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鞋之王」成「關店王」:虧損5億,市值縮水97%,關店3000家

2021-01-13 朱邦凌

達芙妮曾經是一代愛美女性的青春記憶,被稱為「女鞋之王」、「女鞋寶馬」、「大眾鞋王」。在大小城市的街頭、商場,隨處可見達芙妮的專賣店。在2004年前後,中國每售出5雙鞋,就有一雙是達芙妮。但如今,曾經的休閒鞋類大王達芙妮卻陷入虧損的泥潭無法自拔,甚至掀起了關店潮。

那麼,「女鞋之王」達芙妮美人遲暮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傳統品牌如何在時尚大潮面前升級換代、自我革新?而諸如百麗、德爾惠、特步等鞋類品牌,因為沒有及時轉型,也在電商的打壓下,生存空間日漸萎縮,服裝鞋類實體企業如何面對電商的競爭?

1、達芙妮上半年虧損4.93億港元,2015年開始轉盈為虧。股價已跌至0.365港元,市值縮水97%。

8月28日晚間,達芙妮公布了截至6月末的中期業績。營業額減少17.3%至22.59億港元,毛利減少29.0%至10.80億港元,股東應佔虧損為4.93億港元。今年初,達芙妮發布了2017年財報,2017年達芙妮淨虧損高達近8億港元。這些數據均表明,達芙妮的銷售狀況並未有好轉。自2015年開始,達芙妮便轉盈為虧。2015年至2017年,其股東應佔虧損分別達3.79億港元、8.19億港元以及7.34億港元。

和業績下滑一起的還有其資本市場表現。截至8月31日收盤,達芙妮的股價已跌至0.365港元/股,遠遠低於其高峰期兩位數的股票價格。2012年達芙妮曾經到達11.45港元的高價,市值190億。如今,市值只有6億,已經縮水97%,市值已經只剩下了當初的零頭。

在業績公告中,我們還看到了達芙妮毛利率在下降。公告稱,營業額減少這主要是由於銷售點按年減少25.9%及其核心品牌業務同店銷售下跌。由於過季產品在銷售組合中佔比增加,集團毛利下降至10.8億港元,而毛利率則下降至47.8%。也就是說,由於賣的產品中很多都是過季打折產品,導致毛利率下降了。毛利持續下跌的一大原因,是達芙妮的平均售價持續下滑。2012年下跌10%,2014年單位數下跌,2015年下跌4.6%,2016年下跌4.8%至159元人民幣,2017年同樣為159元人民幣。

2、今年上半年,達芙妮共關閉了416家店鋪。3年關店數量逾3000家,成為「關店王」。

在這份最新公布的半年報中,達芙妮方面表示,營業額減少主要是由於銷售點按年減少了25.9%(由2017年12月31日的4570個減少至2018年6月30日的3386個)及其核心品牌業務同店銷售下跌。

達芙妮的核心品牌為「達芙妮」和「鞋櫃」。過去,其在核心品牌業務上一直在推進轉型。而作為業務轉型的重要舉措之一,達芙妮的渠道組合調整及店鋪網絡整合也在推進中。上半年,其核心品牌業務錄得淨關閉416個銷售點(包括394家直營店及22家加盟店)。

截至6月底,達芙妮門店數為3386個,上年同期為4570個。今年上半年,達芙妮共關閉了416家店鋪。達芙妮的「關店潮」可追溯到2015年,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達芙妮淨關店數量分別為805、1030、1009家。3年關店數量逾3000家,成為「關店王」。值得注意的是,在鞋服企業大舉進軍電商平臺時,達芙妮似乎忽視了這一趨勢。對於大幅關店前的達芙妮來說,由於線下門店眾多,想要平衡線上線下仍有難度。

3、女鞋「寶馬」5年榮登內地女鞋的第一品牌,市場佔有率一度接近兩成。

達芙妮成立於1990年,創始人是在臺灣做女鞋外銷起家的張文儀。據報導,由於不堪忍受臺灣地區日漸高漲的土地和人工成本,張文儀把工廠轉移到福建莆田,生產重心也由此轉戰內地,達芙妮的品牌由此而來。

到了內地的達芙妮一炮而紅,不僅連續5年榮登內地女鞋的第一品牌,市場佔有率更一度接近兩成。1995年11月3日,達芙妮在香港主板上市。

與競爭對手百麗不同,達芙妮定位於大眾流行的平價策略,走的是街邊店模式。這種模式一度為達芙妮帶來超高速的增長。達芙妮總店鋪數由2003年的739家店鋪發展到2013年6702家,短短十年間門店增長了9倍之多。

達芙妮通過SHE、尤其是劉若英的代言打開了市場,2012年,達芙妮門店數量更是達到峰值,共有各種品牌店鋪6881間。在2009年至2012年四年間,達芙妮幾乎以每年開出上千家的速度瘋長。在當時,幾乎任何一家百貨商場,都有達芙妮的門店。當年鞋界有一句話:百麗是女鞋業的「奔馳」,達芙妮是女鞋的「寶馬」!

