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繡」出好日子――烏魯木齊縣哈薩克族婦女靠刺繡技藝幹出...

2020-12-18 新疆女聲

12月14日,核算完上周末店裡繡品的盈利情況,烏魯木齊縣胡拉萊民族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哈提瑪·艾乃都又忙著打電話聯繫訂單。

「我們的產品很受歡迎,咱們好好幹!」掛了電話,哈提瑪又抽空打開微信群,給在家做「繡活」的姐妹們匯報。

從最初養殖牛羊、四處打零工,到如今帶著村民在繡品行業裡淘金,43歲的哈薩克族婦女哈提瑪說,借著旅遊發展的東風,靠刺繡技藝幹出了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

精緻的駱駝擺件、特色圖案的毛氈錢包、靈巧的氈房首飾盒……在水西溝冰雪運動特色小鎮的手工藝品展館,哈提瑪和繡娘們琳琅滿目的刺繡作品,讓人愛不釋手。

「以前我們繡品不多,有一定的局限,也賣不上價錢。」哈提瑪說,現在的刺繡不僅要有傳統元素,更要與流行的時尚元素相結合。

哈薩克族刺繡是哈薩克族服飾中有代表性的裝飾工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在哈提瑪的兒時記憶裡,那時,除了服飾,家裡的羊毛氈、門帘、枕套等用品大多是手工製作而成的,村裡還有不少姐妹幫人刺繡。

「既然有手藝,我們為什麼不憑藉刺繡『繡』出好日子?」婚後和丈夫經營床上用品生意的哈提瑪注意到,無論是哪種床上用品都離不開刺繡,可那時候,刺繡應用到床上用品系列的不是太多,她想試試。

2016年,在多方支持下,參加過農民經紀人培訓的哈提瑪組建了專業合作社。

哈提瑪動員繡娘們參加各種刺繡培訓班;到內地學習刺繡針法、調色、構圖等新技藝……一邊提高繡品質量,一邊形成獨特風格,花樣、作品也多了起來。

「訂單要啥樣子,我們就做啥樣子。」哈提瑪說。

這幾年,隨著烏魯木齊縣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旅遊、特色種養殖等多項產業齊頭並進。哈提瑪嘗試「文化+旅遊」的模式,將刺繡技藝與旅遊產品結合,設計製作美觀大方的旅遊紀念品。

「做得越多,收入越多,平均每個月收入都能超過2500元。」合作社社員帕麗哈·合孜爾說,有技藝、有銷路,繡娘們創新花樣的熱情越來越高。

合作社日漸成熟,除了主營刺繡床上用品外,還增加了帽子、挎包、掛件等40餘種特色手工藝品。哈提瑪也常帶著繡品,到全國各地參加各類比賽和展銷活動。

「現在,合作社職業繡娘就有15名,一個月有2800元到4500元不等的收入。在烏魯木齊縣及各級婦聯的幫助下,目前合作社還在特色小鎮、天山大峽谷、大巴扎步行街等地設了門店攤位。」哈提瑪說。

如今,合作社不僅在疆內多個城市有經銷商,在蘇州、杭州等城市也有合作夥伴。

今年,受疫情影響,線下銷售一度比較低迷。合作社把產品銷售從線下做到線上,還增加了遮陽帽、帶繡花的絲巾等新產品,並針對遊客開展刺繡技藝體驗活動,不斷拓展銷路。

看著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手工刺繡產品,哈提瑪信心十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們也要抓好機會,設計出更多旅遊紀念品,更好地在旅遊產業中推廣文化內涵,帶領更多姐妹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哈提瑪說。

