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芙妮曾經是一代愛美女性的青春記憶,被稱為「女鞋之王」、「女鞋寶馬」、「大眾鞋王」。在大小城市的街頭、商場,隨處可見達芙妮的專賣店。在2004年前後,中國每售出5雙鞋,就有一雙是達芙妮。但如今,曾經的休閒鞋類大王達芙妮卻陷入虧損的泥潭無法自拔,甚至掀起了關店潮。
那麼,「女鞋之王」達芙妮美人遲暮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傳統品牌如何在時尚大潮面前升級換代、自我革新?而諸如百麗、德爾惠、特步等鞋類品牌,因為沒有及時轉型,也在電商的打壓下,生存空間日漸萎縮,服裝鞋類實體企業如何面對電商的競爭?
1、達芙妮上半年虧損4.93億港元,2015年開始轉盈為虧。股價已跌至0.365港元,市值縮水97%。
8月28日晚間,達芙妮公布了截至6月末的中期業績。營業額減少17.3%至22.59億港元,毛利減少29.0%至10.80億港元,股東應佔虧損為4.93億港元。今年初,達芙妮發布了2017年財報,2017年達芙妮淨虧損高達近8億港元。這些數據均表明,達芙妮的銷售狀況並未有好轉。自2015年開始,達芙妮便轉盈為虧。2015年至2017年,其股東應佔虧損分別達3.79億港元、8.19億港元以及7.34億港元。
和業績下滑一起的還有其資本市場表現。截至8月31日收盤,達芙妮的股價已跌至0.365港元/股,遠遠低於其高峰期兩位數的股票價格。2012年達芙妮曾經到達11.45港元的高價,市值190億。如今,市值只有6億,已經縮水97%,市值已經只剩下了當初的零頭。
在業績公告中,我們還看到了達芙妮毛利率在下降。公告稱,營業額減少這主要是由於銷售點按年減少25.9%及其核心品牌業務同店銷售下跌。由於過季產品在銷售組合中佔比增加,集團毛利下降至10.8億港元,而毛利率則下降至47.8%。也就是說,由於賣的產品中很多都是過季打折產品,導致毛利率下降了。毛利持續下跌的一大原因,是達芙妮的平均售價持續下滑。2012年下跌10%,2014年單位數下跌,2015年下跌4.6%,2016年下跌4.8%至159元人民幣,2017年同樣為159元人民幣。
2、今年上半年,達芙妮共關閉了416家店鋪。3年關店數量逾3000家,成為「關店王」。
在這份最新公布的半年報中,達芙妮方面表示,營業額減少主要是由於銷售點按年減少了25.9%(由2017年12月31日的4570個減少至2018年6月30日的3386個)及其核心品牌業務同店銷售下跌。
達芙妮的核心品牌為「達芙妮」和「鞋櫃」。過去,其在核心品牌業務上一直在推進轉型。而作為業務轉型的重要舉措之一,達芙妮的渠道組合調整及店鋪網絡整合也在推進中。上半年,其核心品牌業務錄得淨關閉416個銷售點(包括394家直營店及22家加盟店)。
截至6月底,達芙妮門店數為3386個,上年同期為4570個。今年上半年,達芙妮共關閉了416家店鋪。達芙妮的「關店潮」可追溯到2015年,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達芙妮淨關店數量分別為805、1030、1009家。3年關店數量逾3000家,成為「關店王」。值得注意的是,在鞋服企業大舉進軍電商平臺時,達芙妮似乎忽視了這一趨勢。對於大幅關店前的達芙妮來說,由於線下門店眾多,想要平衡線上線下仍有難度。
3、女鞋「寶馬」5年榮登內地女鞋的第一品牌,市場佔有率一度接近兩成。
達芙妮成立於1990年,創始人是在臺灣做女鞋外銷起家的張文儀。據報導,由於不堪忍受臺灣地區日漸高漲的土地和人工成本,張文儀把工廠轉移到福建莆田,生產重心也由此轉戰內地,達芙妮的品牌由此而來。
到了內地的達芙妮一炮而紅,不僅連續5年榮登內地女鞋的第一品牌,市場佔有率更一度接近兩成。1995年11月3日,達芙妮在香港主板上市。
與競爭對手百麗不同,達芙妮定位於大眾流行的平價策略,走的是街邊店模式。這種模式一度為達芙妮帶來超高速的增長。達芙妮總店鋪數由2003年的739家店鋪發展到2013年6702家,短短十年間門店增長了9倍之多。
達芙妮通過SHE、尤其是劉若英的代言打開了市場,2012年,達芙妮門店數量更是達到峰值,共有各種品牌店鋪6881間。在2009年至2012年四年間,達芙妮幾乎以每年開出上千家的速度瘋長。在當時,幾乎任何一家百貨商場,都有達芙妮的門店。當年鞋界有一句話:百麗是女鞋業的「奔馳」,達芙妮是女鞋的「寶馬」!