4、鞋王隕落在于美人遲暮,鞋子比較老氣。

多位女性消費者表示,達芙妮的鞋子比較老氣,近年來,她們一般在淘寶原創店鋪買,款式好看也時尚,質量還可以。另外,對實體店來說,有一些和達芙妮質量差不多的品牌,其款式卻比達芙妮好看,例如,卓詩尼、千百度等。業內人士分析,「整個女鞋行業同質化嚴重。達芙妮存在自身品牌定位不清晰,分品牌之間的定位區隔不明顯,管理比較混亂。沒有做到像寶潔旗下,海飛絲去頭屑,飄柔柔順這種分品牌管理模式。」「達芙妮在一二線市場做不過國際品牌和本土中高檔品牌,理應是其主場的三四五線城市,又被線上中低端品牌,和線下類似大東,但低成本又能做到極致的鞋類品牌侵蝕和輾壓。」

5、達芙妮的自救:一代鞋王能否華麗轉身?

如今,面對新零售的衝擊,達芙妮從2017年初開始推進O2O業務,並在指定店鋪推出網上訂單門店自提等業務。這次,試圖追上新零售浪潮的達芙妮,能否走出困境呢?

雖然達芙妮在2014、2015年雙十一中取得女鞋類目排名第一,但到現在達芙妮財報中仍沒有做單獨的渠道披露,可見佔整個營收比重是有限的。這可能有歷史的原因,早在2006年達芙妮就已經開始嘗試電商業務,但在2010年決定與百度一同投資電商平臺「耀點100」,2011年底,達芙妮電商部門在高層的授意下,關閉了京東、樂淘和好樂買等優勢分銷渠道, 轉而全力支持耀點100。結果「耀點100」失敗了,達芙妮也錯過了電商紅利期。去年8月,達芙妮聯手紐約買手店品牌Opening Ceremony 推出合作款,希望「變時髦」, 這個籌備了一年多的跨界合作被寄予了厚望。達芙妮將營銷的重點放在了更年輕的消費者群體——20 歲上下的年輕女孩身上。

近日,達芙妮開啟了門店優化工程。集團旗下鞋櫃全新升級,在南仙林萬達京及濟南經四萬達各新增了一家童鞋形象旗艦店(SHOEBOX Kids),為家長與孩子帶來更豐富的產品,場景與服務。品牌營銷的第一業務是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崇尚個性化與體驗的時代,達芙妮期望讓消費者在消費中獲得更多的滿足感。

李寧、安踏都去搭了運動時尚化的便車,但達芙妮可能並不準備跟上這股風,達芙妮執行董事張智喬曾表示:「達芙妮沒辦法完全成為一個時尚品牌,他的歷史品牌價值還是有性價比的大眾女鞋,市場沒辦法完全推翻。」這言外之意,是達芙妮做不了時尚,仍要繼續低價路線。

但在電商方面,達芙妮沒有建設好自己的品牌。對消費者需求的把握上做得並不到位。對年輕的消費者來說,達芙妮的價格相對其他品牌來說較高,在網絡上她們有更多的選擇。當年很多人喜歡達芙妮,是愛上了它設計上的創新。如何讓鞋子款式夠新潮,穿上更舒適,可能是達芙妮最應該做的。

