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直播是團隊一拍即合的決定!
團隊把大師們的工作間搬進直播,讓大師面對面與粉絲們進行交流,打破非遺傳承中的地域限制,直觀的帶動更多人參與進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工作當中。
在直播間,團隊每晚6點與粉絲相約,談非遺、聊人生,眾多粉絲的追隨、互動,團隊和大師收穫的無數支持,讓非遺大師們從「舊業」中感受非遺傳統工藝的勃勃生機,讓大家體會到大師們的初心不變、粵技精湛。
通過非遺人才的培養、非遺跨界合作、非遺工藝品創新研發及品牌推廣,共研嶺南非遺文化的創新發展,輕工非遺團隊通過直播平臺,發揮更大效應地去影響更多的人,並得到了學院、媒體及社會的支持。
這一年,是充滿挑戰又不失機遇的年份。疫情之下,就業形勢趨於嚴峻,而直播帶貨逆市生長。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非遺創客工坊」創新創業團隊響應學院對嶺南文化體系的文化傳承、文化育人、文化傳播的架構,促進學院嶺南文化建設向更高層次發展的理念,團隊精心打造的「非遺前世今生」直播間悄然上線!
團隊聯手學院的非遺大師,先後將廣繡、剪紙、扎染、押花、陶藝、掌畫的工作室搬進了直播間,帶來了多場內容新穎又不失情懷的直播。從「小白」做起,大家一路「摸著石頭過河」,用滿腔熱情凝聚團隊堅持不懈的信心,走出了一條推廣嶺南文化的新路子,也為學院的電商專業建設打開了新局面。
7月6日,「非遺前世今生」直播間正式開播。
「做直播是團隊一拍即合的決定!」團隊成員曾維佳笑著說,「直播帶貨憑藉著它特殊的職業特點在當下逆市而起,但畢竟是突破常規的一種電商形式,我們必須要有膽大心細的作風。」於是,經過深度調研和專家研討後,團隊成員們開始緊張籌備和計劃。
大家一路摸著石頭過河開始直播之路。從一無所知到漸漸入門,就在急需更高的實踐平臺與更專業的引導時,團隊巧遇了廣東省首屆文商旅直播帶貨大賽主辦方。「當時覺得自己就像是過河碰上擺渡的,巧極了,真是時機剛剛好」。
而後,經過與大賽主辦方的深度討論後,團隊獲得學院支持,團隊由負責人譚燕偉主任帶隊,派出多位專任教師,參加了主辦方舉辦的「網際網路營銷師」師資培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了電商直播的來龍去脈和操作規程,也更加確定了這個一拍即合是完全正確的決定——電商直播的未來可期。
口號的誕生
陶藝大師、學院客座教授曹鋒明正在直播
「大師不常見,非遺面對面」,這是團隊成員陳莉老師擬出的口號。商貿服務產業系譚燕偉主任說:「很多人提到非遺的第一感受就是高不可攀,再者就是製作周期遙遙無期,作品枯燥、老套。但其實非遺源於生活也終將回歸生活,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該是觸手可及的。」團隊把大師們的工作間搬進直播,讓大師面對面與粉絲們進行交流,打破非遺傳承中的地域限制,直觀的帶動更多人參與進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工作當中。
非遺是團隊決定做的第一個直播主題。「選擇非遺這個主題,是我們之間默契,大家想法和節奏完全一致。」一方面,60位國家級、省級、市級工藝美術大師進校園,學院擁有得天獨厚的非遺大師工作室一條街(嶺南大師街),眾多的非遺工藝傳承活動、頻繁穿梭在校園的非遺工藝大師們,讓團隊成員們耳濡目染了眾多的非遺工藝,日積月累地對非遺工藝產生喜愛和萌生情懷。
另一方面,兩年前譚燕偉主任、曾維佳老師和劉珂老師在參加「輕創杯」創新創業大賽時對非遺工藝的創新融合產生共鳴,碰撞出的火花已漸成燎原之勢。團隊摸索出新型的非遺傳承推廣模式,在這個模式的驅動下,團隊試著嘗試各種新穎的非遺推廣方法。
學院的認可和幫助,給團隊的直播平臺畫龍點睛。曾維佳老師說:「接下來,我們將會聯合更多的非遺大師們,帶著非遺工藝大師們對待傳承的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精神,一直堅持做好這個直播平臺。」
廣繡大師、學院客座教授蔡玉珍
身著漢服帶著徒弟直播廣繡
