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刺繡藝術 繡出幸福人生

2021-01-10 中國日報網

在新疆鄯善縣闢展鎮喬克塔木村,今年60歲的民間刺繡藝人美麗克汗·買提尼牙孜被當地人親切的稱為「民間刺繡大師」。近年來,在她的帶動下,當地刺繡隊伍不斷壯大,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美麗克汗·麥提尼亞孜從8歲開始跟隨奶奶學習刺繡,44年的刻苦學習,她的刺繡技藝越來越精湛。隨著我縣旅遊業的發展,2006年,她開了家「鄯善縣美麗克汗手工刺繡店」,她的刺繡作品作為本土紀念品受到疆內外遊客的喜愛。

2007年開始,美麗克汗·麥提尼亞孜陸續參加各類刺繡比賽,她的作品《石榴花繡枕》、《金菊抱枕》、《富貴牡丹圖》等先後在新疆旅遊紀念品大賽上獲獎。特別是2010年,刺繡作品《石榴花繡枕(面料)》榮獲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金獎,不僅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也通過手中的針線繡出了自己的幸福人生。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美麗克汗·麥提尼亞孜用心經營,將小小刺繡店發展到現在的「鄯善縣美麗克汗手工刺繡農民合作社」。為了把原汁原味的維吾爾族刺繡傳承下去,讓合作社有更大的發展前景和發展空間,她先後赴烏魯木齊職業大學、自治區文化廳、上海等地參加免費培訓。

新疆鄯善縣美麗克汗手工刺繡農民合作社負責人 美麗克汗·麥提尼亞孜說:「我到了很多地方,比如阿勒泰,塔城,昌吉等,都當老師開班培訓,培訓了1000餘名學員。我也長期與新疆愛特公司籤訂合同,一直接單,及時給他們發貨,合作的特別好。

鄯善縣闢展鎮喬克塔木村村民阿依吐拉汗·色提尼牙孜是該合作社成員之一。在美麗克汗·麥提尼亞孜的帶動下,她靠勤勞的雙手,從一名普通裁縫到現在成為可以帶徒弟的師傅,不僅收入提高了,家庭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改善。

鄯善縣闢展鎮喬克塔木村村民阿依吐拉汗 · 色提尼牙孜說:「2018年,我來到合作社,剛開始按提成來算工資,幹了一個月之後我遠遠超過了試用期的標準。然後籤合同,每個月2200的工資。那段時間生意特別好,生活越來越好了,同時也帶徒弟,學徒也有10來個人,謝謝美麗克汗大姐。

2020年,疫情期間,美麗克汗·麥提尼亞孜為促進成員增收,她發動在家婦女手工編織、刺繡,將原材料發放給姐妹們,做成半成品後再統一回收。同時,為給宅家趕製訂單的婦女做好後勤保障工作,她不但做好線上指導工作,還會幫助她們聯繫商家銷售手工藝品。

鄯善縣美麗克汗手工刺繡農民合作社負責人 美麗克汗·麥提尼亞孜說:目前在樹柏溝的一名徒弟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帶了徒弟,都是由我給她們下單,在家做好之後送回來。」