4、鞋王隕落在于美人遲暮,鞋子比較老氣。
多位女性消費者表示,達芙妮的鞋子比較老氣,近年來,她們一般在淘寶原創店鋪買,款式好看也時尚,質量還可以。另外,對實體店來說,有一些和達芙妮質量差不多的品牌,其款式卻比達芙妮好看,例如,卓詩尼、千百度等。業內人士分析,「整個女鞋行業同質化嚴重。達芙妮存在自身品牌定位不清晰,分品牌之間的定位區隔不明顯,管理比較混亂。沒有做到像寶潔旗下,海飛絲去頭屑,飄柔柔順這種分品牌管理模式。」「達芙妮在一二線市場做不過國際品牌和本土中高檔品牌,理應是其主場的三四五線城市,又被線上中低端品牌,和線下類似大東,但低成本又能做到極致的鞋類品牌侵蝕和輾壓。」
5、達芙妮的自救:一代鞋王能否華麗轉身?
如今,面對新零售的衝擊,達芙妮從2017年初開始推進O2O業務,並在指定店鋪推出網上訂單門店自提等業務。這次,試圖追上新零售浪潮的達芙妮,能否走出困境呢?
雖然達芙妮在2014、2015年雙十一中取得女鞋類目排名第一,但到現在達芙妮財報中仍沒有做單獨的渠道披露,可見佔整個營收比重是有限的。這可能有歷史的原因,早在2006年達芙妮就已經開始嘗試電商業務,但在2010年決定與百度一同投資電商平臺「耀點100」,2011年底,達芙妮電商部門在高層的授意下,關閉了京東、樂淘和好樂買等優勢分銷渠道, 轉而全力支持耀點100。結果「耀點100」失敗了,達芙妮也錯過了電商紅利期。去年8月,達芙妮聯手紐約買手店品牌Opening Ceremony 推出合作款,希望「變時髦」, 這個籌備了一年多的跨界合作被寄予了厚望。達芙妮將營銷的重點放在了更年輕的消費者群體——20 歲上下的年輕女孩身上。
近日,達芙妮開啟了門店優化工程。集團旗下鞋櫃全新升級,在南仙林萬達京及濟南經四萬達各新增了一家童鞋形象旗艦店(SHOEBOX Kids),為家長與孩子帶來更豐富的產品,場景與服務。品牌營銷的第一業務是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崇尚個性化與體驗的時代,達芙妮期望讓消費者在消費中獲得更多的滿足感。
李寧、安踏都去搭了運動時尚化的便車,但達芙妮可能並不準備跟上這股風,達芙妮執行董事張智喬曾表示:「達芙妮沒辦法完全成為一個時尚品牌,他的歷史品牌價值還是有性價比的大眾女鞋,市場沒辦法完全推翻。」這言外之意,是達芙妮做不了時尚,仍要繼續低價路線。
但在電商方面,達芙妮沒有建設好自己的品牌。對消費者需求的把握上做得並不到位。對年輕的消費者來說,達芙妮的價格相對其他品牌來說較高,在網絡上她們有更多的選擇。當年很多人喜歡達芙妮,是愛上了它設計上的創新。如何讓鞋子款式夠新潮,穿上更舒適,可能是達芙妮最應該做的。
百家號首發