是繡工,整日圍坐在桌前繡花,因此耳濡目染,劉雅梅迷上了滿繡。她經常為完成一件繡品,而深更半夜都沒入睡,第二天早上又早早地起來練繡工。夙興夜寐的勤練,讓她在13歲時,就能熟練地在衣服上繡出精緻的花。
  • 騰訊影業助力青蔥計劃 以「網際網路+」方式孵化人才
    要讓更多有才華的青年電影人有機會嶄露頭角,必須要有好的機制和平臺,同時也要有資金和資源的支持,而「青蔥計劃」就在做著這樣的事情。  騰訊影業助力「青蔥計劃」培養人才,扶持資金+「泛娛樂」資源雙向支持  「青蔥計劃」全稱為「CFDG中國青年電影導演扶持計劃」。
  • 華為耀星·領航計劃出海峰會北京站開啟 助力中國網際網路創新走向全球
    (原標題:華為耀星•領航計劃出海峰會北京站開啟 助力中國網際網路創新走向全球)
  • 宋水仙:「馬尾繡」現代化的領路人
    在宋水仙私人民族民間藏品展館,宋水仙與她的媳婦正在整理藏品,看著一件件年代久遠的馬尾繡作品,宋水仙回憶起了她與馬尾繡的不解之緣。她自小跟隨母親學習馬尾繡刺繡技藝,長大後又嫁到水族馬尾繡之鄉——板告村,受周邊環境的影響,她對馬尾繡的感情越來越深厚,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她立志一定要將馬尾繡好好傳承與發揚。
  • 新時代婦女扶貧減貧的中國經驗
    為了提高婦女脫貧致富的本領,當地婦聯、人社等部門採用「基地+繡娘+企業+市場」的模式,通過定期對繡娘進行培訓、收購繡品再加工並投入市場,幫助她們增加收入。圖為2019年10月18日,烏英苗寨婦女在培訓課上學習刺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