如今,慕名前來學藝的青年絡繹不絕。打心底裡喜愛刺繡的美麗克汗·麥提尼亞孜,憑藉自己靈巧的雙手和精湛的刺繡技藝,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孜瓦爾古麗·卡德爾、熱孜亞·肉子)(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傳承刺繡藝術 放飛針尖夢想——記劉小紅刺繡藝術團隊
    ■本報記者 張蕾     1月7日,記者來到位於尹家湖畔邊的劉小紅刺繡藝術館,透過一棟兩層小樓明亮寬敞的落地窗,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布匹和絲線在冬日暖陽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推門進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大紅「百福圖」和櫥窗內美輪美奐的中式嫁衣,花卉、鳥獸等刺繡作品惟妙惟肖……這裡就是劉小紅刺繡藝術夢開始的地方。
  • 千年藏繡「刺」破傳承困境 「繡」出好生活
    中新社青海貴南11月25日電 題:千年藏繡「刺」破傳承困境 「繡」出好生活 作者 祁增蓓 等到完成規定的刺繡任務,繡娘桑吉卓瑪將得到2萬多元(人民幣,下同)收入。
  • 刺繡:東方奇技 繡美天下
    再觸摸繡品的感覺,不再是冰冷的布料,也不是乾癟的絲線,而是一種溫度,這種溫度,可以融化人心。太原市迎澤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原刺繡傳承人謝慧茹,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世間萬物。刺繡,又名「針繡」,俗稱「繡花」。
  • 可愛的一朵玫瑰花:哈薩克姑娘「繡」出精彩人生
    原標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哈薩克姑娘「繡」出精彩人生 哈薩克族情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曾經傳唱全國。在傳統的哈薩克族家庭,27歲的阿麗騰古麗·哈比這朵美麗的「玫瑰花」,早應嫁人生子,圍著鍋臺轉。
  • 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唯一的水族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無畫不成繡:姚惠芬的蘇繡人生
    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賦予了她對藝術豐富的感知力,使得她在刺繡之路上非常得心應手,十幾歲時,在方圓幾十裡,已小有名氣。  雖然成名早,可姚慧芬還是有些「另類」,有人稱她為「三不」繡娘:不喜歡繡重複內容;不想為繡而繡;不相信死繡能繡出好東西。  不喜歡重複自己的姚慧芬,像嬰兒一樣,貪婪地從各處吸收營養,為日後繡出「不一樣的作品」,積蓄著能量。
  • ...故事」以刺繡之名,繡出致富華章丨黎平縣永從鎮上寨村手工刺繡...
    那裡侗族文化底蘊深厚,女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侗族刺繡。我母親就是一名侗族刺繡師,從小在侗族刺繡薰陶中長大。幼年時,因為火災導致我的右手手指不能自然伸直,屬四等殘疾。但我沒有放棄,堅持完成大學學業,主攻工藝設計專業。大學畢業後,我來到黎平順化鄉做一名鄉村教師。有天,我的母親與我長談了一宿,希望我學習並傳承刺繡工藝。可右手手指殘疾的我能做好刺繡的活嗎?
  • 「紙織人生繡傳情」——沈海蓉與紙繡
    這次展出是沈海蓉2007年首辦個展後的又一次展出,十多年來她創作不止,成功搭建人生另一個舞臺沈海蓉站在一件與她人身等高、名為《魚鱗甲》的紙繡裝置藝術作品旁說:「這是以過去京劇舞臺上刀馬旦的造型來創作,用紙繡創作出她身上穿戴的魚鱗甲配件等,希望透過她,可以再給我一次機會,重現刀馬旦的舞臺人生。」
  • 吳興織裡刺繡:飛針走線 指尖傳承
    2008年,織裡刺繡被收錄進浙江省第三批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由於兩位非遺傳承人年事已高,技藝的傳承遇到了「瓶頸」。令人欣慰的是,一位有心人接下了這個「接力棒」,她就是漾西學校小學部的一位老師——陳雲霞。「你選擇這個顏色的線,會比較搭。」下午,漾西學校小學部二樓的刺繡教室裡,陳雲霞正在給四、五年級的學生們上刺繡課。
  • 蘭州90後刺繡藝人:一針一線傳承中國文化
    90後刺繡藝人:一針一線傳承中國文化正在創作中的劉瑤和她的刺繡作品。一把團扇一首詩,美到骨子裡的柔情,就如90後刺繡藝人劉瑤一般。劉瑤靜坐於繡繃前,針線穿梭進去便是典雅大氣的「敦煌佛手」。8月7日,蘭州90後刺繡藝人劉瑤在接受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採訪時說,用刺繡的形式表現「敦煌佛手」,不僅僅是自己對於美的領悟和提升,更是用絲線表達對敦煌文化的熱愛和弘揚。
