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妙惟肖!上海54歲電焊工繡出22米長「清明上河圖」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張興發展示十字繡版「清明上河圖」。供圖

中新網上海12月3日電 (記者 康玉湛)近日,在中建二局華東公司上海奉賢中電建項目門前廣場上,7名建築工人合力展開了一幅「清明上河圖」十字繡。然而,這幅十字繡的作者並不是一位女子,而是平日裡頭戴安全帽手握電焊槍的54歲漢子張興發。

記者在工地上見到張興發時,他正在做外架焊接工作。張興發告訴記者,這幅十字繡版「清明上河圖」是其歷時7年一針一線繡出,共有1643個人物,全長22米。記者看到作品上,不論是樹林稻田,石橋船隻,還是亭臺樓閣,都被一針針惟妙惟肖地繡了出來。

十字繡版「清明上河圖」局部。供圖

張興發說,自己是湖北利川人,從2000年開始做焊工,最初接觸十字繡,是希望在工作之餘,再「開拓」一門技藝,多賺點錢。「我的媳婦手部殘疾,還有兩個孩子正在讀書,201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開始接觸刺繡,希望能靠刺繡作品賣錢補貼家用」,張興發說。

然而,這份決心等來的不是支持和鼓勵,而是周邊人們的不解和嘲笑。但他堅定地認為憑自己的雙手掙錢養家,沒什麼可笑的。於是,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張興發抓著焊槍就一頭扎在施工現場進行外架焊接,下班後便拾起一方繡布開始專注刺繡,以至於常常忘了時間,靠在床邊就睡著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家人、鄰居的質疑與流言蜚語都在張興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孜孜不倦的穿針走線下慢慢消散。

焊工張興發工作之餘在十字繡。供圖

安靜少語,眉目溫和,微微垂首,一方繡布在手間不停翻飛,穿針走線間一幅娟麗的十字繡漸漸成形。張興發從小畫作「四季平安」開始創作,隨後,「家和萬事興」「金陵十二釵」「八駿圖」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十字繡作品,在他那粗糙的巧手下誕生。

回憶起第一次接到有購買意向的顧客電話時,張興發說,「當時都快要激動地跳起來,掛掉電話後,就高興地喊了出來。」記者了解到,利用工作之外的時間,張興發已繡織出30多幅主題作品。其中「金陵十二釵」等作品被人相中後,刺繡就真正成為他補貼家用的另一經濟來源。

一手電焊槍、一手繡花針,每當工友們問到他是怎麼做到「兩不誤,都在行」時,張興發表示,焊接和刺繡是有共同之處的,那就是需要有一顆平靜心。「刺繡講究一針一線,焊接講究一點一提,沒有平靜心,繡線會斷,焊條會粘,這兩種活雙管齊下,沉住氣、不放棄,一點點去做,就一定能有一個滿意的結果,人生不就是這樣嘛。」

張興發女兒張鬱說,自己從當初的不支持到如今的最支持,在自己的心中,爸爸就是撐起整個家的「英雄」,「爸爸腿上有車禍落下的舊傷,行動較慢,但是他不管怎樣也絕不服輸,永遠保持對生活的熱愛。」

如今,張興發白天仍然頂著安全帽,用手中的焊槍為上海的城市建設奮鬥;晚上他則戴上老花鏡、拿起繡花針,繼續用十字繡扛起家庭的重擔,認真過好每一天。(完)