來源/烏魯木齊晚報

編輯/馬晶

相關焦點

  • 慶陽香包繡制技藝傳承人劉蘭芳:巧手繡出幸福新生活
    作為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慶陽香包繡制技藝傳承人,20年來,劉蘭芳不僅建起了慶陽香包繡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帶領多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和生活困難的留守婦女走出貧困,讓更多人了解了慶陽香包、傳承了香包文化,還探索出了一條慶陽香包市場化的發展之路。 自幼,劉蘭芳就對香包刺繡情有獨鍾,對於配色、針法、描摹花樣等刺繡技藝有著獨到的領悟力。「在慶陽村莊裡,刺繡的風氣很濃。
  • 木孜拉·努依坦: 帶領姐妹「繡」前程
    □本報記者/帕熱扎提 蓋有軍6月21日,走進呼圖壁縣石梯子哈薩克族鄉白楊河村沙木哈爾民族手工藝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木孜拉·努依坦正帶著員工趕製烏魯木齊市一家客戶訂製的哈薩克族傳統服裝。在石梯子哈薩克族鄉婦女眼中,木孜拉是哈薩克族刺繡高手,也是婦女致富路上的領路人。
  • 可愛的一朵玫瑰花:哈薩克姑娘「繡」出精彩人生
    原標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哈薩克姑娘「繡」出精彩人生 哈薩克族情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曾經傳唱全國。在傳統的哈薩克族家庭,27歲的阿麗騰古麗·哈比這朵美麗的「玫瑰花」,早應嫁人生子,圍著鍋臺轉。
  • 巧手繡出端午荷包香
    紅、黃、綠、藍各色布料被心靈手巧的繡娘們放上香草,繡成動物、人物、花草等不同的造型,再搭配上顏色鮮豔的絲線,小巧的香包爭奇鬥豔、活靈活現。身穿七彩繡品的土族繡娘們,頭戴花粘帽,展示自己作品的同時,也在相互交流飛針走線的技巧,互助縣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裡整條展區瀰漫著淡淡的香草味。
  • 潮繡:方寸之間的綺夢,一針一線繡出世間萬物
    「針穿五色絨共線,繡出麟毛千萬般。」繡娘們纖細修長的巧手細捻著各種棉線,一針一線靈活起落,就可將絲絹紗巾繡綴世間萬物。繡藝精美細緻,構圖均衡飽滿,色彩富麗堂皇。「運用金線、銀線、絨線結合繡制……潮繡針法多樣,有轉針繡、過橋繡、打種籽繡等多達100多種。每一針法均具獨特製作效果,使得繡物惟妙惟肖。」技藝精湛、恢弘大氣,在作品中填充棉花,居然就可繡出了近乎淺浮雕的立體感覺。
  • 傳承刺繡藝術 繡出幸福人生
    在新疆鄯善縣闢展鎮喬克塔木村,今年60歲的民間刺繡藝人美麗克汗·買提尼牙孜被當地人親切的稱為「民間刺繡大師」。近年來,在她的帶動下,當地刺繡隊伍不斷壯大,產品遠銷全國各地。美麗克汗·麥提尼亞孜從8歲開始跟隨奶奶學習刺繡,44年的刻苦學習,她的刺繡技藝越來越精湛。
  • ...故事」以刺繡之名,繡出致富華章丨黎平縣永從鎮上寨村手工刺繡...
    我自己設計圖案,右手不行用左手,經過三年的潛心鑽研刺繡技藝,勤學苦練、拜師求藝,我突破了自己並學成了技藝。2014年3月,我自行創作的手工刺繡精品——「子孫背帶」獲得在湖南舉辦的「民族刺繡博覽會」刺繡類二等獎,得到了相應的讚譽和信賴。同年,我製作的手工刺繡作品「行歌坐月圖」在杭州參加刺繡博覽會榮獲金獎。
  • 民間工藝|刺繡篇——看從江少數民族婦女傳統手工技藝吧
    刺繡最初人們為了生活實用而產生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刺繡便成為民間文化藝術.帶有深厚的民間鄉土氣息.是一種寶貴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有著獨特的藝術語言和技藝表現手法,刺繡的市場化之路更是給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和生機。
  • 【網絡中國節·端午】巧手贏天下:鎮原香包刺繡「豔壓」端午節
    慶陽花好月圓刺繡專業合作社位於鎮原縣廟渠鎮孫寨行政村良灣自然村,佔地面積10畝,合作社現有庫房3間,辦公房2間,繡工30餘人,主要從事純手工刺繡、電腦刺繡、各種香包服飾、精飾料、鞋帽精品、床上用品手工刺繡加工及銷售。
  • 靈寶刺繡:技藝極具豫西特色
    「刺繡」在靈寶市民間叫「扎花」,工藝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期的國宮廷裡,已經能夠使用連環針法,繡出龍鳳圖紋,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繡。到了距今1000多年前的宋朝,虢繡技藝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並走出宮廷,進入平常人家,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的一份珍貴遺產。靈寶民間刺繡的圖案紋樣,多採用喜慶、吉利的象徵,或是通過字音相同的「諧音」,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滲透著豫西地區的民間風情。
