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刺繡:技藝極具豫西特色

2020-12-25 華豫未來

「刺繡」在靈寶市民間叫「扎花」,工藝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期的國宮廷裡,已經能夠使用連環針法,繡出龍鳳圖紋,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繡。

到了距今1000多年前的宋朝,虢繡技藝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並走出宮廷,進入平常人家,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靈寶民間刺繡的圖案紋樣,多採用喜慶、吉利的象徵,或是通過字音相同的「諧音」,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滲透著豫西地區的民間風情。

如「蓮生貴子」「喜鵲登梅」「麒麟送子」「鴛鴦戲水」「並蒂蓮花」「鯉魚穿蓮」「百鳥朝鳳」「石磙繡球」「鳳戲牡丹」等。靈寶刺繡與人民群眾的生活緊密相連,技藝精湛,代表性的針法有「拉鎖子」「辮子繡」和「打子繡」。

除此之外,經常使用的針法還有「包針繡」「納紗繡」「平針」「盤金」「補繡」等傳統技法。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繃花」和「補繡」技法。繃花,是以針引單線,寥寥數針作放射狀,繡出生動的花朵,雖屬輔助技法,但卻在繡品中起畫龍點睛的作。

這種技法,一般多用在布制的玩具用上,如在威嚴的老虎額頭上和兩肋處各繃一朵小花,使兇猛的老虎露出幾分憨態,形象十分逗人喜愛。「補繡」,在繡品中運用更為廣泛,其特點是能使繡出的物品產生一種浮雕的效果。

靈寶刺繡歷經千年的延綿傳續,並不斷發展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方風格,其內容多屬生活實用型。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以婦女、兒童為主),都以刺繡加以裝飾。

如衣服的袖口、衣領、裙邊、圍裙、窗簾、被面、帳沿、幼兒兜肚、童帽、手帕、襪底等。這類物品,都被各種不同寓意的吉祥紋樣所裝飾,表現出婦女們對親人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靈寶市又是戲曲藝術之鄉,各種民間戲曲如「道情」「河南梆子」,還有「皮影戲」等,深受當地群眾所喜愛。因此,民間戲曲、皮影藝術中故事情節、服裝、色彩和人物造型,都被直接或間接地移植到民間繡品中。

最突出的內容是愛情故事。如「拾玉鐲」「櫃中緣」「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均被姑娘們精心繡制在荷包、枕頭、門帘、帳沿、被面、床單上。繡出的男女人物,形象樸實純真,色彩豔麗明快,寄託著姑娘們對愛情生活、美滿婚姻的嚮往。

