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蘇繡亮相東莞可園,刺繡大師姚惠芬一展神針技藝

2020-12-27 騰訊網

千年蘇繡亮相東莞可園,刺繡大師姚惠芬一展神針技藝。

「一條線可以不斷的細分,現在這條是百分之一的效果」,話音剛落,蘇繡藝術家姚惠芬將比髮絲更細的繡線穿入針孔,為觀眾展示手中的蘇繡技藝。

12月26日下午,「十指春風」姚惠芬藝術蘇繡作品展在東莞市可園博物館綜合展廳開幕,寫意山水畫、色彩鮮豔的油畫、惟妙惟肖的肖像畫等作品令觀眾讚嘆。

「這太神奇了」「這個猴子看著毛茸茸的」「這個眼睛真有神」......在展廳裡這樣的驚嘆聲此起彼伏,很多觀眾難以相信,眼前看到的這些作品竟然來自於蘇繡大師手中的針線。

本次展覽所推出的作品包含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惠芬不同時期的40餘件作品,其中涉及的題材廣泛,有傳統花鳥畫、水墨畫、油畫等多種類型。不同作品,針法豐富,既有傳統的平繡,也有上世紀三十年代創造的亂針繡。

姚惠芬告訴記者,亂針繡尤其適用於色彩厚重的油畫,亂針繡不規則地用針用線,用長短色線交叉重疊成形,先以混合色線為底,在叉疊其他色線,根據底色來調和,再不斷的叉疊調整,最終調整出油畫特殊的質感。

在展廳一側,許多觀眾被被作品《凝神圖》吸引,其中紅色頭巾女子的眼睛最為傳神。姚惠芬解釋道,這是2013年前往義大利參展時偶然看到的一張圖片,之後通過刺繡技藝進行加工創作,經過一年的時間才得以完成。刺繡作品中的紅色頭巾雖然看似總體呈紅色,但細節之後觀眾還會發現深紅、紫紅等不同層次的色彩。

「我們希望,我們的創作可以源於畫,但也要高於畫」,已經從事蘇繡40多年姚惠芬補充說,如今刺繡已經成為了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最近10年,姚惠芬及其團隊開始研究如何將水墨轉化為刺繡,讓刺繡將水墨畫的韻味展現。經過不斷的思考,如今在展廳裡,淡淡的水色、重重的墨華,水墨之美在不同明度灰色絲線的連接、交錯、疊加、鋪展中呼之欲出。

據了解,本次展覽也是姚惠芬個人蘇繡展在廣東省的首秀,生長於蘇州園林文化下的姚惠芬認為,可園作為嶺南園林的代表,在某種程度上與蘇繡有著一定的聯繫,希望本次展覽成為蘇繡和粵繡文化交流和借鑑的機會。

可園博物館展覽部主任楊俏麗告訴記者,本次展覽從策劃到推出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在展覽當天受到很多東莞市民的喜愛,展覽期間市民還有機會觀看蘇繡藝術大師姚惠芬現場展示的指尖藝術。本次展覽將從2020年12月26日持續至2021年1月4日。

「十指春風」姚惠芬藝術蘇繡作品展由東莞市可園博物館主辦,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刺繡藝術專業委員會提供學術支持,蘇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蘇州市工藝美術學會協辦,蘇州姚惠芬藝術刺繡研究所承辦。

藝術家介紹:

姚惠芬(蘇繡藝術家),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刺繡藝術大師;一代「針神」沈壽的第四代傳人

姚惠芬出生於蘇州刺繡世家,從藝40年。從1991年至今,所創作的蘇繡藝術作品幾十次榮獲國家級工藝美術大獎及中國民間工藝最高獎——「山花獎」,被譽為「蘇繡傳人」「中華巧女」並獲得「江蘇大工匠」「江蘇省首批紫金文化創意英才」及「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榮譽稱號。近10多年來,姚惠芬注重研究當代蘇繡的風格和創新,首創了「簡針繡」刺繡技法,其作品已被大英博物館、倫敦大學美術館、蘇州博物館等國內外多家博物館及建築大師貝聿銘等名人收藏。

2017年,姚惠芬和她的繡娘團隊所創作的系列當代蘇繡作品成功入選並參加了「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展覽,開創了當代蘇繡進入世界頂級藝術展覽的先河,取得了廣泛的關注與好評。

作品欣賞:

