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核算完上周末店裡繡品的盈利情況,烏魯木齊縣胡拉萊民族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哈提瑪·艾乃都又忙著打電話聯繫訂單。
「我們的產品很受歡迎,咱們好好幹!」掛了電話,哈提瑪又抽空打開微信群,給在家做「繡活」的姐妹們匯報。
從最初養殖牛羊、四處打零工,到如今帶著村民在繡品行業裡淘金,43歲的哈薩克族婦女哈提瑪說,借著旅遊發展的東風,靠刺繡技藝幹出了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
精緻的駱駝擺件、特色圖案的毛氈錢包、靈巧的氈房首飾盒……在水西溝冰雪運動特色小鎮的手工藝品展館,哈提瑪和繡娘們琳琅滿目的刺繡作品,讓人愛不釋手。
「以前我們繡品不多,有一定的局限,也賣不上價錢。」哈提瑪說,現在的刺繡不僅要有傳統元素,更要與流行的時尚元素相結合。
哈薩克族刺繡是哈薩克族服飾中有代表性的裝飾工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在哈提瑪的兒時記憶裡,那時,除了服飾,家裡的羊毛氈、門帘、枕套等用品大多是手工製作而成的,村裡還有不少姐妹幫人刺繡。
「既然有手藝,我們為什麼不憑藉刺繡『繡』出好日子?」婚後和丈夫經營床上用品生意的哈提瑪注意到,無論是哪種床上用品都離不開刺繡,可那時候,刺繡應用到床上用品系列的不是太多,她想試試。
2016年,在多方支持下,參加過農民經紀人培訓的哈提瑪組建了專業合作社。
哈提瑪動員繡娘們參加各種刺繡培訓班;到內地學習刺繡針法、調色、構圖等新技藝……一邊提高繡品質量,一邊形成獨特風格,花樣、作品也多了起來。
「訂單要啥樣子,我們就做啥樣子。」哈提瑪說。
這幾年,隨著烏魯木齊縣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旅遊、特色種養殖等多項產業齊頭並進。哈提瑪嘗試「文化+旅遊」的模式,將刺繡技藝與旅遊產品結合,設計製作美觀大方的旅遊紀念品。
「做得越多,收入越多,平均每個月收入都能超過2500元。」合作社社員帕麗哈·合孜爾說,有技藝、有銷路,繡娘們創新花樣的熱情越來越高。
合作社日漸成熟,除了主營刺繡床上用品外,還增加了帽子、挎包、掛件等40餘種特色手工藝品。哈提瑪也常帶著繡品,到全國各地參加各類比賽和展銷活動。
「現在,合作社職業繡娘就有15名,一個月有2800元到4500元不等的收入。在烏魯木齊縣及各級婦聯的幫助下,目前合作社還在特色小鎮、天山大峽谷、大巴扎步行街等地設了門店攤位。」哈提瑪說。
如今,合作社不僅在疆內多個城市有經銷商,在蘇州、杭州等城市也有合作夥伴。
今年,受疫情影響,線下銷售一度比較低迷。合作社把產品銷售從線下做到線上,還增加了遮陽帽、帶繡花的絲巾等新產品,並針對遊客開展刺繡技藝體驗活動,不斷拓展銷路。
看著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手工刺繡產品,哈提瑪信心十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們也要抓好機會,設計出更多旅遊紀念品,更好地在旅遊產業中推廣文化內涵,帶領更多姐妹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哈提瑪說。
來源/烏魯木齊晚報
編輯/馬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