婦女們給子女們繡制的童帽、兜肚、布老虎、香布袋等,更是傾注了深厚的母愛。

相關焦點

  • 電視劇「三道塬」開機 打造國內首部豫西特色抗戰劇
    開機儀式  人民網鄭州8月23日電(王佩)8月21日,以抗戰時期日軍西進為故事背景,融入河南豫西歷史文化元素,展現豫西人民在抗日救亡運動中傳奇經歷的抗戰劇《三道塬》在三門峽正式開機  取材豫西抗日故事 聚焦河南人民禦寇史詩  電視劇《三道塬》以1944年日軍西進為背景,講述了中國共產黨為了粉碎日寇陰謀,前往豫西統戰,通過團結豫西刀客、國民黨有識之士、普通民眾等力量,最終共同摧毀日軍陰謀的傳奇故事。  該劇的誕生與三門峽地區淵源頗深。
  • 巧手「繡」出好日子――烏魯木齊縣哈薩克族婦女靠刺繡技藝幹出...
    從最初養殖牛羊、四處打零工,到如今帶著村民在繡品行業裡淘金,43歲的哈薩克族婦女哈提瑪說,借著旅遊發展的東風,靠刺繡技藝幹出了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精緻的駱駝擺件、特色圖案的毛氈錢包、靈巧的氈房首飾盒……在水西溝冰雪運動特色小鎮的手工藝品展館,哈提瑪和繡娘們琳琅滿目的刺繡作品,讓人愛不釋手。
  • 央視《暖暖的灶臺》靈寶小吃系列專題片即將播出!
    在我市錄製的「靈寶小吃」系列專題片將作為該欄目首期節目展現在全國觀眾面前。該欄目還將在央視頻、中國鄉村之聲、田園頻道、央視三農等平臺同步跟播。 16:18(8套) 11:52(3套) 23:30(7套) 12月24日 16:18(8套) 11:36(3套) 13:36 23:30(7套) 24:03(2套) 今年6月,央視欄目組經過周密籌備,最終選取我市一生涼粉、肉夾饃和羊肉湯等特色小吃進行專題拍攝
  • 中國不只有四大刺繡,浙江台州還藏有獨特的刺繡技藝,非常精美
    一說到中國的刺繡,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蘇繡,蜀繡,再或者是湘繡等等,但其實在浙江的台州也藏著一個歷史悠久的刺繡技藝,那就是台州刺繡。如果追溯台州刺繡歷史的話,其實早在唐代的仙居針刺無骨花燈就是雛形,一直延續至今,可以說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而在黃巖出土的五代燻爐的包裹物,從其精湛的工藝就可以看出北宋時期的台州刺繡技藝已經非常高超。
  • 金城瑰寶 | 技藝精湛的紅古刺繡!
    金城瑰寶 | 技藝精湛的紅古刺繡!明末清初,紅古刺繡就已經是地方民間傳統工藝了。刺繡佳品的作者都已年老故去,傳承人較少,部分作品可稱精品,如枕頂刺繡「三娘教子」、「家和人興」、「清白執家」、「蛐蛐吃白菜」等,紅古刺繡「荷包」、窯街刺繡「白龍馬」、「獅子」、「鞋墊」等。
  • 【講好靈寶蘋果故事】靈寶蘋果之父李工生的故事
    他以一篇《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的優秀作文被該校預科班錄取,於是從豫西邊陲來到新舊思想鬥爭十分激烈的北京城。兩年後他修完預科,又順利升入正科讀書。 在北平讀書期間,李工生晝夜苦讀,博覽群書,認真研學了《四書五經》、《二十四史》及諸子百家重要典籍。
  • 極具個性特色的釘子螺帽首飾
    [本文導讀]著名的好萊塢造型師Andrea Lieberman創立的珠寶配飾品牌A.L.C.近日推出了極具個性特色的2012度假系列。釘子、螺帽和尼龍繩等等元素加上看似拙劣卻更具童趣。
  • 貴州臺江縣城關一小開展別開生面的「刺繡課」
    2020年12月4日,臺江縣城關一小刺繡社團的45名小學生身著苗族服飾在教室裡開展了一堂極具苗族特色的「刺繡課」。當天,應邀而來的校外輔導員張乃長一身苗族服飾,既是一位老師又是一位模特,和同學們一起開展刺繡教學。
  • 一篇文章了解刺繡全種類!
    了解刺繡種類中國刺繡法式刺繡印度刺繡刺繡在古時又被稱為針繡,其針法是刺繡元素中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其風格各有千秋,技藝高超,經久不衰。傳統刺繡的針法有齊針、套針、長短針、平金、戳沙、打子針等幾十餘種,每一種都極具特色,可謂是爭奇鬥豔,各領風騷。
  • 秦州區文化館舉辦天水刺繡技藝走進光明巷社區
    12月25日,秦州區文化館組織開展「遇見非遺」——天水刺繡技藝走進光明巷社區活動,來自轄區的40多名居民參加了活動。活動中,天水刺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劉雲帆現場進行了天水刺繡技藝知識講座。
  • 《因為遇見你》開播 劉敏濤溫婉展現刺繡技藝
