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閱江樓前獅鼓雷響!還有「非遺」項目展示……

2020-12-22 多彩肇慶

4月1日,

肇慶組織了疫情後廣東省首個旅遊團,

開展了「肇慶人遊肇慶的新遊線,

明天,疫情後省內第一場文旅活動

將在肇慶舉辦!

西江日報全媒體記者 甘婉怡 攝

為慶祝「5.18國際博物館日」、

「5.19中國旅遊日」、

以及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明天將閱江樓前舉辦

2020年「吉慶肇始、粵遊悅好」

系列活動啟動儀式,

來自肇慶本土及省內部分城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將在現場展示!

接下來,讓我們了解這些「非遺項目」~

端硯製作技藝(國家級)

在中國所產的十大名硯中,尤以端硯最為稱著。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賦詩讚道:「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硯的歷史悠久,石質優良,雕刻精美,唐朝末年被推崇為「四大名硯」之首。端硯石出產在肇慶市東部的爛柯山和肇慶市七星巖北面(西起小湘峽,東到鼎湖山)的北嶺山一帶,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巖三地之硯石為最佳。

△資料圖:楊焯忠在展示端硯雕刻技藝

△資料圖:楊焯忠到肇慶學院授課

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於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古人有「哈氣研墨」之說。端硯的製作過程較為複雜,工序繁多,主要分為採石、維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

△資料圖:楊焯忠在硯韻丹青藝術展作動態演示

2006年,端硯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楊焯忠經文化部認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疍家糕製作技藝(省級)

疍家糕又稱千層糕,層層相疊,其製作反映了肇慶水上人家的生活習俗和特有文化。40層的疍家糕需要浸泡、打漿、調配、蒸粉、翻動、出爐、冷卻等多個步驟,光是浸泡大米就需要4個小時。

△資料圖:黃金平向徒弟傳授技藝

由於層次多故稱千層糕。肇慶端州的疍家糕,甘爽香滑、色彩鮮豔、厚薄均勻、層次分明、色香味俱佳。

△樂滿園酒樓疍家糕

2012年,疍家糕製作技藝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0年,樂滿園酒樓黃金平經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認定為疍家糕製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金渡花席編織技藝(省級)

金渡花席是肇慶著名的傳統床上用品和手工藝品,始於明代,清代中期傳入國外染料,金渡當地村民就率先編織出圖案花席,故叫「金渡花席」。幾百年來,金渡花席產品一直遠銷國內外。60年代中期,國家主席劉少奇出訪東南亞各國時,曾帶上工藝精湛的金渡花席作為特色禮品,饋贈外國友人。

△左圖:花席工藝品;右圖:紅人字花式花席產品。

金渡花席編織技藝自90年代末至2000年曆經三次改良創新:第一次為材料創新,將原材料進行漂染改良,形成黑、白、紅、綠,以白色為主色;第二次為編織改良創新,將原有的中間接駁法改為橫直疊接法,增強花席的柔韌性,延長花席的使用壽命;第三次是編織花式改良,將原有芏的原色(不進行任何漂染)進行編織,通過控制不同曬芏時間而得到不同芏的色澤進行搭配編織,保持芏的原生態。

2009年金渡花席編織技藝列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何冠醒為該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資料圖:何冠醒五中花席編織公開課

省級廣寧剪紙(市級)

廣寧剪紙歷史悠久、流傳深遠、技藝精湛,屬嶺南漢族剪紙,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廣泛流行於肇慶廣寧一帶的村落,是當地人生活、婚慶、喪禮、法事等活動必不可少的標誌性物件。廣寧剪紙的主要工具為剪刀和紅紙,每張剪紙都不用起草稿,直接完成剪紙。長期以來,人們用剪紙的方式來表達各種寓意,同時也渲染事件和環境的氣氛。

隨著歲月的洗禮和變遷,廣寧剪紙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發生了深刻的演變,既有繼承,又有創新。從廣寧剪紙的現狀來看,在日常生活中,剪紙與當地的風俗民情緊密相連,群眾剪紙的習慣從未停止,剪紙的內容不斷推陳出新。

