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蘇繡亮相東莞可園,刺繡大師姚惠芬一展神針技藝。
「一條線可以不斷的細分,現在這條是百分之一的效果」,話音剛落,蘇繡藝術家姚惠芬將比髮絲更細的繡線穿入針孔,為觀眾展示手中的蘇繡技藝。
12月26日下午,「十指春風」姚惠芬藝術蘇繡作品展在東莞市可園博物館綜合展廳開幕,寫意山水畫、色彩鮮豔的油畫、惟妙惟肖的肖像畫等作品令觀眾讚嘆。
「這太神奇了」「這個猴子看著毛茸茸的」「這個眼睛真有神」......在展廳裡這樣的驚嘆聲此起彼伏,很多觀眾難以相信,眼前看到的這些作品竟然來自於蘇繡大師手中的針線。
本次展覽所推出的作品包含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惠芬不同時期的40餘件作品,其中涉及的題材廣泛,有傳統花鳥畫、水墨畫、油畫等多種類型。不同作品,針法豐富,既有傳統的平繡,也有上世紀三十年代創造的亂針繡。
姚惠芬告訴記者,亂針繡尤其適用於色彩厚重的油畫,亂針繡不規則地用針用線,用長短色線交叉重疊成形,先以混合色線為底,在叉疊其他色線,根據底色來調和,再不斷的叉疊調整,最終調整出油畫特殊的質感。
在展廳一側,許多觀眾被被作品《凝神圖》吸引,其中紅色頭巾女子的眼睛最為傳神。姚惠芬解釋道,這是2013年前往義大利參展時偶然看到的一張圖片,之後通過刺繡技藝進行加工創作,經過一年的時間才得以完成。刺繡作品中的紅色頭巾雖然看似總體呈紅色,但細節之後觀眾還會發現深紅、紫紅等不同層次的色彩。
「我們希望,我們的創作可以源於畫,但也要高於畫」,已經從事蘇繡40多年姚惠芬補充說,如今刺繡已經成為了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最近10年,姚惠芬及其團隊開始研究如何將水墨轉化為刺繡,讓刺繡將水墨畫的韻味展現。經過不斷的思考,如今在展廳裡,淡淡的水色、重重的墨華,水墨之美在不同明度灰色絲線的連接、交錯、疊加、鋪展中呼之欲出。
據了解,本次展覽也是姚惠芬個人蘇繡展在廣東省的首秀,生長於蘇州園林文化下的姚惠芬認為,可園作為嶺南園林的代表,在某種程度上與蘇繡有著一定的聯繫,希望本次展覽成為蘇繡和粵繡文化交流和借鑑的機會。
可園博物館展覽部主任楊俏麗告訴記者,本次展覽從策劃到推出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在展覽當天受到很多東莞市民的喜愛,展覽期間市民還有機會觀看蘇繡藝術大師姚惠芬現場展示的指尖藝術。本次展覽將從2020年12月26日持續至2021年1月4日。
「十指春風」姚惠芬藝術蘇繡作品展由東莞市可園博物館主辦,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刺繡藝術專業委員會提供學術支持,蘇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蘇州市工藝美術學會協辦,蘇州姚惠芬藝術刺繡研究所承辦。
藝術家介紹:
姚惠芬(蘇繡藝術家),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刺繡藝術大師;一代「針神」沈壽的第四代傳人
姚惠芬出生於蘇州刺繡世家,從藝40年。從1991年至今,所創作的蘇繡藝術作品幾十次榮獲國家級工藝美術大獎及中國民間工藝最高獎——「山花獎」,被譽為「蘇繡傳人」「中華巧女」並獲得「江蘇大工匠」「江蘇省首批紫金文化創意英才」及「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榮譽稱號。近10多年來,姚惠芬注重研究當代蘇繡的風格和創新,首創了「簡針繡」刺繡技法,其作品已被大英博物館、倫敦大學美術館、蘇州博物館等國內外多家博物館及建築大師貝聿銘等名人收藏。
2017年,姚惠芬和她的繡娘團隊所創作的系列當代蘇繡作品成功入選並參加了「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展覽,開創了當代蘇繡進入世界頂級藝術展覽的先河,取得了廣泛的關注與好評。
作品欣賞:
【記者】李玲玉
【作者】 李玲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