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藏繡「刺」破傳承困境 「繡」出好生活

2020-12-22 騰訊網

中新社青海貴南11月25日電 題:千年藏繡「刺」破傳承困境 「繡」出好生活

作者 祁增蓓

等到完成規定的刺繡任務,繡娘桑吉卓瑪將得到2萬多元(人民幣,下同)收入。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五彩藏繡藝術有限公司繡坊內,18歲的桑吉卓瑪坐在繡架前穿針走線,不一會兒就繡出了圖案的基本輪廓。她正在繡的是《格薩爾史詩》的一部分。《格薩爾史詩》是2018年啟動的藏繡長卷繡制項目,長260米,寬1.1米,計劃由50名繡娘歷時5年完成。

藏繡源於公元9世紀,與唐卡和堆繡並稱為藏傳佛教三大藝術,是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刺繡派系之一。在「貴南藏繡」的發源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沙溝鄉,幾乎每位婦女都會刺繡。

來自沙溝鄉的繡娘拉毛葉忠說,藏繡過去主要用於民族服飾、佛像、寺院經堂裝飾等方面,以自然傳承的方式傳承給下一代,深「藏」於農家大院。

十多年前,拉毛葉忠的父親仁青加用開裁縫鋪積攢的資金創辦了五彩藏繡公司。剛開始繡娘有幾十個,但後來由於產品賣不出去,繡娘們紛紛回家種地,僅剩下13人。直到2012年,「貴南藏繡」被列為青海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司經營才有了好轉。繡品作為海南州特色文創產品被贈予八方賓客,獲得稱讚。

仁青加一鼓作氣,帶著藏繡產品參加國外展覽,繡娘們繡制的《和諧四瑞圖》《安多服飾》等作品也通過展覽遠銷到了美、英、法及日本等國家。

如今,藏秀工藝品配色更加講究、繡工更加精緻細膩、主題內容愈加豐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國內外對藏族傳統工藝認可度也越來越高。拉毛葉忠說:「現在來學習藏繡的人也越來越多了,不只是藏族,其他民族也會來學。」

40歲的漢族繡娘石玉秀學習藏繡已將近兩年,此前一直以種地為生的她,從來沒想過會通過藏繡為家庭日均增收150元。「以前我覺得藏秀是藏族的特色技藝,和我們無關。」

五彩藏繡藝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冷本才讓表示,近年來,青海省積極推動包括「貴南藏繡」在內的「青繡」各門類刺繡藝術發展,刺繡行業主要形成了「公司+農戶」的發展業態,成為刺繡藝人居家就業、增收致富的一門手藝。

目前,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已有21家以藏繡生產為主的工藝品企業,覆蓋全州的5個縣32個鄉鎮,年銷售額達6100餘萬元,至少10%的繡品銷往國外,5%的繡品銷往港澳臺地區,產業前景廣闊。(完)