【記者】李玲玉

【作者】 李玲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相關焦點

  • 無畫不成繡:姚惠芬的蘇繡人生
    「太神奇了,您的刺繡作品怎麼都像繪畫嗎?」還沒等我回過神來,驚嘆聲已經在人群中響起。  「我用了自己獨創的『簡針繡』,不用『簡針繡』根本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姚慧芬笑著答道,同時打開了自己的蘇繡記憶。  生長於太湖邊上姚惠芬,祖父是繪製繡稿的高手,父親曾擔任鄉刺繡站站長。姚惠芬和妹妹姚惠琴,七八歲就跟著媽媽和奶奶拿起針線繡花。
  • 她以繡針為畫筆,作品驚豔威尼斯年展,被大英博物館搶著收藏
    這是中國刺繡史上,蘇繡第一次作為當代藝術進入威尼斯雙年展。  而這幅作品的創作者,正是一代「針神」沈壽的第四代傳人——姚惠芬。  後來先後拜師近代仿真繡創始人牟志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任嘒嫻,不過都是學習傳統的蘇繡技藝。
  • 當蘇繡走進威尼斯雙年展
    他們說只有『跪』這個動作才能表達自己對崇高藝術的敬畏之情,他們不可思議於怎樣的一雙手可以創造出這樣的藝術。」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傳承人姚惠芬講到她在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上的經歷,非常興奮與激動;這也是蘇繡作為傳統民間手工藝首次進入國際級藝術殿堂。
  • 她是蘇繡女神,把刺繡之美融入畫像,讓英國王室都驚豔了
    蘇繡承載了江南的溫婉柔美江南孕育了蘇繡的靈動氣韻指尖上的千年江南十指春風,顛倒眾生姚建萍出生在蘇州鎮湖鎮湖被稱為中國刺繡之鄉、蘇繡故裡向來有「家家閨閣架繡棚,婦姑人人習巧針」的民俗在這裡,上至八旬老太,下至十歲女孩
  • 她用刺繡繪出絢爛星空,因太逼真被誤以為是照片,網友:絕了!不敢...
    在第28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中,吸引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前來觀展,並多次登門拜訪,重金求購這一系列「星空作品」。▲她繡的獅子眼神穿透力非常強可憐巴巴的望著毛茸茸的髮絲,仿佛一伸手就能觸摸獅子的毛髮/刺繡對於大家來說是痛苦和寂寞對於她來說是享受每一針一線都非常考驗技術和美術功底這件康熙賜給三公主的龍袍,也是她接手修復,她運用了纏針、單平套針、
  • 兩款蘇繡手工藝品亮相進博會
    袖扣製作靈感來自蘇繡《玉蘭飄香》,採用了蘇繡中不太常用的金線,更耐磨、更耐用。□記者 周建越 攝姚建萍率團隊開發 首批共趕製2200件蘇報訊(駐高新區首席記者周建越)繼2018年蘇繡大師姚建萍率團隊繡制原創巨幅蘇繡《玉蘭飄香》進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之後,昨天,在本屆進博會開幕之際,姚建萍率團隊為進博會開發的兩款非遺、老字號聯名款衍生品——「璀璨中華」四葉草刺繡書籤、「璀璨中華」玉蘭刺繡袖扣,以蘇繡
  • 你對亂針繡創始人楊守玉了解多少?
    吸取了西洋素描和油畫的表現技法,始創了縱橫交叉、長短不一、分層重疊的「亂針繡」法,融刺繡技藝與繪畫原理於一體,豐富並提升了蘇繡藝術的表現力。原創了近觀可見絲線繡跡,遠觀如畫惟妙惟肖,針繡似畫、畫繡一體的新繡種。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的美譽,且繡出的佳作栩栩如生,滿含淋漓盡致的筆墨韻味。
  • 《因為遇見你》對刺繡技藝的傳承再美,也掩蓋不了劇情的狗血
    傳承刺繡技藝乍聽到《因為遇見你》這個片名,觀眾的內心一定是拒絕的。真正開始追劇的時候,卻會感到一絲驚喜——這是一部蘇繡題材的青春偶像劇,講述的是刺繡世家金縷閣走失的孫女張果果從餛飩店小妹到蘇繡大師的夢想勵志故事。在國內的電視螢屏上,青春偶像劇層出不窮,以刺繡為題材的電視劇卻十分少見。值得一提的是,《因為遇見你》的故事發生地就在蘇繡的發源地——蘇州高新區的鎮湖。
  • 一篇文章了解刺繡全種類!
    了解刺繡種類中國刺繡法式刺繡印度刺繡刺繡在古時又被稱為針繡,其針法是刺繡元素中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其風格各有千秋,技藝高超,經久不衰。傳統刺繡的針法有齊針、套針、長短針、平金、戳沙、打子針等幾十餘種,每一種都極具特色,可謂是爭奇鬥豔,各領風騷。
  • 【蘇繡新聞】鎮湖 —— 轉型升級打造錦繡新天堂