對於團隊和非遺大師們而言,直播就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廣繡大師、學院客座教授蔡玉珍第一次坐在鏡頭前,直呼「不敢看鏡頭,太緊張了,我該怎麼做。」一場直播下來後,慢慢就摸到了技巧,熱情的粉絲們也給予了她足夠的支持與鼓勵。第二場直播時,蔡玉珍換上一身傳統漢服,自信的在鏡頭前給大家展示廣繡的風採。「現在的非遺工藝大師,對工藝的傳承都抱著積極緊張的態度,」譚燕偉主任說,「大師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遠比我們想像中強,甚至很多非遺大師很早就想嘗試做直播,但迫於不太專業且人手不夠而不得不止步不前,我們的出現剛好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以及傳統手工藝、表演藝術等,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藉助直播走上「雲端」的不止是商品、工藝品,茶藝、剪紙、掌畫等傳統藝術文化也能在直播間裡百花齊放。剪紙大師、學院客座教授於中民也把創作平臺搬進了直播間。小時候就開始學習剪紙的他技藝純熟、風格獨特。三兩下,惟妙惟肖的剪紙仿佛讓大家看得見摸得著了一樣。「我們做非遺和其他普通的帶貨不同之處在於,我們重在思想的傳遞。賣貨不是目的,以傳播非遺文化、展現非遺大師魅力及非遺工藝為主。」通過直播間,團隊每晚6點與粉絲相約,談非遺、聊人生,眾多粉絲的追隨、互動、無數的支持讓非遺大師們從「舊業」中感受到了非遺傳統工藝的勃勃生機,體會著初心不變、粵技精湛。「至於帶貨,這還需要時間。」曾維佳說,「我們嶺南藝術產業系設計專業的老師們,將會和大師們一起摩擦出更多非遺工藝文創產品投放市場,實現真正的帶貨,也真正實現『非遺工藝源於生活,回歸生活』的初衷。」直播採取「師帶徒」的方式進行
當前電商帶貨已經成為推動傳統商業模式變革的一股新力量,電商直播迎來了爆炸式增長。「但是我們也明白,一擁而上未必能脫穎而出,只有做專業、做內容,直播才有感染力。」談及未來的計劃,譚燕偉主任表示,「借著這次非遺直播以及組織學生參與廣東省首屆文商旅直播帶貨大賽的契機,我們會著重打磨電子商務專業,為它注入新的血液。」電商直播是一個系統化運作過程,需要資源整合和流程的協調管理。這次的一拍即合,就是學院商貿服務產業系和嶺南藝術產業系的完美融合。整個過程採取師帶徒的方式進行,由老師們帶著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進行直播腳本及話術設計、現場環境設備調試、直播過程控制、帶動直播間互動以及直播後的數據分析等;嶺南藝術產業系師生則負責化妝指導、與工藝大師共同講解非遺產品及工藝,參與「非遺動手做」環節互動、承擔新工藝內容設計策劃等。接下來,團隊將積極與行業協會、MCN機構、電商平臺方、知名企業對接,形成研,教,推三維一體的非遺傳播共同體,對課程相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並利用其資源共建專業實訓基地,從而大大提高專業建設水平;其次,將以非遺直播實戰為切入口,積累師生實戰經驗,並帶動師資團隊進行教學研討,打造技能過硬的實戰型師資團隊,推動專業間的跨界融合,從而提升專業建設的內在驅動力和影響力;最後將直播打造成跨課程項目,如此一來達到人人參與競賽的目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逐漸優化技能大賽的運行制度體系、激勵制度體系、課程考核體系等,從而推動技能大賽在開展專業課程教學活動中朝著規範化、制度化以及長效化的方向發展。通過非遺人才的培養、非遺 跨界合作、非遺工藝品創新研發及品牌推廣,共研嶺南非遺文化的創新發展,輕工非遺團隊通過直播平臺,發揮更大效應地去影響更多的人,並得到了學院、媒體及社會的支持。同時,項目也成為了電子商務專業及藝術專業建設的真實項目載體,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在直播的鍛鍊中培養他們對非遺文化、對藝術創新及創業多維的能力。註:一直以來,學院都注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上述提到「非遺創客工坊」 起源於學院參加創新創業大賽應運而生的項目團隊,該項目比賽已獲得第三屆廣州女性創客(創新創造組)二等獎及「羊城工匠杯」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