  • 給BJD娃衣刺繡 讓滿繡成為致富手藝
    【解說】作為一項有幾百年傳承的技藝,新賓滿族刺繡即是瑰寶又是一個困擾當地相關部門的難題,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賓滿族刺繡的需求越來越低,越來越難以養活從業人員,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危險。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新賓滿族自治縣的工作人員多方尋求出路,並最終通過電商平臺,為BJD娃娃製作起了精美的刺繡娃衣。
  • 潮繡:方寸之間的綺夢,一針一線繡出世間萬物
    它屬我國四大名繡(蘇繡、湘繡、蜀繡、粵繡)中的粵繡門派,其中粵繡細分為廣繡與潮繡。從選圖、配色、針法到動針,一幅幅或大或小、縱橫交錯的潮繡作品中,含蓄又端莊,暗藏著繡娘們的勤勞和巧妙心思。古韻傳承,唯美潮繡。據了解,最早提及潮州刺繡的文獻,是宋寶二年(1254)潮州知州陳煒《題湖平石壁》詩(詩刻今存潮州葫蘆山中麓),其頸聯:「朱幡影裡繡屏好,綠蓋香中畫舫行。」
  • 「領繡」刺繡新品上線|飛針走線裡 領繡才是行業真繡娘
    《領繡之華4》精品刺繡LEADSHOW領繡拒絕平庸 選擇品味市場從不缺平庸缺的是觸動你眼睛裡的精品感動你心靈的作品二千五百年的刺繡文化在傳承和發揚的過程中熠熠生輝讓全世界都知道有一種中國刺繡叫「領繡刺繡」01| 鶴唳青雲 銀黑
  • 「千鈞一髮」話發繡 ——對話發繡藝術家周瑩華
    葉:其實您是雙喜臨門,2016年2月,「明瑩刺繡工作室」被評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發繡)保護單位。周:是的。這是對我這麼多年從事發繡藝術創作的一種肯定,更是對蘇州發繡工作前輩們的工作的肯定。我非常感恩。葉:近三十年來,您對發繡藝術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有目共睹。
  • 漳繡傳承人鄭密珠:銀針翩翩舞 彩線繡古今
    鄭密珠在刺繡「要懂得手工的價值,要用『匠人精神』傳承閩南文化血脈。」初見鄭密珠,她面帶微笑款款走來,橘黃色的棉布裙子上點綴著細小的綠芽,讓人領略有著千年刺繡傳統的「漳州繡娘」的風採。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漳繡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鄭密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將漳繡做成許多精緻的作品,成為網友們喜愛的藝術品。
  • 芸祥繡品:針線穿梭間,傳承魯繡之美
    芸祥繡品:針線穿梭間,傳承魯繡之美 發表時間:2020/4/7
  • 青繡:繡針下綻放的生命之花
    導讀:青海刺繡歷史悠久,都蘭熱水古墓中曾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繡品。宋朝以後,青海刺繡工藝逐步完善。今天,青海刺繡作為青海各民族刺繡藝術的集錦,包含熱貢藝術中的堆繡、湟中堆繡、土族盤繡、河湟刺繡、貴南藏繡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蒙古族刺繡,共有上百種繡法。
  • 50件青繡荷包展示傳統刺繡風採
    青羚網訊(記者 吳夢婷)6月23日,我省首屆「最美青繡荷包網上評選」活動落下帷幕,來自我省各地的50件荷包作品獲獎,繡娘們用巧手展現了土族盤繡、湟中堆繡、河湟刺繡、撒拉族刺繡、蒙古族刺繡等傳統刺繡的藝術成果。
  • 巧手「繡」出好日子――烏魯木齊縣哈薩克族婦女靠刺繡技藝幹出...
    12月14日,核算完上周末店裡繡品的盈利情況,烏魯木齊縣胡拉萊民族手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哈提瑪·艾乃都又忙著打電話聯繫訂單。「我們的產品很受歡迎,咱們好好幹!」掛了電話,哈提瑪又抽空打開微信群,給在家做「繡活」的姐妹們匯報。
  • 臺灣刺繡文化館重新開館 教繡口罩套
    民眾繡口罩套。樸子市長吳品叡(右一)表示,未來刺繡文化館將販賣結合當地文化的刺繡文創商品。(樸子市公所提供/張毓翎嘉義傳真)樸子市早期為刺繡產業的重鎮,樸子市公所為傳承地方文化特色,18年前開始致力於推展刺繡文化;吳品叡說,市公所與刺繡文化學會將持續密切合作,讓刺繡文化館成為傳承臺灣民俗技藝的推手之一,未來在學生寒、暑假或假日會開辦更多課程,讓刺繡與生活作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