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60至70年代,盧厝獅陣集體操練停頓。自1973年起,熱愛獅陣的盧厝老拳師以家庭個體傳承形式,教授本村青少年。至80年代起世界興起武術熱,旅居菲律賓的盧厝鄉賢、獅陣第二代(館)元老盧朝暉、盧斌郎、盧武敏等籌款回鄉復興獅陣組建武館,報經晉江縣政府批准,於1987年10月成立「福建晉江盧厝西坑復光南獅隊國術社」,全面復興獅陣,並由第三代(館)師兄弟擔任教練,即此形成盧厝獅陣武館群體傳承的教習形式。
在此期間參加獅陣訓練的隊員,視為第四代(館),其中盧武定、許光平、盧天送,盧武稿等百餘人成為盧厝獅陣的中堅骨幹力量,使得盧厝獅陣達到有史以來人數最多、練武情緒最高、練拳形式最多樣的規模。「盧厝獅陣對老一輩的華僑來說是一種鄉愁,這是一種鄉村記憶。」盧鴻源說道。
盧厝獅陣成功列入福建省級非遺文化名錄。此後,盧厝先後成立獅陣武術館、獅陣理事會,組織社會團體籌措民間資金,集資建設獅陣武術訓練館、展示館,並通過網絡推廣獅陣文化。村民練獅陣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使得盧厝獅陣再次進入黃金髮展期,參與人數、技藝水平、活動頻率和社會影響力快速上升。2011年,盧厝有了泉州首批非遺(刣獅)傳習所,獅陣進校園、刣獅學術研討會、青少年五祖拳公益培訓班等活動讓獅陣文化在海內外進一步傳播。
經過三百餘年歷史傳承,至今盧厝村依然有老少中青200多人能上陣操演,以氣勢恢宏、拳風古樸、技藝齊全的陣勢傾倒海內外觀眾,每逢節慶時經常操練。「我們盧厝獅陣都是義務的,雖然大家平日裡忙著謀生,但只要說是獅陣的事情,大家都能放下手頭上的事。這一點讓我很感動。」盧鴻源說道,獅陣講究的是團結合作的精神,正是有了此種精神,村裡人都能和諧相處。
改革開放以來,盧厝村獅陣武術如沐春風,多次應邀參加各級政府舉辦的大型文體活動開幕式表演,展現獅陣武術的陣法、技藝和弄獅盤打,深受海內外武術界同仁的讚譽。同時,先後派出十多批運動員參加國內各種武術比賽,均獲得優異成績。「申遺!我們不遺餘力!這次來自全國的申遺項目有943件,泉州刣獅能在此次正式公布的337項中,實屬不易。」盧鴻源說道。
近年來,盧厝村以留住鄉村文化記憶、鄉愁為出發點,建設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盧厝獅陣文化園,通過文字記載、實物展示來宣傳盧厝獅陣的保家衛國的精神,讓獅陣武藝永恆傳承。目前,盧厝正積極籌建獅陣非遺傳習館,計劃2021年第一季度可開工建設。(石獅日報 王秀婷 顏華傑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