  • 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張鴻傑)「我們水族婦女活得越來越精彩了,以前都是女人在家做飯,現在變成忙的時候男人做飯了。」5月20日晚,剛下榻全國兩會指定酒店的宋水仙激動地在電話中和記者分享著她的喜悅。作為唯一的水族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網際網路+」助力婦女繡出富裕~
    項目啟動以來,貴州省婦聯發起成立了貴州省婦女手工協會。貴州省婦聯、省科技廳出資300萬元設立「貴州省婦女創新創業合作基金」,共實施項目46項,支持蠟染防脫色技術、刺繡技法融合創新研究等,轉化推廣科技成果三十多項。
  • 碧桂園聯手打造國際時裝周「公益時裝秀」 東鄉刺繡走上國際時尚舞臺
    國務院扶貧辦開發指導司副司長劉曉山肯定了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等一批社會企業和公益組織在東鄉深入開展的幫扶工作,幫助東鄉刺繡、東鄉羊、東鄉土豆等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此次舉辦天才媽媽·東鄉繡娘公益時裝秀」活動,既是宣傳展示東鄉刺繡和東鄉文化獨特魅力的舞臺,也是展示東鄉脫貧攻堅的窗口,希望把活動打造成助力貧困地區產業、文化發展的公益品牌,使貧困群眾過上「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好日子。
  • 刺繡:東方奇技 繡美天下
    再觸摸繡品的感覺,不再是冰冷的布料,也不是乾癟的絲線,而是一種溫度,這種溫度,可以融化人心。太原市迎澤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原刺繡傳承人謝慧茹,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世間萬物。刺繡,又名「針繡」,俗稱「繡花」。
  • 貴南藏繡亮相上海國際時裝周
    此次貴南藏繡跨界時裝專場大秀以「嘉瓏」為主題,在保持傳承貴南藏繡傳統元素風格的基礎上,將傳統民族文化藝術與時尚載體相結合,跨界展示了藏繡藝術魅力,開創了青繡時尚化、國際化的新嘗試。秀場上,30多套與貴南藏繡跨界合作的高級定製服飾驚豔亮相,將青繡文化與貴南藏繡通過時裝周平臺傳播全球。
  • 民族刺繡託起致富夢!羅平縣刺繡產業帶動婦女創業就業……
    為提升特色手工刺繡技能,在傳承千年的民族刺繡中「繡」出「指尖經濟」。羅平縣人社局加大技能培訓力度,組織魯布革鄉轄區內300餘名布依族繡娘在多依河畔學技術。據悉,參與的繡娘通過考試合格的統一發給「民族服飾加工製作」合格證,還針對參訓的建檔立卡戶繡娘每人發給交通生活補貼300元。
  • 巧娘草編:巧手編出美好生活
    儘管當地的草編技藝已有1000多年歷史,但從未形成過規模。 陳春苗從小就對草編感興趣。在一次村裡舉辦的手工藝大賽上,她編制的麥稈燈籠驚豔全場,這給了她發展草編事業的信心。此後,陳春苗到村上一家一家勸說,鼓勵留守婦女加入草編隊伍。
  • 鎮原縣:香包刺繡繪就脫貧幸福路
    一針一線繡出詩和遠方,靈巧雙手帶來幸福生活。9月7日,參加中宣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主題採訪活動的中國旅遊報記者來到了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開邊鎮妙麗香就業扶貧車間。車間裡,刺繡女工們正聚精會神地做著各種圖案的繡品。
  • 【慧.生活】燕京八絕「京繡」海外直播,「北京巧娘」巧手遠名揚
    Facebook,向世界傳播中國傳統工藝京繡的製作技藝及文化故事,精彩的內容引發海內外網友的點讚支持。於美英工作室就坐落在此片區域,是進行中國傳統技藝京繡非遺體驗、展示和交流的基地。在充滿著古香古色氛圍的工作室,我們的主播開始了此次直播活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京繡」的代表傳承人。她於1957年出生在北京一個京繡世家,祖輩是做宮(京)繡的繡工,她的外祖母和母親一生都以刺繡為業。
  • 上海54歲電焊工繡出22米長「清明上河圖」
    張興發告訴記者,這幅十字繡版「清明上河圖」是其歷時7年一針一線繡出,共有1643個人物,全長22米。記者看到作品上,不論是樹林稻田,石橋船隻,還是亭臺樓閣,都被一針針惟妙惟肖地繡了出來。十字繡版「清明上河圖」局部。供圖張興發說,自己是湖北利川人,從2000年開始做焊工,最初接觸十字繡,是希望在工作之餘,再「開拓」一門技藝,多賺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