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 勢在必行

2020-12-27 華夏訪談網

——新華在線網特邀總編朱長雲專訪京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鳳茹老師

——祝願「京繡」後繼有人 蓬勃發展!

——新華在線網特邀總編朱長雲祝願全國非遺傳承人新年快樂!

非遺保護項目「京繡」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李鳳茹老師

新華在線網特邀總編朱長雲先生專訪李鳳茹老師並書寫「守正」書法作品贈送給「桃李滿天下」的李鳳茹老師!

據了解,元朝定都北京後,隨著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主要用於供奉皇家宮廷服飾和裝飾的繡品。宮廷集中了全國的優秀工匠進京專職織造。 明、清兩代宮中特設「繡花局」,因此,京秀融合了全國各種優秀的技法,並將它們發揚光大,成為獨樹一幟的繡種。

2020年在西城區政府的幫助下,李鳳茹老師培訓的京繡傳承志願者

京繡在明、清時期最為興盛,主要服務於宮廷,故被稱為「宮繡」;京繡是在北京地區出現的北方繡種,屬「燕京八絕」之一。

清朝之後,「繡花局」自行解體,繡工散落在京城各處;民國時期,京繡只能個體作坊的形式存在。1949年以後,公私合營成立了「前門刺繡合作社」。

「京繡」技術最成熟的時期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繡品以仿照宮廷用品為主,主要用於外貿出口;為建國初期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家傳老繡片:「百子圖」

「百子祝壽圖」

「京繡」在品種規格上多飾多樣,尤其是有些紋樣在其它繡種中是不準許使用的,如繡在龍袍、詔書等上的紋樣。「京繡」在圖案紋樣的運用上講求「吉祥」寓意,內容要豐富充實,繡品上紋樣都要被賦予約定成俗的特定含義,即所謂的「圖必有意、文必吉祥」。圖案以「龍、八吉祥、吉祥八寶、海水和江崖」為主。

「京繡」以材質華貴耳著稱,一般選用最好的綢緞為面料,耳繡線除了以蠶絲所製成的絨線外,還以「黃金、白銀錘箔」,捻成金、銀線大量使用於服飾繡品中。

其手法先用金、銀線盤成花紋,然後用色線繡固在紡織平面上,這種用金、銀線繡的「龍、鳳」等的圖案又叫「盤金」,在中國繡品中獨一無二,充分體現了「富貴、精美」的宮廷藝術。

除了在圖案的內容、色彩上有嚴格的規範外,「宮廷繡」對於繡品的標準在針法的分布上也有一些固定的程式和工藝要求,絕不允許存在民間繡品中的那種隨意又自如表現個性的主觀創作意識。

李鳳茹老師特長:「茶道 香道 京繡」;職稱是高級教師 ;學歷是研究生;第二學歷:服裝設計;職業是教師,教齡49年;教學管理:16年,英語教學:23年 ;國家級高級茶藝師、國家級高級評茶員、國家級調香師;北京市學科帶頭人 ;中國基礎教育專家委員會研究員 ;《留住手藝》雜誌藝術顧問 ;是非遺保護項目「京繡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

李鳳茹老師在張家口傳授茶道課程

李鳳茹老師是全國優秀教研員、全國科技創新模範教師、北京市優秀教師 、北京市優秀科技教師、參與了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素質教育課題研究;為國家級課題組子課題的負責人,撰寫發表二十多篇論文;多篇論文獲國家一等獎。 在教育部的主持下編寫教材,任兩本教材主編,並獲北京市優秀成果獎。曾做全國、市區研究課、示範課、觀摩課50多節…………多次為來自全國的中小學老師做課程專題培訓,很好地履行了學科帶頭人的職責。 參與了教育部的國培計劃:培訓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教師,題目:刺繡與創新。 曾為清華、北大、香港大學的EMBA班授課:茶道香道和中國禮儀文化。為北京教育學院授課,選入學院專家人才庫。 為北京服裝學院授茶道課程。 在北京及雲南多批次培訓了茶藝師、評茶員、調香師。

退休以後一直做公益,並在北京等地開設京繡傳習所,義務傳授京繡。多次在北京廣播電視臺做直播節目:京繡與創新、非遺傳承與京繡…………疫情期間線上公益課12次;並參與捐贈醫療物資。 長期為國學學校的孩子們義務講茶道、香道、非遺京繡…………。目前在北京非遺與設計學院做課題研究並指導京繡教學與京繡技術。

李鳳茹老師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做非遺京繡節目

李鳳茹老師說:「我願意用一生的時間感恩國家,回報社會」,「守住尊嚴 低調做人」!