    近年來,蘇州高新區各級政府與部門積極為繡娘們創造學習機會,先後幫助數百名中青代鎮湖繡娘進入北京、南京等地的高等院校深造。2006年起,蘇州工藝美院創辦了5年制蘇繡大專班,由街道提供學費補貼。「以前看到一幅好圖大家都直接拿過來繡,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侵權,現在通過平臺花幾塊錢就可以規避這些問題,創作起來更加安心。」省高級工藝美術師盧梅紅深有感觸地說。  同年,鎮湖繡娘鄒英姿的「滴滴針法」成為第一項蘇繡發明專利;2012年,顧金珍的「免光T形針法」成為第二項發明專利。
  •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名繡——蘇繡
    作為四大名繡的蘇繡,在時代的更迭下綻放出它獨特的光彩。蘇州刺繡發源於蘇州吳縣,是以蘇州為中心,包括蘇南地區刺繡品的總稱,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蘇繡工藝是以繡針引彩線,按事先設計的花紋和色彩,在絲綢、棉布等面料上刺綴運針,通過繡跡構成花樣、圖案、文字以取得藝術效果。在種類上,蘇繡作品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備,其中以「雙面繡」作品最為精美。
  • 溯本求源,外化於行內化於心|中國匠人大會工藝美術大師特輯
    朱壽珍:國繡文化,因其而夢朱壽珍,女,中國刺繡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1969出生於太湖之濱,自幼研習蘇繡,師承世家祖藝,繡藝精湛,方圓聞名,被譽為「四大名繡」之一。三十多年來,朱壽珍不僅受教於中國刺繡的傳統技藝,還吸取了蘇繡、湘繡、蜀繡、粵繡和其他民族繡種,以及近、現代刺繡大師之技藝精華,並且研發出了多種現代刺繡藝術的獨特創新針法,如:飄逸針、點灑針、精細針、韻藝針、旋律針、枯筆針、六維立體針、紋理針等。朱壽珍大師作品亂針齊繡相融,針法細膩,色豐形真,精品長出,獲國內外諸多獎項。
  • 蘇繡精品亮相中國(蘇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
    蘇州古吳繡皇工藝有限公司特裝展區的28幅蘇繡精品,成為這次博覽會的亮點。  此次展覽中,首次公開展示了由聞名全國的繡郎——沈德龍親自繡制的人物肖像作品《回眸》。這幅作品是對人物肖像的一次挑戰,底料選用了塔夫綢,在空白的布上,沈德龍以線代色,以針代筆,將素描的繪畫原理與刺繡技藝相結合,採用虛實繡,平繡與亂針中的絞針相結合,疏密有至,色彩過渡自然。
  • 14歲即拜師學蘇繡,殿堂級傳承人牟志紅
    作為沈壽的第三代傳人以及蘇繡殿堂級大師,牟志紅並不是出生在蘇繡之家的。牟志紅的奶奶,喜歡繡一些鞋面和絲帶,手藝也是遠近聞名的。這讓兒童時期的牟志紅覺得十分有趣,就好像是一個女子施展了魔法,讓空白的繡布上面變出了很多好看的圖樣,也是這個時候對刺繡產生濃厚興趣的。
  • 中國不只有四大刺繡,浙江台州還藏有獨特的刺繡技藝,非常精美
    一說到中國的刺繡,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蘇繡,蜀繡,再或者是湘繡等等,但其實在浙江的台州也藏著一個歷史悠久的刺繡技藝,那就是台州刺繡。如果追溯台州刺繡歷史的話,其實早在唐代的仙居針刺無骨花燈就是雛形,一直延續至今,可以說有著一千多年的歷史。而在黃巖出土的五代燻爐的包裹物,從其精湛的工藝就可以看出北宋時期的台州刺繡技藝已經非常高超。
  • 靈寶刺繡:技藝極具豫西特色
    「刺繡」在靈寶市民間叫「扎花」,工藝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期的國宮廷裡,已經能夠使用連環針法,繡出龍鳳圖紋,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繡。到了距今1000多年前的宋朝,虢繡技藝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並走出宮廷,進入平常人家,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中的一份珍貴遺產。靈寶民間刺繡的圖案紋樣,多採用喜慶、吉利的象徵,或是通過字音相同的「諧音」,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滲透著豫西地區的民間風情。
  • 一絲千米《錦繡和平》
    2017年,梁雪芳在蘇州博物館舉辦刺繡展,前來觀展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心念一動。他想,何不請這位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做一場圍繞歷史與和平為主題的展覽呢?張建軍的邀請得到了梁雪芳的積極回應,之後的兩年多時間,她沉浸在紀念館刺繡展的創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