    《因為遇見你》中劉敏濤演繹的「宋秀華」是一位蕙質蘭心的大伯母,不僅刺繡的技藝精湛嫻熟,而且對待長輩和晚輩溫婉賢淑,和本人的氣質十分相符和。該劇基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保護、傳承和發展,圍繞著國粹刺繡技藝和時尚圈展開一系列令人動容的故事。
  • 《因為遇見你》對刺繡技藝的傳承再美,也掩蓋不了劇情的狗血
    傳承刺繡技藝乍聽到《因為遇見你》這個片名,觀眾的內心一定是拒絕的。真正開始追劇的時候,卻會感到一絲驚喜——這是一部蘇繡題材的青春偶像劇,講述的是刺繡世家金縷閣走失的孫女張果果從餛飩店小妹到蘇繡大師的夢想勵志故事。在國內的電視螢屏上,青春偶像劇層出不窮,以刺繡為題材的電視劇卻十分少見。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遇見你》的故事發生地就在蘇繡的發源地——蘇州高新區的鎮湖。
  • 民族刺繡託起致富夢!羅平縣刺繡產業帶動婦女創業就業……
    為提升特色手工刺繡技能,在傳承千年的民族刺繡中「繡」出「指尖經濟」。羅平縣人社局加大技能培訓力度,組織魯布革鄉轄區內300餘名布依族繡娘在多依河畔學技術。據悉,參與的繡娘通過考試合格的統一發給「民族服飾加工製作」合格證,還針對參訓的建檔立卡戶繡娘每人發給交通生活補貼300元。
  • 民間工藝|刺繡篇——看從江少數民族婦女傳統手工技藝吧
    刺繡最初人們為了生活實用而產生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刺繡便成為民間文化藝術.帶有深厚的民間鄉土氣息.是一種寶貴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有著獨特的藝術語言和技藝表現手法,刺繡的市場化之路更是給古老的藝術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和生機。
  • 豫西往事:李潔庵與濟汴中學(下)
    濟汴中學後來在豫西很有名氣,也因為它是豫西唯一設有高中部的中學,所以靈寶、陝縣、澠池、宜陽等縣都有不少青年來就學。解放後,濟汴的學生在全國各地工作的很多,在臺灣、海外有名氣和有成就的人也不少。李潔庵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了。1944年,李潔庵任國民黨洛寧縣縣長期間曾抓捕中共地下黨人士,解放後被鎮壓。
  • 千年蘇繡亮相東莞可園,刺繡大師姚惠芬一展神針技藝
    千年蘇繡亮相東莞可園,刺繡大師姚惠芬一展神針技藝。 「一條線可以不斷的細分,現在這條是百分之一的效果」,話音剛落,蘇繡藝術家姚惠芬將比髮絲更細的繡線穿入針孔,為觀眾展示手中的蘇繡技藝。
  • 【講好靈寶蘋果故事】同一首詩吟詠靈寶蘋果
    來自全國各地的名人大家,和市文聯負責接待的幾個同志,仿佛久別重逢,彼此之間沒有了矜持與生疏,而像是久違的親人一樣微笑著相擁,此時此刻真有種百感交集,甚至喜極而泣的感覺。 借詩之名結緣,當詩歌與靈寶相遇 有緣千裡來相會。藝術無界,詩歌亦然。
  • 苗族服飾為何吸睛,非遺技藝凸顯價值,如何傳承非遺技藝
    女裝別具款式,上著大襟短衣,圓領,中開襟,無紐扣,衣兩側從腋下開大衩。下著半筒半褶蠟染長裙,蓋過小腿,褶紋在兩側,前面系一條寬約5寸的圍腰,平行下垂兩條細彩帶。花苗服飾精緻繁多,色彩鮮豔,繁花似錦,體現了花苗精湛的工藝,花苗人代代相傳的紡織、刺繡、挑花等古老的手工技藝是他們智慧的結晶。
  • 高校開設刺繡課,男女一起學「女紅」
    刺繡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技藝,展現著濃厚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特色。近日,返校複課的華東交通大學人文學院2018級漢語言文學系的學生,迎來了一堂久違的線下刺繡課,課堂上男女生學習「女紅」,以現學現練方式激發學生對傳統技藝的熱情與興趣,讓文化傳承深入人心。圖為學生正在刺繡。
  • 非遺傳承人校園「開班」,學生上課學習刺繡蠟染
    原來,學校為了培養中學生對貴州特色文化的自信,增強職業技能與特長,本學期,貴陽六中新增了蠟染、刺繡等10門特色課程,旨在提高學生對民族技藝的興趣,增加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感。17日下午4:40,都市新聞記者在貴陽六中看到,下課後,高一(9)班的同學們並不急於回家,而是分成了兩個教室,有的選學蠟染,有的選學刺繡。「平時只看到這些刺繡很漂亮,沒想到自己動手繡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