相關焦點

  • 柘林鎮丨頭頂安全帽手拿繡花針~54歲奉賢電焊工繡出長22米的「清明...
    54歲的張興發,是一名在奉賢建築工地上做普通電焊工的大老爺們。在上班之餘,他卻用7年的時間,一針一線繡出了一幅有1643個人物,全長22米的「清明上河圖」十字繡。■ 7名建築工人合力展開了這幅清明上河圖十字繡在中建二局華東公司上海奉賢中電建項目門前廣場上,7名建築工人合力展開了這幅清明上河圖十字繡。
  • 雲南會澤農家女5年情注手工繡24米《清明上河圖》大長卷
    近日,記者在昆明有幸看到雲南會澤農家女王女士的手工針繡傑作,寬70公分,長達24米的十字繡巜清明長河圖》大長卷。 王女士和丈夫畢先生找到記者,42歲的王女士告訴記者:「我於2011年過了元旦買來布要繡時,家裡人十分反對說,你要繡就繡一兩米長就行了,沒必要繡那麼長的十字繡,傷筋費神又費錢!
  • 全國各大景區中的「清明上河圖」,你喜歡哪一個?
    是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一副描述北宋都城東京(又稱卞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的精品畫,是國寶級的藝術品,現真品已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極少展出,所以想看真品,恐怕不大容易,但想看「清明上河圖」,還是挺方便的,現在全國各大景區都有「清明上河圖」。一、名氣最大的「清明上河圖」—橫店的清明上河圖景區。
  • 135米描繪上下2500年,當代「清明上河圖」《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
    大運河圖卷橫跨2500年歷史,135米畫作現當代《清明上河圖》「萬艘龍舸綠絲間,然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吳王夫差便帶領手下完成了歷史上開挖大運河的「第一鍬」。隋朝兩任帝王截彎取直、開鑿漕運,形成以洛陽為中心、北京和杭州為終點的南北大運河。唐宋時期,運河兩岸商賈繁榮,河上舟楫不斷,岸邊人聲鼎沸,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元朝,繞道洛陽的大運河被取直,新修建了濟州、會通、通惠等河,現今大運河終於定型。
  • 高鐵版「清明上河圖」,有點厲害
    春節前夕,一幅長達兩米的高鐵版「清明上河圖」走紅網絡。
  • 農家女愛上十字繡 挑戰24米《清明上河圖》
    3.4米長的《琴棋書畫圖》、2米長的《紅樓群芳圖》……12月28日,看著農家婦女張應伏家裡33幅大大小小、栩栩如生的十字繡作品,筆者為之震撼。  刺繡有天分愛好醞釀成夢想  今年46歲的張應伏,是石蟆鎮正林村6社村民。2010年7月從深圳打工回來後一直住在老家。「應伏小時候就喜歡針線活。」
  • 會寧民間藝術大師李松霖用金屬繡雕重現《清明上河圖》
    他不僅喜歡玩刀,還喜歡在金屬板上用刀作畫……他的名字叫李松霖,是白銀市民間藝術大師。近日,記者在採訪時獲悉,李松霖耗時三年多,運用自創的金屬繡雕技法精心摹刻創作的巨幅力作《清明上河圖》已於日前完美收官。
  • 閔行這幅古鎮版「清明上河圖」,在上面竟然可能找到自己的家
    5米長的畫卷人們曾在展覽中一釐米一釐米地移動觀賞該圖描繪了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不過你知道嗎?在我們閔行華漕也有一副「清明上河圖」!就在紫薇新村入口處諸翟村特邀畫家莫高泉創作了一副古鎮版「清明上河圖」生動的古鎮街景躍然紙上留住了小鎮的美讓我們細細欣賞它的獨特韻味
  • 中國瓷都潮州,全長62米清明上河圖陶瓷浮雕獨一無二
    剛剛走進大廳,就被眼前的巨幅清明上河圖吸引了,這幅世界上最大的《清明上河圖》陶瓷浮雕壁畫,長62米,寬2.9米,由1352塊瓷板拼成,是該館的鎮館之寶。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這幅清明上河圖是由潮州本土陶藝大師邱樹江主創的「清明上河圖」,40多名工人經歷3年的時間方完成。
  • 54歲劉嘉玲在上海的豪宅:生活就像皇太后,書房椅子還繡著龍鳳
    54歲劉嘉玲在上海的豪宅:生活就像皇太后,書房椅子還繡著龍鳳在香港的TVB影視圈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演員,尤其是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裡,香港娛樂圈的影視業更是百花齊放,每一位明星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我們熟悉的明星有
  • 儀徵人錢恩榮烙出5.2米長《百牛圖》
    《百牛圖》長卷「明年是牛年,前一段時間教幾位智障孩子畫牛,就想到烙制一幅百牛圖。」今年59歲的儀徵人錢恩榮告訴記者,收到2021中國教育電視臺「潑墨中華情」書畫春晚的邀請後,他烙制了一幅5.2米長的《百牛圖》,參加明年1月份的書畫春晚。耗時一個多月烙出了百牛「收到邀請後,就在想創作什麼作品去參加。」錢恩榮說,自己的專長是布藝畫和烙畫,以前烙制了一個巨幅清明上河圖,耗費了3個多月的時間。參賽就要拿出自己最好的作品,在題材上也是考慮再三。