百家號首發

相關焦點

  • 虧損30億 淨利暴跌1789.31%,上市女鞋品牌集體遭遇「滑鐵盧」?
    來源: 奇點商業資本論從「開店王」變「關店王」,那些百貨一樓的女鞋品牌到底怎麼了?百麗退市、達芙妮從「開店王」變「關店王」、千百度轉盈為虧……近年來,國內女鞋上市企業業績可謂一片慘澹。這些曾經佔據女鞋行業半壁江山的品牌,如今為何虧損、關店成常態,那些百貨一樓的女鞋品牌到底怎麼了?
  • 「國民女鞋」跌落神壇,一年關店1900多家,市值跌的只剩下零頭
    事實上近些年來不少曾經陪伴80後的一些品牌,都面臨了關店、破產的情況。早在今年一月份的時候,真維斯澳大利亞公司就宣布進入自願託管程序,並且進入破產清算階段。而除了真維斯之外,曾是一代「鞋王」的它,也從輝煌走向了落幕。說到這裡相信已經有人猜到了,這一品牌就是達芙妮。
  • 一代「鞋王」達芙妮衰落 輕資產模式能挽救頹勢嗎?
    達芙妮退出實體零售,去年日均關店6家   8月25日晚間,在港股上市的達芙妮國際發布業績報告,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6個月業績,營業額同比減少85%至2.12億港元,虧損1.41億港元。   庫存量不斷走高、錯過電商紅利之外,近幾年,不少消費者認為達芙妮女鞋樣式越來越老氣、缺乏創新,這導致達芙妮銷售額大幅下降。同時,實體店租金、人工成本上漲也增加了達芙妮的經營壓力。   2015年開始,一代「鞋王」達芙妮走上了關店之路。數據顯示,2015年~2017年,達芙妮的關店數分別為805家、1030家、1009家。
  • 中國新女鞋之王崛起!全國擁有9000家門店,一年能賣出1億雙鞋子
    中國新女鞋之王崛起!全國擁有9000家門店,一年能賣出1億雙鞋子推薦語:說到我國的「女鞋之王」,大家第一印象可能會想到百麗這個曾經當之無愧的王者。2010年的時候,百麗佔中高端女鞋市場46%的份額,而居第二名的鴻國國際僅佔6.5%,差距十分明顯。
  • 掙扎中的ZARA:虧損、關店……母公司市值已蒸發2000多億
    前有維多利亞的秘密宣布英國分公司申請破產,還有H&M、GAP和優衣庫大規模關店,擁有35年歷史的美國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 宣布退出中國,更有包括Cath Kidston 這樣的品牌直接進入倒閉重組的階段。近日,全球時裝巨頭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公布其最新財報顯示,截至7月底的半年淨虧損1.9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5億元)。
  • 達芙妮虧損近10億港元,KISSCAT母公司賺了2.5億
    圖片來源:kisskat官網作者 | 市界 秦曉鵬編輯 | 劉肖迎「一代鞋王」百麗女鞋宣布退市,曾風光無限的達芙妮虧損數億,步履維艱,女鞋行業的大佬都受到了莫大的衝擊。天創時尚最主要的營收來源是女鞋,天創時尚的品牌在女皮鞋中一直處於第五第六的位置,前面的一般是百麗旗下的百麗、天美意、她他、百思圖/思加圖。論起知名度,KISSCAT遠不如百麗、達芙妮有名氣,但論起賺錢,KISSCAT的生意更勝一籌。「大眾鞋王」達芙妮2018年股東應佔虧損約9.94億港元,同比上升35.4%,至此已連續4年虧損,累計虧損金額超29億港元。
  • 「鞋王」達芙妮正在「死去」:6000家店全部關閉
    從上市到190億市值,達芙妮使出了吃奶的力氣,也用了足足17年;但從190億跌到3.4億市值,達芙妮沒怎麼努力,6年就做到了。        難以為繼的達芙妮瘋狂關店,2012年,達芙妮擁有6881家店鋪;2018年末,這一數字是2648;但到了2019年末,這一數字已經變成了360。 達芙妮,平均每天關7家店鋪。
  • 牛仔褲之王:關店1300家,裁員6000多人,曾年收40億今破產清算
    曾經備受全球年輕人追捧、年營收高達50億港元的真維斯,如今在中國的業務卻呈現一片衰敗之跡:裁員6000多人、關店1300多家、業績下滑超65%以上。如今,隨著消費主力軍的愈加成熟,真維斯也早已物是人非,跟著青春的記憶走向了沒落…..
  • 關店4000家!從福建發家的一代鞋王崩盤!SHE、全智賢曾代言,很多廈門人都買過…
    達芙妮國際股價曾在2012年4月升至11.172港元峰值,隨後一路下挫,今年7月9日跌至0.15港元。達芙妮今年上半年營收為14億港元,同比下降37.9%,淨利潤虧損3.9億港元。早在2004年達芙妮號稱中國每5雙品牌女鞋中就有1雙來自達芙妮在業績最好的時期達芙妮1年能賣出5000萬雙女鞋連續5年穩坐大陸女鞋第一品牌的交椅市場佔有率近20%獲封「大眾鞋王」的稱號
  • ZARA母公司上半年虧損15億,計劃關店1200家,創始人曾為全球首富