△資料圖:剪紙課堂。

透過廣寧剪紙的前世今生,可以窺視當地社會生活、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審美觀念等內容,了解當地人民群眾的情感世界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廣寧剪紙於2018年列入肇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楊群金為該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糖畫傳統民間手工藝

糖畫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雖屬小技,然而卻源遠流長,距今約有四百餘年歷史。據考,它起源於明代的「糖丞相」。《堅瓠集》載:明俗每年祀神,「熔就糖霜」印鑄成各種動物及人物作為祀品。所鑄人物「袍笏軒昂」,儼然文臣武將,故當時戲稱為「糖丞相」。後來又吸收了中國皮影、民間剪紙等姊妹藝術的造型手法與雕刻技藝,逐漸演變發展為今日的糖畫藝術。

糖畫的製作用料考究,手法豐富,題材廣泛,糖畫藝人坐在攤前,將煉製過的糖溶化,面對潔白如玉的大理石板,執勺在手,靜氣凝神,運腕走勺,流糖如絲。靈巧的手腕抖、提、頓、放,時快時慢,時高時低。頃刻間,各種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及戲劇人物等畫圖便躍然石上。

待搪畫凝固後,用一根竹籤粘合支撐,拿在手上既可觀賞又可食用,融物質與精神享受於一體,難怪人們無不讚賞為「觀之若畫,食之有味」,頗具特色的街市藝術,備受老百姓喜愛的工藝食品。

看完肇慶市「非遺」參展項目

接下來,

跟著小編了解其他城市的非遺項目吧~

佛山獅頭(國家級)

廣東醒獅,俗稱「南獅」,是獅子舞中最具影響力的一種;在廣東各地醒獅的源流、形象、舞法略有差異,其中以佛山醒獅為代表。

佛山獅頭前庭飽滿,明牙振脷,雙目朝前,嘴角帶笑,且在鼻、腮、角、額等部位附有各種吉祥寓意的造形和裝飾。傳統獅子顏色以紅、黃、青、黑為主要基調。獅頭額上裝有反光鏡,周邊系有小銅鈴,隨獅頭舞動力度,有節奏發出鈴聲。獅的顏色和下巴留須的長短,均附著不同的行為品格,最典型的是黑獅一般留須很短,名曰「牙刷須」。

獅頭、獅被根據不同等級的舞獅者的體力、技能,有各種重量和長度。獅被以綢緞或化纖織物為原料,分面層和襯覆,規格的數字越大,使用需憑紮實的武功底子。佛山醒獅以其家族、師承、堂館、社會培訓等多種方式,培養大批人才,成為南獅中最具影響的代表。

△資料圖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國家級)

白沙茅龍筆創始於明代的理學家、詩人、書法家陳白沙(陳獻章)先生。用茅龍筆書寫的書法,筆畫頓挫、拙重,筆劃中留有空隙,形成其它書法難有的「飛白」,別具一格,「一洗元代以來柔弱萎靡的書風」(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確立了嶺南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白沙茅龍筆工藝是採用新會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圭峰茅草為主要材料,經選裁、浸泡、錘砸、刮青等多道工序精心製作而成。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瑞亨2008年3月入選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2年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

張瑞亨原有產品有10多個規格,近年,又和臺山玉、紫檀相結合,研製出融合竹雕、木雕、玉雕等工藝的茅龍筆,即可用於書畫,又是擺設的珍品,極具藝術價值,於2011年獲華南地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百花獎」。2013年12月在新會區會城街道辦的支持下,在圭峰山石澗景區建成獨立建築茅龍草堂,面積100多平方米,宣傳、展示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石龍麒麟製作技藝(市級)

石龍麒麟製作技藝歷史悠久,始於清宣統元年間,是代代相傳的傳統手工藝。東莞好舞麒麟,每逢傳統佳節、喜慶之日,人們都舞起麒麟,以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願望。據民國版宣統辛亥年陳伯陶重修的《東莞縣誌》卷九中第268頁記載:「邑尚技擊,秋冬閒,延師教習。元旦至晦,結隊鳴鉦鼓,以紙糊麒麟頭,畫五彩。縫錦被為麒麟身,兩人舞之,舞畢,各演拳棒,曰舞麒麟」。這是東莞舞麒麟最早的記載。

