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吳興區織裡鎮,有這樣一句老話:「一根扁擔兩隻包,全國各地到處跑。」,其中「兩隻包」裡裝的便是繡制了花鳥的被套、枕套一類的物品。那時的織裡人,在全國各大城市的街頭巷尾銷售各種繡製品。自古以來,織裡的織繡業就比較發達,南宋遷都後,毗鄰郡城杭州的湖州就成了輔郡,民間刺繡也開始在當時的織裡一帶發展起來。
在織裡的童裝博物館,至今還保存著許多織裡刺繡作品。飛碟肚兜、老虎造型手枕、花魁頭枕……在這100餘件刺繡藏品中,不少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每個一針一線繡制的圖案,都包含著那個年代獨有的韻味,訴說著只屬於那個年代的故事。
2008年,織裡刺繡被收錄進浙江省第三批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由於兩位非遺傳承人年事已高,技藝的傳承遇到了「瓶頸」。令人欣慰的是,一位有心人接下了這個「接力棒」,她就是漾西學校小學部的一位老師——陳雲霞。
「你選擇這個顏色的線,會比較搭。」下午,漾西學校小學部二樓的刺繡教室裡,陳雲霞正在給四、五年級的學生們上刺繡課。2012年,漾西學校小學部開始研究織裡刺繡課程的開發,同時成立刺繡社團班,召集學校20多位心靈手巧的孩子們加入社團班,跟著陳雲霞老師學習織裡刺繡。如今,這些孩子們已是合格的刺繡傳習人。
在陳雲霞的刺繡教室內,放著許多學生完成的作品,有古典傳統的鳳凰花樣,也有許多孩子喜歡的流行卡通圖案。「這樣的圖案看似簡單,其實繡起來也是精細活,沒有半把月弄不完的。」陳雲霞說,刺繡心得靜得下來,這是一門精工細作的藝術。繡制過程不是簡單的重複動作,而是由多個流程配合完成。一幅刺繡作品的完成,大致需要經過6道工序,只有各個環節環環相扣,井然有序,才能完成。織裡刺繡比較注重實用性,以前多繡在被套、枕套、小孩衣服等物品上,圖案大多也比較粗獷。
「小時候看到家裡的衣服、被套上都有很多刺繡,自己就很喜歡,也算是一個啟蒙吧。」陳雲霞說,小時候總喜歡看媽媽踩縫紉機繡花。後來有段時間,十字繡開始流行起來。拿起十字繡,陳雲霞總算過足了刺繡的「癮」,但總覺得缺少了點什麼。8年前接觸到織裡刺繡後才發現,這才是小時候嚮往的刺繡,「彼時恰逢學校開設刺繡班,我便主動申請要當刺繡老師。」這一繡,便繡到了現在。
要完成一幅刺繡作品,首先要繪製「藍本」,然後進行描底,根據底稿的圖案在繡布上用水溶筆進行描圖。描底完成後,就要將描好的繡布平整地繃在手繃上。「我們要根據圖案的不同紋樣配上相應色彩的繡線。」陳雲霞邊比對繡線顏色邊介紹道。繡完的繡品在清洗乾淨後要用熨鬥熨燙平整,再將線頭修理乾淨,最後進行裝裱,一幅作品才算最終完成。
「以前也時常會去施連珠老師傅那兒學習,空閒的時間我也會去博物館看看,學無止境嘛。」如今,陳雲霞儼然已成為了第三代織裡刺繡的傳承人,在授課的同時,她也在不斷學習,希望能將這份珍貴的技藝傳承下去。
(原標題《織裡刺繡:飛針走線 指尖傳承》,原作者楊飛雲殷夢雪 焦楚悅。編輯邢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