  • 00後退伍武警戰士手繪76幅肖像10米長卷送戰友 堪稱軍營版《清明上...
    29日,武警上海總隊執勤第三支隊14中隊營區裡,官兵們正圍著一幅長達10米的畫卷議論紛紛。畫卷上,76幅人物素描惟妙惟肖,嫻熟的筆觸勾勒出每名戰友的鮮明特點,堪稱軍營版《清明上河圖》。圖說:大家一起展開長卷。這幅長卷的作者,是即將退伍的00後戰士張志珈。
  • 曬曬54歲劉嘉玲上海的家,日子過得像皇太后,連椅子還繡著龍鳳
    曬曬54歲劉嘉玲上海的家,日子過得像皇太后,連椅子還繡著龍鳳 劉嘉玲,相信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女神級香港明星。 如今的劉嘉玲已經有54歲了,但看起來依舊很美麗,雖然讓人覺得可惜的是,她與梁朝偉結婚多年,一直都沒有孩子,但其實生活中的他們,非常恩愛,是娛樂圈裡有名的模範夫妻,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劉嘉玲和梁朝偉在上海的豪宅
  • 你見過青島版「清明上河圖」?快來打卡!
    青島中華商場、紅星電影院、美達爾烤肉店、亨得利眼鏡部……這些青島人耳熟能詳的中山路元素被搬到了一幅長卷上。2月3日,《記憶中山路》攝影長卷網紅牆活動在中山路72號開展,這幅51米長的長卷由青島攝影家、文史愛好者袁賓久拍攝於2002年,用160餘幅照片連續拼接、70餘幅單幅老照片及文字說明、6幅青島不同時期老地圖以及中山路歷史沿革文字介紹的形式全面記錄了2002年的中山路風貌。被讚譽為青島版的「清明上河圖」。據悉,展覽將3個多月,感興趣的市民不容錯過!
  • 走進苗繡 | 1萬米繡線繡出書法名作《砥柱銘卷》
    圖:裝裱好的苗繡版《砥柱銘卷》圖:繡娘們在刺繡。    融媒體記者  趙勇  攝影12月9日,在重慶市榮玉苗家刺繡工藝品開發有限公司,記者見到了剛剛裝裱好的苗繡版《砥柱銘卷》。這是彭水一繡娘歷時兩年多時間,用了一萬多米繡線,以苗繡技藝繡制的《砥柱銘卷》,畫心全長近9米。《砥柱銘卷》是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在1096——1098年間作於黔州,也就是今天的彭水。2010年,《砥柱銘卷》在北京保利拍賣公司以4.368億元的高價成功拍賣。2018年,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彭水苗繡傳承人李紹玉決定把這幅書法名作通過苗繡的方式製作出來。
  • 山西這個宋代古剎,內有壁畫堪比「清明上河圖」,還有一座舍利塔
    這裡最有名的就是壁畫了,其堪比「清明上河圖」,可惜卻少為人知。開化寺分為上下兩個寺院,上院在舍利山腰處,下院在太原蒙山下。開化寺在元、明、清都有所修繕。寺院內一共有兩進院落,院前還有座二層樓閣山門,大雄寶殿是寺院內的主要建築,東西兩側為配殿,後院為演法堂。目前保存下來的大雄寶殿是宋代的建築風格,它也是開化寺內最有研究價值、觀賞價值的建築。
  • 潮繡:方寸之間的綺夢,一針一線繡出世間萬物
    它屬我國四大名繡(蘇繡、湘繡、蜀繡、粵繡)中的粵繡門派,其中粵繡細分為廣繡與潮繡。從選圖、配色、針法到動針,一幅幅或大或小、縱橫交錯的潮繡作品中,含蓄又端莊,暗藏著繡娘們的勤勞和巧妙心思。古韻傳承,唯美潮繡。據了解,最早提及潮州刺繡的文獻,是宋寶二年(1254)潮州知州陳煒《題湖平石壁》詩(詩刻今存潮州葫蘆山中麓),其頸聯:「朱幡影裡繡屏好,綠蓋香中畫舫行。」
  • 再有四川景點走紅,被稱為成都「清明上河圖」,門票便宜值得一遊
    但是,當一座城市的旅遊景點人滿為患時,很多遊客都想尋找一些安靜的幽深之處,然後在成都,就有了這個堪稱「清明上河圖」的古鎮,這個古鎮目前人流很大,但也不乏有安靜的地方。這是平樂古鎮。平樂古鎮,史書記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不多說,四川的歷史文化底蘊也不言而喻,自然環境在全國各省都算相當優越,比如人盡皆知的「九寨溝」。
  • 蘇州河,流淌出一部上海千年史
    從唐朝時「江寬十裡」,到經歷「黃浦奪淞」,蘇州河靜靜流淌:繁華、時髦、財富、割裂、開放……一滴河水映照出兩岸發展的多重片段。這條河與上海如此緊密相連,流淌千年間,河畔孕育出上海最早的貿易港(唐宋時期的青龍鎮),也曾激蕩近代上海工業文明,隨著岸線貫通開放,它又將與城市人民相融,構建新的河濱生活。
  • 匠人志丨陶永紅——贛發繡絕活堅守500年
    贛發繡是一種以發為線去刺繡的藝術,繡品秀美,栩栩如生,全球僅此一家。2010年,江西省政府將其納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提起刺繡,或許很多人想到的是,用繡針引著絲線在織物上繡出精美的圖案。而贛發繡,則是以頭髮代替絲線,「畫出」惟妙惟肖的山水風景和人物肖像,令人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