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模走秀 張棟 攝
中新網湖州10月22日電(記者 施紫楠)北依太湖,南靠長湖申航道,在長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坐落著「中國童裝之都」——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織裡鎮。
從一條佔地面積僅0.8平方公裡的「扁擔街」起步,發展到中國最大的童裝基地。近年來,織裡童裝也在不斷發生「產業變革」,從重製造向重研發轉變,從傳統商貿向新興服務業轉變,一個全新的「中國童裝之都」正在逐漸形成。
正如吳興區委書記吳炳芳所言,織裡,是吳興區經濟重鎮、產業大鎮,是45萬新老織裡人創新創業、追逐夢想的地方。當前,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也正在給吳興及織裡的發展帶來無限可能。
織裡童裝企業車間 張棟 攝
從無到有:一根扁擔挑出童裝之都
20世紀70年代末的織裡,只有一條老街、一個村子,人多地少,農業衰萎,是杭嘉湖平原出了名的窮鄉僻壤。
窮則思變。當時,一些織裡人操持起織造手藝,生產床罩、枕套等織品,靠著一股「闖勁」開始了「一根扁擔兩隻包,大江南北闖市場」的生活,打開被捆綁在土地上的手腳。
據織裡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當時不少織裡人晚上縫製繡花枕套,白天偷偷到十裡八村兜售。很快,夜產日銷的家庭作坊模式在織裡蔓延開來,到20世紀80年代初,該鎮經營戶已達數千戶。
看著堆積如山的邊角料,節儉勤勞的織裡人又將其製作成兒童肚兜、衣服進行售賣,從而逐步向童裝產業進發,最終在該鎮形成了「生產在一家一戶,規模在千家萬戶」的童裝產業格局。
然而,種田出身的企業主,不懂管理、不擅創新,產品質量和競爭力都不高,以家庭手工作坊為主的織裡童裝業很快就遭遇了「成長的煩惱」。
面對困境,不服輸的織裡人開始了二次創業,童裝生產設備「鳥槍換炮」,機器換人提升勞動效率,一批有實力的童裝生產戶迅速向規模型童裝企業轉化,從根本上改變了織裡童裝的層次和質量。
截至目前,織裡已有童裝企業1.4萬餘家,年產各類童裝14.5億件(套),年銷售額超610億元人民幣,佔據中國童裝市場的三分之二,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童裝之都」。
企業主在直播帶貨 王建明 攝
由舊到新:產業「觸網」迎來新機
「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成交的很多買賣只要輕輕點擊滑鼠就能完成,真是越來越方便快捷。」坐在電腦前,從事多年輔料經營的陶麗娟感慨道。
陶麗娟的話,說出了織裡童裝產業主的心聲。「電商換市」,為傳統童裝企業謀求轉型打開了觸手可及的新局面。當下在織裡,越來越多的傳統童裝企業通過網絡煥發出新的生機。
走進建成僅一年多的永信跨境電商園內,劉蘇麗正在為直播做著最後的準備。她細心地搭配好每一套童裝,將它們一一掛好,並核對所有新款是否都已上架。
一年前,劉蘇麗與丈夫一起南下織裡創業,丈夫負責運營管理,她負責直播帶貨。現在,300平方米的倉庫換成了1200平方米,員工也擴容到16人,基本每天可轉化三五千個單子。
童裝企業車間所用絲線 王凌雲 攝
劉蘇麗,只是織裡童裝「掘金」網際網路的一個縮影。
「當下,織裡童裝產業正在謀求一種新的發展業態,通過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實現兩條腿走路。」據織裡鎮童裝產業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織裡已擁有童裝電商企業8700餘家。
今年,織裡童裝企業大力開展線上數位化經營,已建起2000間網紅直播間,數字童裝品牌打造成效初顯。今年1月至8月,該鎮實現童裝線上銷售11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2%。
正如吳興區委副書記、織裡鎮黨委書記寧雲所言,「當前,織裡童裝產業正處於跨越發展的關鍵節點,我們要緊抓『微笑曲線』兩端,朝著品牌化、國際化、數位化方向奮進,真正實現『時裝看巴黎,童裝看織裡』。」
織裡童裝城 張棟 攝
升級求變:新興產業「多點開花」
步入新時代,織裡的轉型升級,不僅表現在童裝行業內部的產品結構升級上,更體現在產業結構的整體優化上。童裝產業是織裡的金名片之一,卻不是唯一。
連日來,在織裡東尼科技產業園內,各條生產線一派忙碌。隨著高新電子產業快速發展,公司生產用於手機等高端通信設備部件的超微細導體、復膜線等,一問世就供不應求。
狠抓產業轉型升級,電子信息產業快速集聚,東尼電子如今已成為蘋果一級供應商。
近年來,以電子信息、智能裝備、現代服務業等為重點的新興產業,成為推動織裡快速發展的新引擎。越來越多的新興產業在這裡集聚,形成「多點開花」的局面。
在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織裡鎮政府也主動了解企業各方面困難與需求,不斷給予政策和實際支持,助力企業轉型。
為解決企業資金鍊短缺問題,織裡鎮政府鼓勵商業銀行創新金融服務方式,進一步加大對製造業的信貸規模;為滿足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政府加快推進「南太湖精英計劃」等人才引育工作,促進創新人才集聚……
「興一門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經歷了40餘年風雨歷程的織裡童裝產業,幾經蛻變,始終與時代相得益彰,煥發出勃勃生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