有舞麒麟,必有麒麟扎作的手藝,石龍麒麟製作技藝歷史悠久,過去石龍曾有多間店鋪扎作麒麟,熾華興是其中一間,它始於清宣統元年間,現由第三代製作人何滾流製作經營。傳承人何滾流熟識撐握整個麒麟製作流程,其流程主要分為:扎框、糊紙、晾乾修邊、上彩、貼飾等五道工序。不斷改良工藝,研製「眨眼」的麒麟,由單鳳不眨眼改良為雙鳳可眨眼的麒麟,及獨特的鰲魚頭造形,在東莞流行。

所製作的麒麟,獨具神韻,工藝精緻,色彩豔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深受廣大顧客喜歡。石龍麒麟製作技藝於2007年4月被列入東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傳承人何滾流於2017年11月被列為東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咀香園杏仁餅傳統製作工藝(省級)

2009年10月,咀香園杏仁餅傳統製作工藝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杏仁餅誕生於清光緒末年的香山縣城石岐。由興寧裡一清官後裔詩禮傳家——蕭家的女傭潘雁湘在蕭友柏妾侍林大姑指導下而創製。杏仁餅由選用綠豆粉用木製餅模打制出形如杏仁的餅樣,並加入特製豬肉做夾心,經過一系列傳統烘培工藝製成,入口甘甜鬆化,令人齒頰留香,1918年正式以「咀香園杏仁餅家」掛牌經營,產銷兩旺。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咀香園經過多次的改造、改革,代代相傳,秉承傳統手工技藝並不斷創新發展。咀香園杏仁餅從家庭作坊式生產,發展到企業化生產;從自家食用,發展到暢銷全國各地乃至海內外的傳統食品,特別是在港澳地區,更是大受歡迎。

△資料圖

羅定皺紗魚腐製作技藝(省級)

羅定皺紗魚腐早在明清時期便享有盛譽,是嶺南著名特產之一,是「雲浮市十大金牌名菜」,2010年被列入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資料圖

羅定皺紗魚腐能風行省內外,主要是原料和產品的風味有獨到之處。其製作原料主要是鮮鯪魚、澱粉、雞蛋清、花生油。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軟滑可口,甘香味濃,久煮不爛,老幼適宜。其製作過程全部為手工生產,是地域特徵十分明顯的地方文化產物。2017年入選廣東省非遺代表性項目。

除了非遺項目的展示,

明天啟動儀式還有很多的精彩活動,

如:獅鼓雷響、肇慶故事雲課堂、

「肇慶最具代表性文物」、「最具魅力非遺項目」

網絡評選大賽頒獎儀式....

讓我們共同期待

文旅體產業融合「再出發」的肇慶!

溫馨提示

5月17日10:00前將舉辦2020年「吉慶肇始、粵遊悅好」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不對外開放;5月17日10:00-12:00,市民可提前預約,有序進入閱江樓參展。

預約方式請戳

4月1日起,肇慶市博物館轄下文物景點、包公文化園恢復開放!