相關焦點

  • 「藏繡之鄉」不在西藏,而在青海貴南,藏繡作品遠銷國外
    雖然中國四大名繡中並沒有藏繡,但藏繡也不是一個小眾的民間藝術,它和廣大藏族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正值午飯時間,拉毛葉忠為我們準備了簡單的午餐。熱乎乎的花卷,和一碗麵條,一杯茶。午飯後,我們去藏繡展廳參觀,一邊和她閒聊。
  • 關於海南藏繡,你了解多少?
    熱貢藝術(堆繡)、土族盤繡、貴南藏繡、河湟刺繡……翻開青海民族文化的歷史畫卷,「青繡」如珍珠串成的精美項鍊,以其獨特的魅力展現在其中。自公元9世紀,藏繡就在青海生根發芽,經過上千年的文化積澱和歷史的傳承,現藏繡已經成為青海向外文化輸出的一個重要的代表符號。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有三萬人左右的藏繡生產、研發、設計和銷售的隊伍,年產值近億元,藏繡產業極大促進了當地就業環境和經濟發展,也為全省的脫貧攻堅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 你知道中國四大名繡,知道更珍貴的貴南藏繡嗎?
    說到刺繡,大多數人會知道中國四大名繡:湘繡,蜀繡,粵繡,蘇繡。雖然中國四大名繡中並沒有藏繡,但藏繡也不是一個小眾的民間藝術,它和廣大藏族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傳播力。在現代化機器大生產時代,像藏繡這樣的傳統手工藝越來越少。
  • 貴南藏繡亮相上海國際時裝周
    此次貴南藏繡跨界時裝專場大秀以「嘉瓏」為主題,在保持傳承貴南藏繡傳統元素風格的基礎上,將傳統民族文化藝術與時尚載體相結合,跨界展示了藏繡藝術魅力,開創了青繡時尚化、國際化的新嘗試。秀場上,30多套與貴南藏繡跨界合作的高級定製服飾驚豔亮相,將青繡文化與貴南藏繡通過時裝周平臺傳播全球。
  • 四川甘孜指尖藏花繡:激活民族手工藝「一池春水」
    這位53歲的藏族繡娘繡了多年「花花」,直到3年前加入合作社,她才發現了藏繡更大的價值。羅金蓮的家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二郎村,屬大渡河流域。這裡高山林立,峽谷幽深,世代居住在此的藏族人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尤其是獨特的貴瓊藏繡,古樸自然,顏色豔麗,被譽為「指尖藏花」。
  • 青繡:繡針下綻放的生命之花
    青海刺繡種類繁多,適用範圍廣泛,基本涵蓋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生活用品上,過去幾乎家家戶戶枕頭的兩邊都要繡上花。一些農村婦女特別是少數民族婦女,全身上下都可以看到繡品。房間裡,牆圍上、枕頭上、炕上,凡是有可能蓋的單子上都會繡上圖案,整個屋子就像一個「花」的世界。他說,這表明了青海繡女對刺繡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潮繡:方寸之間的綺夢,一針一線繡出世間萬物
    它屬我國四大名繡(蘇繡、湘繡、蜀繡、粵繡)中的粵繡門派,其中粵繡細分為廣繡與潮繡。從選圖、配色、針法到動針,一幅幅或大或小、縱橫交錯的潮繡作品中,含蓄又端莊,暗藏著繡娘們的勤勞和巧妙心思。古韻傳承,唯美潮繡。據了解,最早提及潮州刺繡的文獻,是宋寶二年(1254)潮州知州陳煒《題湖平石壁》詩(詩刻今存潮州葫蘆山中麓),其頸聯:「朱幡影裡繡屏好,綠蓋香中畫舫行。」
  • 徐州賈汪:小香包登上大舞臺 繡出美好生活新畫卷
    從曾經的民間手工藝品到如今名揚天下的地方文化名片,跨越千年的徐州香包大展神韻登上時尚浪漫舞臺。 在上海文博會,都誇咱香包好,我必須再加一把勁,把香包縫向全世界。」   香包富民 繡出「錢」景   賈汪區將香包提升為全區富民大產業的戰略高度,將小香包變成百姓致富的「金包包」,規劃建設了馬莊香包文化大院、香包博物館、馬莊文創綜合體、香包文化產業園
  • 一方土布織出了江南記憶,一把梭子紡出了千年傳承
    傳統土布以純棉紗作原料,織出的布質地柔軟、透氣性好、經久耐用。2004年11月,鄭芬蘭從磐安山區來到杭城,在下城區成立了「小巷三尋」手織布服飾公司,以她為代表的手工織布技藝在下城得以傳承,土布工藝的返樸與東方美學的結合,既傳承了傳統的技藝,又為現代生活帶來美的享受,廣受好評和青睞。
