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紅豆粵劇團年輕演員黃紫茵表演《天女散花》選段。 主辦方供圖
嶺南飛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秦敏為病人診療。 主辦方供圖
人民網廣州12月9日電(張靚雯)手肘帶動腕部,約2米長的水袖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優雅流暢的曲線,猶如天女散花般在舞臺上「起舞」……12月9日,人民網跟隨「嘆嘆羊城生活」採訪團前往廣州紅豆粵劇團和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康復科,探尋非遺的獨特魅力。
在舞臺上表演《天女散花》選段的黃紫茵,生於1998年。「我不是年齡最小的,團裡還有幾個『00後』呢。」從13歲開始學粵劇的她,現在戲齡已經接近10年。
「每天早晚都要練功,至少4個小時。」黃紫茵說,已經習慣了這樣自律的生活,並不會覺得枯燥。「畢竟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一定要反覆練習才能提高。」
廣州紅豆粵劇團由著名粵劇大師紅線女於1990年創辦。據介紹,大部分演員都是正值而立之年的「80後」。
吳浩劍就是其中之一。工武行的他今天要帶著採訪團成員學習戲曲中上馬的動作。
「踩穩馬凳,跨腿上馬……」只見吳浩劍手持馬鞭,一個踢腳高過頭頂,翻身「上馬」,動作利落、生動,仿佛真的跨上一匹高頭大馬。
「武行『打』的動作很多,要一遍遍練習形成肌肉記憶,上了臺才能不出錯。」吳浩劍說。
國家二級演員、廣州紅豆粵劇團輔導老師葛銳娟和吳浩劍同齡,除了排練和輔導新演員,她還與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第二師範學院等合作開展粵劇藝術講座,面向高校學生開展科普與體驗教學。
「只有讓更多年輕人接觸、了解粵劇,這門充滿魅力的藝術才能更好地傳承下去。」葛銳娟說。
而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嶺南飛針,在技藝傳承方面則逐漸打通「任督二脈」,走出頗有特色的發展之路。
在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康復科,每天專程前來找秦敏看病、複診的約有100人,光是診療針就要用掉3500根。
作為嶺南飛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針灸康復科第三病區區長秦敏,從事針灸康復臨床工作已經30多年,帶過的徒弟不但遍布國內,還包括美國、英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現在我正在帶一位日本的學生,不過因為疫情原因只能線上授課。」秦敏說,針灸在國內外的認可度非常高,發展勢頭很好。「針灸的兼容性很強,不僅可以獨立診療,也可以和西醫結合做輔助治療。」
23歲的黃春梅是秦敏目前帶的研究生之一,從本科開始,就堅定地選擇針灸做為自己的臨床學習方向。
「針灸是我國最古老的診療方法之一,而且在國內,特別是廣東地區,大家對針灸信賴度比較高,我覺得很有發展前景。」黃春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