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快速一旋,手掌優美展開,患者幾乎還沒有意識到,銀針已經準確入穴。這是廣東省中醫院傳統療法中心主任陳秀華的「飛針」秘籍。她是嶺南陳氏針法第四代傳承人,每天來找她看病的國內外患者絡繹不絕。2015年,「嶺南陳氏針法」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已申請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近日,陳秀華告訴南都記者,希望通過多層次全方位的傳承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學術流派,惠及更多患者。
淵源
陳秀華的一天是忙碌的。
在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傳統療法中心,總有患者慕名來找陳秀華。她習慣雙手把脈,語速極快,博聞強記,一邊問診,一邊向身後的學生分析病情。眼前的患者小姑娘10歲出頭,初次嘗試針灸治療。幾乎還沒等她反應過來,陳秀華右手一個迴旋,拇指、食指、中指一捻一搓,一根極細的銀針準確入穴。
這手獨特的飛針絕技隸屬嶺南陳氏針法,陳秀華是第四代傳承人。除了飛針,她所在的傳統療法中心治療手段豐富多樣,刺血療法、拔罐、蜂療、刮痧療法等,可根據病人的體質和病情選擇合適的療法。患者一個接著一個,坐診時,幾乎忙得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
對中醫、對針灸,陳秀華早在兒時便結下不解之緣。她告訴南都記者,小時候,她的母親有一次突然面癱,還在上幼兒園的她看到口眼歪斜的媽媽,以為生了重病,感到很害怕。沒想到,後來媽媽每天去醫院針灸,很快便恢復了正常。自那時起,陳秀華的心中已種下一顆小小的種子。高考後,她便報考了廣州中醫學院針灸系。
大學在廣東省中醫院實習時,陳秀華曾在針灸門診跟師嶺南陳氏針法第三代傳承人、廣東省名中醫陳全新教授。「當時被他快速旋轉的飛針法所驚嘆,也很佩服陳老的診療思路和臨床治學的嚴謹。」陳秀華說。2004年,陳秀華被列為「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正式師承陳全新,繼承其嶺南陳氏針法。
針法
據陳秀華介紹,嶺南陳氏針法源於家傳,第一代傳承人為其師父陳全新的祖父陳寶珊,清光緒年間就在廣州西關開設醫館,在當地小有名氣。第二代傳承人為陳全新的父親陳錦昌,子承父業,8歲就開始跟診。出生於1933年的陳全新受醫藥世家的薰陶,刻苦鑽研針灸,1958年,參加工作僅3年的陳全新被委派參加赴葉門的中國醫療專家組,被當地譽為「東方神針」。
陳秀華告訴南都記者,師父陳全新注意到,傳統的針灸操作複雜,尤其進針時痛感強烈,除此之外,醫者手持針體進針,因消毒不嚴容易引起感染。經過不斷研究實踐,陳全新綜合多種刺法,改進創新成一種新的進針手法「快速旋轉進針法」。
這就是如今嶺南陳氏針法的特色「飛針法」。「無痛、無菌、準確、快速旋轉,瞬間的手法讓病人在毫不察覺時,針已經刺入穴位,穿透力強,而且手指不直接接觸針體,避免汙染,開創了無痛針灸的裡程碑。」陳秀華告訴南都記者,除了飛針法,嶺南陳氏針法體系還包含分級補瀉法和導氣法,一共三大部分。
在中醫針灸中,取穴的關鍵在於補瀉。不同的體質和病症,怎麼去補瀉,補多少,瀉多少,在臨床上非常難量化。陳全新則在傳承父輩的基礎上,採用不同的運針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提出規範化的分級補瀉手法。
想要和陳秀華一般駕輕就熟地「飛針」並不容易,背後需要長時間的大量練習。今年7月,梅州市第二中醫醫院康復科主治中醫師曾玲玉通過梅州市衛健局等單位組織的拜師儀式,成為陳秀華的弟子之一,9月來到廣東省中醫院進行為期半年的進修學習。
「學起來很難,比平時的針法更加細化、延伸。」曾玲玉告訴南都記者,為了練習快速旋轉進針的「飛針」手法,她想了很多辦法。「首先可以徒手練持針的方法,注重指力和指腕的配合。然後在有一定韌性的紙或者棉塊上練習,模擬皮膚。」曾玲玉表示,起碼需要三個月的練習才能初步入門飛針手法。
為了讓進修醫生短時間內掌握針法,陳秀華簡化針法學習步驟,創新提出「練針四部曲」,將原本的培訓周期由3年縮短到3個月,讓更多人能快速掌握這一針法。
療效
在臨床治療中,嶺南陳氏針法對哪些病症有效?聊起印象深刻的病例,今年39歲的方芳醫生開始滔滔不絕。她從2004年求學時便跟診陳全新教授學習嶺南陳氏針法,如今在陳秀華主任的傳統療法中心工作。