  • 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宋水仙指導當地繡娘馬尾繡技巧2006年,宋水仙在三都自治縣開辦了全縣第一家馬尾繡工藝品店。如今,三都自治縣有馬尾繡公司20餘家。以前只在某些特定服裝上出現的馬尾繡如今已經融入到當地人的日常用品中。宋水仙(右三)教孩子認識馬尾繡作品「不管是服裝還是鞋子,甚至是飾品,都能看見馬尾繡的蹤影。」宋水仙自豪地說。回顧這十幾年來的變化,宋水仙表示「馬尾繡不僅改變了我們一家人的生活,更是改變了全縣許多婦女。她們改變了在家相夫教子的生活,變成了有經濟收入的獨立女性。」
  • 李亞鶴:非遺水族馬尾繡「活化石」,盡在貴州三都
    「十指春風繡繁華」說的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術刺繡。而有一種刺繡,並不被眾人所知,美的獨具民族特色,它就是馬尾繡。三都縣的水族馬尾繡已經傳承了上千年,被稱作是「刺繡中的活化石」。它的製作過程非常的繁瑣,圖案典雅卻精美耐用。因為水族居住區的地理環境,村寨中的人們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也讓刺繡這項技能成為了必然。
  • 漳繡傳承人鄭密珠:銀針翩翩舞 彩線繡古今
    鄭密珠在刺繡「要懂得手工的價值,要用『匠人精神』傳承閩南文化血脈。」初見鄭密珠,她面帶微笑款款走來,橘黃色的棉布裙子上點綴著細小的綠芽,讓人領略有著千年刺繡傳統的「漳州繡娘」的風採。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漳繡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鄭密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將漳繡做成許多精緻的作品,成為網友們喜愛的藝術品。
  • 芸祥繡品:針線穿梭間,傳承魯繡之美
    芸祥繡品:針線穿梭間,傳承魯繡之美 發表時間:2020/4/7
  • 背上娃 繡著花 養好家(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賽裝賽到日頭落,跳腳跳起月當空」,賽裝是盛大的彝繡展示。直苴村的李永福嫫今年正好100歲,她六七歲就跟著母親學刺繡,「彝家女子會走路就會跳腳,會拿針就會繡花。」彝族服飾刺繡用色大膽奔放,紅和綠常配在一起,花紋圖案大都來自大自然和生活,不識字的繡女往往能繡出迷人的作品。
  • 陶永紅的創業「繡」——記贛發繡第十七代傳承人陶永紅
    一根繡花針起家 小時候的陶永紅,喜歡跟著奶奶和媽媽做一些手工藝活兒,繡花鞋、繡衣裳、做窗簾。 「仿佛這繡花技術是天生骨子裡就會的。」在陶永紅之前,贛發繡已經在這個家族傳承了16代,她對繡花與發繡的興趣來源於家庭的耳濡目染。她童年的記憶就是一張小板凳、一個小針線包, 跟著媽媽一繡就是一天。「那個時候,刺繡純粹就是娛樂,為了玩。」陶永紅說。
  • 刺繡:東方奇技 繡美天下
    開始時將顏色塗在身上,「稱彰身」;再進一步刺在身上,稱「文身」;後來就畫在衣服上,再發展成繡在服裝上。大約從漢代起,刺繡就成為閨中技藝。中國女子從小就學習刺繡,因而刺繡又叫做「女工」。女孩子在出嫁以前,要為自己繡一批繡品做陪嫁之物;婚後家裡的擺設、家人的衣物也需要刺繡來點綴。
  • 巧手繡出端午荷包香
    紅、黃、綠、藍各色布料被心靈手巧的繡娘們放上香草,繡成動物、人物、花草等不同的造型,再搭配上顏色鮮豔的絲線,小巧的香包爭奇鬥豔、活靈活現。身穿七彩繡品的土族繡娘們,頭戴花粘帽,展示自己作品的同時,也在相互交流飛針走線的技巧,互助縣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裡整條展區瀰漫著淡淡的香草味。
  • 重慶彭水這個繡娘好厲害!10000米繡線繡出黃庭堅書法名作《砥柱銘...
    她歷時兩年多時間,用了一萬多米繡線,用苗繡技藝把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手書作品《砥柱銘卷》呈現在了9米多的繡布上。 眼前這幅長卷有9米多長,黑的字,紅的章,它看似由毛筆書寫,其實是12月初剛剛裝裱好的苗繡版黃庭堅手書作品《砥柱銘卷》。它是由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彭水苗繡傳承人李紹玉繡成。
  • 《希望的田野》黃聖依著彝繡服飾戴雞冠帽 演奏彝族樂器明媚動人
    由芒果TV自製的首檔電商直播助農真人秀《希望的田野》今日曝光一組黃聖依彝繡民族風大片。照片中,黃聖依身著帶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彝繡圖案的彝族服飾,頭戴傳統彝族雞冠帽,笑容明豔動人,氣質溫柔絕美,實力演繹美人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