多彩肇慶編輯部

相關焦點

  • 北京文化創意展示中心非遺走廊徵集非遺文創項目
    北京文化創意展示中心「南北文創產業展館聯盟」擬於2019年5-6月在北京文化創意展示中心「非遺走廊」舉辦「特色文創產品匯」活動。
  • 村民家門口看國家級演出 現場展示多個非遺項目
    演出現場,除了精彩紛呈的節目,還有來自北京市級以及通州區級多個非遺項目展示。2021「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演出現場。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 舞臺的兩側設有非遺展示區,風車、剪紙、絹人、空竹、毛猴等多項非遺傳承人在現場為村民展示非遺作品。據現場一位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風車第四代傳承人梁福德介紹,風車的出現距今已有兩千年歷史。每年春節,各大廟會上,風車都是主角之一。風車非遺傳承人在現場展示非遺作品。
  • 練拳頭保自己,練獅陣顧鄉裡——盧厝獅陣(泉州刣獅)
    自1973年起,熱愛獅陣的盧厝老拳師以家庭個體傳承形式,教授本村青少年。至80年代起世界興起武術熱,旅居菲律賓的盧厝鄉賢、獅陣第二代(館)元老盧朝暉、盧斌郎、盧武敏等籌款回鄉復興獅陣組建武館,報經晉江縣政府批准,於1987年10月成立「福建晉江盧厝西坑復光南獅隊國術社」,全面復興獅陣,並由第三代(館)師兄弟擔任教練,即此形成盧厝獅陣武館群體傳承的教習形式。
  • 廈門再添25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記者昨從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近期,該單位公布了「廈門市第五批新增市級非遺項目」的具體情況,共新增25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包括閩南話《湯頭歌訣》、翔安車鼓弄、鼓浪嶼通背拳、宋江獅等。至此,廈門有市級以上(含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9項。那麼,這新增的25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具體有哪些?它們有什麼特別之處?
  • 《閱江樓上的女人》 作者:王笑一
    閱江樓上的女人護城河宛若一束腰帶,環圍著斑爛的斑駁古城牆。
  • 興和縣非遺項目——抬閣、撓閣、大架子
    還有歷史故事人物,或現代人物 :農民、士兵、學生、商人等。興起於唐代的一種雜耍技藝,傳入興和在雍正年間,表演者身披獅子皮形外套,模仿成獅子的動作並隨同打擊樂或慢或快的一種民間表演藝技。在形式上,分太獅、少獅。太獅由兩個成年的男子分別舞獅頭、獅尾。少獅是由一小青年扮演的小獅子。動作中又分文獅、武獅兩類,文獅舞動範圍動作小,表演有撓癢、舐毛、抖毛、咂眉眨眼,就地打滾。
  • 順德非遺項目全體亮相!市民零距離體驗非遺文化盛會
    「記憶·傳承--2020順德區非遺文化主題活動」在順峰山公園牌坊前五行橋廣場舉行。(點擊此處觀看視頻)  唱腔優美的粵劇、剛柔並濟的洪拳、形式獨特的龍舟、挺爽柔潤的香雲紗、技法精湛的粵繡、鮮嫩可口的炸牛奶……12月19日,「記憶·傳承--2020順德區非遺文化主題活動」在順峰山公園牌坊前五行橋廣場舉行,順德區59項區級及以上非遺項目全體亮相,與市民近距離接觸,呈現了一場獨具順德特色的非遺文化盛會。
  • 看戲玩非遺,長沙市非遺展示館邀你免費玩
    7月22日至26日,位於橘子洲的長沙市非遺展示館將連續推出戲園演出和非遺項目傳習活動,均免費開放。暑假來臨,大家不妨帶上孩子前去看看戲,並動手體驗棕葉編等非遺項目。本次長沙市非遺展示館的戲園演出由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擔綱,22日至24日主要表演花鼓戲,包括《盤夫》《毛國金打鐵》《蔡坤山犁田》《小姑賢》《打銅鑼》等深受觀眾喜愛的劇目,每天下午演出兩場;25日至26日的演出節目形式多樣,如戲曲聯唱、變臉絕活、長沙快板、長沙彈詞、傳統相聲、巫儺絕技等,上午和下午各一場。
  • 美麗非遺向世界展示普通中國人的抗疫付出與情感
    「我把這幅作品帶到進博會上展示,是想告訴世界,中國偉大的抗疫精神已融入每個中國人的血脈。我也想讓各國觀眾通過美麗非遺更好地了解中國,了解普通中國人在疫情中的付出與情感。」滕靜蓉說。據記者觀察,與前兩屆盛會相比,第三屆進博會匯聚展示了更加豐富多彩的中國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 揭開閩南記憶一覽非遺風採,廈門市再添25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記者昨從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近期,該單位公布了 " 廈門市第五批新增市級非遺項目 " 的具體情況,共新增 25 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包括閩南話《湯頭歌訣》、翔安車鼓弄、鼓浪嶼通背拳、宋江獅等。至此,廈門有市級以上(含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89 項。那麼,這新增的 25 個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具體有哪些?