李鳳茹老師近五十年來,教書育人滿天下;為弘揚中華

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新年來臨之際專訪李鳳茹老師,真心祝福桃李滿天

下的李鳳茹老師「健康快樂」!

李鳳茹老師(左一)參加活動和風箏非遺傳承人羅煥文老師(左二)、料器非遺傳承人邢蘭香老師(右二)、新華在線網特邀總編朱長雲先生(右一)合影。

(文 圖:風華正茂)

相關焦點

  • 傳承非遺從「娃娃」抓起 為環翠文創企業搭建展示平臺
    7月12日,由威海市環翠區文化和旅遊局指導,環翠區文化產業協會、威海眾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山東艾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偊人千裡文化傳媒(山東)有限公司共同組織的「非遺開童心 經典代代傳」——全網尋找小小非遺傳承人系列活動在威海市新威附路陶瓷廠院內吉呈軒啟動。
  • 愛上「夷陵造」 | 夷陵非遺商品、非遺線路、非遺傳承基地推介
    9月16日,由宜昌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2020宜昌市「十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十優』非遺旅遊商品」、「『十佳』非遺傳承示範基地」網絡評選將正式啟動。宜昌12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12款非遺商品、12處非遺傳承示範基地將同臺PK,集中接受網友票選,著名舞蹈藝術家邰麗華、著名電影演員史可、國內新生代配音演員文曉依(醋醋)、青年演員王馨可等4位宜昌籍名人應邀擔任活動推廣大使共同為家鄉打CALL。本次網絡投票時間為9月16日至30日,為期15天,每天8:30-21:30開展。
  • 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脫貧攻堅——拉薩非遺文化在保護傳承創新中煥發...
    近年來,西藏拉薩市不斷深入挖掘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藏文化資源,使古老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活力。「木雕」「藏香」「藏戲」等這些承載著厚重文化和智慧的非遺傳統項目,如今正以年輕人易於接受、樂於參與的方式,藉助日益完善的保護發展政策,逐夢前行,助力脫貧攻堅。
  • 紀錄「非遺」 傳承文化
    9月8日,河北日報報業集團唐山分社「冀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中心」系列專題紀錄片正式開拍,紀錄片將以3D形式呈現冀東地區非遺技藝傳承通訊員郭寶強、殷念慈攝影報導9月8日,河北日報報業集團唐山分社「冀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中心」系列專題紀錄片正式開拍,紀錄片將以3D形式呈現冀東地區非遺技藝傳承,喚醒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記憶
  • 共議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 小罐茶發聲2020非遺大會分論壇
    非遺,就是從歷史中走過來的脆弱文明。如何讓非遺項目在傳承傳統手工技藝的同時,融入現代生活?如何讓非遺項目具有應對市場化挑戰的造血能力?如何讓非遺不僅僅活在歷史中,更活在當下?——創新就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
  • 紅領巾小記者走運河,傳承非遺文化
    尋訪非遺大師,體驗非遺民俗,傳播非遺文化,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小長假。拜訪大師,對話非遺走進杭州市工藝美術館二樓的大師工作室,大量的非遺民俗作品吸引了小記者們的目光。提前做過「功課」的小記者知道,這裡的大師工作室匯集了剪紙、織繡、竹藝、紫砂、皮影等十幾個民俗,而國家級、省市級的工美大師及手工傳承藝人大師就在這裡。
  • 復原古戰車 傳承非遺技藝
    原來,是當地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傅平,希望他能製作一輛木輪大車,用來展示和傳承木輪大車這項非遺技藝,聽到這個消息,傅平身上沉寂了多年的車木匠火苗,又重新燃了起來。經過了第一輛木輪大車的製作,傅平覺得,做車不是目的,製作的過程遠遠要比結果重要,他還要繼續造車,為的就是在製作的過程中,把這項手藝展示出來,傳承下去。
  • 堅定文化自信,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
    堅定文化自信,非遺傳承從娃娃抓起!學生們跟著非遺傳承人劉壽仙學習學生到紅安繡活傳承中心實地參觀學習學校老師介紹說:從學校角度來講,從傳統文化知識的認識,到繡稿的繪製、圖案的寓意,到動手繡制和最後的完成工藝學生都能獨立完成,通過刺繡的學習既能夠培育特色校園文化,又可以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
  • 2020中國非遺傳承與國際文創論壇在京開幕
    本次調研結果顯示,44.1%的受訪傳承人認為非遺領域「面臨傳承危機,主要靠國家和政府的保護」,僅有5.9%的受訪傳承人認為非遺領域發展「處於鼎盛時期」,總體發展態勢不容樂觀。且製作工藝、曲藝失傳是當前非遺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巨大危機。調研結果顯示約60%的非遺項目通過社會傳承的方式來選定傳承人。
  • 梁治昂:做陽江風箏非遺傳承的引路人