方芳告訴南都記者,她將嶺南陳氏針法運用在婦科疾病的治療,並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有的女孩子患有多囊卵巢症候群,使用針法治療後,不僅月經調正常了,體重還有所減輕。臨床中,常遇到不少患有子宮腺肌症的患者,每次一來月經時,便痛到難以忍受。「這種疼痛到了必須躺在床上不能動的地步,很多病人反映,和生孩子的疼痛程度一樣,有的病人甚至準備切除子宮。」方芳介紹,利用嶺南陳氏針法,很多患者的疼痛都有所緩解。
「真的很神奇,看到患者恢復健康我們也很開心。」方芳告訴南都記者,中醫作為傳統文化,凝聚了古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繼承中醫。
嶺南陳氏針法不僅深受國內患者的歡迎,更有許多海外患者被「飛針」絕技折服。
令陳秀華印象最深刻的案例發生在2010年廣州承辦亞運會期間。一名受邀為亞運會選手頒獎的韓國貴賓有2年多的中風後遺症史,偏頭痛,走路不穩,左手抬不過肩,在韓國時,他嘗試過多種治療方法,均不盡如人意。在朋友的介紹下,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到陳秀華做飛針治療。
「只做了一次飛針治療,他的偏頭痛就消失了。」陳秀華告訴南都記者,不僅如此,身體好轉第二天,他去運動場館為自行車選手頒獎,走路平穩多了,給運動員掛獎牌時手也可以輕鬆抬起。此後,他又在陳秀華處做了多次治療,回到韓國後,他向韓國首爾的針灸醫院大力推薦,來廣東省中醫院訪問學習。
南都記者獲悉,經過多年發展,嶺南陳氏針法在治療失眠、頸椎病、面癱、多囊卵巢症候群、特應性皮炎等疾病上有明顯效果,陳秀華及其團隊先後應邀歐、美、加、日、韓、馬、澳大利亞、南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講學演示,飛針絕技傳五洲。
傳承
逾百年的發展,嶺南陳氏針法已成為嶺南中醫針灸最具代表性的學術流派之一。2015年11月,嶺南陳氏針法入選廣東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已申請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嶺南陳氏針法非遺工作室秘書、廣東省中醫院傳統療法科醫生李穎告訴南都記者,工作室耗時多年,系統發掘和整理了嶺南陳氏針法的學術思想。同時,開展臨床帶教,撰寫論文及編寫專著,多種形式傳承嶺南陳氏針法。
普及針法的過程中,也曾遇到困難。李穎提到,一些市民之前不了解中醫,不熟悉針灸,參與的熱情程度就不是很高,容易有牴觸心理。「需要進一步提高宣傳、推廣的力度,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醫。「李穎說。
陳秀華告訴南都記者,目前嶺南陳氏針法的推廣主要分為三個層面。首先,團隊每年會舉辦培訓班,讓更多中醫技術人才能了解和學習這一針法。每年培訓班結束後,都有學員紛紛要求來廣東省中醫院進修。此外,開展「非遺進校園」等活動,在高等院校、中小學等講授課程、義診諮詢,讓年輕人了解和體驗中醫藥文化。同時,通過中醫藥高等院校及師承弟子的培養,多層次全方位地推廣技藝技法,傳承學術流派。
南都記者了解到,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嶺南陳氏針法在梅州、韶關等多地均設有非遺傳承基地。2019年12月,該項目在韶關市乳源縣成立工作室,工作室團隊定期到乳源坐診、指導。當地也組織委派師承弟子到廣東省中醫院進修,學習嶺南陳氏針法。
來自乳源縣中醫院的張佳敏就是其中一員。今年6月,舉行拜師儀式後,她來到傳統療法科進修。張佳敏告訴南都記者,以前在乳源當地,她治療的病種很單一,以頸肩腰腿痛為主,來省中醫進修後,治療的病種、方法都大大增多,知識面一下子打開了。
談到學習嶺南陳氏針法的初衷,張佳敏稱,能把針灸做得那麼漂亮,但是又不痛,她感到很神奇,也因此產生濃厚的興趣。來進修之後,除了日常跟診,她還負責收集、整理病案等。
變化在不知不覺中發生。在乳源當地醫院工作時,張佳敏特別害怕給小孩子做針灸。一是小朋友比較難配合,二是以前的扎針手法比較疼痛。但跟隨陳秀華主任學習一段時間後,有一天,一個8歲的小朋友主動找她扎。「之前給扎過一次,第二次主動來,後面都是我來給他扎了。這說明我的手法是有進步的,我對自己有信心了。」張佳敏告訴南都記者,待回到原單位後,想把嶺南陳氏針法應用到婦科、兒科等疾病的治療上。
越來越多的新鮮力量加入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推廣中。
採寫:南都記者 詹晨楓
攝影:南都記者 宮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