    而去年同期淨利潤為15.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60億元)。 不過,Inditex表示,目前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上半年的虧損主要來自於一季度,由於疫情影響,公司巨虧4.09億歐元,而去年同期為淨利潤7.34億歐元;而第二季度(5月1日至7月31日)淨利潤達到2.14億歐元,超出分析師預期的9600萬歐元。
  • 「不務正業」的女鞋王:蹭上網紅和直播帶貨,今年淨利下降超80%
    受電商的衝擊和消費升級的影響,傳統女鞋品牌市場陷入困境。前有百麗退市,後有達芙妮徹底退出包括中國內地及臺灣市場的中高檔品牌實體零售業務,令人唏噓不已。而曾經的「女鞋王」星期六,則轉型成為「網紅」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收入20.92億元,同比增長36.57%;淨利潤為1.5億元,同比暴增15倍。2020年上半年公司淨關店140家,逐步降低線下店鋪的自營比例。根據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全年盈利2000萬元至3000萬元,同比下降86.69%至80.03%。
  • 中國第一女鞋品牌沒落,5年關店2288家,4年虧損29億
    然而,隨著線上購物的興起與眾多年輕品牌的衝擊,傳統女鞋市場增速日益放緩。許多曾經女鞋行業的巨頭,迎來了最困難的時刻,而近段時間武漢疫情的爆發,更是雪上加霜。其中,達芙妮作為中國第一女鞋品牌,曾經有著近30年的輝煌時期,在2012年最頂峰的時候,達芙妮在全國的銷售點達到了6881個。並且,在該年度,達芙妮的銷售額突破了105.3億港元。
  • 拉夏貝爾上半年虧近5億!關店2470家,「中國版ZARA」怎麼了?
    自上市以來,拉夏貝爾就陷入了業績持續下滑的「泥沼」: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從2015年的6.15億一路下滑到2017年的4.99億,並且在2018年由盈轉虧,2019年虧損進一步擴大,僅上半年就虧損4.98億。中國網財經曾就利潤下滑問題採訪拉夏貝爾相關負責人。
  • 6年關店3000家,班尼路做錯了什麼?
    6年關店3000家,巨頭也難以挽回頹勢。2011年——2015年,班尼路平均每月關店12家。根據班尼路官網顯示,目前全國門店只有1000多家,而巔峰時期,班尼路在大陸的門店曾一度達到4044家(截至2012年3月)。
  • 又一「國產」品牌面臨倒閉,一年關店數千家,曾被稱「國民女鞋」
    說起鞋子很多人對「達芙妮」這個品牌並不陌生,無論北上廣還是二三線城市,達芙妮的品牌店幾乎遍地開花,而且最開始聽到「達芙妮」時很多人下意識認為這是一個外資品牌,其實達芙妮是實實在在的中國品牌,巔峰時達芙妮市值超過千億,成為國內鞋企的模範。然而至去年以來,達芙妮卻出現全國範圍關店,這個曾經的「國民女鞋」企業到底經歷了什麼?
  • 5年市值蒸發380億,中國「鞋王」貴人鳥悲歌哀鳴
    彼時,貴人鳥順著這一「東風」,喊出「運動快樂」的口號成了最大受益者。此後,貴人鳥進入急速擴張的階段時代,從2009年起,門店數量從1847家激增至2011年的5067家。3年時間,平均每年開1000多家店。即使是被曝代言人深陷豔照門事件,卻依舊沒有阻擋住貴人鳥跑馬圈地的步伐,最瘋狂的時候大概每天新增3家門店。
  • 多元化失速,深陷虧損泥潭:中國版ZARA拉夏貝爾「迷魂記」
    一代鞋王富貴鳥黯然退市,昔日國民牙膏田七、兩面針出售資產絕處求生,70後、80後宅男神器暴風音影趕在2019年末轟然宕機……時代在發生巨變,一切在悄然改變,時光的潮水起落,一時多少時節。眼下,有中國版ZARA之稱的「中國女裝第一品牌」拉夏貝爾負債纍纍虧損連連,過去一年裡,不斷關店與出售旗下資產,祭奠與銘刻著在網際網路新經濟思潮下,一個時代的品牌老去。
  • 半年虧15億 計劃關店1200家
    半年虧15億,市值蒸發2000億,還計劃關店1200家……)近年來,服裝類行業的形勢本就江河日下,隨著新冠疫情的衝擊,這些服裝企業更是備受煎熬,這其中也包括一些國際大牌,比如快時尚時裝巨頭Zara的母公司Inditex。近日,全球時裝巨頭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公布的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淨虧損1.9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5億元)。
  • 鞋業小作坊成「新女鞋之王」,8000家連鎖店年入50億
    而在運動鞋品牌企業前途一片大好的同時,國內的女鞋企業卻可謂是業績一片慘澹,許多曾經的女鞋神話紛紛跌落了神壇。隨著「一代鞋王」百麗宣布退市、「國民女鞋」達芙妮關閉3000多家門店、千百度轉盈為虧,傳統鞋業要凋落的氣氛瀰漫著整個市場,各家鞋企惴惴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