  • 組圖|看精品,淘好物,逛運河,京津冀三地非遺文化大賞來啦!
    長城網訊(記者 許曉星 王璇)9月24日上午,滄州市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鑼鼓喧天,黃驊麒麟舞、滄縣獅舞、任丘大鼓等非遺項目表演競相上演,為當地群眾呈現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   水波動,文化興。
  • 敦煌:娛樂競技項目助力非遺宣傳
    原標題:娛樂競技項目助力非遺宣傳高潮迭起老鷹抓小雞滾鐵環    6月13日,由敦煌市委宣傳部、敦煌市文旅局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在千年敦煌    活動期間,主辦方精選的10多項上世紀70年代人們喜聞樂見的遊戲和體育競技項目,如拔河、踢毽子、跳房子、跳繩、鬥雞、抓骨節、老鷹抓小雞等,深受現場群眾歡迎。    此次宣傳展示活動,進一步增強了遊客和群眾的非遺傳承保護意識,激發了全社會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王斌銀)
  • 非遺博覽會的濟南元素:皮影戲、魯繡、泥塑等5項非遺項目亮相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濟南市文化和旅遊局獲悉,濟南皮影戲、泥塑兔子王、賈家窪村傀儡戲等5個非遺項目參加了本屆博覽會線下展覽。據了解,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採用「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邀廣大人民群眾線下線上共享精彩。其中,線下展共有「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非遺情緣」展、黃河流域非遺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成果展三個主題展。
  • 非遺讓你看見,也讓世界看見 杭州人類非遺項目LOGO徵集大賽評選...
    11月18日,「一眼千年·非遺讓你看見」——杭州人類非遺項目LOGO徵集大賽在杭州蕭山劇院舉行頒獎典禮,15件獲獎作品正式揭曉。這是杭州首次面向全球徵集非遺項目LOGO設計作品,在積極探索非遺傳承和傳播「雙輪驅動」中,鼓勵創作者打開「腦洞」,用充滿創意和正能量的視覺表達,讓傳統文化與現代視覺和合共生,彰顯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 麗水街展示非遺項目:永嘉崑劇
    2018年,大型原創劇目《孟姜女送寒衣》獲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立項。這是自國家藝術基金成立以來,溫州市在申報大型舞臺藝術創作項目上零的突破。  溫州其他有特色的非遺項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積累的重要文化財富,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重要體現,是祖先留給後代的寶貴遺產。
  • 傳承非遺從「娃娃」抓起 為環翠文創企業搭建展示平臺
    7月12日,由威海市環翠區文化和旅遊局指導,環翠區文化產業協會、威海眾擎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山東艾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偊人千裡文化傳媒(山東)有限公司共同組織的「非遺開童心 經典代代傳」——全網尋找小小非遺傳承人系列活動在威海市新威附路陶瓷廠院內吉呈軒啟動。
  • 海澱區非遺展示中心(北館)《走近古琴》公益講座預告
    講座時間:11月28日(周六)10:00——11:30講座地點:海澱區非遺展示中心(北館)古琴館參與方式:撥打電話58718888報名郭懷瑾,北京音樂家協會古琴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北京過雲樓書院院長,1988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
  • 義烏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亮相巴黎——周洋霞·禪心閣歐洲首秀驚豔
    而這次與服裝聯合跨界發布的還有來自中國義烏的古董珠寶及非遺項目「傳統首飾」,讓巴黎時裝界驚豔。這是中國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首次走進巴黎高級定製時裝周。法國高級定製品牌ALEEM YUSUF是高級禮服的著名定製品牌,以精緻華美在巴黎時尚圈著稱。這次設計師共發布10款其最新設計,無論是線條明朗或複雜的舞會晚禮服,還是柔軟浪漫的婚紗禮服,現代裡透著古典,華貴與優雅並存。
  • 績溪非遺展示展演精彩亮相第八屆徽菜美食文化旅遊節
    而作為具有績溪特色的非遺展示展演項目也精彩亮相其中,為廣大遊客帶來了一場視覺與聽覺上的饕餮盛宴。 在伏嶺分會場,省級非遺「鞦韆臺閣」還沒有正式展演,就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村民及遊客前來,大家紛紛拿出手機、照相機進行拍照,想留住這難得一見的精彩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