    梁治昂:做陽江風箏非遺傳承的引路人 2020-10-25 2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助力非遺文化傳承 小罐茶與2020首屆中國非遺論壇大會達成戰略合作
    發布會中,黃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程紅在介紹黃山非遺發展情況時講道,當前,黃山高新區著力建設非遺的集中保護區域「徽藝小鎮」,並輻射小罐茶等非遺代表企業,以推動非遺的傳承、創新和融合發展。  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將古老的非遺「用活」,用創新的技術、模式與傳統的非遺進行有機結合。
  • 宋保樹成全國非遺傳承創新模範人物
    本報訊(記者申萍)日前,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2020年度非遺傳承創新模範人物頒獎典禮在京舉行,我市農民剪紙藝人宋保樹被評為非遺傳承創新模範人物。宋保樹是河間一位農民剪紙藝人,繼承了傳統的民俗剪紙文化,並潛心鑽研,博採眾長,突破了剪紙難於裝裱的難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剪紙藝術風格,創作出大量剪紙精品,為保護和傳承剪紙文化藝術作出很大貢獻。其剪紙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獲得諸多獎項,被許多博物館和國內外知名人士收藏。
  • 留住手藝 堅守匠心,影像中的非遺傳承
    ,家庭作坊依然是非遺傳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當然他也樂觀地表示,如果收入提高,體力活比重下降,創造出一個好一點的傳承環境,找到下一代傳承人還是很有希望的。 非遺影像展將探尋非遺傳承新方式這個嚴峻而又沉重的課題以新媒體合作的方式鋪陳出來。
  • 普洱:傳承魅力文化,多彩非遺進校園
    本網訊 為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更好地保護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營造非遺保護傳承的良好校園氛圍,1月14日,墨江縣文化館在墨江縣民族學校開展以「多彩非遺進校園、魅力文化有傳承」為主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共有4000多名學生分時段、分班級參與。
  • 小罐茶參加非遺大會,創新才是最好的傳承
    9月19日,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新聞發布會在黃山市人民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本次會議正式公布了"2020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大會"落戶黃山的重大消息,以此推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創新。
  • 深耕非遺傳承 煥發古韻新生
    ■陳曉建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點讚潮劇,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這是對廣東戲曲界的莫大鼓舞和巨大鞭策。作為「廣東漢劇之鄉」的梅州,如何更好推動廣東漢劇這項國家級非遺創新傳承、走向世界?
  • 廣西賀州市富川縣傳承非遺促脫貧增收|花炮|非遺文化|瑤族長鼓舞...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通過發展非遺文化,以非遺+扶貧、非遺+旅遊、非遺+電商等模式,將非遺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生產力,實現非遺活態傳承。  教授技藝 傳承文化  「五嶺山歌就是多,出門兩步腳絆歌;世代種地又種歌,盼望走出大山窩……」賀州學院2018級學生潘水珍是聽著「瑤族蝴蝶歌」長大的,她一直希望走出大山看看,幫助家鄉脫貧。
  • 傳承非遺技藝,非遺文創產品為「順意好禮」大賽添人氣
    激烈角逐決賽,網絡投票結果出爐此次入圍決賽的作品是在深入挖掘文旅內涵基礎上、創造設計的具有順義本土特色和強烈民俗文化色彩的文創品牌商品,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載體。傳承非遺技藝,精品項目展鋒芒據了解,位居前三名的作品均結合了順義本土特色、巧妙採用非遺技藝創作而成。毛猴工藝品 《家和萬事興》是傳統非遺技藝作品,作品表達了順義人生活和諧、幸福美滿的生活狀態。
  • 阿克塞哈薩克族非遺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
    原標題:阿克塞哈薩克族非遺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
  • 苗族服飾為何吸睛,非遺技藝凸顯價值,如何傳承非遺技藝
    三、苗族服飾的傳承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中,指出苗族的服飾是「中國服裝史上的活標本」。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苗族服飾藝術面臨著傳承的危機。南丹中堡鄉當地的苗胞現很少進行棉花種植、養蠶繅絲、紡紗織布等相關活動,傳統的紡織工藝即將不復存在;能夠掌握蠟染技術的苗族婦女已寥寥無幾並且年數已高,年輕人不願學習傳統工藝紛紛外出打工……如何傳承苗族服飾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