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在線網特邀總編朱長雲專訪京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鳳茹老師
——祝願「京繡」後繼有人 蓬勃發展!
——新華在線網特邀總編朱長雲祝願全國非遺傳承人新年快樂!
非遺保護項目「京繡」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李鳳茹老師
新華在線網特邀總編朱長雲先生專訪李鳳茹老師並書寫「守正」書法作品贈送給「桃李滿天下」的李鳳茹老師!
據了解,元朝定都北京後,隨著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主要用於供奉皇家宮廷服飾和裝飾的繡品。宮廷集中了全國的優秀工匠進京專職織造。 明、清兩代宮中特設「繡花局」,因此,京秀融合了全國各種優秀的技法,並將它們發揚光大,成為獨樹一幟的繡種。
2020年在西城區政府的幫助下,李鳳茹老師培訓的京繡傳承志願者
京繡在明、清時期最為興盛,主要服務於宮廷,故被稱為「宮繡」;京繡是在北京地區出現的北方繡種,屬「燕京八絕」之一。
清朝之後,「繡花局」自行解體,繡工散落在京城各處;民國時期,京繡只能個體作坊的形式存在。1949年以後,公私合營成立了「前門刺繡合作社」。
「京繡」技術最成熟的時期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繡品以仿照宮廷用品為主,主要用於外貿出口;為建國初期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家傳老繡片:「百子圖」
「百子祝壽圖」
「京繡」在品種規格上多飾多樣,尤其是有些紋樣在其它繡種中是不準許使用的,如繡在龍袍、詔書等上的紋樣。「京繡」在圖案紋樣的運用上講求「吉祥」寓意,內容要豐富充實,繡品上紋樣都要被賦予約定成俗的特定含義,即所謂的「圖必有意、文必吉祥」。圖案以「龍、八吉祥、吉祥八寶、海水和江崖」為主。
「京繡」以材質華貴耳著稱,一般選用最好的綢緞為面料,耳繡線除了以蠶絲所製成的絨線外,還以「黃金、白銀錘箔」,捻成金、銀線大量使用於服飾繡品中。
其手法先用金、銀線盤成花紋,然後用色線繡固在紡織平面上,這種用金、銀線繡的「龍、鳳」等的圖案又叫「盤金」,在中國繡品中獨一無二,充分體現了「富貴、精美」的宮廷藝術。
除了在圖案的內容、色彩上有嚴格的規範外,「宮廷繡」對於繡品的標準在針法的分布上也有一些固定的程式和工藝要求,絕不允許存在民間繡品中的那種隨意又自如表現個性的主觀創作意識。
李鳳茹老師特長:「茶道 香道 京繡」;職稱是高級教師 ;學歷是研究生;第二學歷:服裝設計;職業是教師,教齡49年;教學管理:16年,英語教學:23年 ;國家級高級茶藝師、國家級高級評茶員、國家級調香師;北京市學科帶頭人 ;中國基礎教育專家委員會研究員 ;《留住手藝》雜誌藝術顧問 ;是非遺保護項目「京繡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
李鳳茹老師在張家口傳授茶道課程
李鳳茹老師是全國優秀教研員、全國科技創新模範教師、北京市優秀教師 、北京市優秀科技教師、參與了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素質教育課題研究;為國家級課題組子課題的負責人,撰寫發表二十多篇論文;多篇論文獲國家一等獎。 在教育部的主持下編寫教材,任兩本教材主編,並獲北京市優秀成果獎。曾做全國、市區研究課、示範課、觀摩課50多節…………多次為來自全國的中小學老師做課程專題培訓,很好地履行了學科帶頭人的職責。 參與了教育部的國培計劃:培訓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小學教師,題目:刺繡與創新。 曾為清華、北大、香港大學的EMBA班授課:茶道香道和中國禮儀文化。為北京教育學院授課,選入學院專家人才庫。 為北京服裝學院授茶道課程。 在北京及雲南多批次培訓了茶藝師、評茶員、調香師。
退休以後一直做公益,並在北京等地開設京繡傳習所,義務傳授京繡。多次在北京廣播電視臺做直播節目:京繡與創新、非遺傳承與京繡…………疫情期間線上公益課12次;並參與捐贈醫療物資。 長期為國學學校的孩子們義務講茶道、香道、非遺京繡…………。目前在北京非遺與設計學院做課題研究並指導京繡教學與京繡技術。
李鳳茹老師在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做非遺京繡節目
李鳳茹老師說:「我願意用一生的時間感恩國家,回報社會」,「守住尊嚴 低調做人」!
李鳳茹老師近五十年來,教書育人滿天下;為弘揚中華
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新年來臨之際專訪李鳳茹老師,真心祝福桃李滿天
下的李鳳茹老師「健康快樂」!
李鳳茹老師(左一)參加活動和風箏非遺傳承人羅煥文老師(左二)、料器非遺傳承人邢蘭香老師(右二)、新華在線網特邀總編朱長雲先生(右一)合影。
(文 圖:風華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